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24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24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韬》〃规模阔大,本末兼该〃(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内容非常丰富。《文韬》主要讨论了治国用人的政治战略;《武韬》着重论述了如何用兵的军事战略;《龙韬》阐述了军队的组织、奖惩、将帅的选拔和修养、军事秘密通讯、奇兵的运用、侦伺敌军的方法以及兵农合一的思想;《虎韬》主要讨论了各种特殊天候、地形及其他不利条件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并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种类、形制、配置、作用和一般布阵原则;《豹韬》主要讲述森林、山地、河流、险隘地区作战和防敌突袭、夜袭以及遭遇战的战术。《犬韬》主要论述了军队的指挥调动,击敌时机,练兵方法,步、车、骑兵的组织、协同和各自的战法。
  《六韬》继承了它以前的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在政治战略思想方面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反复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重民〃、〃利民〃,认为天下是属于民众的,因此〃取天下〃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强调〃国之大务〃在于〃爱民〃,要使〃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善于不争〃,〃削心约志〃,其实质是轻徭薄赋,要求君主清静寡欲,不与民争利,〃无取民者,民利之〃,最后达到〃取民〃的目的;〃上贤下不肖〃,认为〃上贤下不肖〃是治国之要道,具体阐述了举贤的标准和方法,明确指出了不能重用的十三种奸人,即〃六贼七害〃;〃赏罚必信〃,认为〃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提出了〃杀贵大,赏贵小〃的重要原则。
  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己知彼〃,〃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认为作战中最重要的是奇正变化,〃不能分移,不可语奇〃。对于攻城它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围困打援,迫敌投降。它重视地形、天候对战术的影响。总结了步、车、骑兵种各自的战法及诸兵种的协同战术。它重视部队的编制和装备,详细记述了古代司令部的人员组成和各自的职责,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长分别进行编队的原则。它认为〃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详细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形制和战斗性能。重视军中秘密通讯,记述了古代军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还重视将帅修养和选拔,认为〃社稷安危,一在将军〃,要求将帅不仅要谙熟战略战术、知进退攻守、出奇制胜的谋略,而且要懂得治乱兴衰之道,要能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并提出了考察将帅的八条办法,即所谓〃八徵〃。
  在军事哲理方面,《六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一方面反对巫祝卜筮迷信活动,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张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敌人,〃依托鬼神,以惑众心〃。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初步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提出了〃极反其常〃的重要辩证法命题,是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它的许多军事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以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等。
  《六韬》在国外颇受重视。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武将顾问资格的养成所)就曾把《六韬》与《三略》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有关书目记载日本研究译解《六韬》的著作也有三十多种。西方第一次翻译的中国兵书共四种,合称《中国军事艺术》于1772年在法国巴黎出版,《六韬》就是其中一种。此外朝鲜、越南等邻国也相继出版和翻译了《六韬》。
  《六韬》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它不仅文武齐备,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六韬》也有许多糟粕,如《兵徵》中的〃望气〃是一种迷信方术;《文师》中的〃钓饵〃之术表现了剥削阶级的偏见;〃明主〃〃贤将〃决定社会发展,是唯心史观的反映,等等。
  《六韬》的版本源流比较复杂,各本内容互有异同,从现存版本看,大致有以下四个系统:(1)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六韬》残简和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太公》残简,这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前者已整理出来,有文物出版社铅印本。(2)唐写本,即敦煌唐卷子本《六韬》残卷,共存二百零一行(其中一行只残存半个字),二十个篇目。原件藏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这是现存最早的纸写本《六韬》。(3)《群书治要》本,是唐魏徵给唐太宗编的摘要本,只有文韬、武韬、龙韬、虎韬、犬韬的内容,未列子目,亦未收豹韬。以上三个系统都程度不同的保存了一些不见于今本的佚篇或佚文。(4)《武经七书》本,初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现存有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刊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是现存最早的刊本,国内有其影印本即《续古逸丛书》本。明清以来众多的丛书本及其注释本、白文本,大都属于这个系统的版本。

