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草清 >

第272章

草清-第272章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去创造新兴技术,去推动社会发展。而盐政的投资方向,却是权

力本身,在这个游戏里,资本对技术没兴趣。

盐政就是满清径济体囘系的标杆产业,是资本和权力结合最紧密的东

西,所以李肆想以盐政为突破口,将资本导引到实业上去。

若是在两淮,他要革除这套把戏,阻力比打败清兵大十倍都不止,

而在广东,阻力却要小很多。广东产盐,广东水陆运输也很发达,即

便盐政改革之初,英华政囘府在管控上不够得力,也不会造成太大风囘波。

而盐商在广东的势力也很一般,是个软柿子。

却不曾想,李肆和粤商总会有根本分歧,这个软柿子一捏,引得其

他行业的商人都站出来表态,他们都怕自己是下一个。

安金枝也怕,而且还不止一处怕。原本他还想着借自己跟李肆的

关系,让英华施行玻璃专卖,这样他和李肆合资的粤璃堂就能独霸广

东。此外李肆之前整治洋行,将所有行商绑在了南洋公司这一驾马车

上,他和所有行商都怕李肆把革除盐政专营这一招也用在南洋公司身

上。

李肆这两个月来,画大饼,许诺,转移视线等等招数都用了,不

仅想说服安金枝,让他劝抚盐商,也直接跟盐商沟通,就希望尽量能以

软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来安金枝、盐商和李肆的思路有根本分

歧,一时难以弥合这距离,二来李肆拿出的方案,对他们触动又太大,

所以沟通一直没有什么成效。

李肆对粤商总会在英华新朝身上的期许很是恼怒,同时也自承对

商人本性了解得还是不足。他一直在压制以暴力手段强行解决问题的

冲动,觉得双方毕竟还可以沟通。若是直接以暴力手段推行”他一手

扶持起来的粤商总会,估计就要散架,筹款麻烦还是小事,推动工商发

展这个期望,就得多上一层阻碍,甚至有可能从白地做起,也给自己施

政留下一个不好的前例。

““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攻破的,那帮盐商,难道真是铁板一块

吗?””

整理好了新的方案,吩咐手下送给中书厅工商署提意见,李肆一边

活动身体,一边期望着这份新的方案”能引得盐商自己内部产生变

化。

““就希望能快一点吧,康熙老儿留给我的时间,该是不多了,不

知道那个麻子,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内外交困,焦虑不止。”,

然后他看向北方,幸灾乐祸地想着,自己终究不是孤家寡人。。。。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草清第三百一十章埋葬古商道统

更新时间:20121172:10:47本章字数:5370

若是康熙听到李肆的心声,绝对会道一声哎哟,真是知音。

可若是广东盐商们听了康熙和李肆的心声,会说你们这是富贵呻吟,跟你们当的家比起来,这点麻烦算什么?可对我们来说,李天王你这混蛋是把我们逼到了悬崖边上,下面就是大海啊,我们可不会游泳

“从二月变乱,到十月举旗,哪一桩事我们没保过他李肆?如今他位置还没坐稳呢,朝廷不过是一时没腾出手来,他就想着过河拆桥啦?依着我看,去年那帮江西人就该……”

广州城南,昔日的巡盐御史衙门被改作广州县学,可盐商们一直习惯在这里聚合,就合资买下了衙门临街处的门房,当作广东一省的盐业会馆。

会馆大堂里,某个盐商正满额头青筋地嚷着,后半截话却被一个目光如炬的中年人逼回了肚子里。

“沈总,那安胖子虽然站在我们这一边,可终究跟李肆是翁婿,怎么着你也得多出出头才行啊。瞧李肆这个把月一直没松口,咱们可是担心得要命。”

那盐商改口朝这姓沈的中年人抱怨,大堂里二三十个愁眉苦脸的盐商都纷纷点头附和。

“现在咱们跟李天王是绑在一根绳子上的蚱蜢别生什么二五不着地的胡乱念头就光从生意一事看,李天王还是言而有信的。至少去年一年,咱们得他庇护,家底都殷实了不少。现在不过是开了新的盘口,大家的价码谈不拢而已你们若是沉不住气,说错话行错步,这个把柄送上去,李天王还需要再跟咱们谈吗?”

