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老身聊发少年狂 >

第322章

老身聊发少年狂-第322章

小说: 老身聊发少年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贫道并不知道国家大事,也不懂朝堂政局,但贫道知道一点,北方杀星降世,天道为了平衡,必定也会有福星降世。天地交泰之时,贫道看到了天梁和天同紧紧相依,看到了文昌、武曲、禄存、巨门在天梁星的天空旁闪烁,这是天道护佑大楚,降下福星救世之象。”
  “后来贫道随着师弟进了信国公府,已确认荫星是邱老太君无疑。那在邱老太君身边的李国公,应当就是天同星降世。”
  “天梁为老翁,天同为幼子。老翁灾厄不断,幼子先难后成。若是李国公的奏章,皇帝陛下不妨听从建言,信这位天同星一次。”张璇玑说的很中肯,“天同乃是福星,又谨守本分,处事平和,最能成事。”
  “此话当真?”楚睿暗暗捏了捏拳。
  应当是真的。每次派李茂去做什么事,到最后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汾州马场,捞回了一万匹马,活捉了三千多人;
  那三千多人被发去修水库,让上游洪水泄洪到水库,救了下游无数人命;
  一枚铜钱,摸出私铸钱的窝点,抓出了许多有偷用私钱嫌疑的粮商。夏季南方大水,粮价上涨,这些狱中的粮商为了戴罪立功,纷纷自告奋勇出去倾家荡产的平息粮价,这才没有酿成大乱。
  清理家中内贼,却发现了前朝余孽,顺藤摸瓜抓到探子,继而策反敌人的心腹,铲除了京中大量的据点;
  至于其他,更是数不胜数。
  莫非这李茂就是传说中的“傻人有傻福”的那种人,真的得天道眷顾?
  仔细想想,李茂上奏的诸多建议,似乎每条到了后来都有极大的收获。通州雪灾,收纳了许多隐户流民;江南大水,听从他的意见点召了龙虎山的道士,几乎一分钱没用的就安抚了江南的灾民,疏散了各地百姓;
  如今……
  张璇玑并不多言,静静的立在那里等待皇帝自己的决定。
  天师道不善占卜,不问前途,只看功德修行。信国公府一府金光闪耀,显然是行善积德的人家。邱老太君又是天君托世,自然是帮上一把才好。
  皇帝并不会因为她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若皇帝愿意采纳那条建言,也一定是因为皇帝原本就信任李国公的缘故。
  若是不愿意这么做,也就不会叫她来问上这一遍了。
  第二日大朝,皇帝下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出乎意外的决定。
  圣上手诏,夺情起复了在京中丁忧守孝的晋国公张诺、以及扶棺回乡的张宁、张致兄弟。
  晋国公张诺在丁忧之前乃是大楚的平章政事,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宰相”,参政知事乃是“副相”,在平章政事丁忧时暂领中书门下。
  如今已经两年没有了宰相,楚睿才算是真正接手了朝政,但拟旨裁断虽然是由皇帝决定,但最后执行还是要靠文武百官,这边推脱一点,那边争斗一下,往往事情做得不尽如人意。
  若是太平时期,楚睿自然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效率低点也没什么。可如今正在战时,别的不说,粮草辎重、调兵遣将、赏罚决断,这一系列下来,能活活把楚睿累死,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处理的完的。
  除了晋国公被夺情起复,另起用的两个大臣便是张宁、张致。
  张宁被点了“幽州都护”,这并不是一个正职,燕州并无都护府,幽州的都护府也名存实亡,所以此职一般都是兼领,由幽州镇北将军或其他要臣一同负责辖境的边防和行政。
