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陈忠实文集 >

第302章

陈忠实文集-第302章

小说: 陈忠实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九二年春天陈忠实在他家院子里的梨花绽放前大约一个礼拜,把《白鹿原》的手稿郑重地交给高贤均和洪清波,同时就有一句久蓄于心的话涌到唇边:我连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
  现在,他视同生命一般的皇皇巨著虽然受到过一些有相当道理的批评,也受到一些误解,受到过某种有形、无形的压制,然而,《白鹿原》毕竟一出世便无可置疑地拥有了当代文坛多年罕见的震撼千千万万读者的轰动效应。它被誉为“一代奇书”,“放之欧亚,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范曾语) 的巨著,是“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梁亮语) 的大作品。《白鹿原》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毫无疑问是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确确实实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风光无限、撼人心魄的高峰。
  完成了《白鹿原》这件重活,大活,绝活,陈忠实不但超越了自己,也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他的老师柳青。决不是忠实的学问比老师大,而是他有了超越老师、走自己的路的觉悟之后,作了坚韧不拔的几近十年的顽强奋斗( 石家庄一位医生或护士在信中说:“我想写出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活着还能看到我的信么? ”) ;还因为时代不同了,忠实有了更多的参照,更少的束缚,有了更自由的创作条件。
  陈忠实当之无愧地得到了许多荣誉,理所当然地享誉海内外。现在,他那颗沉重的心可以放宽松一些了,他有理由发出欣慰的笑声了,他脸上那深深的刀刻似的皱褶似乎也该舒展一些了吧?! ;
  四
  一个真实本色的陈忠实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我和忠实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交谊。老朋友之间的来往、聊天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但像今年十月间真正为了写文章而坐在一起单独对话,却还是第一次。
  忠实告诉我,一九九二年春天,交出了他视为生命的《白鹿原》手稿,他这才比较心安地重锁了老家的院门,返回西安省作协的大院里。从此一家人才又重新生活在一起。
  一九九三年六月,和《白鹿原》单行本出版几乎同时,他被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从此,他便以主要的精力投身于作协机关的日常工作,如机制、人员的调整,六层办公大楼的筹建,陕西文学队伍的建设等等。就个人而言,他认为最要紧的还是以沉静的心态读书和写点散文。为此,他给自己立下了三条约律: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对以往作品的评论,一般不参加那些应酬性的集会。“作家不能像明星那样,老上电视、传媒,让读者观众老看他那张老脸有什么意思嘛! 作家归根结底是通过作品和读者交流。在作品之外的热炒,当作名人在各种媒体上曝光绝对没啥好处。文学的事业只能靠文学本身去完成嘛。”忠实一脸诚恳地说。
  当然,他承认,《白鹿原》荣获“茅盾文学奖”并在今年四月颁奖之后,他不得不破了例。但半年过去了,也该到收束、约束自己的时候了。
  “忠实,回眸已经逝去的年月,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呢? ”我们开始了问答式的对话。
  “那当然是从八二年到九二年下狠心蜗居在白鹿原北坡的祖屋里,完成了一系列从短篇到中篇、长篇的创作,特别是做成了《白鹿原》。我终于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十年。哦,上帝,我在迈进五十岁的时候拯救了自己的灵魂。”忠实很实在地坦言,双眼闪着真诚的光。
  “那么,以后在创作上有什么重点呢? ”我问。
  “暂时定下的有《〈白鹿原〉创作手记》和把《蓝袍先生》扩写、改写为长篇。”忠实说。
  “你最赞赏的人生信条是什么呢?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稍停,忠实接着说:“我近年还用一首小诗勉励自己:踏过泥泞五十秋,何论春暖与春寒;从来浮尘难化
  铁,青山无言还无言。“平和刚强的铁汉子性格溢于言表。
  “你最赞赏的品德是什么呢? ”“忠诚的劳动,尤其是智慧的、有创造性的劳动,包括科学和文学。”完全是不假思索的回答。
  “那你所鄙视的呢? ”“当然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噢,我们换个话题吧。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劳累之后怎么休息、放松自己呢? ”“和基层干部、农民玩‘纠方’( 土围棋) ,下象棋,听秦腔哪。为了暂时赶走满脑子里那些纠缠不清的人物故事,我就离开小圆桌,到院子里坐在竹躺椅上喝陕青酽茶,抽雪茄烟,把录音机放到最大音量听秦腔,或者喝西凤酒。全都是强烈型的刺激。忘情的时候,我还自己扯开嗓子自唱自赏呐。你听———‘汉苏武在北海哪……’”忠实边站起来唱,边自嘲地说:“哎,后面的唱词忘球了。”“当然,我知道你还是个足球迷呢! ”我说。
  “那不假。奥运,世界杯外围赛,决赛都爱看。我那小屋里收不到电视,我就骑车到七八华里远的亲戚家或空军工程学院朋友家里去看,哪怕熬到凌晨两三点再骑车回家里休息也过瘾。”看忠实那么高兴,我有点不忍心又憋不住地问:“忠实,你这些年自己难道就没有感到最难受的事情么? ”忠实一下愣住了,但很快就不再犹豫地说:“那,我只能说是在感情生活方面……的失落……”“能稍微说得具体一点吗? ”我忍不住得寸进尺。
  “……还是以后由我自己来写吧。”望着忠实那双真诚而略带一点忧郁的眼睛,我知道,该适可而止了。
  陈忠实,几乎亲身感受、体验过人民共和国的一切苦难,对人民的艰难和痛苦有真切、独特的感受。他深深地爱自己的故乡、祖国和人民。他坚韧,朴实,执著。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绝非偶然。
  他有收获的欢欣,也有失落和遗憾。他有真诚的爱,也有鲜明的恨。
  他很刚强坚韧,却也渴望温馨。这,就是真实而本色的陈忠实。我想。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草成于北京东四十条笔者附记:1。 本文主要根据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十六日对陈忠实的访谈笔记并参考了陈著散文集《告别白鸽》的有关篇章写成。
  2。 如果读者有兴趣了解《白鹿原》的编辑工作中的背景资料和对这部长篇巨著的分析评价,请参阅拙文《永远的〈白鹿原〉》。
  ( 载《漓江》一九九七年第一期,连载于《香港作家报》一九九七年五、六月号,收入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艺海双桨———名作家与名编辑》一书) 。
  