那姓沈的该是个总商,在盐商中威信颇高,这一番话说得众人都沉默不语。

“别以为李天王和气,他身边于汉翼领着的黑衣卫可是杀人不眨眼,油盐不进心的怪物,不管是不是真心的,现在李天王还是把咱们当自己人看。谁要自己跳开当外人,到时我可不给说话。”

沈姓总商这劝诫还是说到了众人心底,但想及不仅指望不上新的收益,连以前的纲引特权都保不住,众人都是牢骚满腹,纷纷扬扬地又议论起来。

“李天王愁的根本还是少银子,大不了今年我们亏亏,多向李天王报效一二,也不再提厘定盐课细则的事。李天王给粤商总会定的总额不是四百万两吗?我们盐商摊个一百万”

最终盐商们有了共识,多出些血,目标是维持之前的盐政局面。这一百万看似多,分摊到全省场商运商身上,大户每家几千两,小户每家几百两,大家都还能扛得住。

沈姓总商皱眉:“李天王确有难处,但他的企图更远,看的还不止是今年。我怕这一百万两……罢了,总之我们诚意也出了,我沈世笙就代各位传上这诚意,就看他如何决断吧。”

沈世笙回到自己在广州的宅院,就在书房里盯着那份签满了全省总商名字的“报效书”出神,沈家是盐商世家,传到他已是第三代,其间经历过明清换季,经历过迁海之苦,到他这一代,满以为会安安稳稳做老死生意,却不想李肆又在广东骤然崛起。

沈家世代行盐,把控着场商行商两头,这才被之前的清廷定为总商。家族和产业根基都在广东,不得不对霸占广东的新贵李肆低头。

当李肆决意变革盐政时,他也是惊怒难抑,这可是在动他沈家的根基。但他很清楚一件事,李肆是头山中虎,而他们这些商人,不过是狐狼之辈,怎么也无力跟李肆抗衡。

既然李肆一直以生意人自居,行事也总是刻意维护规则,沈世笙跟盐商们乍起胆子,还在勉力跟李肆磨嘴皮子。可磨着磨着,有些盐商就忘了自己的位置,还真以为自己有跟李肆叫板的本钱了?

沈世笙不会忘,去年李肆收拾那帮江西商人,看上去和风细雨,外界人都没什么感觉,可他们却清楚,二十多颗人头,包括逃回江西的,一颗没少。二十多户人,全都被押到了琼州,跟那些旗人和绿营俘虏们一起扎进深山老林里,还不知道能活出来多少。

由此可以看出,李肆做事讲规矩,但前提是对方得跟他一样守规矩,若是过了界,他绝不会忌惮下狠手。沈世笙就时刻提醒自己,要跟李肆在粤商总会这个套子里斗,而且要始终斗而不破。

现在斗了一个多月,广东盐商也被逼到了绝路上,不得不咬牙亮出了他们的底线,认下李肆给粤商总会摊派的四分之一会费。

可沈世笙却很忧虑,从李肆放出的风声来看,英华新朝的盐政,必须是另一番面目。他仔细研究过,看透了李肆的用心,那就是把盐业作成利薄之业,好让他们盐商把银子从盐业上抽出来,投到广东正兴起的“新业”上,什么钢铁、机械、玻璃、水泥和丝麻等等,无所不包。

平心而论,沈世笙也不是没想过试水这些新业,但盐业是本业,是命根,怎么也不能丢。如果新业闪了腰,盐业又撑不起来,他沈家就要自他手上败落。

问题是,李天王还没出什么牌,盐商就被逼得亮了底牌,这形势真是不妙。

“父亲,可是在忧虑盐政一事?”

