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11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1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雕版印刷的推广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以及造纸术的提高,为兵书的印制提供了日益优越的条件,使印制大部头的兵书成为可能,因此产生了一些百万言以上的兵学巨著,以及军事丛书、军事类书等。也产生了一些守城、海边防、火器、训练等类专书。有些兵书内容庞杂,有些兵书侧重实用知识,因此,理论色彩不浓。
  (3)确定了兵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宋元丰年间,为适应武学教学、武举试士的需要,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颁定为武学经书,即《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和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自此以后,武学成为官学,兵家有了经书。
  (4)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低而高。
  宋代开始复兴,明清出现第二次发展高潮,达到顶峰,随之彻底衰落,兵书为近代军事著作所代替。这一时期具体又可分为两宋时期、明清时期、清朝末期几个发展阶段。
  一、兵书的复兴时期--两宋时期的兵书
  五代至北宋初年可以说是兵书发展的最低潮。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互相掠夺争战,王朝更迭频繁,几乎没有著述什么兵书,从历代书目中只检索到《契神经》、《六壬军法鉴式》、《兵论》三种,但没有流传下来一部。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军人拥兵自重,宋太祖和宰相赵普等人采取一系列措施,收夺将领的兵权。在编制方面,取消殿前都检点和副都检点,次一级的军官则用一些资望较浅、容易驾驭的人物充任,且时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其结果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谙兵。设置枢密使以和统兵的高级将领互相牵制:高级将领虽统领军队,但发号施令之权则归枢密院;枢密院虽有制令之权,但枢密使并不统领军队,使将领有兵无权。在作战指导上,进行消极防御,要求将帅按朝廷预先定好的阵图作战,剥夺了将帅的临机指挥权。在兵役制度方面,实行雇佣兵制度,为防止破产农民挺而走险,强制饥民入伍,使军队变成了收容所,军队数额不断增涨,战斗力每况愈下。
  在学术上重文轻武,列兵书为禁书,士大夫讳言兵事。与此同时,辽与西夏在北方崛起。宋军在与其作战中屡吃败仗。在血的教训面前,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引起了宋朝廷对军事的重视。宋仁宗第一次动用国家力量编撰兵书《武经总要》,并亲自写了序言。接着,宋神宗又建武学、设武举,颁定《武经七书》。在朝廷的带动下,一大批学者纷纷起来就军事问题著书立说。有的总结自身的用兵实践经验,如陈规的《守城录》;有的就当世重大军事问题进行论证,如华岳的《北征录》;有的对古代兵书进行阐释和发挥,如吉天保的《十一家注孙子》;有的从名将用兵实践中寻求借鉴,如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有的从历代兴亡成败中探讨用兵方略,如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就是一些文人学士也竞相言兵,如苏洵、苏轼等。朝廷对编撰兵书有功者时有褒奖,如北宋何去非就是因对策论兵而得官。南宋孝宗皇帝亲自为王彦的《武经龟鉴》作序文。加上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都有很大发展,印刷和图书事业发达,军事上出现许多新武器,创造了一些新的战法。这样,使兵书迅速得到复兴。
  两宋兵书复兴的标志是:
  (1)兵书数量急剧增加。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两宋兵书五百五十九部,三千八百六十五卷,是东汉至隋唐五代的总部数三百九十七部的一点四倍,总卷数一千七百零二卷的二点三倍;是隋唐二百一十三部的二点六倍,九百六十三卷的四倍。
  (2)创编许多兵书新品种。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体裁上,两宋时期在兵书史上都占据了一些第一,如编纂了第一部军制史专著《历代兵制》、第一部名将专书《百将传》、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第一套军事丛书《武经七书》、第一部汇集《孙子》注释的兵书《十一家注孙子》等。
  (3)政府组织力量编纂兵书。宋仁宗时,为编纂兵书成立了专门书局,由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总领书局,曾公亮、杨惟德等参加编纂。这种举动在兵书史上也是第一次。
  (4)朝廷敕命校兵书,并颁定《武经七书》,雕版刊行。
  (5)注释《孙子》等兵书蔚然成风。宋代注释兵书的学者很多,仅注《孙子》的就有梅尧臣、王皙、张预、何延锡、王自中、陈直中、叶宏、胡箕等,吉天保集其成,选择宋及其以前比较重要的十一家编成《十一家注孙子》。
  (6)文人学士竞相言兵。苏氏父子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投入到研究兵学的队伍。
  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未见著录有其撰述的兵书。但发现有用西夏文翻译的《孙子》。此外,有关书目上还著录有翻译的《六韬》、《三略》。从书目上检索出金朝兵书《平辽议》一种。另外,现存有《黄帝阴符经注》三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显赫的时代。成吉思汗凭着十几万骑兵,驰骋于长城内外,欧亚之间,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洲。在征战中创造了许多适合骑兵作战的战法。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孙子》是军事理论的最高峰,成吉思汗则是实际战绩的突出代表,不无道理。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元朝的战争经验没有能得到很好的总结,军事理论研究非常薄弱,著述兵书寥寥无几,只从有关书目中检索到十余种,亦未见有价值的兵书流传下来。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二、兵书的兴盛时期--明清时期的兵书
