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普京传 >

第10章

普京传-第10章

小说: 普京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员并不知道他们是在为克格勃工作,还以为是在为施塔西工作。他们向普京提
供了有关东德政界?黑社会和亲纳粹组织的情报,朱克霍尔德则向普京提供了施
塔西的档案。直到普京离开德国三年后的1993年,这个小组的成员才陆续被统一
后的德国当局逮捕,而告发他们的正是朱克霍尔德,他在统一后不久就向德国反
间谍当局自首。小组成员中地位最高的是东德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一个高级官员,
他和联邦德国?美国的基督教政党都有联系,很可能就是东德最后一个总理莫德
罗。

    朱克霍尔德对普京的评价是,普京为自己的克格勃身份而自豪,他沉默寡言,
但却很善于从别人那里套出话来。《星期日泰晤士报》认为,由于朱克霍尔德的
变节,是克格勃在德国的网络受到了破坏,普京也被因此被调回苏联。但是,实
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而是整个德国、东欧和苏联的局势都发生了巨变。

    每年春季的莱比锡博览会,在两德统一前,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贸易集会。莱
比锡也是重要的国际会议城市。因此,莱比锡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的旅客参加博
览会和其他各种国际会议。在东西方之间存在柏林墙和铁幕的情况下,莱比锡这
种国际性城市顺理成章地成为东西方间谍活动的中心。因此普京在莱比锡的公开
身份肯定有助于情报的搜集。

    德国媒体透露,已知普京在德国期间最大的活动,是组织和开展了代号为
“日出”的行动计划。关于这个计划的细节都还不得而知,德国记者只打听到,
这个计划是在两个德国建立一个间谍网,主要是搜集苏联所需要的经济和科技情
报。普京活动的范围相当广泛,接触的人包括两德的各阶层,特别是政府和企业
官员。

    为了执行这个计划,普京以德累斯顿为基地,经常到莱比锡,还持外交护照
往来西柏林、联邦德国首都波恩、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汉堡,这都是有记录可查
的。此外他的足迹还到过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和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很有意思
的是,这些城市全在德语区,而且都是冷战中间谍活动活跃的城市,所谓寒风谍
影。英国作家约翰。勒卡利多部著名间谍小说都是以中欧这些德语城市为背景的。
在冷战时期,东西方这种谍报战虽然没有硝烟和刀光剑影,却也充满各种阴谋、
叛变、收买和渗透,双方谁都不是善类。

    德累斯顿的微电子技术工厂Robotron是苏东集团仅有的五个同类工厂之一,
拥有近7 万名职工,所生产的电子计算机供应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克格勃的莫斯
科总部的行动与研究资料系统所用的电子计算机即为该厂所生产,因此确保这个
工厂的运作和反间谍,即是普京的工作之一。另一方面,这个工厂和联邦德国的
西门子以及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都有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获取
这两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也是普京的工作。

    Robotron公司研究部门的主管默克尔对西方记者说,施塔西在该公司任务有
二:搜集技术情报和监视公司职工。普京显然是和施塔西合作,在该公司举行技
术研讨会的时候,从出席的西方公司代表那里攫取技术情报。

    普京1984年到民主德国的时候,无论是东德还是苏联与西方在科技和工业技
术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克格勃在发达国家的重要任务就是窃取经济和技术情报,
以改善苏联的技术。克格勃在这方面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包括从美国和英国获
得有关原子弹和氢弹的技术。尽管苏联科学家在核武器方面已经具有独立开发的
能力,但是克格勃从西方得到的技术,当然有利于加快核武器研制的进程。

    普京在德累斯顿和其他城市也发展了一些当地官员和专业人士为克格勃提供
情报。当然,这种工作是绝密的,施塔西不知道,地方当局当然更不知情。曾经
在1961年至1986年担任德累斯顿市长的希尔说:“克格勃在德累斯顿干什么,对
我们来说也是秘密。我们和苏军将领有良好的关系,但是并不认识克格勃的下级
官员。”

    普京也使用“燕子”刺探情报。克格勃和施塔西都擅长这一手段,即利用女
特工接近目标,色诱对象,再使之就范,为己方提供情报。在德累斯顿,普京有
若干受过训练的“燕子”(克格勃或施塔西培养的年轻貌美的女特工)活跃于贝
琉酒店。这座酒店位于易北河畔,离安吉利卡大街不远,是德累斯顿的高级酒店
之一,一座三层高的传统德式建筑。这家酒店的登记处在克格勃和施塔西的控制
之下,一旦某些有价值的西方旅客入住,很快就会有精通旅客所属国家语言的年
轻女子上门。对克格勃和施塔西来说,刺探情报是不择手段的。当然,它们的西
方同行在这方面也并不逊色。

