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山居笔记 >

第12章

山居笔记-第12章

小说: 山居笔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这些逆反性的冥想,恐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可能在心

中一闪而过,暗自调皮地一笑,谁也没有想到会有实现的可能,但突然,竟有一个

国家的一个时期,这一切全被允许了,于是终于有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冲破文明的

制约,挖掘出自己心底某种已经留存不多的顽童泼劲,快速地培植、张扬,装扮成

金刚怒目。硬说他们是具有政治含义的“造反派”其实是很过份的,昨天还和我们

坐在一个课堂里,知道什么上层政治斗争呢?无非是念叨几句报纸上的社论,再加

上一点道听途说的政治传闻罢了,乍一看吆五喝六,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政治上

的主动性。反过来,处于他们对立面的“保守派”学生也未必有太多的政治意识,

多数只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颠荡中不太愿意或不太习惯改变自己原先的生命状态而

已。我当时也忝列“保守派”行列,回想起来,一方面是对“造反派”同学的种种

强硬行动看着不顺眼,一方面又暗暗觉得自己太窝囊,优柔寡断,赶不上潮流,后

来发觉已被“造反派”同学所鄙视,无以自救,也就心灰意懒了。这一切当时看来

很像一回事,其实都是胡闹,几年以后老同学相见,只知一片亲热,连彼此原来是

什么派也都忘了。

记得胡闹也就是两三个月吧,一所学校的世面是有限的,年轻人追求新奇,差

不多的事情激动过一阵也就无聊了。突然传来消息,全国的交通除了飞机之外都向

青年学生开放,完全免费,随你到哪儿去都可以,到了哪儿都不愁吃住,也不要钱

,名之为“革命大串连”。我至今无法猜测作出这一浪漫决定的领导人当时是怎么

想的,好像是为“造反派”同学提供便利,好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煽风点火;好像

又在为“保守派”同学提供机会,迫使他们到外面去感受革命风气,转变立场。总

之,不管是什么派,只要是学生,也包括一时没有被打倒的青年教师,大学的,中

学的,乃至小学高年级的,城市的,乡村的,都可以,一齐涌向交通线,哪一站上

,哪一站下,悉听尊便。至于出去之后是否还惦念着革命,那更是毫无约束,全凭

自觉了。这样的美事,谁会不去呢?

接下来出现的情景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学生们像蚂蚁一样攀上了一切还能开动

的列车,连货车上都爬得密密麻麻,全国的铁路运输立即瘫痪。列车还能开动,但

开了一会儿就会长时间地停下,往往一停七八个小时。车内的景象更是惊人,我不

相信自从火车发明以来会有哪个地方曾经如此密集地装载过活生生的人。没有人坐

着,也没有人站着,好像是站。但至多只有一只脚能够着地,大伙拥塞成密不透风

的一团,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则横塞着几个被特殊照顾的病人。当然不再有过道

、厕所,原先的厕所里也挤满了人。谁要大小便只能眼巴巴地等待半路停车,一停

车就在大家的帮助下跳车窗而下。但是,很难说列车不会正巧在这一刻突然开动,

因此跳窗而下的学生总是把自己小小的行李包托付给挤在窗口的几位,说如果不巧

突然开车了,请把行李包扔下来。这样的事常常发生在夜晚,列车启动在前不着村

、后不着店的荒山野岭之间,几个行李包扔下去,车下的学生边追边呼叫,隆隆的

车轮终于把他们抛下了。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件事:他们最终找到了下一站吗?

那可是山险林密、虎狼出没的地方啊。

扔下车去的行李包与车上学生抱着的行李包一样,小小的,轻轻的,两件换洗

衣服,一条毛巾包着三四个馒头,几块酱菜,大同小异。不带书,不带笔,也不带

钱,一身轻松又一身虚浮,如离枝的叶,离朵的瓣,在狂风中漫天转悠,极端洒脱

又极端低贱,低贱到谁也认不出谁,低贱到在一平方米中拥塞着多少个都无法估算。只知道他们是学生,但他们没有书包,没有老师,没有课堂,而且将一直没有下

去,不久他们又将被赶到上山下乡的列车上,一去十几年,依然是没有书包,没有

老师,没有课堂,依然是被称之为学生。因为是学生,因为他们的目光曾与一个个

汉字相遇,因为他们的手指曾翻动过不多的纸页,他们就要远离家乡,去冲洗有关

汉字与纸页的记忆。“大串连”的列车,开出了这一旅程的第一站。历史上一切否

定文化的举动,总是要靠文化人自己来打头阵,但是按照毫无疑问的逻辑,很快就

要否定到打头阵的人自身。列车上的学生们横七竖八地睡着了,睡梦中还残留着轰

逐一切的激动,他们不知道,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长时间的容纳一群

不作建树的否定者,一群不再读书的读书人,一群不要老师的伪学生。当他们终于

醒来的时候,一切都已太晚,列车开出去太远了,最终被轰逐的竟然就是这帮横七

竖八地睡着的年轻人。

也许我算是醒得较早的一个,醒在列车的一次猛烈晃荡中,醒在鼾声和汗臭的

包围里,一种莫名的恐惧击中了我,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心底一阵

寒噤。我想下车,但列车此刻不会停站,这里也没有任何人来注意某个个人的呼喊。只好听天由命,随着大流,按照当时的例行公事,该停的地方停,该下的地方下

,呼隆呼隆跟着走,整个儿迷迷瞪瞪。

长沙和岳麓山,是当时最该停、最该下的地方,到处都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连岳麓山的山道上都是这样。那个著名的爱晚亭照理是应该有些情致的,但此刻也

