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晚唐 >

第930章

晚唐-第930章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冲天的大喊响起,无数将士都喊出了不字。五万三川北伐兵马,其中有大半都是当初从关中地区撤到三川的。谁也不想永远无法再回到故乡,不想。
    高仁厚拔出了长剑,“今夜,我们将浴血奋战,天亮以后,我们将夺下武关。我向你们保证,长安将是我们的,关中将是我们的,我们,将力挽狂澜,勤王保驾,拯救大唐,建功立勋。我们,将是英雄。当旭曰东升之时,你们将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你们,将得土封爵,加官赐钱,共享盛世!”
    一阵阵的呐喊声响起,那些三川将士都为高仁厚简短的一段话语所激昂起来。
    “武关,就在眼前,弟兄们,拿起剑,跟我来!”
    九曰九曰重阳节。
    这一天晚上,天空月黑星稀风高。
    高仁厚点齐兵马,向武关突袭。
    武关,在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
    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自关中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
    武关,就在这条通道的东南出口,依险而立,扼守这条通道,成为关中东南门户。武关,也正是号称百二秦关,山河四塞的关中四大关门之一的东南门户。
    自春秋时期,秦穆公向东扩展,将晋逐出陕东,并与楚争夺下商洛一带后,武关从此遂为秦有,此后,武关一直都成为秦国胁楚、攻楚的前进基地。楚汉争霸之时,双方相持于河南的荥阳,成皋之间。项羽以重兵攻刘邦,刘邦压力极大,有辕生建议刘邦出武关,屯军宛、叶,以分楚军之势。刘邦采其议,南出武关,项羽南北受敌,渐至衰困。
    只论山川形势,武关之险不及潼关,自东南一入武关,便可径至蓝田下临长安。且武关距离长安道远,有紧急情况,救援不急。所以关东势力攻关中,更多的还是取道武关。
    刘邦西伐关中,为避潼关之险,正是绕道南阳攻占武关,进抵蓝田,在蓝田击败秦军,进军灞上,秦王子婴出降,秦遂亡。刘邦自武关入秦开辟了入攻关中的一条路子。
    两汉末,关中形势混乱,武关常为各路军阀出入关中的重要通道。西晋永嘉五年,匈奴刘汉攻陷洛阳,西晋大臣阎鼎即奉秦王司马邺自武关入关中,重建西晋行台。东晋永和十年,恒温北伐前秦,自武关进至灞上,兵压长安。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除以主力沿黄河西进作正面攻击外,另遣大将沈田子、付弘之趋武关作侧翼进攻,当晋军主力还在潼关之外苦战时,沈田子早已攻入武关,进至青泥,牵制后秦大部主力,有力地配合了潼关正面的进攻。东、西魏对峙,高欢以三路攻关中,除潼关、蒲坂两路外,另遣大将高敖曹自武关入攻青泥。三路之中,只有攻武关的高敖曹取得一定胜利。
    唐后期,藩镇割据,东南粟帛转输之路被淮西李希烈所阻,遂改道荆襄,由武关入关中,成为唐王朝延喘的一条命脉。
    正是因为有这些先例在,被杨氏兄弟堵在三川的田令孜,就一直想要经由武关重回长安。当初杨复光逼反朱温,田令孜积极连络朱温,正是看中了朱温当时控制着武关。后来金商镇被杨复恭夺取,杨复光又联络他同抗李璟。田令孜表面答应下来,实际上不过是为了假途灭虢罢了。他出兵并不是真的看到了唇亡齿寒,而是为了把兵马送到武关城下。
    杨复光考虑长远,为了大局,宁愿**杨师立,也要与田令孜讲和,为的是共抗秦藩。可惜,他高估了田令孜的大局观,也低估了田令孜的下限。田令孜只是一个目光短浅,但却又睚眦必报的家伙。杨复光把他赶出了朝廷,这个仇他怎么可能不报。
    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而现在,当长安朝廷与李璟终于打的火热无比的时候,田令孜终于亮出了他的刀子。
    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三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是秦头楚尾的秦楚咽喉,关中锁钥。
    先前武关属于商州,和金州早年从山南东道分割出来为金商镇。黄巢之乱时,金商镇为朱温所攻取,不过不久前,杨复光兄弟突然对朱温下手,夺取了陕虢和金商,武关也落到了杨复恭兄弟手上。
    在这里,杨复恭驻有两万兵马,数量并不少。
    不过秦藩势如破竹的节节西进之时,杨复恭起大军出关迎战,虽然武关的兵马数量没变,可质量却下降了很多。几支精锐的神策军被调走,换来了一批新兵。
    漆黑暗夜,武关城下,高仁厚亲自率领着西川的一支精锐中的精锐,黄头军的摸到城下。此时,这支数量达到五千人的黄头军,正是由当初崔安潜创立,杨复光壮大的忠武黄头军的忠武八都将中出逃的王健等五将带领。这五个被朱温吞了地盘兵马,被赶到了成都的五都将,却意外得到田令孜这个老乡倚重,被委以重任。
    此时,护驾都将王健就是黄头军的前锋,带着手下摸到了城下。
    今晚东关守城的轮到了从长安新调来的神策军新兵,半夜时分,秋风寒冷,守城的新兵们早已经耐不住冷,抱着长矛蹲在城垛下避风,有的甚至已经睡着了。
    近三丈高的城墙很高,如果有一支精锐认真把守此关,确实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可惜,此时关上的守军只是一支新兵。
    “嘿,醒醒!”
    巡城的值星官一脚踢醒了蹲在墙脚已经睡着的士兵,连踢了好几脚,那个守兵才终于醒来。
    正当守兵诚惶诚恐的望着脸色阴晴的值星官,突然附近城垛上接二连三的跃下一个个的黑影。那个守兵愣了一下,揉了揉眼睛,等他看清了那并不是几只夜枭之时,立即惊恐的张大了嘴,手指着那里,却半天说出不话来。
    值星官顺着他的手指往后转头望去,瞳孔中却刚好看到一点寒芒先到,然后是一阵尖锐的破空声在耳中响起。
    “敌袭。。。”他刚来的及惊讶的喊出两个字,那支利箭已经从他大张的嘴巴中射入,透出脑后。值星官到死也没有明白究竟是怎么回来,城内有两万守军,城外二十里还有五万三川的盟军。敌人是谁,他们究竟从何而来?
    砰,死尸倒地。
    “敌袭!”
    几个巡逻卫兵和守城的士兵几乎同时发出了尖锐的啸叫,就倒在他们面前的值星官,让他们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来的是谁,总之,他们被攻击了。
    王建一箭射倒一个守城军官,嘴里冷哼了一声,右手一挥,立时已经跳上城头的数名黄头军纷纷摘弓持弩,一阵强弓硬弩过去,面前那几个惊惶乱叫的守军全都永远的闭上了嘴。
    “甲队、乙队随我去夺取关门,丙队、丁队清理关城,接应后面的兄弟上城,走!”王建迅速按进攻前拟定的战术下令,然后向着下城的马道猛冲而去。
    警钟的铛铛声已经匆促响起,紧接着号角的呜呜声也响了起来。
    片刻之后,城头上已经一片喧嚣响起,火光冲天,喊杀四起。
    埋伏在城外不远的高仁厚紧盯着关城方向,当他看到一阵阵火光冲天而起的时候,终于紧了紧手中的刀柄,猛的跳了起来,大喊一声:“拿起刀,跟我冲!”
    城头失守,城门楼失守,城门洞失守。。。
    城门被打开,吊桥被放下。。。
    高仁厚率领着大军已经冲到,呼啸声中,三川北伐军如潮水般涌入武关。
    旭曰东升之时,武关上原来的旗帜已经被拔下,几面北伐军的旗帜高高树立,迎着金色的朝阳,随风鼓荡,猎猎作响!(未完待续。)


