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贞观攻略 >

第543章

贞观攻略-第543章

小说: 贞观攻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如晦闻言一愣,随即笑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正如你所说,大唐之兵可以与高地之兵相抗衡的唯有陇西秦兵和塞北燕兵,塞北燕兵还要镇守北平,防备薛延陀高句丽等外族,动弹不得,任务同样严峻,所以对付西边外族的重任只好压在陇西秦兵身上了。
    其他地区,虽说江南和山东地区已经开始初步建设军府,可可是数量还是少,维持地方治安已经不容易,出国征战的话,恐怕只能给大唐丢脸,不谈训练,只谈身体也是略有所差,江南温暖湿润,民皆短小,气力不如北兵,不善弓马,南兵北上作战者,自古以来失败者居多。
    东吴孙权十万兵北上合肥,却被张辽七千兵马击溃,晋室南迁之后北伐也不在少数,败多胜少,若是防御倒还可行,但是若论进攻,除了陈庆之七千白马军和宋帝刘裕之外,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所以大唐对于南兵北上的事情一直都拿捏不准,主要战力,还是关中兵。”
    苏宁说道:“其实不说环境身体因素,陈庆之与刘裕并非是偶然,用兵不在猛,而在精,南兵也不是不如北兵,若论水军,自然是南兵优先,那些熟识水性的水中汉子,打起仗来,不一定比北兵差到哪儿去,我以为,大唐若要发展军队,增加军队数量,就一定要开发江南,将江南之兵也纳入到主力军队中,哪怕仅仅是水军,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少江南之军若成,江南战事就无需北兵南下,北兵南下水土不服者也不在少数,曹孟德不也是因此而败吗?江南之军完全可以用来对付江南之敌,若事事都要用上北兵,那关中民众岂不是苦不堪言?”
    杜如晦笑着点点头,无奈的说道:“却也是如此,但是,无论如何,对付吐蕃和开拓西域,用的还是关中兵,在那些荒凉之地作战,江南兵不行,塞北兵也不一定的派的上用场,距离最近最熟悉当地气候的关中兵还是要派上大用场,西域都护府若成,估计也需要大量关中兵戍守。”
    苏宁皱眉道:“府兵虽好,却是有一大缺陷,府兵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并不是完全脱离土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活儿需要府兵去做的,一旦西域都护府成,在当地设立军府设立军队恐怕不太可行,都是外族人,和大唐不是一条心,要说移民过去也不能一下子就移个几十万过去,苦寒之地,就算是关中之民也不大愿意过去吧?
    这样一来戍守时间就要加长,即使是轮换制度,也不免的要对农务产生影响,关中建设就要受损,粮食产量也要受影响,马上就是春耕了,戍守西域起码需要几万军队,这样一来,就不会对春耕造成影响吗?大唐全国之兵也不过六十万,这样一来,确实有些麻烦啊!”
    杜如晦摇摇头说道:“所以才会有长征健儿一说,但是,老夫始终觉得不妥,这是府兵一大缺陷,需要改进,否则大唐日后开拓更多土地,拿什么戍守?”
    苏宁也点点头,曾经被压制下去的设立义务兵役制度的想法再一次抬起了头,不得不说,如果说在大唐本土实行府兵制度,而在大唐一些难以直接设立军府就地征收军队的地方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将府兵制度和义务兵役制度分割开来使用,招收一批职业军人,或许会是一条出路也说不定。
    苏宁试探着问道:“杜相,您以为,如果大唐可以建立一支并非是府兵而是完完全全的军队会如何?不需要种地,大唐发给兵饷供养,吃穿用度都是朝廷供给,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待命,主力军队将土地打下来,他们去镇守,或者干脆让他们去出国征战,他们不需要种地,只需要当兵打仗就可以了,您觉得这样如何?”
    府兵制度下,府兵出战要自备武器和口粮,只有朝廷只会准备一部分粮食以备不时只需,也就是说大唐府兵的性质和欧洲骑士差不多,自备装备口粮打仗去,打完了回家领赏,战死了朝廷发给抚恤金,就类似于雇佣兵一样,和义务兵役制度下的职业军人是不同的。
    所以苏宁此言倒是让杜如晦有些意动,若是有一支那样的军队的话,估计如今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只是朝廷花费养一支军队,这个消耗不是一般的大,而且数量肯定不能少,起码五万人,那样的话又是多少钱?不打仗也要朝廷供应吃穿用度,这倒是有些浪费了,只是这支军队随时待命,指哪打哪,还可以随处镇守没有家乡的牵挂,这是多好的事情,但是
    杜如晦苦笑道:“这样的军队恐怕难以招募啊,谁人不思乡呢?更别说异国他乡一待就是那么多年,谁能经受住?”
    苏宁说道:“倒也不能这样说,说起来的话一些父母双亡者或是天生无父无母者不就可以了吗?还有一些无家无室者,在大唐找不到女人,干脆就到外族去找,把土地打下来之后戍守在那儿,那儿肯定缺男人,大唐的这些精壮男子不就可以占据那里了吗?不需要多少年,第二代民众都要喊大唐男人叫爹!地方就是这么占领的。”
    杜如晦一愣,随后哈哈大笑:“哈哈哈哈哈!此言甚是,此言甚是,三明啊,等谈判回来你把这个事情和陛下说一说,看看陛下是什么反应,哈哈哈,不过大唐国内找不到妻子的男人可不多,不就是无业游民吗?大唐也不缺女子,你这样一来,就不知有多少男子可以享受齐人之福了,哈哈哈!”
    苏宁阴险的笑着,这事儿要是办成了还真是好处多多,这不就是同化吗?把外族男子干掉,女子留下和大唐的光棍儿们生活,不需要多久,剩下来的孩子都是正宗的大唐子民,喊大唐男人叫爹,那效果有多好?
    倒是这样的制度要和李二陛下说清楚,与其搞一个不伦不类的长征健儿,倒不如招一批无牵无挂的职业军人,也好为义务兵役制度探探路,虽然不能全部实行,可是混合一下应该还有用处,不是吗?rs