已被漆得浑身通红,淹没在一片喧嚣中。我举头四顾,秋色已深,枫叶灿然,很想

独个儿在什么地方静一静,喘口气,就默默离开人群,找到了一条偏僻的小路。野

山毕竟不是广场通衢,要寻找冷清并不困难,几个弯一转,几丛树一遮,前前后后

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这条路很狭,好些地方几乎已被树丛拦断,拨开枝桠才能通过。渐渐出现了许多坟堆,那年月没人扫坟,荒草迷离。几个最大的坟好像还与辛亥

革命有关,坟前有一些石碑,苍苔斑剥。一阵秋风,几声暮鸦,我知道时间不早,

该回去了。但回到哪儿去呢?哪儿都不是我的地方。不如壮壮胆,还是在小路上毫

无目的地走下去,看它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暮色压顶了,山渐渐显得神秘起来。我边走边想,这座山也够劳累的,那一头

,爱晚亭边上,负载着现实的激情;这一头,层层墓穴间,埋藏着世纪初的强暴。

我想清静一点,从那边躲到这边,没想到这边仍然让我在沉寂中去听那昨日的咆哮。听说它是南岳之足,地脉所系,看来中国的地脉注定要衍发出没完没了的动荡。

在浓重暮霭中越来越清静的岳麓山,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你的绿坡赭岩下

,竟会蕴藏着那么多的强悍和狂躁?

正这么想着,眼前出现了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这

是什么地方?沿墙走了几步,就看到一个边门,轻轻一推,竟能推开,我迟疑了一

下就一步跨了进去。我走得有点害怕,假装着咳嗽几声,直着嗓子叫“有人吗”,

都没有任何回应。但走着走着,我似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控制住了,脚步慢了下来

,不再害怕。这儿没有任何装点,为什么会给我一种莫名的庄严?这儿我没有来过

,为什么处处透露出似曾相识的亲切?这些房子和庭院可以用作各种用途,但它的

本原用途是什么呢?再大家族的用房也用不着如此密密层层,每一个层次又排列得

那么雅致和安祥,也许这儿曾经允许停驻一颗颗独立的灵魂?这儿应该聚集过很多

人,但绝对不可能是官衙或兵营。这儿肯定出现过一种宁静的聚会,一种无法言说

的斯文,一种不火爆、不壮烈的神圣,与我刚才在墙外穿越和感受的一切,属于一

个正恰相反的主题。

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

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而要早得多。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

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

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

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我在这个庭院里独个儿磨磨蹭蹭舍不得离开,最后终于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

后一点微弱的天光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四个大字:岳麓书院。



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讲解,给了我如此神秘的亲切感的岳麓书院究竟是一

个什么样的所在,我当时并不很清楚。凭直感,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文化教育机构

,与眼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好大异其趣,但它居然身处洪流近旁而安然

无恙,全部原因只在于,有一位领袖人物青年时代曾在它的一间屋子里住过一些时

日。岳麓书院很识时务,并不抓着这个由头把自己打扮成革命的发祥地,朝自己苍

老的脸颊上涂紫抹红,而是一声不响地安坐在山坳里,依然青砖石地、粉墙玄瓦,

一派素静。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谁愿意来看看也无妨,开一个边门

等待着,于是就有了我与它的不期而遇,默然对晤。

据说世间某些气功大师的人生履历表上,有一些时间是空缺的,人们猜想那一

定是他们在某种特殊的遭遇中突然悟道得气的机缘所在。我相信这种机缘。现在常

有记者来询问我在治学的长途中有没有几位关键的点拨者,我左思右想,常常无言

以对。我无法使他们相信,一个匆忙踏入的庭院,也不太清楚究竟是作什么用的,

也没有遇见一个人,也没有说过一句话,竟然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关键”。完全记

不清在里边逗留了多久,只知道离开时我一脸安祥,就像那青砖石地、粉墙玄瓦。

记得下山后我很快回了上海,以后的经历依然坎坷曲折,却总是尽力与书籍相伴。

书籍中偶尔看到有关岳麓书院的史料,总会睁大眼睛多读几遍。近年来,出版事业

兴旺,《岳麓书院史略》、《朱熹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山长考》、《岳麓书

院名人传》、《岳麓书院历代诗选》、《岳麓书院一览》、《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

》等好书先后一本本地出现在我的案头,自己又多次去长沙讲学,一再地重访书院

,终于我可以说,我开始了解了我的庭院,我似乎抓住了二十七年前的那个傍晚,

那种感觉。

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

高等学府。中国的事,说“老”人家相信,说“高等学府”之类常常要打上一个问

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

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

、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