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6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6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部军器则例》法规性条例,等等。
  10.军事地理。地理是战争实践的舞台。从军事的角度研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成为兵书不可缺少的内容。《孙子》中有《地形篇》;综合性兵书中都有大量篇幅介绍军事地理内容。军事地理的名著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军事地理著作大都附有地图。
  11.海防。自明代倭患以来,沿海防御成为国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兵书中也有充分反映。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明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清徐稚荪的《洋防说略》等。
  12.江防。即沿江防御。如明郑若曾的《江防图考》、吴时来的《江防考》、清姜宸英的《江防总论》等。
  13.后勤补给。关于后勤补给许多兵书中都有论述,如《孙子》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明清出现军事后勤方面的专书,如《辽东军饷论》、《军需则例》等。
  14.兵器军械。它包括兵器军械的制造、性能及使用。兵器分冷兵器和火器;军械分攻、守器械。自《武经总要》始,综合性兵书中都有大量兵器军械的记载。专门性兵书,冷兵器有《耕余剩技》等,火器有《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火龙经》等。
  15.马政。关于军马的征集、数额、调教、汰换等方面的论述。马政方面的专书有《大元马政记》、《历代马政志》等。
  16.军医。讲述军中医药、人马医护的内容,如《医方备要》、《虎钤经》中的各种药方等。
  17.军事通信。指旗鼓、烽燧、阴符、阴书等有关军事方面的通信。
  18.军事交通。指军事交通线的修造、疏浚和辎重的输送,包括陆路、江河、湖海运输等,如《武备志》中的〃河漕、海运、车运、骑运、人运〃等内容。
  19.航海。关于航海技术、航海路线、所到诸国、航海图等的记述,如《武备志》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藩图〃和航海用〃过洋牵星图〃等。
  20.军事天文。讲述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记录以及在军事上的影响。多与阴阳占卜相联系,与人事相附会。包括绘制的天文图等。
  21.军事气象。记录古人对气象的观察和预测,以及对军事的影响。有些内容属古人气象经验的总结,没有迷信成分,如《武备志》〃海侯〃部分即是对风、云、雾、电、海潮的观察记录,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但兵书中谈气象多与占卜结合在一起,如占风、占云、占雨等。
  22.军事筑城。关于各种城堡、野战工事等的形制、修筑技术、所用工具设备等记述,如《守城录》、《防守集成》等书中都有大量军事筑城的内容。
  23.乡约民防。有关乡规民约制度,民团防卫的组织和方法等内容,如《乡约》、《塞语》等。
  24.戍边军屯。指对戍守边防、垦田种地制度等方面的论述,如《倭情屯田议》等。
  25.军事占侯。关于用占卜预测战争胜负和军事吉凶的内容。属于封建糟粕。但是军事占卜是一种诡道之术,又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人事相附会,所以其中也不乏有辩证的观念和古代自然科学的成份。
  其次,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所以,兵书不止言兵,还包含有其他学科的丰富内容,比如哲学方面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政治方面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政治战略,经济方面的户口钱粮,科技方面的火药、指南针及机械制造技术,等等。
  总之,兵书是一座宝藏,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价值。

  第二节兵书的军事学术价值

  作为古代军事知识载体的兵书,它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军事学术方面。
  第一,兵书生动地记录着古代军事学术的盛衰情况,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史料价值。
  兵书既是古代军事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是今天研究军事学术史的史料。每个时代兵书的数量,质量和内容都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事学术研究的水平,因此,兵书的历史,本身就是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
  中国兵书不仅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延绵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这就为研究古代军事学术史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史料。我们说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发达,其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举世无双的丰富的兵书典籍。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以它深邃的战争哲理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我们通过对兵书各个侧面进行研究,便可从不同的角度勾划出军事学术发展的轨迹。如通过对各个朝代兵书数量进行统计,就能绘出历代兵书的发展变化曲线(各朝代兵书数量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
  历代兵书数量曲线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兵书出现两次高潮,一是先秦时期,一是明清时期。同时,还告诉我们军事学术的发展不仅与战争实践有关,而且受到科学文化发展的制约。一方面,文化的进步,活跃的学术空气,为撰写兵书提供了优良的社会条件,第一次高潮显然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有关。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生产和保存兵书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所以,时代愈久远,著录和流传下来的兵书愈少;而宋代以后,由于印刷术和造纸工业的发展,兵书数量呈现急聚增长的趋势。
