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老身聊发少年狂 >

第64章

老身聊发少年狂-第64章

小说: 老身聊发少年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李茂进了书房,递上折子,楚睿还在考虑是什么事。
  待他看完折子,心中大怒,他本是隐忍自持之人,见到李茂折中所言,依然还是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
  “这袁班,怎么敢,怎么敢!!!”楚睿咬牙切齿地道:“五天了,受灾五天,朕竟然没有得到一点消息!该杀!”
  “陛下,此时不应该追究什么人的责任,而是应该考虑赈灾的问题。”李锐来之前已经正如他教训他那侄儿一般,详细思考过该如何去说,所以从容不迫道:“陛下一直忧心隐户的问题,此事倒是一个动作的好时机。”
  “哦,此话怎讲?”
  李锐不紧不慢地把两位先生的分析复述给皇帝听,其中还夹杂着不少他自己的见解。
  “……雪灾之事,半是天灾,半是人祸。官员不敢上报,自然是怕丢官,世族不敢上报,却是为了那些隐户。陛下不如先搁下惩治那些隐瞒不报之官的罪责,先极力赈灾,那些隐户受雪灾影响,损失极重,自然有人会铤而走险。到时候借此发作,便可以把隐户一事彻底彻查。”
  “隐户之所以难办,无非是那些百姓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可是一旦赈灾的钱粮动人,他们自己就会先跳出来表露身份。到时候陛下只要下旨,愿意回复原户籍的一概既往不咎,且会发放良田,与其耕种,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敢站出来。”
  李茂没有说准备让齐耀挑动舆论的事情,但只是说到隐户一事,就已经足够让楚睿动容了。
  “好,好好,信国公一心为公,朕甚是欢喜。信国公有大才,是朕先前轻忽了!”楚睿大喜之下,对李茂连连夸赞。
  “臣不敢居功,此时乃是臣府上两位先生的分析,臣只是集思广益,略加整理而已。此外,臣的堂侄进京途中依然不忘观察民情,也值得夸奖。”李茂知道自己的本事,就算他说这全是他想出来的,也没有人信,索性把身后辅佐提议之人全部推出来,大家一起得功,也算是他的报答。
  “此外,臣的堂侄还担心一事。最近天象不好,臣的堂侄在荆南老家时,也曾见过这样怪异的天象,而后不久就有了雹灾。臣担心京中出现雹灾,此事应该找天文博士细细询问才是。京中若有天灾,怕有损君威。”
  “原来茂公的家里还藏着诸葛先生。此事若能完美实施,人人当赏!”这一场雪灾,却因为可以解决楚睿多年盘桓在心头的症结,而让他觉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此事关联甚广,还需细细筹划才是。唔,这雹灾也是问题……”
  楚睿连发几道谕旨,宣了钦天监、户部尚书和曾任通州布政使的张宁一起来紫宸宫的书房问政。
  钦天监的官员最先赶来。他们最近日观天象,心中早有疑惑,这时闻得皇帝宣召,监正立刻点了天文博士和五官灵台郎一起觐见。
