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六宫无妃 >

第565章

六宫无妃-第565章

小说: 六宫无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她对贾秀的说辞,显然是并不以为然的。但是,也无法继续追究下去,只摇摇头:“贾秀,你先下去。”

  慈宁宫,重新安静下来。

  此时,她四处张望,却不见侍卫处的李奕等人。

  她问道:“李奕去那里了?”

  赵立压低了声音:“太后,李大人昨日就出去了,他发现了王琚的踪迹。”

  芳菲大喜过望,李奕出手,她是非常放心的,只要拿住了王琚,事情便非常好办了。

  这一夜,表面上风平浪静。

  但是,芳菲却怎么都无法安寝。

  毕竟,和乙浑的较量,马上就要面对面了,这个老家伙,有那么容易对付么?

  她这样折腾到天亮,正迷迷糊糊的,忽然听到门外一阵聒噪,紧接着,是赵立惊惶的声音,“太后,太后……不好了,外面出了大事情……”

  活捉冯太后10

  她本是合身而卧,此时,立即跳起来,红云等人也急匆匆地跑进来,这些日子,她们都恨紧张,随时身上都带着匕首,红云面色惨白,大惊失色:“太后,不好了……”

  她低斥道:“不要慌张。”

  但是,几个宫女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个躲在屋里,再也不敢出来。

  芳菲大步出去,立即明白了她们的害怕。

  只见慈宁宫外面往下的山坡上,站满了密密麻麻的士兵,而慈宁宫里面的侍卫,也全副武装,双方已经陷入了僵局,只怕一言不和,就会马上发生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这是杀向自己了!

  是乙浑出招了。

  通往山脚的路,都被他们封锁了。

  这时,京兆王匆匆而来,冯太后立即下令,在慈宁宫召见所有在北武当的文臣武将。

  李将军首先报告,说一支从平城来的讨伐大军,已经开过来,而李将军的三十万大军,则在北武当外一百里,设下了三道防线。

  所有文臣武将都忧心忡忡,弘文帝之死,只怕要引起极大的内乱。

  冯太后坐在上首,大声道:“是谁要犯上作乱?”

  东阳王急忙道:“是乙浑这厮,他连夜跑出去,蛊惑了跟他素日亲近的大臣们;现在源贺和陆泰,以及任城王等不明真相的大臣,受到他的挑唆,以为是太后谋害了皇上,他们以讨伐谋逆的口号,气势汹汹地已经陈兵北武当脚下。外面的侍卫,就是任城王率领的,他们叫嚣着要替皇上报仇雪恨……”

  京兆王勃然大怒,立即冲出去,对着外面的士兵大喊一声:“任城王呢?叫这个家伙来见我!”

  领头的正是任城王的侍卫统领,自然认得京兆王,急忙跪下:“王爷息怒,王爷息怒,我家王爷是听得皇上死讯,外面都传闻,是冯太后害死了皇上,我们当然要替皇上报仇……”

  活捉冯太后11

  “混蛋!冯太后有什么必要害死皇上?”京兆王面带寒霜:“现在,你们这是要同室操戈了?快去叫任城王来见我……”

  “这……”

  “哈,见你?皇兄,我这不是来见你了?”

  外面,任城王一脸的哈哈大笑,可是,却殊无笑意,完全是一种干笑,神色十分愤怒:“冯太后毒杀陛下,你们这干人还为虎作伥。京兆王,你到底还是不是拓跋家族之人?枉先帝对你那么器重,皇上也对你那么器重,现在,一个辅政大臣的高位,就把你收买了?你对得起先帝?你可是拓跋家族的至亲骨肉,你到底是在向着谁说话?”

  这么大的一顶帽子扣下来。

  京兆王勃然大怒:“你休要听乙浑这厮胡说八道。本王因为正是拓跋家族的至亲骨肉,所以,才不能诬陷好人,而让真凶逍遥法外,你这是受了人家的蛊惑,还敢如此大言不惭……”

  “乙浑胡说?在慈宁宫的家宴,陛下死了,乙贵妃也死了,乙浑怎会胡说八道?”

  这时,不止京兆王,就连身后的冯太后等人也愣住了。冯太后失声道:“乙贵妃也死了?”

  任城王冷笑道:“冯太后,你就不要假惺惺的了,乙贵妃从慈宁宫赴宴回去,当夜就暴毙了,不是你下毒还有谁?难道乙浑会毒死他自己的女儿?”

  芳菲心里沉下去。乙浑这个老奸巨猾的东西,竟然狠毒到这个地步。为了有力地栽赃陷害自己,竟然把乙贵妃也给毒死了。

  如此,谁还会相信他是毒手?

  要知道,自己是太后,弘文帝却不是自己的亲儿子;

  而乙贵妃,可是他乙浑的亲生女儿。

  虎毒不食子,他却断然杀了女儿,这跟昔日他“大义灭亲”杀了自己的亲孙子,将柔福赶出去尼姑庵,是如出一辙!

  如此,他的话岂不是铁证如山?

  活捉冯太后12

  就连里面的群臣也都有些震惊,尤其是李将军,毕竟死的是他的家属——他的女婿。对于谁是真凶,他比谁都更加急迫地想知道。

  本来,他已经确信是乙浑了,现在,忽然又峰回路转。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狐疑起来。对上冯太后的目光时,但见她的目光十分坦荡,神情也十分平淡,尤其是她那种站立的姿势,尽管遭遇了这样的剧变,但是,一点也没有慌乱,反而是更加镇定自若。

  一个年轻女人的身上,能够有如此的气场,就算是他,也不得不震慑——仿佛有些人,天生就是正派而坦荡的!