  张宁如今正在丁忧,又不在京城,他的用人能力用来处理幽州和燕州纷乱的人事最为合适。他是世族出身,又了解燕幽两地的官员来历,有他相助李茂,对安抚世族,查明奸细有极大的作用。
  张致是凉州都尉,乃是辅助镇西将军理事的武将,如今并不能回凉州复职,楚睿便让他暂领“幽州防御使”,协助张宁防御燕州,并随时准备出兵幽州。
  张宁张致两兄弟明明都在燕州,却被皇帝点了幽州的官位暂时起用,皇帝意图收回幽州的心思一目了然。
  李茂如今正在燕州,有他这个兵部尚书坐镇,兵部不会懈怠,肯定是要装备给装备,要辎重给辎重,要兵要将立刻遣去,张家两兄弟于其说起用了是为了防御涿县,不如说是皇帝为李茂准备的助手。
  皇帝破天荒的起复了这几位丁忧之臣,可见如今的局势已经不太好了。
  世族们心中忧叹,又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立功机会。勋贵们更是摩拳擦掌,他们之中不少是以武勋起家,如今马放南山已久,恨不得立刻带兵北上,收复旧土才好。
  晋国公府里。
  “二叔,我爹被起复了。”张素衣拿着邸报进了张应的屋子,脸上全是忧色。“听说范阳城破了,涿县被围,情势极其危机。”
  张应下1半1身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家中什么人按摩都没有用了,就连太医都束手无策。张应知道这是最后必然会发生的结果,也坦然承受了这一点。
  他就等着张素衣嫁出去,然后想个法子自杀了。
  他躺在床上,让下人扶他坐起身,就这么靠着床柱子懒洋洋的读着张素衣带来的邸报,一点也不吃惊说道:
  “啊,这里少数民族入侵那么少,现在才入侵,都算是可以的了。这是没遇见过五胡乱华,这才几万人啊,就把幽州给吞了……”
  张素衣见自家叔叔又开始发癔症了,连忙让下人退下。这些下人已经习惯了自家主子发癔症时胡言乱语,有些时候抄家灭族的话都敢随便说。他敢说,这些下人还不敢听,一听小姐吩咐下去,连忙撤出房外。
  张素衣像是个傻子一样看着自家二叔躺在床上说什么“八王之乱”、又说什么“衣冠南渡”,没一会儿,又开始说起什么“蒙古横扫欧亚”,直听得头晕脑胀,整个人都有些站不住了。
  “二叔,你说的口干不干?我给你泡杯茶喝。”
  “算了吧,你说那刷锅水?给我倒杯清水来。”说的口干舌燥的张应心情大好,还有心思调侃这里的“茶汤”一番。
  张素衣见二叔总算是不胡说了,赶紧给他倒了杯水,堵住了他浑说的嘴。
  “我说啊,这反贼作乱反倒是好事。前人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大楚一天到晚内斗斗的不可开交,对国运并非好事。反贼作乱,有那么多内应跳出来,这就说明皇帝的威慑力还没到四方臣服的地步。但凡君威强盛,四海臣服,要么靠仁,要么靠武,没靠阴谋诡计能成的。这皇帝忒小气,经经事,说不定眼光能看长远些。”
  张应自然知道勋贵和世族斗成了什么样子,朝廷里中立派过的极其艰难,往往都不在什么要职。虽然还没发展到“党争”的地步,可这并非好事。
  打仗好啊,打仗重新分配势力,皇帝可以再次把军权握在手里,世族要保证国泰民安才能继续土地兼并,呕心沥血也要好好辅佐皇帝。勋贵想要掌兵,还是得讨好皇帝。
  这皇帝此时若是有脑子,就该不拘一格起用各方人才才对。
  幽州地广人稀,产生动乱的危害绝没有西胡入侵中原来的大。张应虽然不是文科男,但玩过无数游戏,各种游戏背景的历史也是看了无数,对大楚的未来并不担心。
  “大楚兵强马壮,皇帝又没失道,除非此时中原又有人造反,几面受敌,要不然就是再来几次洪水大旱地震什么的,否则北方那些人最多就是趁现在北方不备被打懵了占占便宜,没多久就会好起来的。”张应一张口就是失道、造反、天灾,还好张素衣不是平常的姑娘,若是其他的闺秀小姐,怕不是尖叫着捂住了张应的嘴,就是吓得奔出去不敢再听了。
  “二叔,你还是这么……口无遮拦。”张素衣揉着裙角,“就不能说些正经的吗?”