  (此文原载于《当代》1999年第三期)
  ***
    陈忠实印象
  作者:谭方辉
  《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为陈忠实召开的一次创作座谈会上,我又见到了忠实。
  才50挂零的陈忠实,满脸深皱使人联想着黄土高坡一层层横七竖八的土坡皱褶;一口地道的关中乡语同那羊肉泡馍摊主相差无几。
  腰板儿似弓,如钓垂老者,不说,你怎么也猜不出来他是《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80年代初,在西安召开的一次创作会上,我第一次见到陈忠实。会议休息时间,只见一个中年农民模样的人,双手端着一竹筐红柿子,走进会休室,请大家尝尝他从乡下捎来的柿子。这个送柿人叫陈忠实。目视那一筐火焰般燃烧的大红柿,邹志安、路遥、铁凝、莫伸、张廷竹、王汶石……一个个依次从筐里拿出一只来,吃着。陈忠实也从筐里拿出一只来,在手里掂掂,说:“这柿子,时下俗称它叫‘火晶柿’,在60年代灾荒时期,我们村上人叫它‘命果’,那会子是它救了不少人的命哪!”那时,陈忠实刚从乡下调出来搞创作,一口乡语,精瘦且强健,众人场合之下还有点腼腆。
  座谈会谈及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陈忠实吧哒着三寸长的雪茄烟,说:“有人说我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呵成了《白鹿原》,其实,我是花了10年时间几易其稿。为了搜集历史素材,我走访了关中平原上百个村子,几百户村民,查阅了20多个县的县志。单写素材笔记就写了近百万字。原计划写成多卷体小说,百万字,出版时我压缩至50万字内。我不让我的作品中出现一句空话废话。尽量选择精彩感人的事儿写。作文,好比一杯水一勺糖,再添一杯水那甜味就淡了。”
  “为什么要在长篇创作中‘惜墨如金’呢?按说《白鹿原》题材本当是铺展开来写,什么纵深历史感啊,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啊,时代面貌的概括啊。你即便写上一千万字,你能说你的作品就写清楚了那些事儿吗?不如用精炼的文字去写来。当然,这是很掏劲儿的哪!”
  “为了避开机关杂事和人来人往应酬,我回到生养我的市郊农村写。因收入拮据,我早先住的那间瓦房穿风透雨,冬天更难熬,便找乡亲借了几千元钱从院侧边盖上两间瓦房,度过了《白鹿原》写作时期。”
  《白鹿原》引人入胜的乡风民俗描写,是作者自幼受到民间艺术薰陶并努力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结果。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是作者忠于生活,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不断从陕西老一辈优秀作家柳青、杜鹏程等的创作经验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结果。
  重要的是,作家要站住自己脚下的泥土。一批很有实力的,新时期里脱颖而出的作家贾平凹、京夫、路遥、莫伸、邹志安等“陕军”中的佼佼者,都是在生活泥土中扎稳练就的。陈忠实土里扒食几代人,他自己调城之后,还是长期同生养他的农村保持水乳相融的联系。
  在谈到小说中性的描写时,陈忠实说:“对这问题,我的态度有三,一是不回避,二是不夸张,三是不做诱饵。”
  这三点,是不是也点在了当前文学创作中关于写性的要害上了呢?

  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
  作者:高晓春
  ——访作家陈忠实(文心探访)
  陈忠实,中国西部文坛代表作家之一。1942年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八十余篇,还有报告文学、散文等。其中九部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高:您自己说,您是在一种十分沉静的心态下写作《白鹿原》的,请问您是如何把握这种心态的?
  陈:《白鹿原》一共写了四年。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与书上的故事和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和一种完全理性的思考,因此进入了这种沉静的写作心态。
  这种写作心态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故事中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比如《白鹿原》描述的那段历史对于当代中国人,包括当代作家,一般来说都能脱离个人的情感因素,都能采用一种冷静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原因之二是我完全处于一种艺术创作的心态。在写作开始,我就有了一种非常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体现恩格斯所讲的现实主义创作原理的精髓———我所编织的故事要完全让人物自己去说话,作家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情感,应全部付诸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原因之三是处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