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最漫长的五年 >

第340章

最漫长的五年-第340章

小说: 最漫长的五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明朝的那个时候,明朝覆灭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总是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坐等着让满清来进攻。在古今中外的征战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战略防御态势下的力量最终依靠单纯的防守能够扭转不利形势。
    总而言之,战略决定了咱中国的防御态势,但不能就战术上也只能采取这种被动的作法。我们在战略上是防御,在战术上却要积极主动地进攻
    翻看德国统一的战争,在任何情形下,首先想到要如何进攻敌人,这才是我见过的真正的条顿铁血勇士,永远充满进攻意志深入骨髓的德意志军人的精神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我的对不对?”
    “哦,一洗个麻地社(德语精彩好的意思)”
    法肯豪森将军其实并不全赞同周大少团长的话,但是他娃最后的大捧德意志条顿勇士的臭脚却让所有德**事顾问团成员,甚至就是顾问团团长七十岁的法肯豪森将军也不得不大叫他娃得好、得精彩
    这让还担心周大少团长把事情整砸了的中国众位将领们都不得不暗叹四川猴精真是打个巴掌塞颗糖,他娃太会糊弄外国人了啦。
    于是气氛缓和了下来以后,欢送会又热闹起来了,针对周大少团长的言论,众人议论纷纷,最后竟然把军事大地图挂上,众人指点着热议起来,周大少团长在最高领袖都推崇的德**事家面前出了彩,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心人物,在众多老资格面前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狂吹起来:
    “这次武汉会战在即,我国既已作持久抗战之计,就不应该倾其所有力量来进行武汉大会战,简单点吧,就是要战而不决,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以作长期抗战的准备。要使日本人深深陷入中国战场的大泥淖中不能自拔,最终将其拖垮击败。
    现在,武汉大会战的摊子已经铺开了,再做大的调整不合适了,但我军切记要做到非到有利条件和地区,不要轻易与鬼子决战。
    武汉大会战的一百余个中国师我看,最多留下百分之六十,也就是五、六十个师的兵力进行武汉大会战的消耗作战,至少保留百分之四十的兵力做今后抗战的基础”
    “那么,周先生,所谓的进攻呢?武汉大会战这点兵力可是连防守力量都被大大削弱了”
    法肯豪森将军一眼看出了毛病:个中国娃娃,好嘛,我不进攻。结果绕来绕去,自己也回到了防守上面去了?那么我提醒一下吧。法肯豪森将军打断了周大少团长的话。
    “听的意思是我要把部队全堆到防御阵地上,就无法进攻了?法肯豪森将军,难道没有听过进攻性防御吗?
    其实在武汉大会战的军事部署上,最好的做法是军事部署实行三三制,什么是三三制呢?即三分之一的中**队依托预设防御阵地与鬼子对峙,三分之一的中**队大胆转入敌后,牵制敌人的进攻力量,当然破袭战、游击战、伏击战等不妨多搞搞。四处开花,八方放火最好了。另外三分之一的部队进行整训补充,以备随时有战略机动力量进行持久作战”
    周大少团长这番话一,法肯豪森将军等德**事顾问团的将军们是眼界顿开,最高领袖也是如梦初醒:是迟滞消耗战,唉,弄到弄到自己又把武汉会战弄成了一个决战的态势?
    周大少团长用指挥棒指点着军事地图详细道:
    “我武汉大会战的主力第九战区的陈诚陈辞修将军所辖之四十余万人,应分为两大作战兵团,以互成犄角之势:
    其中薛岳薛总司令率第一兵团之25个师配置于赣北南德一线及其两侧地区,力争以外线之势侧击西进日军,屏障南昌;
    而张总司令率领第二兵团之33个师作为此次武汉大会战的防御主力,全力防守九江至瑞昌线的正面,依托预设防御阵地,逐次消耗鬼子冈村宁次的第11军,慢慢让它顺着长江两岸爬。
    这个时候,薛岳的侧击的配合就很重要了,要及时抓住鬼子露出的破绽,把敢搞穿插迂回的第11军的日本鬼子,抓住机会狠狠吃掉它
    这个军事部署就是要将我第九战区的武汉大会战的主力配置于鄱阳湖西面的水地带和庐山地区,依托这个有利的地形打击日军,也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大家会,第九战区的汤司令难道不用了,这可是中央军精锐。至于第九战区剩下的汤军团的九个师,那就当个麻将牌桌子上的听用,不妨将其作为战区突击力量,使用于战场最为关键之处。(主要还是周大少团长对于像汤恩伯这类最高领袖面前的心腹爱将实在是不敢相信:老子不用把供起,可能还好一点这都是兰封会战中专门害友军的老蒋嫡系给周大少团长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在这种严密的大墙壁前,冈村宁次这个老鬼子不折点本钱,那是难以越过这数道防线的”
    法肯豪森将军频频点头,最高领袖也兴奋地在椅子上动了动。中德两国的数十位将军们也议论纷纷,众人的离别的烦恼、愁绪消失的无影无踪。
    周大少团长这一弄,这武汉大会战的数十万防御主力依托极为有利的地形,左右互为犄角,以逸待劳,中**队竟然出现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几场中日大战以来的从未有过的有利态势。大家都非常兴奋起来。
