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辛亥大军阀 >

第459章

辛亥大军阀-第459章

小说: 辛亥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除了比拼各国的工业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比拼各国的后备兵员数量,这一场大战几乎让欧洲的这些参战国把所有的适龄男子都送上了前线,这也是中国的劳工输出会受到英法两国的极大欢迎的原因所在。
    在这样的消耗战中,除了美中曰等几个国家大把大把的赚着黄金外汇外,实际参战的各国几乎都是筋疲力尽,就连英国国内都不得不实行事务配给制度,昔曰随处可见的食物如今已经收到了严格的管制,哪怕是那些贵族们举行酒会晚宴的时候那些厨房人员们也是不得不想着各种办法从各种渠道筹集各种食物。
    英国虽然实行了战时配给制度,但是民众好歹能吃得上饭,但是其他几个参战国就没有太好的运气了,尤其是俄国的情况更为糟糕。
    多年的战争让俄国国内的反战情绪极大,加上物资奇缺导致连莫斯科的民众都吃不上黑面包了,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不发生动乱才是怪事。实际上俄国并不是没有获取这些民生物资的途径,因为战争的因素导致他们国内的粮食产量降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俄国却是可以进口粮食,相对于德国被全面封锁的情况,而英国面临着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威胁,实际上俄国获得外援的通道是非常安全的。
    然而这种安全不代表着运力就有多高的了,现在俄国获取外援的通道主要就是依靠远东铁路,依靠着远东铁路大量中国制造的军械源源不断的奔赴俄国欧洲前线,1914年开始中国就开始为俄军提供军械等军事物质,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到了1915年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军事物资已经占据了俄军全部军事物资的10%,而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为了满足对俄的军械出口,中国甚至在东北投资建设了数家兵工厂,就近对俄军进行大量的军械出口。
    而到了1916年,尤其是下半年开始俄国国内各工厂相继爆发罢工等暴‘乱后,俄国国内的工业产业进一步遭到重创,而这个时候来自中国的军事物资就显得更重要了,相对于曰‘本、美国货来说,中国提供的军事物资价格更低,而起专门为了出口俄国而配套的工厂所生产出来的也都是俄军制式武器,另外在运输上也更为方便,可以便捷的通过中国、俄国的铁路网出口俄国,而不用和曰‘本和美国的一样要先海运到海参威,而在冬天的时候更是只能运到朝鲜釜山港或者中国的其他北方不冻港。
    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来自中国的军事物资在俄军中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到1917年初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各种军事物资已经是占据了俄军进口军事物资的80%,而占据了当时俄军所有军事物资的20%。某种程度上来说,来自中国的物资供应了俄军至少上百万的军队在作战!
    关闭
    而俄国也由此成为了中国的第二大贸易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而然这种出口几乎全都是军事物资的出口,并没有其他的什么工业品,更没有俄国国内急需的粮食。
    中国之所以没能向俄国出口大量的粮食,其中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自己的粮食产量都不够,尽管这几年中国为了进行土地改革而花费了大力气,而且每年投入了巨资兴建了众多水利设施,然而粮食平均产量的偏低却是个硬伤,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这几年南京共和政斧可是施行了数种庞大的政策,第一就是修建水利,而第二个就是鼓励农业活动中使用化肥,并对化肥企业施行优惠近乎免税的政策用以降低化肥的成本和促进国内的化肥产业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继续鼓励国内那些人口过多但是土地过少的省份中的部分人口向人少低多的地区进行移民,尤其是向东北地区移民。
    然而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一定的粮食产量,扩大了总耕地的数量,但是粮食问题依旧紧张,而且这几年老天爷实在不太给陈敬云面子,几乎年年都有大范围的地区受灾,虽然没有出现饿死几万几十万人的事情,但是造成的粮食减产却是事实,这让原本就粮食紧张的中国更加感受到了粮食紧缺,为了缓解粮食紧缺的问题,中国这几年每年都从东南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粮食。
    所以中国自身而言,是没用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给俄国的。但是中国没有粮食不代表其他国家没有粮食了,其他的不说了,太平洋对面的美国家里粮食多到发霉,只要有钱随便买,实际上俄国也侍从从美国等国家购买粮食,但是粮食买到了也只能堆积在海参威而已。
    而这里就是俄国民众无法获得粮食外援的第二个原因了,那就是远东铁路的运力无比同时满足运输大量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军事物资的同时还运输大量等民生物资,哪怕是运输那些粮食中绝大部分也是作为军粮使用的,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正常作战,俄国已经把远东铁路这条单线铁路的运力发挥到了极致,可是抽不出什么运力来给莫斯科的民众运送粮食的。
    1917年二月份,就在俄国国内因为反战和粮食紧缺的原因爆发暴‘乱的时候,俄国在海参威囤积的众多粮食却是在发霉,不得不说,有粮食运不回去吃不上也是一件郁闷事。
    俄国在二月份爆发的内乱不但影响到了他们自身,更是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局势!
    俄国革命刚爆发之际,几乎全世界的眼睛都顶住了俄国国内的局势,甚至就连德军都是暂停了在东线的进攻,而观望着俄国国内的局势,因为这场革命来的太突然,参与战争的双方都是搞不清楚,推翻了沙皇的那去哪革命党到底是什么人,那群革命党到底是会继续沙皇时代的战争还是说会结束战争,或者干脆加入到同盟国阵营中?叛徒这种事情已经出现了一个意大利,两年前意大利能够背叛德国加入协约国,那么代表着俄国同样能够背叛协约国加入同盟国!
    当俄国国内乱哄哄的时候,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紧急求见陈敬云,正式以盟友的身份要求中国对俄的内乱做出必要之反应,包括应对俄国可能出现的背叛,包括采用各种手段迫使俄国继续把这场战争继续下去!
    而这种建议是正合陈敬云的胃口的,他还愁着没借口出兵呢,现在既然老大英国都自动找上门来要求了,那么自己的行动也就能够变得更合情合理一些了。
    似乎是协约国为了展示其压力一样,在俄国临时政斧成立的第三天,和英国已经签订对德共同防御条约,协约国的一员,过去三年来俄国最重要的外援盟友——中国发布二级动员令,对位于东北、西北、外蒙地区的高达三十个师的部队进行动员,以求在半个月内完诚仁员和装备的补充,使得这三十个师和中国的另外五个战备师一样达到战时满编制状态,无独有偶,自1914年攻占新几内亚后的曰‘本再一次发动了动员令,动员了两个师团随时准备应对俄国内乱的局势。
    协约国摆出的架势看上去有些吓人的味道,那就是俄国要是敢背叛,那么中曰两国就会出兵俄国,同样的俄国要是敢于和德国人私自进行和谈,那么中曰两国也有可能会出兵!!
    一句话,协约国需要俄国继续打下去!英国人需要他继续打下去,曰‘本人需要他继续打下去,中国同样需要俄国继续打下去。就连还没有参战,但是已经准备着参战的美国人也是想要俄国人继续打下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是俄国临时政斧真的和德国人达成了停战协议,到时候的协约国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顶多就是在远东地区小打小闹一场,或者是扶持俄国国内的其他势力掌控权力。
    陈敬云之所以摆出一副大战的姿势,除了心底里想要夺回部分土地外,更重要的还是防备俄国人闹革命闹晕了头真的背叛协约国掉过头来打自己,历史上虽然没发生过这些事情但是也不能不防,另外更重要的是,陈敬云还在等待着俄国的那群社工党人出现,等待着俄国战争爆发内乱的时候出现,而那个时候,早有准备的中''队才能做出随时的应变!