  第八节阴符经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此书出现于唐代,最早记载见于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木部》;最早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但它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属悬案。关于作者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黄帝撰、战国山林之士撰(见《朱子遗书·阴符经考异·庐陵黄瑞节附录》)、晋杨羲撰(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道家类·阴符经解》)、北魏寇谦之撰(见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唐李筌撰(见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跋翟公巽所藏石刻》和宋朱熹《朱子遗书·阴符经考异》)。关于成书时代主要有商末说、周末说、战国说(见《朱子遗书·阴符经考异·庐陵黄瑞节附录》)、战国末说(见清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阴符经》)、东汉末说(见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阴符经》)、晋说、北魏说、唐说(后三说见上文注)等。近年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家,一是王明的东晋说,认为成书于东晋以后,约在公元531年至580年期间(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二是李养正的战国末年说,认为此书是以黄老学说为理论基点,在政治、军事思想方面的运用和发挥,是战国时期激烈的斗争形势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它可能成书于战国末期(见《中国古代佚名哲学名著评述·阴符经》)。
  《阴符经》,自李筌始为其作注以后,历朝为其作注的都很多,宋郑樵《通志》著录的各种本子有三十九部,明《道藏》中注本有二十四种,明代吕坤说:〃自有《阴符》以来,注者不啻百家〃(《注阴符经题辞》),到清便更多了。有的从道家、兵家角度注解,也有的从儒家、佛家、纵横家、医家、阴阳家、道教等角度注解。所以,古籍书目中往往道家、兵家等类同时收录此书。
  《阴符经》一卷,共分三章(一本作上、中、下三篇):一、《神仙抱一演道章》,二、《富国安民演法章》,三、《强兵战胜演术章》。
  第一章主要内容是论说天道与人事、政治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内容是阐述以自然天道为法则,乃可富国安民的道理。
  第三章主要内容是论兵的,讲主事专一精审;守时发机;不为声色所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明了事物变化之理,掌握应变之术,天道、人事相参验,随机应变等。
  《阴符经》是一部论述王政和军事的著作。本文仅对其军事思想作一简单介绍。书名 〃阴符〃概括了全书思想内容的核心。什么叫 〃阴符〃,李筌解释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阴符经疏》)意思是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策略计谋必须暗合于自然天道。它认为统治者处理政事、指挥打仗要仰观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要〃知之修练〃,修德练武,内辨忠奸,外御强敌,国家便可巩固。它认为用兵若能做到精力专一,用己之长,就能事半功倍。指出:〃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这是借瞽聋之短长比喻用兵也要培养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便可获十倍甚至万倍之利。它主张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而用兵必须以奇取胜,〃迅雷烈风,莫不蠢然〃,意思是阴阳激博而生迅雷烈风,其势猛烈,万物莫不惊惧而蠢然若呆。这是用自然界的声势来比喻以奇用兵之势。它还主张要正确使用恩赏。认为〃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意思是说有感恩戴德的君子,也有以怨报德的小人。因此,对于恩赏要慎重,君主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
  《阴符经》在哲学上的成就是较为突出的。它以自然天道观否定了天命论;在社会变化动因上,既肯定了〃天道〃的影响,也注意到了人的作用,提出了 〃天人合发〃的论点;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变与定、巧与拙、生与死、恩与害等,无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
  历史上对《阴符经》的评价有毁有誉,但大都失之偏颇。
  我们既不同意把它神秘化,也不同意把它贬得一无是处。它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和军事思想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如唐代李筌、明代吕坤等进步思想家就受过很大影响,李筌《太白阴经》中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军事辩证法就源于《阴符经》的天道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阴符经》行世后为其作注和翻刻者日渐增多,出现了三百字本、四百三十七字本等内容有差异的不同版本。注本中以唐李筌、张果;南宋朱熹、俞琰等注最有影响。现存各注本大都被收进丛书,比较重要的有: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广汉魏丛书本、说郛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宛委别藏本、墨海金壶本、道书全集本、兵垣四编本等。另外也有单行本行世,如清乾隆壬辰(1772)年林笏堂刻本、清道光壬寅(1842)年静观堂刊本、清光绪丙申(1896)年大梁奇文斋重刻本等等。

  第九节黄石公三略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 〃武经〃之一。旧题黄石公著。黄石公即圯上授张良兵书的老人,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他可能是一位反秦的隐士。据从思想体系、使用的语言、出土兵书、引文、古文献记载、著书目的等六个方面考证,《黄石公三略》既非张良所受之书,亦非黄石公所著,它当是西汉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拥护汉室的隐士所为。(详见:《黄石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