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46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46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纪练合刻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多种铅印本等。十四卷本现存版本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李承勋刻本、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布政使刻本、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刻本。

  第三节练兵实纪

  明戚继光撰。明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明廷命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其节制。他到任以后,上疏痛陈边备废弛、边军〃七害〃,〃士卒不练之失六,虽练无益之弊四〃(《明史·列传·戚继光》,中华书局点校本5613页),并针对蓟州一带地形的三个特点,提出车、步、骑战,〃三者迭用〃的用兵方略。他整敕军纪,革除弊政,改进兵器,修建敌台,建立车营和辎重营,使蓟门军节制精明,器械犀利,遂为诸边之冠。蓟镇〃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明史·列传·戚继光》,中华书局点校本5616页)《练兵实纪》就是他在蓟门练兵守边的经验总结和真实纪录。
  《练兵实纪》,清代常州麟玉山房刊本刻成《练兵纪实》。
  《明史·戚继光传》记作《练兵事实》,显系笔误。中华书局点校本据《明史·艺文志》、《千倾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校为《练兵纪实》欠妥,因上述书目作《练兵实纪》,应校为《练兵实纪》为是。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中编写的各种教材和条规的汇编。《练兵实纪公移》说:〃譬如遴选营阵行伍号令旌旗之色,金鼓之音,车营、车步骑合营、野营、行营、野战、战胜、教养、晓喻之类,一切未备者,本府逐渐拟定。教练已经二年,各路与入卫将士,虽以台工未及详举,而标兵六营,耳提面命,颇皆堪阅。今将先后给与将士教习过条约,通集成帙,计八卷,一卷大约数十条,又附以练将一卷,乃听将官自习,不系士伍程督,计共九卷。〃这就是《练兵实纪》正文九卷的成书情况,但只言〃教练已经二年〃,未说明具体成书年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登坛口授》载:〃时帷庚午夏六月,诸边新台,肇建过半,乃奉制府会同抚院奏,奉暂停以举练事。〃庚午年即明隆庆四年(1570年),断为写成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据今人考证,戚继光练兵始于隆庆二年(1568年),其成书时间当在隆庆四年末或隆庆五年初。《杂集》六卷写成于隆庆年间至万历初年,收入《练兵实纪》当在万历年间。
  《练兵实纪》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十五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
  《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协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正文一至四卷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和〃杂集〃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讲营阵训练;正文第九卷和〃杂集〃中的《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和《登坛口授》等篇记述了将帅的选拔培养、应具备的条件等。
  《练兵实纪》成书于《纪效新书》之后,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练兵的经验,又结合北方练兵的实际,其练兵思想在《纪效新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主张根据实际情况改革训练。针对北方地形和敌情,提出改革编制,增设车营和辎重营,并提出车、步、骑三兵种协同作战的思想,记述了协同作战的方法。改革兵器,扬长避短。指出敌人力壮,专用刀,善骑马,我方的刀必须长于敌才能占便宜,就是砍不着敌身上,必先砍着他的马头。所以规定,我方各项器械必须各长彼一倍,敌善用弓矢,我则用远射火器火箭、鸟铳、喷筒制敌。提出要灵活布阵,〃各随地制宜,如地不容若干车为一城,大大小小,多多寡寡,长长短短,曲直偏弯,只以地为准,并不相拘。〃(《练营阵第五》)
  在训练方法上,提出要分层次训练,〃练将册给将,练卒册给卒〃(《凡例》),并对将帅和士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士卒不要求原文背诵,只记大意即可;将帅则须条条款款诵熟;将帅必须背诵练卒条款,而士卒不必背诵练将条款。还制定了鼓励背诵的措施,〃若将条约随俗改为唱曲习学以代戏乐者,有赏。〃(《练胆气第二》)对于触犯军法者,若能背诵五条,免打一棍。
  在训练内容上,特别重视学习兵法理论。认为:〃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但敏智之人,自然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成为名将。盖未有不习一法,不识一字,不经一事,而辄能开阖变化运用无穷者。〃(《练将第九》)它还规定了学习内容和次第,指出要先读先讲《孝经》、《论语》、《孟子》白文,《武经七书》白文。