    “这里我要给大家泼点凉水,即使是如此有利的态势,我要着重强调一点就是,在第九战区的兵力部署得当,又有坚固预设防御阵地和江防要塞等的有利条件下,仍不能认为与鬼子决战的时机就到了(周大少团长到这里的时候,有点意思的看了一眼正听他讲话的最高领袖。谁都知道最高领袖通常脑壳一热,常常把战前制定好的计划目的完全抛在脑后,属于典型的临场瞎抓型最高领袖却误会了,以为周大少团长这个作战思想希望得到他的认同,于是难得的微笑点点头。周大少团长一见,尼玛会错情,得,我接着),啥子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等,脑壳一发热,就做此等妄想。
    我们要牢牢把握坚持消耗鬼子力量,赢得我之时间,以达长期抗战的原则。这个是个大原则,是我们目前实力较弱的情形下应该坚持毫不动摇的目的”
    德国人的偏执劲头出来了,法肯豪森将军又扭到刚才的话题上去了:个年轻“污蔑”我不是真正的德**人,是只知道防守不知道进攻,好嘛,了这么半天,武汉大会战的进攻呢?
    听了法肯豪森将军的诘问,周大少团长微微一笑道:
    “这正是我下面要提到的,我们知道武汉会战的鬼子的另一路,牵制我之第五战区的华北日军第二军,那正好做我们要进攻的目标。
    这个方向上的我第五战区的白司令长官(因为李宗仁治伤疗病,故暂由白崇禧代替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一职)可把第五战区的数十万大军分成三个作战兵团,即左兵团:以孙连仲指挥,负责大别山西北山麓方向,目的也很明确,以弱兵的态势将鬼子诱至有利地区争取歼灭;
    右兵团:由李品仙将军率领的第四兵团,负责大别山南山麓方向,利用长江北岸港湾复杂地形,切断日军第二军与日军第11军的紧密联系配合;
    中央兵团,以廖磊将军(桂系的子弟兵)指挥,这个桂军适宜山地作战,其所部在大别山,那就如蛟龙入海任我纵横啰可深藏于大别山,依托大别山东面的险要隘口,阻止鬼子进入大别山,使其无法施展其擅长的穿插迂回的伎俩。
    当然,日军的股力量进来我军自然非常欢迎,送上的肥肉嘎嘎嘛我藏于大别山深处的第五战区的中央兵团一口吞下,那是理所应当。
    华北日军第二军共计四个师团、一个旅团及配属的部队约十万余人。进攻方向不外乎大别山南北两山麓。由于要与江南的华中日军第11军进攻武汉的主攻方向配合,此路鬼子沿着大别山南山麓进攻最为可能。如此,也便于该路日军得到其沿着长江溯江进攻的日本海军第三中国舰队第11战队的强大的海军火力支援。
    为此,我第五战区的三大作战兵团的整体部署是:右兵团的李品仙将军的近20个师于大别山南麓及长江沿岸布防,既可以遏制鬼子取捷径攻略武汉,又利用有利地形迟滞消耗日军。
    左兵团在大别山北麓作为策应,重在阻击鬼子的迂回,牵制分散日军的进攻力量。所以拿在台儿庄大捷中以防守出名的孙连仲兵团配置此处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孙连仲兵团的18个师可不要全部给他。为了加强主要方向,掌握一定的战区机动力量,留足预备队,就给孙连仲留十个师在大别山北麓作正面的布防即可。
    孙老总自然是会骂娘的,骂一骂。出点火气也就由他去吧(众人大笑,连不苟言笑的最高领袖闻听此话都是一乐)
    这硬是从孙老总手里抢来的八个师,同中央兵团廖磊将军率领的以桂系第21集团军为主编成的中央兵团组成强大的中央集群,深藏于大别山山中,控制大别山正西各处险关要隘,届时亦负责机动作战任务,这就是咱们的暗藏的打击力量。
    武术中有一句话叫:手是两扇门,全靠脚踢人大家在军事地图上我指出的地方看一看,是不是像这个打架的架势?我先在这里斗胆豪言,武汉会战不出大战果就罢了,出则必定在这里
    另外,胡宗南将军的第17集团军暂部署后方(周大少团长又把老蒋的嫡系当听用了),一面整训,一面亦可作为武汉大会战的整个会战突击军,并控制信阳及鄂北三关”
    周大少团长这一番军事部署,号称“诸葛”的白崇禧副参谋总长听得不禁眼冒精光:
    第五战区的数十万大军经他娃这一摆弄,好嘛,一兵一卒都靠上了大别山这个险要之处,那是进可攻退可守,行动自由,先就置于了不败之地。
    而且周大少团长那是几乎把大别山这个地势是用好、用尽、用绝了第五战区的左、中、右三个作战兵团依托大别山,进有前出阵地,退有天然避风港,作战、藏兵都灵活主动,并能够以此为轴,转动豫南、鄂北、皖西千里防线。
    此举明显高出现在的第五战区的军事部署一筹,特别是这个四川猴精那暗藏大别山里的一腿一旦使出,那绝对是会让日军吃大亏的想到这里的白崇禧不禁心襟摇荡忍不住脱口喊了一嗓子“好”
   )
    
    
    
325章 如今风雨西楼夜 不听离曲也泪垂(下)

    
         325章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离曲也泪垂
    一场夏夜里突如其来的风雨丝毫没有消退武昌东湖畔的西平楼里热烈的气氛。由于周大少团长的有意挑衅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将军而引发的一场军事谈论,使得本有些伤感的送别会竟然有些戏剧性的成了军事会,惹事的周大少团长俨然间似乎还成了猪脚。但句实在话,大家沉浸在热烈的谈论之中,倒也把离别的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
    俗话,有事觉时短,无事嫌日长,这一通谈论下来,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了。大部分德国顾问团成员和最高领袖及中国将领们都离去了,偌大的西平楼里只有法肯豪森将军还和不打不相识,俨然已成忘年交的周大少团长在窃窃私语、促膝长谈。
    算得上是军事家的法肯豪森对于周大少团长详细介绍的几场亲自指挥的战役非常有兴趣,戴着一副老光眼镜边听翻译(法肯豪森将军听得懂中国话,却拿一口川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