  “说些正经的?”张应挠了挠下巴,“你是说打胜仗的办法吗?”
  “若是想要在平原和胡人征战,最好也是用骑兵。北方诸族善骑射,这是汉人不可速成的。不过有一物叫做扳指……”
  “这个信国公府前几年就做出来了,陛下御赐其名为‘射玦’,现在军中人人配备,专门是控弦之用……”张素衣虽不知二叔坐在家里怎么知道射玦的,但还是好意提醒。
  我擦!
  这李硕动作也太快了吧,连扳指都弄出来了!
  “我想想。现在范阳城破,内外不通,若是传讯,可以用一种可以升天的灯笼。此灯名为……”
  “孔明灯。”张素衣接了话。
  “是,你也读过三国演义,应当知道。正是那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用来夜间传讯的。此灯以竹篾为骨……”张应洋洋自得的卖弄文采。
  我小时候做过孔明灯哟!
  “这灯前几年信国公府就拿出来祈福用了。后来听说李国公在汾州遇险,就是用的这孔明灯传信城中的。咦,竟没有人和二叔说过吗?”张素衣话一说完就觉得不好。
  二叔残废多年,连府门都没出去过,更别说出去看灯了。
  旁人为了不让他难过,自然也不会将府外的新鲜事告诉他,免得引起他轻生之意。
  张应听说连孔明灯都做出来了,整个人都石化了。
  也是,人家李硕可是打仗的出身,弄出些方便自己的玩意儿也算正常。
  只是为何是死了才传出来呢?
  是了,这人如此谨慎,一定是怕当年太过出风头引起皇帝猜忌。如今他家子孙需要声望,肯定做了安排让后人拿出来博取名声了。
  这人好心性,好决断!
  这才是穿越者们的榜样啊!
  不扰乱历史,不胡乱改革,也不沽名钓誉,更没有谋图皇位。
  现代人居然会打仗!会领军!会背一整本三国演义。
  前辈,请收下小的膝盖!
  和您潇洒的一生比起来,小的就是个倒霉蛋啊!
  “其实对付异族,还有一物最为奇效。”张应看着自家侄女,犹豫再三,这才慢吞吞的说道:“此物名为火药,又叫火丸。”
  张应总觉得自己在冷兵器时代弄出火药来有些丧心病狂,所以张了嘴以后,便不想再说了。
  张素衣听了一半,却见自家二叔不接着往下说了,托着腮问他:“然后呢?火药是做什么的?治病的吗?”
  “素衣,此物我告诉你做法,但你要向我保证,除非汉人到了十分艰难的时候,否则不准传出去。要传出去,也不能你亲传,你可以告诉你婆家信国公府,让他们自己研究。”张应眯着眼,逼着侄女保证。
  张素衣听自家叔叔疯疯癫癫的话听得太多了,完全不以为意,点点头保证了一番。
  反正就和那没做出来的什么琉璃镜子,做出来还没胰子好用的肥皂一样,又是胡乱折腾人的东西。
  “从前,有一群炼丹的术士想要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却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张应开始从火药的起源说起。
  张素衣听说和道家有关,立刻收起不以为然的态度,端正了身子听二叔接着往下说。
  “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一起烧炼,便可制成火药。或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一起烧炼,可成火丸。火药可放入陶罐之中,在陶罐里放入铁蒺藜,再以引线点燃,用器械投于敌阵之中……”
  “火药的配方是……”
  “火丸的配方是……”
  张素衣听得目瞪口呆,几不能语。
  作者有话要说:小剧场:
  和您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