正沉思时,有人在旁低唤,是他的儿子沈复仰,一直照看着潮阳河西栅的生意,从潮洲府几百灶户那收盐,之前刚解完一批盐,到青浦三江票行跟运商对账。

“你对李天王这盐政有什么看法?”

自己这儿子很是聪颖,历练也足,沈世笙想听听他的意见。

“儿子回广州,也是来劝父亲的,赶紧去求天王,让自己试行新政”

沈复仰的话让沈世笙两眼圆瞪,不仅要认可这新政,自己还要抢着试行?

李肆的新方案很简单,盐与它业同等而视,再无纲引之设,一县之内,民自产,商自贩,价格随行就市。但若要跨县,因为其他县有一定自筹财政之权,就有可能受他县的稽核征税。所以只有在工商署注册,入了粤商总会的盐业公司,才能免此税款,通行全境,这是针对运商。而从灶户那收盐的场商,若是不组公司,不仅不受粤商总会庇护,运商也能随便从他碗里抢生意。

先不提废除纲引是取消了盐商的世袭特权,就说这“公司”,需要十人共资,等于把家业拱手分摊,盐商们自然是难以接受。其他条款,诸如盐业公司需要缴纳若干底金,用作盐价补贴的预赔,盐商们都只当是另设名目的报效。此外新政的盐税还分了场税、运税和市税,从表面上看,比清廷时期的课派沉重许多。当然,算这帐的时候,他们都刻意忽略了盐引和孝敬。

“父亲,对怠业之人来说,这新政有如猛虎,可对勤业之人,这新政却是坐大的绝好机会”

沈复仰两眼发亮,他年轻气盛,自然是往着好的一面看。

他的观点很明确,旧日全是靠关系,不是靠本事,而他们沈家,从灶户起家,一步步走到现在,全是靠本事。李肆这新政,不仅削去了官府暗处的盘剥,还放开了全境的市场,不再如之前那般,有谁谁经营某区的限制,有能耐的,他日就算不能独掌广东盐业,分到几分之一的盘子,也是很有希望的。

“这我知道,可家业以稳为重,怎能如此冒险?”

沈世笙做了几十年生意,自然是求稳。

“跟着这英华新朝,难道不是冒险?既然已经赌了,还畏首畏尾做甚?”

沈复仰鼓励父亲,接着压低了声音。

“儿子跟三江票行的杨执事很熟,他有朋友在天王府工商署,说起盐政时,就透过风,李天王是希望盐业这一摊子,未来就由几家场商起家的大商号担起来,说什么,这是抓大放小之策。”

沈世笙微微抽了口凉气,果然如他所料,是要将他们盐商丢进蛊里,抓大放小……骨子里还是清廷的管制之策,却是建立在他们盐商自己争斗的基础上,相比之下,直接握有灶户的场商自然要占不少便宜。

“我是觉着,李天王与这工商的期望,就如他立的英华新国一般,不进则退”

沈复仰沉声说着,再爆出让沈世笙骤然一震的消息。

“儿子来广州前,曾遇到过泉州盐商梁家的大公子,他就在说,英华大军逼压,福建人心惶惶,盐价都在上涨,若是我们在新政下站稳脚跟,盐价本钱可要比北面朝廷治下的盐便宜许多,那时向北贩卖……”

沈世笙一拍大腿,他怎么忘了这茬?若是照着以前的老局面,他们广东盐商很难染指外省之地,新政之下,没了地域限制,能在英华全境卖,就能往清廷治下卖虽然没办法直接卖,可跟泉州梁家那样的本地盐商合作,一样赚钱。

“但是这什么公司……”

可最终他还是过不了这条心理上的坎,公司要求十人合资,没说不能按家人来分,但涉及到家人也是桩麻烦事。

此刻李肆正在天王府里琢磨,自己调整后的新政,能不能引得有进取心的盐商动心。

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