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49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49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起义此起彼伏,攻城夺寨,地主阶级朝不保夕。
  所以这个时期的城守兵书,有防御外敌的一面,但更多地是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这类兵书对古代城邑及其陀御设施的建筑记载颇详,而且总结了一些城邑防御的一般规律,仍有一定的史料和军事学术价值。

  第二节守城录

  《守城录》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二是《守城机要》,以上两部分为陈规亲著,三是《建炎德安守御录》,为汤璹据陈规〃守城遗事〃而写成。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他重视军事,早年攻读过兵家著作,本为文臣,却兼有文韬武略。任安陆县令时,遇德安府被围,毅然担当守御重任,乱兵九犯德安,陈规率军〃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十万百万,靡不退却。〃(《德安守御录》下卷)中原州郡全部陷落,只有德安一城独存。因功陈规被正式任命为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改任顺昌知府,与刘锜共同守顺昌,打败金兀术数十万军队的围攻,升枢密院直学士。绍兴十一年(1140年)宋金议和后,移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次年病死。汤璹,字君宝,浏阳(今湖南浏阳)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历任德安府教授、太学录、大理寺少卿等职。
  《守城录》三部分共四卷,写成于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卷,写于陈规守顺昌之时。
  卷末署〃绍兴十年五月日陈规序,〃说明此文作于绍兴十年(1140年)。《靖康朝野佥言》本是夏少曾记述靖康年间金人攻汴始末的著作。陈规读后,为京城黎民惨遭屠戮,〃痛心疾首,不觉涕零〃。为总结汴京失陷教训,避免历史重演,他边读边写,阐述了御敌之策,遂成《〈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文,并被宋徐梦莘收录进《三朝北盟汇编》。第二部分《守城机要》一卷,系陈规记述他守御德安时的战略、战术,以及方法、原则。所以《宋史》和《遂初堂书目》又称其《德安守城录》。乾道八年(1172年)宋廷曾下诏刻印、颁行天下,令诸守城将领效法。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录》上、下卷,则是汤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后,任德安教授时,追记的陈规德安守城事迹。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将此书表奏朝廷。,由此可知,本书三部分内容,原各自成帙,至少到宋宁宗以后才汇编为一书。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是一篇军事防御论文,主要针对汴京失陷的教训,阐述城防之策。《守城机要》详细论述了〃城郭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记述了守城军民的组织编制、力量运用和守御实施等内容。《建炎德安守御录》则详细记述了陈规守城的事迹,可以说是《守城机要》的姊妹篇,两部分对照阅读,更便于了解陈规的防御思想。
  《守城录》是宋代城邑防御的重要兵书。三部分内容都反映了陈规的军事思想。在城防制度方面,力主改革。他认为旧的城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大炮广泛使用的攻防战,应该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具体提出拆除城门外的瓮成,改筑一道横墙;收缩易攻不易守的四个城角,增强防御能力;改一城一壕为三城两壕,即在外壕里侧修一道高厚的城墙,并在大城里侧再挖一壕,壕里侧再筑一城,形成多层防御体系。在战略战术方面,提出〃守中有攻〃的思想。他反对闭门死守的战法,主张多开城门,扫平城外障碍,以便于随时出城奇袭敌军。他与刘锜守顺昌时就是运用的这一战法,通过夜袭敌营,诱敌入城半路邀击,昼夜疲敌,刘锜不满两万人,出战仅五千人,而数十万金兵则十损七八,败退而去。他还提出要根据敌人的攻城特点,制定守御之策,强调〃唯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在人与武器的关系方面,既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重视新兵器的利用。他强调,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人能够改变它;武器是靠人掌握的,大炮是攻城利器,也是守城利器,关键是人能不能巧妙运用它。指出:〃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他为了充分发挥大炮在守城中的作用,以炮制炮,提出了用炮新法,即改明置炮于城头为暗设于城脚,隐蔽炮击,并在城头增设炮兵观察哨,指挥炮击敌人。另外,他还亲自研制新式武器,制成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支,在守城中发挥了作用。这种火枪是我国最早的管型火器,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守城录》作为古代的一部关于防御的兵书,所述城邑防守之法,早已过时。但其中体现的一些防御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守城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内容被明清许多兵书所引用。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摄篆德安固守城,因而失事论东京。陈规屡御应之暇,汤璹深知纪以精。小县旁州或可赖,通都大邑转难行。四夷守在垂明训,逮迫临冲祸早成。〃(《守城录》卷首)该书被四库全书、守山阁、墨海金壶、瓶华书屋、长恩书室、半亩园、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所收录。《明辨斋丛书》选收了《守城机要》与《建炎德安守御录》。

