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454章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454章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必了,西京城初定,大战将至,你还不能离开,现在要尽快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禁军!”赵柽轻揽着赵信地腰说道。
  “嗯,可二爷不担心这支军队将来会成为您的敌人吗?”赵信点点头,又突然想到了点什么问道。
  “有这种可能,但是我相信你不会再离开我!”赵柽摸摸赵信的脸蛋说道。
  “那可不一定,我可是契丹人,大辽的亲族!”赵信玩弄着王爷的头发说道。
  “可你是在大宋长大的,还是大宋亲王的妃子,皇上的儿媳妇啊!”赵柽笑着说道。
  “你还有一个辽国公主的媳妇呢,她可是以复兴大辽为己任的,你怎么办啊?”赵信靠在王爷的胸前不无忧虑地说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板凳满地走,契丹人也一样吧,不管她以前是什么人,他也得随着我跑吧!”赵柽轻拍着赵信的后背说道。
  “那二爷是不是早打着娶公主的主意呢?”赵信仰着头嘟着嘴说道。
  “嘿嘿,我要说是呢?”赵柽笑着反问道。
  “我就知道二爷你打着这鬼主意呢?”赵信冷哼一声说道。
  “为什么这么肯定?”赵柽笑嘻嘻地问道。
  “本小利大呗,白得个老婆不说,还能控制整个西京,这不正是二爷的买卖经吗?”赵信撇了下嘴说道。
  “是吗,那我就先讨回点本钱!”赵柽猛地将赵信抄起,不顾她的挣扎抱着进了内室
  
  赵柽从西京悄悄潜回了河东,巡视河东沿边诸州,检查春耕、战备。这春天就要到了,必要要抓紧时间春耕,播下种子,否则为了为了‘支持’伐辽被朝廷拔得溜儿光的河东、河中两路官民,不但工资发不出,就是饭都会吃不上了。
  而随着燕京归宋,女真胁迫居民北迁,导致大量幽燕汉人南逃,可因为宋朝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失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随着春荒的到来,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有发生大规模动乱的可能,赵柽不得不着手解决这个难题,替他爹收拾烂摊子。
  幽云十六州的汉人成为辽朝属民百年之后,其不仅在性格方面,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开始发生全面的胡化。这逐渐导致了宋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在宋人看来,那些生活在敌境之中、着胡服、用胡礼、习胡俗的人,于己来说完全是一种异类,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他们已将幽云汉人和契丹一道视为“番夷”的态度。
  由于宋人对辽朝的幽云汉人往往缺乏必要的认同感,因此,无论是在太宗两次北伐时,还是此时入燕攻辽的过程中,朝廷都摆出一副‘代天吊民’、以幽云汉人解放者自居的傲慢架势,作出高高在上的慈悲姿态期待幽云汉人的归顺。
  在幽燕汉人归宋后,这种态度也没有丝毫改变,不仅没有想办法去消除宋人对辽朝汉人的排斥心理,减少幽燕汉人心中的疑虑,却反而处处体现出不信任的态度,做出许多根本不把他们当作子民、而是乒出卖的事来
  宋廷在获得幽云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这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政策却没有能稳住局势,反而引起了幽燕汉人的不满,其中换官、授田、盐法等最为人诟病。
  采用大规模的‘换官’的初衷是为对新占之地加以巩固,将原在辽朝各州县任大小官员的‘汉人’大量调至内地任职,而另行指派宋朝官吏前往管理其地。朝廷之所以如此行事,一是为了笼络幽云汉人上层,二却是出于不信任,而不敢令其继续在原处为官。
  而授田却是为当初的草率买单。在宋金两国的联合作战中,按照约定,灭辽后宋朝收回的是幽云十六州,而辽上京、中京、东京等道的人口,无论渤海、契丹还是汉人,都归金朝所有。然而宋军攻燕失败、金军南下占领燕京后,‘常胜军’的去留便成了问题,
  金人要依照事先的约定,将松亭榆关外民户妇国数内,辽国降将郭药师率领的常胜军由八千余户辽东组建,当然也在索要之列。但作为第一支降宋的辽朝武装力量,常胜军是宋朝赖以守卫北部边境的主力,自然不能眼看其被金人带走,但宋朝为了保住常胜军又能换取其移交燕京,作出了一个十分卑鄙的一举两得的决定――授田!