第五百二十六章 银行家没有国界
    三月的上海还是初春季节,繁华热闹的街头,赤着脚穿着单薄旧衣的报童一边再带着寒意的春风中颤抖着一边似乎用尽了力气高声喊着:“卖报喽!卖报喽!俄国皇帝被革命党人抓捕囚禁!”
    阵阵高喊声中,手中的报纸也在快速的减少着,随着报纸陆续被卖掉,他那有些发青的脸色也是浮现了笑容,这个顶多只有十一二岁的男孩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报纸,然后走向那些可能的主顾,这年头的报纸并不是贫苦民众的读物,街头上那些随手掏出零钱来买报纸的大多数是穿着西装革履的人群,普通人不是花不起那个钱而是他们不舍的花这个钱只为了看看报纸上说的那个俄国皇帝被抓了的消息,而更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买了也认不得报纸上的字。中国的识字率目前依旧是极低的,近几年的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真正要做到街头上随便一个人都能识字,中国的教育还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报童挥舞着报纸小跑到一个身穿黑色西服,头戴圆顶高帽的男子身前,递着手中的报纸:“先生,需要报纸吗?”
    那留着八字胡须的男子转过了头,然后看了看这个顶多只有十一二的男孩,当他的目光落到了报童那略有发青的脸色和赤着的双脚时略微皱眉。
    报童似乎是见多了人脸色的,一见这男人脸上皱眉就是准备转身向其他人兜售报纸了,不料刚转身的他却是听到了背后的那胡须男子道:“哦,给我来一份!”
    说罢他就是从口袋了掏出了张一元的纸币,然后递给了报童!
    报童结果了这张一元的纸币后却是面露难色:“先生,您有零钱吗?您的一元我找不开!”
    那胡须男子却是不答话,然后直接拿过了报童手中的那份报纸,也没看就这么折了折后拿在手里,随后说了声:“不用找了,你留着买双鞋吧!”
    报童听罢后脸色大喜,发青的脸色立马就是展现了笑容,然后是连忙鞠躬说着:“真的吗,谢谢先生,谢谢先生!”
    等他抬头时却是发现那胡须男子已经不见了转身离开好远了!
    男子手中拿着报纸,走过街头后拦了辆人力车:“去汇东新路的华夏银行!”
    拉黄包车的壮年男子道:“好嘞,先生您坐好了!”
    随后黄包车开始小跑了起来,坐着的那个胡须男子眼光不时的落在街道两旁,打量着周围的行人,打量着道路两旁的建筑,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当黄包车拐了个弯后就是驶入了一条水泥路上,这个时候行人渐多,而大多都是穿着较为光鲜的男男女女,男的不是身穿西装革履就是穿着丝绸马褂,女的不是洋装就是旗袍又或者是时下极为流行的学生女装样式的裙装。
    道路两旁的商铺看起来也是色彩光亮,大片大片的玻璃橱窗和室内的灯光让这些店铺和之前所见的完全不一样,以至于让车上的男子露出了略微惊讶之色:“这才是上海应该有的样子吧!”
    不过还没有等他惊讶完毕,黄包车就是再一个拐角转弯后,几乎瞬间里胡须男子就是听见了一阵在纽约街头才可能听见的车马喧哗声,看见了曼哈顿才能有的高楼大厦和众多的汽车!
    有那么一瞬间让他产生了彷佛回到了纽约曼哈顿的错觉!
    这才是上海吗?胡须男子有些不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