  第三节救命书

  明吕坤撰。此书是一部研究城邑防御作战的专著,撰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吕坤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回顾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当时疏于城防守备的现状非常忧虑,在序言中说:〃设人人有先忧,处处有武备,何至如唐时二十四郡无坚城,一百八县断烟火哉!故圣人备万一,智者备百一,今一一可忧,一一无备矣!嗟我衰暮之年,独切先时之虑,既丛众怨,新此城堤矣。倘不讲守备法,委成败之运,任死生
  之数,虽有城堤与无城堤同。王公设险,要建重门之谓何?岂为太平状观美哉!〃所以,特为规划他的家乡宁陵城守事宜写成此书。吕坤对城邑防御非常重视,并拿性命作比喻,〃人生之急有急于性命者乎?人生之重有重于性命者乎?〃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并说,对于他的守城之法,〃信之则为活人,忽之则为死鬼〃,即守城就是救命,所以此书题名为《救命书》。
  《救命书》条列〃城守事宜〃、〃遇变事宜〃和〃预防事宜〃共三十余项,内容涉及防守战法、城市内外居民的出入管理、粮食的储备、水源的保护、城守之官的选拔、紧急情况的处置、团练乡勇的组织训练、守城必用工匠和器物等诸多方面。本书虽然是专门论述宁陵县城防御作战的原则、方法和具体要求,但有些条款却揭示了城邑防御战的一些规律,总结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
  对于敌人攻城前的准备,他认为敌欲攻城,常常是先派间谍,潜入城内,刺探情报,作为内应;敌人如果没有内应,就是开着城门,也不敢轻易进入。〃贼欲攻城,每每先托心腹之人,与佣工作仆探听消息,默观道路,预备开门、发火、放监,师伍之陷归德可鉴矣。贼无内应,虽开门不敢径入。此守城第一要紧者,慎之!慎之!〃所以,他强调,城门将闭之时,守门官要将城中流来闲人仔细搜索,逐出城外。
  对于敌人攻城常常选用的战机,他总结归纳为:〃乘我之倦,如日夜劳苦,神疲力竭之类;乘我之怠,如日久心安,官不戒训,民不恐惧之类;乘我之忽,如风雨雪夜,贼远贼稀,思想不到之类;乘我之无备,如兵刃不利,矢石不足,火炮缺乏之类;乘我之疏,如城有单簿,地有平陂,外有攻冲之资,内有不备不具之类;乘我之缓,如往日迟心怠意,一时招架不及,手忙脚乱之类。〃并认为这关系到城邑安危,不可不慎重对待。
  对于敌人攻城常常采用的计谋方法,他总结十条,即〃贼在城外屯聚,以逸待我之劳,以饱待我之饥,以宁挫我之锐,以优游懈我之心,声言解围以安我之意,声言增兵以寒我之胆,乍动乍静以疲我之精神,缓进零冲以耗我之气力,忽散忽聚以老我之智谋,筑垒增栅以示彼之持久。〃针对敌人的诡计,并提出了对付的原则和方法,〃我意已定,一切勿动〃。就是说,我方守城的决策已定,不要被敌人的诡计所扰乱和动摇,但他又不主张消极等待,而是要求以攻为守,训练敢死队,重加犒赏,乔装敌军,偷袭敌营,使敌军自相残杀。或用托炮、鸟铳、佛郎机扰之,或用油薪纵火焚之,如此扰乱敌军几次,便会退去。
对于敌军攻城的战术,他认为无非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八个字。并指出:〃贼欲攻西,先在东面热混,撤得人护东门,西面必松,他却一枝兵乘机一拥,自西登城,谓之声东击西,声南击北,声昼击夜,声晴击雨。〃为了防止中敌人调虎离山之计,他强调守城部队要镇静沉着,坚守各自的岗位,严禁擅离职守,并规定了四面紧急时的不同信号,以便由游兵(机动部队)前去策应,〃齐力防护〃。
对于守城一方,他认为:〃兵贵如山,千摇不动,百震不惊,庶乎贼智自穷,我守可固。〃他引证曹成攻贺州,日久不下,忽有一人登城大呼,贼登城了!守城之人都滚下城来,敌遂登城的战例,来说明〃一人讹言,万人惊走〃的道理。并在书中严厉规定:〃但有一人谣言惑乱人心者,守城之人寸步休移,抵死莫动,只将谣言之人与先动之人当即斩首。〃
  《救命书》专为县城防守而作,条划具体,〃所言皆切实近事理〃(《重刊吕新吾先生救命书序》),受到后世封建官吏重视,几经刊刻,并赞扬它〃最得守陴键要〃(《重刻救命书弁言》),〃专为临危济变而设〃,〃其法守金乡以获全〃(《重刊吕新吾先生救命书序》)。其中也有些值得借鉴的军事思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吕坤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他讲的防御对象,虽包括入侵的外敌,然而主要是指起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民众;他在紧急时刻对妇女的态度,不是保护,或组织妇女抵抗、突围,而是主张〃妇女不死无以免辱,早寻求死之计〃,是应该予以坚决批判的。
  《救命书》现存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乔胤刻本、清道光壬辰(1932年)来鹿堂刻本、清道光甲午(1834年)孙氏刻本,清道光戊申(1848年)瓶花书屋刻本等。孙氏刻本后附《续集战守要略》,辑录历代战守故事17则;瓶花书屋刻本分上下两卷,上卷系《救命书》原文,下卷为《郭宗昌二戎记》和《王朝麟城守补攻战法附》。

  第四节金汤借箸废十二筹

  《金汤借著十二筹》又称《金汤十二筹》。所谓〃金汤〃,就是金城汤池,形容城邑防御固若金汤;所谓〃借箸〃是取借箸代谋之意,因本书系辑自他书,援古证今;所谓〃筹〃就是筹画。本书是明代关于筹画城邑防御的兵书。
  《金汤借箸十二筹》原题李盘、周鉴、韩霖撰,后有的只题李盘撰,又有的题周鉴等著,李盘增订。实际上他们三人对本书都有不同的贡献。本书的原始编者应是韩霖。韩霖字雨公,山西降州人,明天启三年(1623年)举人,曾从徐光启学习兵法,他编辑了包括有徐光启的兵书《兵法条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