  又如通过对兵书分类演变的考察,可以窥见各时代军事学术发展的概貌。兵书分类是军事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兵书分类的详略,一方面受到当时军事学术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为当时兵书种类所决定,而兵书种类又恰能反映当时军事学术的盛衰情况。首先,兵书分类法的产生,是军事学术发达的标志。因为,它反映了军事学术研究的活跃和进步,反映了兵书种类的日益丰富多样。其次,兵书类名的沿革,是军事学术发展的缩影。因为,兵书类目类名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军事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兵书细类名称的增加,反映了军事学术研究的分工愈来愈细。第三,兵书类目在综合性图书分类法中的位置变化,是军事学术盛衰的反映,因为它说明了兵书在各种学问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对兵书的重视程度。兵书在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法《七略》中的地位很高,为六大类之一。到魏晋南北朝时,地位开始下降。
  西晋荀勖根据魏郑默的《中经》改编成的《晋中经簿》,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合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后又降为丙部(子部);南朝梁阮孝绪参照《七略》和《七志》编成《七录》,将群书分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以上内篇)、佛法录、仙道录(以上外篇)七类,合诸子、兵书、阴阳为一类,兵书在这两部分类法中降为二级类目。唐中期以后,由于重文轻武风气的影响,兵书在四部分类法子部类列(用并列的方式来表达类目之间关系的一组同位类)中的次序也逐渐后移,《晋中经簿·乙部》列为第三、四位,到元马端临编《文献通考·经籍考》时,降为子部的第15位。明清时兵书较前受到重视,其地位又有所回升,清乾隆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提到子部的第二位,仅次于儒家类。这与上述历代兵书数量曲线反映的情况相吻合。(详见拙作《从古代兵书分类演变看军事学术的兴衰》,载《军事历史》1985年第1期)
  再如,通过对兵书某些内容的考察,可以说明军事学术发达的程度。战略是军事理论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它是军事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兵书清楚地记述了战略思想、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战略思想,孙武被誉为〃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大战略》)。到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等兵学家们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战略思想。西汉出现了以〃略〃命名的专讲战略问题的兵书《黄石公三略》。魏晋时期,司马彪继承前人关于战略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战略运用的实际经验,明确提出了〃战略〃概念,并直接用〃战略〃一词命名他的兵书《战略》。如果作点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在国外,关于涉及战略问题的最早的军事著作,直到大约公元5世纪时,才在古罗马和希腊出现(瓦·达·索科洛夫斯基主编《军事战略》第16页,战士出版社)。兵书对战略问题的记述告诉我们,中国是最早形成战略思想、提出战略概念的国家,称中国为军事学术发达之国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兵书揭示了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对研究和指导现代战争仍有借鉴价值。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科学的真理是不朽的。事实上,直到今天这个热核时代,人们并未忘记从兵书中寻求有借鉴价值的思想,如众所周知的美日战略学家福斯特和三好修提出的〃孙子的核战略〃,就是运用《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制定的对苏新战略。
  兵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器装备、作战样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许多战法和思想确实已经过时,但是,也不可否认,兵书中所揭示的一些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至今仍不失其真理性的光辉,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现代战争及军队建设仍然会有所启迪。兵书中有借鉴价值的思想非常丰富,不可能一一论及,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概述。
  在对战争的认识方面,提出了〃义战〃思想,〃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尉缭子·武议》)古人所说的〃义〃当然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是,他们的标准中考虑到了民众,如《司马法》指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仁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提出了〃义战〃必胜的思想,〃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三略·下略》,强调要把〃义〃放在战争的首位,〃故义者,兵之首也。〃(《孙膑兵法·将义》)兵书中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认识到了〃正义〃之师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正义的战争得人心,民众就会拥护,士兵们就会为正义而英勇作战,力量必然强大;非正义战争不得人心,民众就会反对,士兵们就会消极厌战。
  所以,用义战反对不义之战,其胜利是必然的。这是已为战争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在国防建设方面,提出居安思危的思想,强调要有危机感和国防意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吴子·料敌》)〃无备者伤。〃(《孙膑兵法·威王问》)〃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鹖冠子·近迭》)居安思危是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证明,居安思危就能国泰民安,安而忘战就会丧权辱国。在相对和平的今天,重温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兵书中既强调加强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