  辽朝后期,幽云汉人的经济负担并不很重,甚至相对于宋朝宣和年间的税赋还要轻。而宋朝却不考虑实际情况,为了早点捞回本钱,在幽云实施和内地价格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过去辽国每石盐是一贯四百文,每斤盐约合十二文钱,但是改换大宋的盐法之后,每斤盐暴涨到每斤二百五十文,甚至到达二百八十文。
  在政府滥抬盐价的同时,还有宋人的投机生意扰乱经济,这其中,众多的中原富户显贵以至商贩地痞全都参与进来,令幽云汉人更加不堪重负! 


 第一百七十一章 难平

      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在经过百年奋斗之后,有相当一批上层汉人已经进入了辽朝的统治集团,其家族也已打下基业,兴旺发达,自然不希望宋朝的北伐破坏这得来不易的成果。因此宋撕毁和约,与金朝联合灭辽,毁掉了幽云汉人在政治上的成果,已然使其怨恨宋朝,换官也更引起他们的抵制。
  宋辽开战,宋廷以为辽朝汉臣还会象当年宋太宗北伐时一样望风归顺,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令“不得擅杀北人”,但结果却大出其所料,与有官职的汉人一样,幽云地区的下层百姓也不倾向宋朝。在宋朝发出敕文、一再呼吁之后,也只有一个在辽朝为兵的涿州汉人刘宗吉愿开门以献,除此之外应者寥寥,同太宗北伐时广受欢迎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确,
  后来北辽政权濒临崩溃之时,也曾有不少幽云汉人南逃入宋,但其主要是为了躲避和宋军相比更为野蛮化的金军的杀掠,而决非心向中原。从投宋或者企图投宋者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些南迁的换官的动机从来就不是因为民族的认同感希望回到中原王朝治下,相反却是纯属为自己的利益而动,一旦遇到形势改变就会立即转投他人。 。。
  而大宋内地换官的结果是大失上层汉人的民心,“初自燕山之朝廷,又自朝廷之燕山,复自燕山之太原。尝为虏官者,等第补之。自诸州通判而下,皆添差以处焉”。再加上换官时奉命南下的旧辽官吏,一时间各处衙门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大家都互相提防,都忙着玩心眼儿去了,使政事荒废。
  令宋廷声名狼藉的所谓“授田”,就是为了对付女真人讨要郭药师的常胜军,大宋君臣想出了个损招。他们将燕京汉人的家产,屋业、土地全部给了常胜军,让他们自己供养自己。然后宣抚司以常胜军‘先自归朝,有功授官。难以发遣’为名来堵女真人的嘴。
  得到宋朝的回复后,女真人也不含糊,立即“根括燕山府所管州县百五十贯已上家业者,得三万余户,尽数起发,合境不胜残扰。独涿易二州之民安业,良以先归大宋也”,“大毁诸州及燕山城壁楼橹,要害皆平之。又尽括燕山金银钱物,民庶寺院,一扫皆空”,“将燕城职官、民户、技术、嫔嫱、娼优、黄冠、瞿昙、金帛、子女等席卷而东。”把燕京豪族工匠。皆由松亭关徙之内地。
  那些从女真人手中逃脱的汉人们则变成了无产者,有家难回,更不要提什么安居乐业了。女真人却借机宣传。让你们北迁并不是我们的意思,而是你们汉人的朝廷把你们的宅田都授给了常胜军。我们是好意收留你们,就此将燕京汉人的民心全部拉到了自己一边。他们能不恨大宋吗?。
  “盐法”则系指宋朝在经济方面的失败之举。提举官都不念新附之民,贪功生事,而在政府滥抬盐价的同时,还有宋人的投机生意扰乱经济,他们其中有些空手到来,走的时候已经是腰缠万贯。女真人的掠夺已经让燕京百姓苦不堪言,而大宋的无情搜刮更让人寒心,心中那点感念恐怕也化作了九天的云霄
  顶着寒风,冒着风沙,赵柽从丰州一直走到了代州,沿途州县羊拉屎似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不接纳燕京移民的,多则千八百人,少则数百人,他就纳了闷啦,对这些人为何不统一安置往内地,而是要放在沿边数州。河东沿边地区并不大富裕,而且驻有大量禁军,吃饭还要靠内地调粮,现在将移民安排在这里,岂不给河东增加了更多的麻烦吗?
