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

第21章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21章

小说: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成千上万被抛弃的流亡难民,有的最终成了政治角逐的牺牲品,她们生活贫困,走投无路,十分凄苦!但大多数人总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也有的人认为是自己上辈子作的孽,没有做好事,这辈子得到的报应。罪恶感促使人们今生今世不仅要多做善事,同时还要去赎先前的罪过!以求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影响来世人生。

  于是我们几家眷属通过相互联系,约定一起去朝拜普陀山神灵。

  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于舟山岛东面的碧海之中,被人们称之为“海天佛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观音洞、梵音洞等名胜景区。前人说“以山兼湖之胜则推杭州之西湖;以山兼海之胜,当推舟山之普陀。”这里被誉为“海天佛国”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佛教弟子前来顶礼膜拜。此处景色绚丽,美如仙境,驰名中外。

  1950年3月中旬,在一个风和日丽,草木释芳,鸟语花香的清晨,我们七、八家眷属,有的带着孩子,共计二十多人同租一条木船,由定海城出发前往普陀山朝拜大慈大悲的神佛。

  蓝天瀚海,银浪碧波,水天一色,心旷神怡!我们乘坐的小船仿佛行进在自由的“天国”里……

  当船行驶到离普陀山还有二、三里远的海面上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到阳光普照的普陀山。岛上的庙宇依山而建,红墙彩瓦金光灿灿。它隐现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间,宛如一棵翠绿的宝石镶嵌在碧波万倾的东海洋面上。美丽的奇景如同仙境一般,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海天佛国”。

  此时岛上前来进香的人已经络绎不绝,朝拜普陀寺庙的人贫富皆有。富者所祈金钱万贯,福禄长寿,锦上添花;穷人所求粗茶淡饭,布衣遮体,能够解决温饱已经是心满意足,谢天谢地了!

  我们二十几人,弃船上岸,前往山上朝拜众神。先后参拜了慧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而后还看了观音洞、梵音洞等名胜。人们每到一处就焚香膜拜,祈求法力无边的佛祖,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广济人生,消灾袪病,降福于民,拯救她们这些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尽快结束这种无止无休的逃难生涯……

  而我们四、五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跟着大人们向众神磕了无数个头。

  下午,我们登船返回定海。由于人们拜了佛祖许了愿。认为以后就会有众神保祐,会带来福音,似乎有了好的转机,就有了希望。人们的心情比刚来时也就感到轻松得多了,顺风疾驶的船上,不时响起了平时人们少有的笑声!

  在船上年纪最大,经验丰富的要数河南的王大妈,当年在台湾基隆“军官招待所”里就是在她的指挥下,才抢救了苗大姐吞金寻死的性命。

  她是个心直口快,好助人为乐的人。今天和大家一同去拜了佛祖,心里非常高兴,更是谈笑风生。她当着大家的面对我母亲说:“梅姐!你家瑜儿长得五官端正,浓眉大眼,天资聪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母亲笑了笑说:“谢谢大妈的夸奖!但愿他以后不要像我一样一生中那么多的坎坷。”

  过了一会,我们的船就驶回到定海。

  人生如竹,有许多的节。

  这些节口如同诸多的人生礼仪。原始民族,部落民族如此,文明人、现代人更是如此。观念人生史的蓝图有许多十字路口……礼仪人生史的街头不停地闪烁着红绿灯,你要成长,要走完这人生的旅途,要在既定的群体中生存,你就必须通过。

  当你被孕育成熟,躁动于母腹,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亲朋送来了催生礼,家人……甚至打开家门、院门、城门帮你“通过”;当你拖着羸弱的身体在襁褓中度过一周年的时候,父母抱你去寺庙,把你托付给神佛,以使魂魄不全的你“通过”多灾多难的幼儿时期;当你长成的时候,家长郑重地给你加冠取字,由此你“通过”一个人生节口而进入成年期,“通过”婚礼,你取得了为夫(妻),为父(母)的资格;“通过”毕业典礼,你拿到大学毕业证,取得了社会通用的一种资格凭据;“通过”宣誓你加入某一团体、党派;“通过”就职典礼,你登上总统的宝座,享受宪法赋予的所有权利。反之,假如你没有行割礼,你会觉得自己不是个男人,在与女性的交往中畏首畏尾,无所适从;假如你没有庆祝八十大寿,你会不由地感到总会有什么不幸降临,迈不过哪个“槛”去;假如……假如……你必须“通过”,帮助你“通过”的“手续”就是五花八门的人生礼仪。(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

  上述也可能是上个世纪初或上个世纪中叶所发生的事情,繁锁的人生礼仪伴随着人的苦难的一生。

  而今到了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新生事物、新鲜事情、新的名词、外来词语将会越来越多……

  什么下海、下岗、待岗、打工、马崽、牛仔;“公司”、“中心”、“集团”、老板、经理、总裁、董事长等等,五花八门,不断翻新、应有尽有。

  当今,在这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人们相互竞争,金钱主导着成败的世界里,如果你得罪了公司的经理、总裁,他会让你下岗,炒你的鱿鱼,敲掉你的饭碗,毁了你的生计。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饭吃看你还“牛”什么?在这个金钱能办事的社会里,你既买不起房子又没有饭吃也不会有哪个妙龄女郎、小伙子爱你,就连单身公寓也不会让你住下去,可能你就会流落街头,向人行乞,最后沦为一个一无所有的“流氓无产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章 走投无路 困居舟山(三)
第三节

  在那长年战争,生灵涂炭,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的动荡岁月里,人命如蝼蚁,似衰草,任风吹,凭雨打,尝尽苦果味难甘!