  楚睿见监正早有所备,心中猜测李茂堂侄的猜测恐怕不假,再一仔细询问,监正的回答果然佐证了答案。
  “陛下,我们此次前来正是要禀报此事。北面云层厚重,黑中带红,且无风无雨,不像是下雪,到像是要下冰雹的天象。而且看这乌云压城的态势,冰雹恐怕还不小。”监正若心中没有成竹,是不会贸然禀报的。灾事不怕报大,若是到时候灾小,那就是圣上恩德感天,若是灾大,也怪不着钦天监,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
  楚睿一听真有冰雹,立刻让书记官记下,准备明日上朝时向百官问策。
  此时钦天监的一位五官郎突然跪下,道是有奏要报。那监正心中不悦,正想替他开口,皇帝却开了口:
  “你且说来。”
  “启禀陛下,这京城里恐有雹灾,但更大的天灾怕是在入夏之时。”这位五官郎是道士出身,因为长于天象变化,占定吉凶,被特点到钦天监里来的。
  “此话怎讲?难道你真的能掐会算不成?”楚睿虽然相信天文历法,天时天象,却不相信占卜鬼神之事,此时听到这五官郎有危言耸听之嫌,心中先生了不满。
  “并非臣能掐会算。而是臣观天象,北方似有雪灾,如今京城又有冰雹,这是洪涝之象。我大楚建国以来,风调雨顺,这自然是天命所归,上苍眷顾,但大凡大旱之后不久,必有洪灾,此乃天地间‘此消彼长’的道理。阴阳平衡,水土共济,大旱过后这么多年都没有洪灾,实属奇迹,可如今天象异常,怕是这洪水明年就要来了。”
  五官郎心中也十分害怕,他在前几年时就担心有大的洪灾,日日检测着各地的水情以及天象的变化,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天象并无异常,各地的水位到了夏季虽有增长,却远没到洪涝的地步。
  现如今,他日夜观察天象,料定北方有大雪,尤其关外的牧民,恐怕更是无法过冬,心中甚是担心。山中积雪融化,必会造成水位上涨,再加上春日多雨,这一来,夏季怕是要频发水灾了。
  他把心中担忧一一说来,又继续说道:“若关外大雪,那些蛮人没有了来年生存的希望,就会冒死在边关劫掠。这又是一处危险。自古天象变化,和人象也息息相关。臣一想到这些险象环生的场景,不免夙夜忧叹。只是臣官小言微,这一切又只是臣的推断……”
  “如今陛下召见,臣只好冒着‘欺君罔上’、‘妖言惑众’的罪名,冒死上奏。”
  他的话一说完,那钦天监的监正和其他属官博士吓得连忙下跪。这五官灵台郎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员,自然是没有面圣的机会的,可他身为钦天监监正,一个五官灵台郎都能发现的情况,他却没有发现,甚至要到皇帝来询问才禀报“雹灾”之事,怎能叫他不惶恐?
  这穿着道袍的灵台郎年纪不大,只有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却口齿清晰,心怀宽广,倒是引起了楚睿的兴趣。
  他踱到这灵台郎的面前,正色问道:“你说,北方有大雪,关外下的更大?”
  灵台郎又将头叩地,不敢直视圣言,但口中却说着肯定的答复:“是,圣上。夜空无星,尘烟直上,北方云中带青,应有大雪。”
  楚睿看了李茂一眼。李茂也笑着捻了捻须。
  “你这灵台郎,倒有本事。”