    普京在联邦德国的活动当然瞒不过西德的情报机构。这位常驻东德的苏联官
员到西德,照例会被西德特工盯梢,普京在和他们周旋的时候,充分运用了在克
格勃学到的摆脱跟踪技巧。据俄国报纸报道,普京曾经罕有地透露过他当年在德
国这种反跟踪的经历。普京有一次在联邦德国的城市整天游荡,以摆脱跟踪者,
不料对方十分专业,普京竞未能成功。但是还有一次,普京驾车准备和一个情报
人员接头,发现被跟踪,普京将礼帽放在车前座上面,使人误以为是两个人在车
上,骗过了联邦德国的特工。

    德国情报机构近年调查了“日出”计划,认为这个计划并没有随着两德统一
和苏联解体而寿终正寝,换言之,普京当年布建的间谍网现在应该还在运作。这
使德国方面相当困惑。受到德国情报机构调查的前民主德国施塔西高官和政府官
员都不知道“日出”计划,当然像沃尔夫这样的间谍大师即使知道也决不会透露。
“日出”计划实际上还在黑暗中,很可能永远也不会真正见阳光。

    总之,普京和他的小组(其中有些战友现在成了他的部下),当时直属克格
勃第一总管理局的弗拉基米尔。谢罗库夫将军指挥,卓有成效地展开了工作。

    联邦德国战后的发展条件比民主德国好,但是仅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过去的
基础是不可能振兴经济的。由于联邦德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建立经济体制方
面拥有自主权,特别是50年代奠定的具有浓厚德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为联邦德国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开辟了道路,是战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成功的范
例。德国人特有的认真、讲求秩序和日尔曼式的精确,也在这种体制中发挥得淋
漓尽致,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家和欧洲最强盛的国家,绝非
偶然。

    普京在德国5 年,工作和生活本身使他得以就近观察联邦德国社会和经济的
运作。对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没有一个曾经长期在一个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活
过。普京虽然是常驻民主德国,但也经常前往联邦德国和奥地利。瑞士,他对资
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切身的体验,特别是是对市场经济的直观了解和法
律与经济的关系。事实证明,有这样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沃尔夫所
说,外派的经历使普京这样的克格勃官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开放,也因而
比较务实。普京在担任俄国总理和代总统之后,曾经多次表示过对德国式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的好感,特别是对德国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的做法,他深表钦佩。前施塔西的官员说,普京的工作作风很像德国人,
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在克格勃特工中与众不同。

    一位参与和普京合作的前施塔西军官说:“克格勃的整个行动计划都在普京
的血液中流动。他有高度的自制能力,行动十分小心谨慎,不苟言笑。普京总是
在幕后指挥,从来不引人注意。他很聪明,从不夸耀自己,但是成效不凡。”

    或许,这是普京在德国6 年工作的某种总结?

    见证历史巨变

    1990年普京离开德累斯顿的时候,在德国执行任务已经6 年。6 年不算一个
太长的时期,但是普京在德国的6 年,却是天翻地覆、风云变色的6 年,无论是
在德国还是他的祖国苏联。

    1984年普京初次离开苏联踏上德意志大地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代已经结束,
表面上苏联国内社会稳定,在国际上是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克格勃也处
在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多年积累的体制问题已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内伤,
甚至可以说,癌病变的迹象已经出现。

    首先是政治体制的严重僵化。从1982年11月到1984年2 月的28个月里,苏联
三个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病夫治国,
以致于此,这是苏联帝国崩溃的最初迹象。作为苏联唯一执政党的苏共,其领导
机构成员的平均年龄严重老化。苏共中央委员的平均年龄在1966年是56岁,到1971
年已经上升到63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平均年龄在1971年是60岁,到1981年上升
到70岁。勃列日涅夫后期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当中,60岁以上的占92%,70岁
以上的占57%。苏联由一群老人在统治,他们的学识平庸,缺乏开阔的视野,既
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更脱离群众。俄国本来就没有民主政治的传统,苏
共控制了各级苏维埃和所有的新闻媒体,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存在着官僚主义,下
情无法上达,上面不了解下面的情况。苏共领导体制是金字塔式的体制,最高领
导人不受任何监督和制衡,他们的决策决定着苏联的命运。最高领导人主要通过
克格勃了解情况和实行控制,克格勃本身成为无处不在的机构,但它在国内所起
的不是建设性作用。一个依靠特务情报机关治国的国家,不可能是一个现代国家。
苏联落后的上层建筑已经严重地腐蚀了经济基础,导致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停滞,
后来苏联发生的种种悲剧,其根源首先都来自政治方面。

    其次是经济发展缓慢。从1966年开始,以5 年为期,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
增长和农业增长都呈下跌的趋势:

    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2国民收入7。75。73。73。4工业增
长8。47。14。52。8农业增长4。26。51。6

    苏联在钢、生铁、金属切削机床等重工业成品的产量方面居世界第一,在常
规军备、核军备器器和航天技术方面可以和美国较量,但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却非
常落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比西方落后20-30年。苏
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只要看一看80年代苏联品种单调、
款式陈旧和数量不足的商店,就可以看出差距所在。勃列日涅夫声称苏联已经建
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但是苏联长期日用品的供应不足就戳穿了这个神话。

    80年代的东德尽管比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却高于苏联。普京在东德工
作,但是足迹遍于德语地区,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