  当年,无数凄苦逃难的人们走投无路,无处栖身,生活窘迫,已成涸辙之鲋。她们被当局无情地抛弃,被时代遗忘在社会的底层角落里,在苦难中挣扎,在痛苦呻吟以至于死亡………最终成了###年代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其中,当年结局最残的要数住在城外河边两间茅草屋的张春生家。他母亲体弱多病,孤儿寡母穷困潦倒,度日如年,处境十分艰难!

  家中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老大春生十五岁,老二春妮十三岁,老三春旺九岁,老小春芽七岁。

  他们祖籍苏北泗洪人。春生父亲抗战前夕,毕业于武汉黄埔分校,在1938年春,曾参加过抗击日军的台儿庄战役。抗战胜利后,随军驻守河北保定地区。他们家和我们一样也是在1948年夏,由华北南撤到淞沪的军人家眷。又从上海撤离到福州,而后到达台湾。在台湾基隆七堵国“军官招待所”生活了半年,最终也被台湾当局遣返回舟山定海。

  据人所说春生的父亲,在1949年1月初,战死于国共两军逐鹿中原的淮北战役。现在孤儿寡母困居于定海,他母亲拖儿带女长期生活在漂泊不定的逃难生涯中,早已心灰意冷,无所祈求。不幸又染上痨病(肺病)。处于困境,祸不单行,又患上疾病,一家人每天仅靠军需处发给的几斤米活命,已是食不果腹,家境拮据,哪还有钱再去就医治病。

  何况,春生十五岁刚过,已长成一米七八的大个子。听她母亲说:“春生长得虎头虎脑,真有些像他老爹。”孩子现在正是长身体能吃饭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全家一天吃的米只够他一人吃。为了活命,为了把自已的口粮节省下来给妹妹,弟弟们吃,他就到附近一家渔户家去干活,帮他们划船下网扑鱼。不仅一天能管三顿饭,还可以挣点工钱贴补家用。

  春生的母亲患病,经常发烧,咯血。因为家中贫穷,没有钱看病吃药,所以病情在不断地加重。她面容憔悴,骨瘦如柴,稍微干点活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喘上半天,因此一天多半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春妮每天除洗衣、做饭外还要照料母亲和照看两个弟弟,有时还要到小河边拣些柴禾,挖点野菜。她小小的年纪几乎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家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当年我们在定海生活的一年里,母亲每隔十天,每隔半个月都要带上我到城外春生家去看望大妈和春妮她们,有时还要带些米和拿点钱给她们。我们来了大妈特别高兴,吩嘱春妮把在河里捞的小鱼小虾和捉的螃蟹做给我们吃,并夸奖我小小的年纪通情达理。春旺、春芽二人更是高兴,把他们心爱的平时到海边拣回来的畸形怪状五颜六色非常好看的海螺,海贝送给我。

  一天早上,我们又来到春生家里,母亲坐在春妮妈的床前与她说话。这时春妮已把家里收拾干净,便对我母亲说:“阿姨!平时难得有人来和我妈说话,今天你们二老在此好好地叙叙家常。我带着几个弟弟到河边去抓些螃蟹和捞点鱼虾回来,好给你们中午做菜吃。”春旺(与我同岁)春芽和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三人在不约而同地喊道:“快……快!我们到河边抓螃蟹去啰!”

  当我母亲送我们出来吩咐的时候,春旺拿着渔杈、春芽背着渔篓,已经一阵风地朝河边跑去。

  春妮姐肩挎一个竹篮,手拿一只渔罩带着我向河谷走去。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过早的承担起家中的负担。

  春妮由于母亲生病,哥哥外出打工,弟弟又年幼所以一切家务全靠她一人操劳。平时家务缠身难得抽点空闲,今天有我母亲陪伴她妈说话,她才能够放心地带我们出来玩耍。

  十三、四岁的娃毕竟还是个孩子,活泼好动是童年人的天性。

  舟山岛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一派勃勃生机。大自然中的万物从来就不以人们的恩恩怨怨而改变,它依旧和往年一样生机盎然,一幅自然美好的和平景象!

  春妮姐在前面给我领路,高兴地迈着轻盈的脚步,一条黑亮的大辫子在她背后不停地摆动,辫稍上的蝴蝶结如同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在翩翩起舞。她嘴里还唱着一支动听的民歌,简直就象一只快乐的“百灵鸟”!

  她回过头来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对我喊道:“小瑜!快跟上。”此时与我过去见到的春妮姐完全变了两样,平时她每天总是在不停地干活劳累,又因为母亲的病不见好转整天愁眉苦脸……而今天她是那么的轻松,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还原于天真烂漫的童年……

  舟山岛拥于东海的怀抱,岛上的河流较为短小,且又连通大海,河水常随海水潮起潮落。

  我们在退潮后的河滩上,积水洼地里的乱石中抓螃蟹、捕鱼捞虾。四人合力掀起一块大石板,在下面找到了一窝螃蟹,有四、五只大的,还有几只小的,有的慌乱地藏身、有的张牙舞爪。我畏手畏脚不敢碰它。还是春妮姐胆大,她伸手抓住螃蟹的背壳,并对我说:“这样它就不能奈何你了!”

  一个多小时,我们抓了十几只螃蟹,春旺和春芽又用渔杈和渔罩在稍深的积水中抓了几条不太大的鱼和一些虾,基本上够我们一顿午饭吃的。于是我们开始返回,当走到春生家的草屋前看到离他家几十米远的水泥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