  冯太后,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再一想乙浑那尖嘴猴腮的样子,心里便有了个底。

  这时,忽然想起先帝临终时候的交代。三年之内,要自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急忙回朝廷,除了冯太后征召之外。

  先帝的意思非常明确——自己必须,而且也只能听命于冯太后!

  所以,他这一次才匆忙地赶回来。

  先帝,难道早就预料到了今日?

  纵然他谁都不信,却不能不相信先帝。

  而且,冯太后,真的没有任何可以毒杀弘文帝的动机。

  芳菲冷笑一声,忽然道:“既然是我下毒,好,那么乙浑怎么活得好端端的?他为什么没有被一起毒死?”

  众臣也都很疑惑,现在乙浑和冯太后,互相指责是对方毒死了人,但是,这两个人偏偏都好端端的,死的却是皇上和乙贵妃。到底该相信何人?

  真凶就在两个人之间,可是,要取舍却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任城王大声道:“冯太后,你不用狡辩了,乙浑已经说了,赴宴当日,他身子不适,没有饮酒,所以侥幸逃过一劫。不想,他心爱的女儿为了皇上高兴,喝了酒,就惨死了。冯太后,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活捉冯太后13

  东阳王忽然站出来,大声道:“任城王,你怎么不分好歹?冯太后有什么必要毒死皇上?”

  任城王也很狐疑,这是他最拿不准的一点,冯太后一介女流之辈,自己没有生育子嗣,朝内没有亲信大臣,朝外没有家族倚仗,年纪轻轻,纵然曾经在神殿舌战群雄,但是,也不过是唇舌之争,而且,幕后是先帝罗迦撑腰。

  以她这样二十七八岁的年龄,真的就翻了天?

  而且,她一个人在北武当修身养性,驻守先帝之墓,弘文帝生前对她供奉也是十分周到,她有什么必要毒死弘文帝?

  毒死了对她是没有一星半点的好处!

  而她本人也捞取不了什么政治资本。

  除了让她自己陷入危险之外,她难道会蠢成这样?

  再说,她于弘文帝,还曾经有过救命之恩,传闻里,冯太后遭遇刺客,也是弘文帝救了她;说这两个人暧昧,也许他还能一下就相信,但是要说冯太后杀了弘文帝,实在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可是,铁证如山,又不得不信,毕竟是两条人命摆着。

  他一时无法反驳,好一会儿,才大声道:“任你等花言巧语……”

  京兆王也怒了:“你想犯上作乱?”

  “我至少要提先帝报仇。”

  京兆王一怒之下就冲了过去,抽出腰上的佩刀,几乎要架在他的脖子上,大喝道:“在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你胆敢作乱,我马上劈了你!”

  京兆王也是一员虎将,生前是王氏家族最能征善战之人,加之他的相貌又很有几分像罗迦,现在这么一猛冲上来,任城王吓了一跳,赶紧率众离开了。

  外面,暂时平定了下来。

  冯太后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的这干文臣武将,心里一团乱麻,乙浑的这一招反击,实在是太强大了,几乎令她措手不及。

  活捉冯太后14

  从双方的实力分析,乙浑笼络了源贺和陆泰,调动了平城的几万大军,这批人,全是正宗的鲜卑勇士,能征善战,纯血统的宗子军,当然会誓死效忠死去的“弘文帝”。

  如果要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却不是她所愿意看到的,当然更非弘文帝自己愿意看到的。她心里急得几乎要冒出泡来,暗暗地埋怨,弘文帝这是在干什么?

  可是,弘文帝此时,却绝不会露面,否则,就功亏一篑了。

  她手心里全是汗水,紧紧捏着拳头,现在该怎么走这一步棋,完全只能倚靠自己一个人了。

  单枪匹马的感觉,真是不好受,尤其,一个女人,现在要决定的是国家的命运。

  东阳王等也都惴惴不安。

  冯太后问:“大家说,现在怎么办?”

  在座的,几乎全是长期受到乙浑的迫害的汉臣和个别的鲜卑大臣。

  一名将领道:“乙浑和源贺等人,不过区区五六万人;但是,李将军率领回来的是三十万大军,只要他们敢犯上作乱,就将他们全部镇压。”

  另一名官员也说:“乙浑这厮,这两年来,大乱权柄,把持朝政,打压异己,几乎把朝廷变成了他自己的后花园了。陆泰也是,他独占了太原府的大量良田,欺压汉人奴隶,连一些底层的鲜卑人,他也大肆兼并,成了当地一方土皇帝,百姓无不恨之入骨。这几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利用重新分配土地的机会,几乎霸占了平城周围所有的良田豪宅,无恶不作,现在,该他们的末日到了。不妨开出大军,将他们一举铲除……”

  芳菲听得暗暗皱眉。

  这个时候,喊打喊杀,国家决裂,岂不是真正会陷入长期的同室操戈,北国从此再无宁日?

  若是喊打喊杀就行了,弘文帝何需花费这么大的代价?要知道,他可是以自己的性命在做诱饵!

  活捉冯太后15

  弄不好,国家就垮了。

  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王肃忽然站出来:“依小臣之见,现在皇上尸骨未寒,皇室内部之间,再大动干戈,实在不妙。南朝的刘宋,便是因为内部经常同室操戈,互相大屠杀,好端端的一个国家,几乎一年一易主,百姓荼毒,民不聊生。如果北国不想陷入这样的纷争,最好只处理首恶,对于其他不明真相之人,最好是事后说清楚就行了……”

  高闾也说:“想当年,我等都是因为在刘宋饱受战祸之苦,才逃到了北国,原是为了寻求一方净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学。如果现在让北国陷入内乱,只怕迅速重蹈南朝覆辙,也辜负了先帝的嘱托。现在已经很明显了,挑起事端的,只是乙浑一人,其他人,都是受到他的煽动,要除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