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最才子 >

第146章

最才子-第146章

小说: 最才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举人也同时低声赞叹,嘉靖朝已四十年,总共也不过举行了十来场进士科考试。日常之中,同进士、赐进士多见,但要想见到一个进士却是千难万难。

因为只有一甲前三名,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才算是正经的进士。其他的不是在进士头衔前加了一个“同”就是一个“赐”字。

嘉靖四十年来,所有的进士加一起也不过四十来人。而这样的人物一中进士都统统被点翰林然后在中央和地方上历练个十来年,最后入阁为相,一般人又如何看得到。

林举人身体一阵发颤忍不住小声问旁边众人:“这就是大宗师亮马夸街吗?”

“不算是,进士科又不乡试。”就有一个科场老人笑着解释说,亮马夸街是中央官员主持地方乡试时的仪式为的是让地方上的士子和百姓感念皇恩浩荡。进士科就在北京举行,三年一次,老百姓和考生们早就将内阁和翰林院的大人们认熟了。

看林举人还对进士科是个彻底的门外汉,那人有些得意,指着那群长长的队伍说,按照朝廷的制度。考官需要在考试前两天就进驻贡院然后一住半月,在没放榜之前,任何人不许跨出考场一步。

最前面的是总裁的仪仗和轿子,接着是两个副总裁,再接着是十八房同考官。

问考官之后磨勘官。

这些人要么是内阁辅臣,要么是翰林院学士、庶吉士,皆有品级的命官,都是要带依仗的。

等这批大人们走完,就该论到弥封官、誊录官这些官品级低,没资格用仪仗,估计有百十来人的样子。

考官在入场的时候都要自带行李,好多铺笼罩被,好多东西。

林举人吐了吐舌头,喃喃道:“这么多人加一起,一百多两百人,这队伍得多长啊?”

那个老举人点头:“是啊,轮才大典,轮才大典,只要到进士科时,才算是有些感觉了。人多,才显得隆重。除了官员,还有几十个刻版的匠人和印刷工。”

林举人:“这些低贱的匠户进考场做什么?”

“印卷子啊。考场是个严肃的地方。考生们做题的卷子上都带有暗红色的鸽格子,需要在考试时现印。”

林举人大为不解:“不可以在外面买吗,现印现用,实在是耽搁工夫。”

此话刚一说出口,众人都摇头微笑。

林举人才知道自己不留神说了傻话,讷讷道:“不能在外面买,否则,若有考生同时买通了了考官和外面卖卷纸的,预先在卷子上留下关节……考场上的作弊,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这世上,贪图荣华富贵的无耻小人可多着呢!”

说完,就有意无意地看了吴伦一眼。

吴伦怒极:“你看我做什么?”

“我刚才说了,无耻小人可多着呢,吴伦兄要对号入座,我又有什么办法?”林举人倒委屈了。

吴伦没办法回嘴,只得将头低下,腮帮子都咬出花儿来。

林举人等人又接着闲聊。

“考卷都是考前头一天晚上先刻板,然后印刷。等到题目下来之后,立即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题目饮在题目纸上,限定在两个时辰,超过了就是重罪。毕竟,科举考场就九天三场,过时不管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都必须交卷。在贡院中,做完手中的活儿,所有的工匠都要被关在广件屋子里,门上有铁锁,门外有衙役看守,连大小便都只能在屋里解决。”

林举人叹息:“这些匠人还真是遭大罪了啊!”

“再大罪,他们也得来。毕竟是匠户,朝廷可以派工的。当然,朝廷的赏赐也非常丰厚,听说一人就能得五两银子的工钱,够贫寒人家吃两年了。不少匠户还得托人情,才能被派进考场来呢!”

明朝实行严格的户口制度,普通人也因职业不同被分为三六九等,最上等的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可见官不跪,免除一切赋税徭役;接下来就是农户、军户。

再接下去就是商户,商户的地位比农民还低,就算有再多钱,也不能穿绸缎衣裳。

商人以下就是贱户了,比如匠户、衙役、娼优,这些人是一点政治地位都没有的。

吴节对进士科的规矩也只是知道个大概,今日听众人说来,也听着津津有味.

正说着话,徐阶的轿子就过来了。

是一乘银顶,皂色盖帏四人抬的大轿。

古代的轿子不能乱坐,都有定制。三品以上的官员可出京可坐八抬大轿,在京四人轿。三品以下,两人轿。

至于皇帝、后妃、亲王所乘的,却不叫轿子,而是辇。

徐阁老的轿子一过来,正在说话的众人同时闭上了嘴巴,定睛看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林子的窗帘打开了,里面伸出一颗花白的头颅,朝吴节他们看了一眼,然后微微一笑。

士子中有认识这个老人的,就低声惊呼:“是徐阁老,徐总裁!”(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三章 皇帝的家访

林举人见徐阁和蔼的目米扫视过来,低呼一声:“徐阁老看着我呢!”

眼睛里竟有些湿润,可见徐阶以前所中的那个探花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徐阶是不是内阁次辅倒没什么关系。

吴节轻笑:“林兄,徐阁老可不是在看我们。”首先,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到了徐阶这种地位的,无论看到什么人,都会是一脸笑容,这也是基本素养。其次,在座诸生都高高地站在桌子上,形容不堪,偏偏一个个有衣冠楚楚,显得实在是太醒目了,想不引起徐阶的注意都难。

但其他举人们却没意识到这一点,同林举人一道,都激动得同时伸长了脖子,眼睛放光。

徐阶过后,接下来就是两个副总裁的轿子。

刚才众人因为没能挤到榜前,两个副总裁姓甚名谁,却不知道。

而头一个副总裁又是个低调的人,依仗什么的也显得简单,等队伍过去,吴节才依稀记得牌子上写着这人是嘉靖十五年的同进士,庶吉士出身,现在一个什么院做副职。

这人因为无关紧要,大家也不放在心上。

可等到另外一个副总裁的仪驾出现,吴节身边的读书人们都“嗡”一声骚动起来。

吴节本以为又来了一个不得了的人物,怎么这也得是个探花出身才能让大家如此激动。

就定睛看过去,这一看,却吃了一惊:果然是个名人啊!

