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174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74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仪睡眼惺松地睁开眼睛,奇怪地问道:“你还没有睡?”旋即摸到宝鼎冰冷的双手,急忙坐了起来,要去给火盆加火,“你身上怎么这么冷?又一个人跑到湖边去了?。宝鼎最近思考问题都在湖边徘徊。赵
    宝鼎看她白暂的脸蛋上漂浮着两团迷人的红晕,瑶鼻樱唇分外诱人,一时把持不住,伸手就把她抱住,两只手轻轻按上赵仪的胸口,一股嫩腻柔滑感觉霎时透过薄薄的裘衣传到手上,跟着直冲心底,让他倏然心醉。
    赵仪娇躯颤抖,顿时无力倒进宝鼎的怀中,玉脸绯红,娇艳欲滴。
    宝鼎闭上眼睛,整张脸深深埋进赵仪漆黑的长发里,感受着那醉人的柔嫩和温馨,一股浓浓的情意从心底涌出,在心海悄然荡漾,圈圈涟漪犹如和煦暖风把这股浓浓情意送遍全身,随即又悄然渗入到赵仪的心里。
    赵仪呼吸稍稍急促,樱唇里发出点点呢喃,娇躯轻挤,似乎要与宝鼎相融。沁人心脾的幽香在宝鼎的心里渐渐弥漫,思绪徜徉间突然掠过一道熟悉的倩影,一张迷人的笑靥。宝鼎霍然心惊,猛地睁开了双眼。他看到了学姐,看到了笑靥背后的泪水,他的心突然痛起来,非常非常的痛。
    赵仪致锐地感觉到了宝鼎情绪上的变化。从宝鼎将她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那一刻开始,她就与宝鼎肌肤相亲,耳鬓厮磨,彼此太熟悉了。或许是因为她对宝鼎的过份依赖。她已经隐约窥探到了宝鼎的心灵。虽然还没有到心有灵犀的地步。但相差也不远了。
    赵仪轻轻转身,看到了一张苍白的脸。一双痛苦的眼睛,她蓦然心痛。心神在刹间颤栗起来,她张开双臂,紧紧搂住了宝鼎,玉脸紧贴着宝鼎冰冷的面孔,感受着他的心跳。品尝着他的苦痛,眼里慢慢盈满了泪花。
    两人紧紧拥抱着,仿佛亘古以来就是一体,那种血脉相连永不可分的感觉在两人的心头流淌,汇聚,荡漾,
    “跟我一起去大漠。”
    “嗯。”赵仪的泪珠忽然就掉了下来。
    良久,宝鼎收拾情怀,把刻骨的伤痛深深埋到心底,发誓再不去触摸它,不去那片记忆里徘徊小忘记她。
    宝鼎抱着赵仪钻进温暖的被窝,把自己的整个想法详细述说了一遍。现在蔡园的事,宝鼎从不隐瞒赵仪,他需要赵仪的绝对信任,需要赵仪对他绝对忠诚,而忠诚是相互的,只有给予才有回报。
    “你听得懂吗?”宝鼎拍拍蜷伏在自己怀里的赵仪,笑着问道。
    “不知道。”赵仪抬起头,甜甜的笑道,“但我可以给你写出来。”她不知一次听宝猜说到“大一统”的事,现在她也慢慢接受了“大一统,的观念,但她永远也无法接受西秦统一天下,她希望统一天下的是赵国,虽然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辛苦你了。”宝鼎笑道,“大王太厉害,上次把我臭骂了一顿。说什么堂堂公子竟然连奏章都写不好。屡屡请人代笔,丢了他的脸。还说什么下次如果再请人代笔。就把我赶出咸阳。岂有此理?有没有天理?我要是自己能写,我用得着请人代笔?”
    “野蛮公子。”赵仪笑着椰愉道。
    宝鼎伸手捏捏她娇俏可人的小鼻子,“我觉得屠夫公子更好听。”
    赵仪掩嘴娇笑,爬起来穿衣服。
    “琴家姐姐说,今天要带我进宫觐见老太后。”
    “事情顺利吗?”宝鼻问道。
    “母亲也进宫。”
    “这么快?”宝鼎惊讶地问道,“老太后同意了?”