明清两代是封建社会的后期,这时兵书发展出现第二次高潮。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是:首先,由于战争的客观需要。明清战争概括起来大致有五大类:
  一是王朝更迭战争,如努尔哈赤、多尔衮灭亡明朝的战争;二是反抗外族入侵的战争,如明抗倭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雅克萨之战、鸦片战争等;三是国内统一战争,如明攻灭夏蜀之战、明攻取云南之战、清平定三藩之乱、清廷与准噶尔部之战等;四是农民起义战争,如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等;五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如明燕王朱棣战胜建文帝朱允炆,夺取帝位的战争。明清战争爆发的频率高,规模大。这些战争急需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中积累的新经验急待人们总结。正是在这种客观需要下,兵书著述迅速得到发展。
  第二,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兵学思想的革新,对兵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武器装备有了较大发展,火器经过改进,尤其是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兵器,杀伤力大大提高,种类增多,逐渐在战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武器的发展引起军队编制、后勤供应、战略战术、作战指挥等方面的变化。如军队中出现了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在战术上,为了减少伤亡,产生了低姿跃进的作战形式和小而散的战斗队形等。为适应兵器的改进和兵学思想革新的新形势,一批新型兵书应运而生,如关于火器、火药的兵书,关于军事后勤的兵书,关于新战法、新军制的兵书,以及中西结合的兵书,等等。
  第三,政府以兵书考选军事人才,促进了兵书的生产和对兵书的注解。明朝建立之初,太祖便下令,要求军官子孙讲读武书,通晓的人,临期试用;敕命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附监读书的公侯、驸马、伯、都督以下武职子孙。
  明、清沿袭宋制,设武举,以《武经七书》试士,选拔军事人才。为了科举考试的需要,武生以〃七书〃为进身阶梯,购买诵习。这时,一些文人学士纷纷为〃七书〃作注解、汇解之类的工作,除了兵部、国子监等政府机构刻印〃七书〃以外,书肆也乘机大量翻刻影印〃七书〃,以倾销谋利。因此,这一时期掀起了一个注解、翻刻、影印《武经七书》的热潮。
  流传至今的各种注释、详解、汇解之类的《武经七书》就有一百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丁洪章《武经七书策题全解》等。
  有的实际上就是考试武举的复习题,将《武经七书》中的内容编成问答题,供武生背诵,如《武经标策》,首先列出〃问孙子军形篇,何如?〃、〃问四德修之则兴,为先?〃、〃兵有四机,孰后?〃、〃车步骑三者,为善?〃、〃三略六韬,何如?〃等数十个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录〃题源〃、〃注疏〃、〃题解〃、〃策法〃。〃题源〃录原文,〃注疏〃解释原文,〃题解〃阐发原文意义,〃策法〃解释策眼。
  由于以上原因,这一时期兵书发展出现第二次高潮,其重要标志是数量骤增,作者队伍扩大,种类繁多。
  明清时期兵书的数量居历代兵书数量之首。据《中国兵书知见录》著录,明清时期的兵书为二千零五部,一万六千六百九十卷,占整个封建时代兵书部数的62%,卷数的71%。
  明清时期,冲破了兵书被官府垄断的局面。领兵将帅、文臣幕僚、山野隐士,以及农民起义领袖都加入了著述兵书的行列。一些将帅亲自动手总结自己的练兵和作战经验,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俞大猷作《韬钤续篇》等;有的文臣为挽颓局,谈兵著书,如清江南道监察御史江鸿升,从《洴澼百金方》中摘出《训兵六章》,结合评论时局,撰成兵书上奏朝廷;有的军政大员招集幕僚撰写兵书,如明胡宗宪总督江浙等地抗倭军务时,招聘郑若曾入幕府,编辑《筹海图编》,清湖北巡抚胡林翼请幕僚汪士铎等撰写《读史兵略》等;有的文人学士,弃青衿,学兵法,以笔代剑,发愤著兵书,期望有济于时局,如茅元仪、翁传照、郑曰敬、陈澹然等都是书生发愤著兵书的典型,其中陈澹然有感于甲申、乙酉越、缅之亡和甲午战争,愤然放弃科举考试,著成《权制》一书,以期挽救国家危亡;有的隐居山野,终身著述兵书,如《孙子书校解引类》、《续武经总要》的作者赵本学,《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顾祖禹等就是终生不仕,倾尽毕生精力著兵书的突出代表,也有一些人隐姓埋名,如《投笔肤谈》、《三十六计》、《草庐经略》等书的作者;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造就了许多名将,但是,宋明以前未见有农民起义军著述兵书的记载,而到清代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一些起义将领开始挥笔著兵书,如东王杨秀清著有《行军总要》,记述适合农民起义军的条规号令,此外,太平天国还撰述颁定了军事制度、军队纪律方面的兵书《太平军目》和《太平条规》,删改武经《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略》,作为考试武士子的教材。这些兵书一直流传至今。尽管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提出超过封建时代水平的军事思想,但农民起义领袖结合农民起义军的特点撰述的兵书,却为古代兵书输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