对吴节来说,所谓的名人至少得要在史书上有所记载才算得上。却是,这人的名字不但在被记录在《明史》上,还占了一定的篇幅。

这人是嘉靖八年的进士,进过翰林院,在最近十来年也算是政坛上的红人,也是严嵩一党的得力干将。

这人的名字叫赵文华,在嘉靖八年走进政坛之后,历任刑部主事、山东东年州同知、一省布政使、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曾经总督过江南军务,主持过剿倭战事。

他在江南主持军务的时候,因为根本不懂军事,就一心捞钱,大小事务完全依赖胡宗宪。胡宗宪剿灭徐海,俘获陈东,赵文华以大捷上报,归功于上玄,世宗大喜,祭告郊庙社稷,加文华为少保。

这是明显的抢功行为,但严嵩父子却默许了,甚至写信给胡宗宪,让他将功劳让给赵文华。

可以说,赵文华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为,甚至入阁有望,都是严党一手扶持所致。

可惜这人在做到六部的堂官之后,日益骄狂,不将严嵩和严世藩放在眼里,触怒了小严,被开除出了严党阵营。

年前,李炜父子修茸玉熙宫,因为进度缓慢,嘉靖又急着在要搬进去过年。心中烦躁,登高巡视,却发现宫外西长安街有一处府邸甚是华美,起精致恢弘处,已与陆炳、严嵩府比肩。

便问这是谁家宅第,当是,严篙正好在皇帝身边,一想到赵文华居然叛出严党,就有心摆他一道。

想起赵文华,严嵩就来气。这人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种地位,还不是他一手扶植。可以说,赵尚书是严党仅次于胡宗宪的一面大旗,连这人都叛变了,对严党的打击极大。若不乘机收拾掉立威,有如何能稳定住浮动的人心?

于是,严嵩就举报赵文华在江浙前线贪污腐化,杀良冒功,欺骗朝廷。

嘉靖皇帝本来就看赵文华的华宅不顺眼陆炳和严嵩的宅子宏伟且不说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富贵可是联默许了的,是联的恩典。你赵文华什么玩意儿,老子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你凭什么住得这么好?

见嘉靖同了怒,严嵩心领神会,下去之后,立即让人上了一道弹劾折子,又说赵文华在主持南方战事期间得了病,身体欠佳,不宜再担任尚书一职。

嘉靖批示:文华既有疾,可回籍休养。

就这样,将他从工部尚书上拿了下来。

事发期间,吴节并没在西苑当值。后来他看到邸报之后,又同黄锦谈论过这事,这才知道事情的先后原委。

一提起赵文华,黄锦当时就笑了笑:“此人虽然是进士出身,可圣贤书都不知道读到哪里去了。一旦得势之后,就目高于顶,什么人都看不上。为人又狂妄骄横活脱脱一个小人,就连他的老上司严阁老,也敢倒打一筢。怎么说呢,借士贞你《石头记》中的一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现在可好,丢了官位,不但他以前所得罪过的清流拍手称快。就连严党也是弹冠相庆,做人做到天怒人怨,人见人憎的地步,也真够失败的。到如今,赵文华就是个狗不理,孤家寡人一个。”

按照真实历史的记载,赵文华失势之后,准备回到慈豁老家养病。恰逢其子锦衣干户赵怿思以斋祀停封章日请假送父,世宗大怒,借此黜夹华为民,其子遣戍边卫。

赵文华忧愤于心,死在回乡的路上。

这个赵文华的人品如何,当初和吴节也没有任何关系,他也没将这事放在心上。

依真实历史上来看,这个赵大人得罪了朝中的所有官员,再无翻身的可能,现在应该在回家的路上了。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人居然做了自己会试的副总裁。

会试的副总裁可是一个广收门生,蓄养人脉的还机会,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朝廷个派势力较量之后的结果。

赵文华这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人居然得了这么一个美差,这事从头到尾都透着诡异。

吴节心中疑惑,突然间,他身子一震,猛地想起听黄锦说过的一句话:“咱家听说赵文华这阵子到处送礼,态度也非常谦恭,想让朝中的大员们帮他说说话。可惜,他送出去的礼物,都被人跟退回来了,唯独景王留下了他送过去的的炭敬。”

看来,赵文华之所以能够得到副总裁的差使,这其中景王肯定是用了力的。

不过,景王不过是一个藩王,能力还不至于大到这等地步。再说,这事还需嘉靖点头。

这个皇帝,不知道在想什么。明明是恨不得将赵文华一捋到底……对了,照理说,赵文华丢掉尚书书一职之后,言官们肯定会顺利上折子弹劾的。偏偏这阵子都察院平静得很,灭有任何动作。

如此说来,朝廷各派都已经达成了默契。

吴节想了半天,死活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正想着,赵文华的轿子过来了。这人现在已经没在尚书任上,可依旧使用的是二品大员的仪仗,四抬大轿。队伍前的牌子也举得招摇,什么:工部尚书、进士及第……比最前头的徐阶还威风气派。

刚从一桩政齤治风波中脱了身,眼见着看到一丝翻身的机会,却如此不低调,可见其人平日是如何的嚣张。

说来也怪,赵文华的轿子的门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