    “琴家姐姐说,老太后对我不满意。上次还在母亲面前埋怨了几句。”赵仪眼里露出幽怨之色。
    “老太后无非嫌弃你是个蛮女。不愿意让你做我的正妻。”宝鼎不屑地撇撇嘴,“我要是娶妾,还用的着征询她的同意?你好歹也是夜郎国的公主,怎么没有资格做我的正妻?”
    “母亲有些害怕,担心出意外,打算先把亲事定下来,但琴家姐姐不同意,说定就定正妻,否则肯定出意外。”
    “什么意思?”宝鼎看到赵仪黛眉紧蹙,活然欲泪的样子,心里顿觉不妙,翻身跳起来,把赵仪搂进怀里,柔声追问道,“琴家姐姐听到了什么消息?”
    “好像”好像老太后要亲自为媒,给你定一门亲事。”
    啥?宝鼎头皮顿时一麻,急切问道:“母亲是否知道?”
    “母亲不知道。”
    宝鼎略略思索了片刻,又问道:“琴家姐姐可曾透漏消息从何而来?”
    赵仪摇摇头,挣脱宝鼎的搂抱。一边继续穿衣服,一边低声说道,“琴家姐姐很生气,说老太后看不起巴蜀人,如果老太后一定要从中作梗。她就带我一起离开咸阳,再也不回来了。”
    啊?宝鼎愣住了。这是什么话?琴家姐姐这是向谁撒娇啊?大王?宝鼎越想越觉得像,脸法不自觉的露出一丝诡秘的笑容。
    “你笑得好坏。”赵仪偶一回头。看到宝鼎那张诡秘的笑脸,马上便知道宝鼎又有了坏主意!“天亮了。你要先送我去兰房吗?”
    “不。”宝鼎摇摇头。再次把赵仪抱进怀里。凑在她耳边低声说了两句。
    心认骇然心惊,擅口微张樱唇轻匪夷所思的惊熟宝鼎大清早就到跑到咸阳宫外,要求觐见大王。
    一般宗室和公卿大臣当然不能随便觐见大王,但公子宝鼎是个例外。因为秦王特别下过指令,允许公子宝鼎随时进宫觐见。
    候了大约一个时辰,才传来秦王召见的命令。跟着内侍走了一段路,宝鼎看到了内府给事中。这位给事中还是那副要死不得断气的面孔。他与宝鼎互致问候,然后带着宝鼎走进了秦王政处理国事的大书房。
    大书房非常冷,连个火盆都没有。但竹简木犊却堆得像小山一般,让人感觉非常压抑。
    宝鼎在书房里看到了国尉尉缭、郎中令院状、卫尉卿冯劫、国尉承蒙嘉。秦王政和这四人显然一夜未睡,一个个面色灰暗,精神疲惫。
    宝鼎献策。给事中捧着一卷帛书恭恭敬敬地递给秦王。秦王冷眼看着帛书,既没有伸手接,也没有示意给事中放到案几上,而是怒目瞪着宝鼎,脸色十分难看。
    宝鼎心里发怵,不知道哪里又出错了。他给秦王政三天两头斥。现在看到秦王政就心寒,唯恐又要被他劈头盖脸地骂一顿。
    宝鼎强作笑容,扶扶冠,正正衣。然后佯装一副心虚的样子心翼翼地问道,“大王是不是先用膳?”
    尉缭等人没想到公子宝鼎突然来这么一句。一个个忍俊不禁,当场就笑了出幕。蒙嘉更是夸张,两手掩面。双肩颤抖,似乎忍得好辛苦。
    秦王政本想继续绷着一张脸。但四位大臣忍不住都笑了,他作戏也作不下去了,嘴角牵扯了好几下,终于还是扯出了几许笑意,“武烈侯发财了?”
    “没有啊。”宝鼎却是一脸严肃。“下臣负债累累,正打算向大王除借千金救救急。”
    “鸟!”秦王政手指帛书。口出粗言,“写封奏议,用得着绢帛?你炫耀甚?有钱了?”