六百零二 初见禄东赞
    杜如晦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很有建树和能耐的国士,在军国大事上他的谋略或许没有房玄龄那么犀利,但是若要论决断,从房玄龄的种种建议当中选择出适合大唐的决策,所以苏宁就会将一些想法说出来,告诉杜如晦,听听他的看法,对于这些事关重大的决策都有很大的好处。
    杜如晦既然对设立一支常备军队很有好感的话,那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十有**是可以实行的,大唐国内总归是有这样的人的,入军校无望,也不喜欢读书,那么没有别的出路之下,就加入这支军队,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终身为大唐作战,五十岁退役,之后的日子会有大唐政府全面负责,只要你活下来,五十岁以后的生活政府承担。
    这支军队,就是以后征战西域收拾吐蕃人的主力,不论是在西域还是在吐蕃,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战斗,所以长期驻军就很有必要,中国古代军队最大的缺失就在于难以扩大胜利果实,往往出兵外族取得一场胜利之后就收兵回国,胜利果实无法被保障,过一段时间他们的实力又恢复过来了,接着骚扰中原,中原帝国耗不起。
    汉武帝是怎么对付匈奴的?大范围持续性的打击,以消耗掉文景之治留下的一半的人口作为代价,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最后一战之前朝中的反对势力空前庞大,都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打下去了,汉武帝孤注一掷,力排众议,集合十万铁骑和五十万步军民夫发动了汉匈之间的最后决战漠北决战,终于彻底击败匈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环境之下。注定了农耕民族在和游牧民族的交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游牧民族只要有马有羊有水草就能生活,飘忽不定,农耕民族却是定居在某一地点不会离开。而且所谓以战养战的策略被认为是有损天朝上国威仪。战后条约从来没有被重视过,所以农耕民族发动一场战争的损耗是惊人的。
    汉武大帝之所以会遭到几乎满朝文武的反对就是因为最后的决战一旦发动。那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世界上的历史研究者也为中国汉王朝的那一场漠北决战感到震惊,一个农耕民族可以对一个游牧民族发动那样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连续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围内只此一例。
    虽然汉王朝为此付出了一半人口的代价,文景之治留下的充沛国力被消耗一空,汉武帝下了轮台罪己诏,开始休养生息,但是结果却是匈奴再也没有力量和汉王朝交战,压在汉王朝身上几十年的匈奴被彻底干翻,再也翻不起大的风浪。至于几百年后威震欧洲的阿提拉所代表的匈人帝国,已经不是汉代时期单纯的匈奴人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绝响,甚至大唐帝国也没有对一个外族进行过如此猛烈的打击,事实上除了突厥以外。唐王朝并没有那样危及到国家安全的强悍对手,只有大汉帝国和汉武大帝能够有这样的实力与魄力,合奏一曲世界历史上的绝响。
    这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自古以来故土难离的习俗和国家军队制度上的缺失,以及作战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但是如果可以解决掉后面两者,第一个要素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要家乡何用?说难听点,项羽的话其实非常现实,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但是如果乡中没有亲人与旧友,回去又如何?
    大唐在今后若要长时期的控制西域和藏地,那么府兵制度就完全无法供应足够的军队,当地没有足够的汉民,没有汉家人口,府兵制度下哪里有兵可以用,当地的外族还不能进入大唐军队当兵,所以只有从内地征调,内地的士兵都是府兵,他们也有农活需要干,也要承担家庭任务,一下就离开好几年,府兵一定不满意。
    常备军就很有必要了,常备军一旦设立,对付西域和吐蕃就不需要那么困难,大唐也不会出现恒罗斯之战战败以后就无力继续向中亚发展的事情,有一支职业军队在手,无论多远,都可以派出去征战,虽然消耗很大,但是若是大唐的财政充裕,李二陛下看中了这个制度的优点之后,府兵制度是否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就有待商榷了。
    谈判团只有一百人,除了杜如晦和苏宁以外,还有十个纵横司的主要官员陪同,剩下的除了卫兵就是纵横司新近学员,很有前途和能力,就带到外面去见识一下,学以致用一下,纵横司不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地方,纵横司是学习如何唇枪舌剑为大唐争取最大利益的地方。
    从这些地方出来的学员,都是大唐政府相当倚重的谈判高手,每一场战争以后都会有他们的存在和战败的部族国家签订不平等跳跃,废掉他们东山再起的能力,这一点从西突厥兵变事件以后就得到了大唐朝野的广泛认同,后来的屡次谈判都是纵横司在杜如晦的率领下独自完成,任务完成的相当完美,纵横司的名望越来越高。
    而在政法大学建立以后,原来属于纵横司内部的纵横学院也被纳入了政法大学,面对全社会招生,当然,最隐秘的血滴子的招募和培训还是只能够放在纵横司内部执行,纵横司已经走上正轨,全大唐也默认了纵横学派的崛起和复兴,而杜如晦已经成为纵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比起复兴始祖苏宁还要有威望。
    兵家觉醒,纵横家崛起,法家复兴在即,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