  “张安抚使,是否考虑将移民内迁,选一地广人稀之处建寨设堡统一安置呢?”赵柽在代州碰到了主持安置移民工作的河东安抚使太原知府张孝纯,聂山又调回开封当市长去了,赵柽对他这种工作方法是颇有微词。
  “王爷,不是下官不肯,而是朝中有旨,不得统一迁往内地安置,而是要分州近边,不得远去!”张孝纯说着将一份朝中下发的诏令递给王爷道。这些日子王爷一直忙于边事,在太原的时间很短,两人接触的并不多,可不妨碍张孝纯对王爷的了解,对于王爷对河东的稳定做出的贡献还是深感钦佩的。
  “河东路发运养济归朝人,往诸并在一州有及千人者,深虑人数太多,钱粮阙少,养济不足,可令逐路安抚钤辖司转运司官,见养济人从长措置,量度州军大小、丰熟去处、可以存泊照管人数,分璧往逐处安泊。务要养济足备,即不得在并在一州,亦不得令远去。”赵柽读罢,只剩苦笑了。
  宋廷对这部分汉人的态度也是既拉拢又猜忌,可见朝廷既想要接济这些汉人,又不敢象对真正的子民那样信任他们,害怕其“远去”得知了宋朝内部的虚实,将山川险易,州郡虚实都给看喽,所以防贼似的防着他们,至于幽云汉人之心是否会真的归附,已经是一看便知的事了。
  “王爷,下官不过是奉诏而行,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张孝纯也看出王爷对自己的不满说道,“此刻义胜军屯驻代州,每月所需粮饷甚多,然其兵士多为幽燕蕃人,桀骜难驯,与当地驻军多有冲突!”
  “嗯!”赵柽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大宋朝竟做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这义胜军在历史上也是声名狼藉,大宋掘墓人的主要配角之一
  宋朝君臣为了保住郭药师跟大金国玩了个偷梁换柱,认为将燕人代替常胜军归金,则不但常胜军可以保留,而且又得到了燕人的土地田产,用来供养常胜军,不用国家再出钱粮,可谓一举两得。对常胜军大宋更是着力培养,凡是郭药师所要的兵械甲杖马匹,朝廷都尽量供给。
  可郭药师任职同知燕山府期间,自恃徽宗恩宠有加,为所欲为,飞扬跋扈,而知府王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他派部下到宋境内的各州做生意,赚取钱财,又召集辽国的工匠制造各种珍奇之物结交权贵。
  常胜军快速膨胀,从归宋时的**千人发展到五万之众,而乡兵号称三十万。但郭药师及其部下都不改“左衽”,即仍穿辽服,而不着宋装,且恣横跋扈,不为约束,当时人将其与安禄山相比。
  谭稹接替童贯宣抚燕京府,立刻发现常胜军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他担心郭药师以后会出问题,为牵制监督常胜军,谭稹奏请朝廷,请求在河东别创一军,以五万为率,屯于州县要径处,号为义胜军。君臣几个就怕军队造反,最爱干甲监视乙,乙监视丙,再用丙监视甲的罗圈活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