☆、第50章 汾州事变

  今年冬天;注定所有人都无法好好过年。
  先是大朝会时,来自钦天监监正的一封上奏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位监正上朝时向皇帝禀奏“北方有大雪;京中可能将有雹灾”的推断,被朝堂上一干朝臣纷纷痛斥。痛斥之人觉得此事无凭无据;各地又没有雪灾的奏报,这只能算是个人臆断,不该在朝会上当做正事上奏。
  钦天监原本并不是显要的官衙,只负责勘测天文地理,修正历法;以及卜算天气等事务。钦天监根据天象推断出天气,在确定晴朗的时日,皇帝才会进行祭祀、狩猎、出征等一系列活动。
  而地动、大雨、干旱这种灾情的示警,大部分都不是来自与钦天监的预判;而是由各地的钦天监外派属官观察气候和动植物的情况,若出现异象,再送入京城的钦天监,然后再行监测。
  这位钦天监的监正足不出户,只在京里夜观天象,就掐指算出北方已经在下大雪,京中要有雹灾?那还祭祀天地干嘛?先把钦天监的监正供起来拜就行了。
  但监正却继续进奏,说此预测并非他所做出,而是来自于负责观察星象天文的五官灵台郎张玄。此话一出,痛斥之人倒少了一半。
  这些朝臣中有不少人也信奉道教,对于龙虎山的道士张玄,自是并不陌生。
  张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官,却大有来头。他出身大族,其先祖正是东汉时的太史令,制作出“地动仪”、“浑天仪”、“指南车”的张衡。
  张玄家学渊源,从小学习天文和历算。后来他家的旧交,龙虎山崇道观的道首玄妙道人去他家做客,对他大为欣赏,在征得张府的同意后,将他带入龙虎山出家为道。张玄十岁时得受“授箓”,成为正一派正统,开始系统学习天文、历法、风水、阴阳之学。
  龙虎山乃是“正一派”的宗坛,正一派讲究修身养性,鼓励弟子积极入世,度己利人,所以门下弟子均可娶妻生子。正一派在达官贵人中也很受追捧,有许多文人雅士争相入教,学习各种养生之术。
  由于并不好炼丹,正一派的名声极好,先皇起义时,也曾派有道兵下山援助,负责测算天气,勘定水源,其中一些善于医术的更是成为了“军医”,救治了不少兵丁的性命。
  这张玄在二十四岁时,因成功预测出一次地动而名动天下,被点召入京,进入了钦天监。他和钦天监里从“吏”或者“算”出身的官员不同,一进去难免颇受排挤,得不到重用。
  可他在朝中的官职虽小,在“正一派”里却有四品的道位神职,所以对此不以为然,也并不和他们争名夺利。再者,他进京为官也只是为了躲避家中的逼婚,并不是为了官位,自然对着看的也轻,反倒更加受人尊重。
  他擅于风水堪舆,在京城名头甚大,有时候某个官员倒霉时,还会去钦天监请他看一看府里的风水。他每每过府指点几下,这些官员果然很快就去了霉头,更是对他信服。
  也有人想要开府立宅,请他勘测风水的,皆有收获。
  若是顾卿来看,也只能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神棍”。
  本朝的皇帝楚睿并不关心这些神鬼玄学之说,所以对这身为五官灵台郎的张玄一无所知。后来这张玄在紫宸宫的书房里对他“冒死直谏”,遂让楚睿这个官员产生了兴趣。等他仔细查问过他的来历出身,才知道这人原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正因为他的上奏比李茂“听闻堂侄所述”更有说服力,所以楚睿在心腹大臣们商议过后,决定不再由李茂上奏,免得让世族敏感,本来能成的事情再生波折。张玄原本就是关心天下苍生,对派系斗争不感兴趣,皇帝叫他上奏,他就顺着皇帝的意思,和监正一起挑明了“北方大雪”的灾情。
  若说钦天监的奏疏只是让朝堂上某些官员将信将疑的话,那国子监太学生们后来的联名上奏,就坐实了通州、汾州两地官员“瞒报灾情”的罪名。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位国子监的学生赶回家过年,却发现道路冰封,雪没至大腿处,无法再往北前行一步,只好折返回程,滞留京中,不免埋怨,其他原本留在京中过年的通、汾二州学子得知情况,不免担心家乡,便到处打探,通州和汾州遭遇大雪的传言好像就在那一夜之间突然传遍京中。
  从北方折返的学子有感于途中贫民无衣御寒、无屋遮蔽,冻死街边的惨状,便起了陈情的想法,联合其他通州、汾州的学子,一起在宫门外上奏。
  国子监太学生联名在宫门外为民请命,这在大楚立国十余年来还是第一次。这群学子书生浩浩荡荡地从国子监街穿过中门大街,直至东市进入内城,再到宫门外,一路上引起无数官员和百姓的侧目,在京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这些太学生在宫门外高声请愿,要求朝廷赈济灾民,惩治瞒灾不报的恶官,倒是让许多百姓拍手称快,只是很多本该管辖这些事情的官员对此事都不甚了解,不免有些打脸。
  此事造成的影响很大,皇帝也不得不出面下谕,言明会派出御史探明灾情,就地赈灾,绝不延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