    多大的事?宝鼎暗自鄙视秦王政,但脸土不敢表要丝毫,嘴里更是振振有辞,“下臣向大王敬献一座宝库,请大王笑纳。”
    秦王政和四位大臣顿时来了兴趣,齐齐望向那份帛书。
    “念!”秦王政冷声说道。
    给事中急忙站直身躯,正准备展开帛书,却见秦王政手指宝鼎,“你来念。”
    宝鼎闻言大喜,急忙接过帛书。这时候没有标点符号,读错文章会错意的事常常发生。宝鼎正担心这个长着一张死人脸的给事中把自己一番心血糟蹋了,所以听到秦王政这句话当即心花怒放,展开帛书就高声朗读。读完一段,马上停下来讲解,力求把自己的意图完整地阐述出来。
    宝鼎以“夫一统”为基础,提出了一揽子强国之策。
    首先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王权的集中,而王权集中的核心则是加强内廷职权。此策的重点就是筹建内廷尚书台。另外就是削弱相权。削弱相权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改相国为左右承相,二是军政进一步分离,改国尉为太尉。
    今国尉和九卿个置相同,改制后,太尉与承相、御史大夫并列三公。
    其次就是官学变革。官学变革正在拟制具体措施,宝鼎简要概述。重点讲述了选拔官吏的一些新思路,“任人唯能”要改为“任人唯贤”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必须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来对待。
    再次就是外交政策。两个策略。在南北方向上,联月氏,抚匈奴。在东西方向上。先灭韩,再攻赵。
    最后就是回易之策。这才是藏在这份一揽子计策中的重点,墨家的复兴由此打下伏笔,将来秦王政根本没办法借助此事打击宝鼎。
    宝鼎建议,由少府出面,联合大秦巨商,打造一个联合商社,从而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生产潜力。在未来大秦统一的过程中,为王国供应足够的粮食、武器和其它各种物资,确保大秦军队在前方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加快统一进程。
    “粮食如何增产?”秦王政问到要害之处。
    “一个是大力修缮水利,一个是大力改进农具。”宝鼎说道,“还有一个就是利用回易之策,以金银玉器珠宝等奢侈物换购各国的粮食布帛个王国国力的大小不是看它有多少金银珠宝,而是看它有多少粮食布帛。我大秦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布帛,不但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军队,还能同时应对各种灾祸。反之,关东诸国却因为缺少粮食和布帛,一旦遇到战争和灾祸,粮价就会飞涨,布帛就会短缺,国力骤减。根本不堪一击。”
    “中!”秦王政赞道,“你到鼓角楼转一圈,就给寡人搬来了一座宝山,高明。”
    “大王谬赞。”宝鼎嘴里谦逊。心里却是打了个冷战。
    ,(未完待续)
    ' ' 更新最 快
第143章谋事在人
    糖缭等人告辞离奏议都需要反复讨论。朝议消汝!拱旧才能下令实施,尤其像这种关系到王国存亡的大计,更需慎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过宝鼎的这份奏议让尉缭等人对他的天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少年公子非同凡响,前途不可限量。
    秦王政把宝鼎留下,详细询问细节。尤其尚书台一事更是问得仔细。
    这个时代,王权和相权还是泾渭分明,君王做君王的事,相国有相国的职责,君臣各司其职。相国的职权非常大,有时候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这是时代的需要,各国的首要政治目标就是强国,强国的前提是宴国,富国就需要一个称职的相国来做具体的事,军政财大权一把抓。君王要充分放权。君王也是普通人,即使有天纵之才也不可能无所不能、面面俱到,他还得依靠相国等一帮公卿大臣帮他治理王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时代中土诸王国的疆域最大的也不过方圆数千里而已,基本上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相对来说,这时代的君王对王国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种士卿篡国的事还是非常罕见。
    到了大一统时代,疆域万里,不管是君王还是士卿,也不管是地方大豪还是普通庶民,都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大一统不是简单地把国土整合,把律法文字统一就行了,它首先要让天下人接受大一统这个理念。然后在大一统的基础上,逐渐接受由此而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