第1021章 所谓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六千多字,干脆一章发上来了,求个推荐票票!)
    洛阳城西北面,周回十二里四面开十二门的洛阳宫矗立其间,在重重秦军近卫的拱卫下,固若金汤。
    李璟在高宗时修筑的上阳宫观风殿中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幼娘让宫人把壁炉烧得很热,他开了门窗还觉得热。他心里明白,这是发自心肺的燥热。就在今天,秦藩文武公推了正领兵集结于朔州,威慑振武、天德二镇的太师于琄上表,再次领衔臣工上奏,带头劝进。
    第一次众文武公推带头劝进的是李璟的老师,太傅崔芸卿,这次,轮到了李璟的另一个老师,太师于琄。虽然他们太师太傅的官衔,是由朝廷所授,但在秦藩,这二人职务不是最高,但这资历却是最重,就算是新朝之后,太傅太师之衔,也绝对是受之不愧。
    于琄所上劝进表,写的很是华丽。
    李璟忍不住又坐起,拿起了那本用龙飞凤舞漂亮行楷写就的劝进表。
    “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咸仰,红曰方升。盖闻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钦惟殿下,勇智自天,聪明冠世。扫除**之风尘,拯救兆民于水火。。。。。。天下归赴,若江汉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汤之巩固。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上以答于天心,下以符于人望。。。。。。发政施仁,参赞两间之化育;制礼作乐,开拓万世之太平。谨奉表劝进以闻!”
    秦藩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好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倒退回半年前,绝没有人敢相信半年后会有如此大好的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秦藩文武将士们,真的是迫不急待的想要马上拥立李璟登基即位称帝,如此一来,大家也都论功行赏,封官授爵,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如今的时机确实很好,好到李璟都有些心动。
    甚至在省阁府院的联席会议上,诸位宰执们已经通过了数条新的条议。
    宰执们和堂部省阁府院已经将一应登基准备就绪,新成立的钦天监,已经招揽了大唐、渤海等诸多地方的天文星象历书专业人才,并且已经完成了新一部的历法推算编制工作,以准备为李璟新朝‘皇历’。司法厅也集结了大批专门的律法人才,新的法律‘秦律疏议’已经编成,新朝一立,立马可以颁行天下。甚至内侍省和内务部这两个部门,把李璟即位礼服、后妃及官员朝贺礼服也都已经准备好。连皇帝即位的各项礼仪也都演习多遍了。
    文武百官已经从各方面做足充分准备,就等李璟黄袍加身,登极即位。
    接到这第二道劝进书,李璟依然是拒绝了。不过这并不只因为三推让礼才拒绝了这第二次劝进,而是李璟真的认为此时时机还未真正成熟。大战在即,李璟不想文武将士们因为此事分心,更不希望因为到时侯论功行赏,因为觉得厚此薄彼了,而心生不满,最后影响到如今正关键的战事上。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都城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没有提到定都何地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提起。和李璟想的不同的是,包括崔芸卿和于琄这两位帝师在内,几乎九成以上的文武,都觉得把**定在洛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来洛阳是天下中心,自魏时起,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