  次第记诵,不专句读文辞,但求理解精义;次读《百将传》,熟知诸将人品、心术、功业,以为借鉴;再读《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以丰富历史知识;最后讲授《大学》、《中庸》大意,以修身养性。它还重视练心,要求使将士把实心拿出,〃爱军是爱军的心,操练是操练的心,上阵是上阵的心,必思胜彼之法。〃(《登坛口授》)这样上下同心,就能达到万人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主张以练胆为先,对于〃艺高人胆大〃这句谚语有新的认识,认为〃必须原是有胆之人,习得好艺,故胆益大。无胆之人,平日习得武艺十分精熟,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任是如何教习,亦不得胆之大也。〃(《储练通论》)重视后勤训练和物质保障。戚继光针对以往官军因无辎重常常失掉战机的实际情况,提出〃师行粮从,军事所先〃(《车步骑解》),新创辎重营三座,每座大车八十辆,每辆骡八匹,并规定了辎重营的编制、训练方法,绘制了辎重营阵图。认为〃辎重无失,便为奇功。〃(《练营阵第五》)
  重视政治训练。他认为〃将有本,心术是也。〃(《练将第九》)所谓〃心术〃,就是政治素质,即〃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任难〃(《练将第九》),具体提出要有志向,懂得生死的意义,明辨利害得失,做好人,守节操,宽度量,禁声色,尚谦德,惜官箴,牢记货利、刚愎、骄傲、逢迎、委靡之害等。宣传为民杀敌而死,虽死犹生的道理,指出:〃况使死得当,立庙祭祀,血食百世,是死后还活,地方士女,口碑一日相传,是一日活在世间;若生前无闻于世,就活在世间,已是死了。〃(《练将第九》)还反复强调拼死作战则生,侥幸偷生则死的道理。它强调军队要尊重人民,将帅要尊重士兵,注重维护人民和士兵群众的利益,反对扰民和向士兵乱派公差杂役,规定:〃行营排阵间,将领敢于行伍中抽一人一骑者,军法从事。〃〃军士擅发冢墓,焚庐舍,杀老幼及妇女,践禾稼,伐树木,奸犯人妇,及将妇女入营者,军法从事。〃(《练营阵第七》)认为将与卒虽位有贵贱,但身无贵贱。
  反对下级对上级〃唯唯奉命,甚至增美其说。〃(《登坛口授》)
  强调练兵之要,先在练将。书中对将帅的品德、战术和技术修养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它认为将帅是一军之长、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全军的情绪,所以要求先要训练好将帅。它主张兴办武庠,即军事学校,对各级军事统帅进行系统地正规训练。在学习文化的基础上,〃授以《武经总要》,孙吴兵法,'六壬'、'百将'等书,俾各习读讲解其义。仍于骑射之外,如矛、盾、弋、鋋、钩、弩、炮石、火攻、车战之法,各随所长,分门析类,各令精通,俟其稍熟,间一试之,或令之赴边,使习知山川之势,北敌之情。或暂随在营,使熟识旌麾金鼓之节,且教而且用之。用之不效,而复教之。如此,数年之后,必有真材。〃(《储练通论》)它还对将帅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如要求〃将官先以舍生为本〃,〃刚不可吐,柔不可茹〃,习武艺学兵法,〃必自身率始〃(《练将第九》),〃不拘三军各色武艺,长短器具,必一一习之。既不能皆精,必精其一二技,而余技亦必习知其概。〃(《储练通论》)等等。
  关于书中的迷信问题。《将官到任宝鉴》等篇中确实有利用时日吉凶预测人事和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内容,这是需要批判的。但是,书中又明确规定:〃禁妖妄,讹言诳惑。妄说阴阳、卜筮、道释、鬼神、灾祥、祸福摇动众心者,重治。〃(《练胆气第二》)并声明:〃夫天时不足忌,在尽吾人事,自能感召天禄,所谓人定亦能胜天,阴阳时日,何为者哉!〃(《将官到任宝鉴》)这说明作者并不相信迷信,他收录这些内容,目的是让将帅掌握,作为一种心理战术,以达到〃定众志而作气〃的目的。
  《练兵实纪》是明代以讲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它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易记;反映了明代后期火器大量使用后军队编成的变化和训练作战的特点,〃今以此书,考其守边事绩,无不相符,非泛摭韬略常谈者比。〃(《四库总目提要》)因此,它具有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和军事史料价值,受到后世兵家的重视。
  《练兵实纪》现存版本主要有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刑玠刻本、明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许乃钊刻本、清咸丰甲寅(1854年)光霁堂刻本、清光绪乙未(1895年)上海醉经楼石印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瓶花书屋本、京都琉璃厂刻活字本、抄本、多种铅印本等。抄本十卷,与刻本内容不同,子目为:骑兵、步兵、车兵、辎兵、合营、行营、下营、禁令、兵法、练艺、练器、训谕、条教、图解。

  第四节安民实务

  明吕坤撰。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心吾、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初为襄垣知县,有异政,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历任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左佥都御史,官至刑部左、右侍郎。他留意风教,举措公明;笃实以为本,不虚谈阔论。曾上疏陈天下安危,认为人们靠农夫、织夫为生,不能轻视民众。重视民心的向背,指出〃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5938页)是明末反道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呻吟语》、《救命书》、《去伪斋集》、《〈阴符经〉注》等多种著作。
  《安民实务》是吕坤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时,〃为振刷边务,以固疆防〃而撰写的一部军事著作,并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