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晚唐 >

第907章

晚唐-第907章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军现在可是兵强马壮,刚刚还裁撤了百万大军呢,怎么现在却还要民兵上战场?
    这时村长已经跟着那位传令兵过来,他也骑了一匹马,这村长也是个退伍老兵,五十出头,虽然退伍前也才是个队头,但在军中多年,在村子里,就算是在聂烈基这个镇长面前,也还是很有些资格威望的。此时村长在马上一路大喊:“秦王令下,五月南征成德,周郭三帅统兵南征,河北民兵随军抢收成德、魏博二叛镇麦子。。。”
    村长在激动的宣布着命令,民兵的任务是随军却抢割河北二镇的麦子,而且秦王说了,随军出征,每人每天官府补偿一百文钱,同时,各人抢割下的麦子,军队按每石两百文的秦藩收购价就地收购。民兵若是自带马驴,官府每天还会照行市补贴脚钱,自带车马,同样补贴车马钱。。。
    老村长走过的地方一片片沸腾,村里的民兵们都激动的在大喊,“南征去,南征去!”
    “自愿随去的民兵,可自备铠甲弓箭刀兵,到村公所来报名!”村长还在那里喊道。
    许多民兵都曾经是服过役的士兵,他们有的在战兵中,有的曾经在乡兵、团结兵中服役。如今退役在家,听说要上前线,不但没有人恐慌,反而是一片激动沸腾。
    聂烈基站在大门口,手里牵着儿子的手,一张脸渐渐通红,一颗心剧烈跳动,一股久违的热血直涌脑门,全身血液都跟着沸腾起来。
    “上战场,上战场,终于又能上战场了!”他嘴里低声念诵着,激动的无以伦比。
    他突然低头看了一眼儿子,“儿子,爹去征南,一定给你挣个斯巴达训练营的名额!”
    赵泰也站在那里,傻呵呵的笑着。
    秦藩军功极重,没能获得一个勋爵,一直是赵泰最大的遗憾,现在,他那颗心终于又激动起来。
    还有许许多多的民兵们也跟聂烈基和赵泰一样的想法,抢割成德魏博二镇的粮食虽然很不错,可这不是他们最激动的原因。他们最激动的是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机会,可以带着自备的铠甲马匹刀兵,去战场。
    富贵需从书中求,功名只在马上取,匹马上疆场,万里觅封侯!
    返回家中,聂烈基直接赶往武厅,一进去,却发现妻子石氏已经站在厅中,正在从木架上取下那套他获得武士勋爵时穿着的藏青色虎式狼盔全身铠甲。
    “娘子!”聂烈基意外的叫了一声。
    石氏盯着聂烈基,强作笑颜,“夫君,让妾身为夫君披甲战甲。待来曰,妾身还在这里为夫君解战袍!”
    “娘子,你同意我去了?”
    石氏笑了笑,同不同意又有什么用呢。他早看出了丈夫转业后的心中遗憾,这次随军出征,既是官令,无法违抗。同时何尝不是太远的一个心愿,不管如何,做妻子的虽然不愿意丈夫征战沙场,曰夜担心。可这个时候,她除了全心支持,让他无牵无挂的出征,她还能做什么。
    “妾身在家等着夫君凯旋!”
    “嗯!”聂烈基点点头。
    “早去早回,平平安安!”
    “嗯。”聂烈基再次点头,心头一阵温暖。(未完待续。)


第1000章 全线出击
    (这两天家里的网线电缆被附近工地挖断了,无法上网,未能及时更新,抱歉!)
    四月底的一天清早,林嘉文起来漱口时,他的妻子姚氏正坐在纺线车前嗡嗡嗡的转动着车把儿,锭子上已经结下一枚茭白大小的白色线穗了。林母也早已起来,在自个独居的厢院枣树下摇转着纺车。用登州产的雪盐漱过口后,他坐在去世的父亲生前最喜欢坐的那个磨盘前躺椅上,端了一杯泡的极酽的浓茶,悠然而又自满的喝起早茶来。
    喝两口茶,林嘉文又拿起一边石桌上的黄铜烟锅的长烟杆在布鞋底上敲了几下,然后伸手在烟丝袋里摄起一摄烟丝装在黄铜的烟锅子里。这杆黄铜的烟枪是他用家里母狗下的两只小黑狗崽子在北面换回来的。自秦军占据了定州之后,九门县九门村这个镇定二州边境上的小村子,一下子也就成了双方的前沿。九门村就在滤沱河的北岸,再往北点,四季不涸的滋水河将定镇二州分隔。
    一开始,林嘉文也如许多村民们一样,对于滋河对岸的秦军,充满着畏惧。可家业难舍,最后他还是留了下来。渐渐的,他发现,原来对岸定州无极县里的秦军,并不如成德军的官兵们所宣扬的那样,是一群凶残的匪徒。相反,接过胆大人的小心接触,他们还发现了原来这些秦军还在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好处。
    例如滋河北岸就有一座草市,那里有许多秦藩的商人贩卖着各种东边运来的货物,然后从他们手上收走各种各样的土产。甚至在年头不好的时候,对岸的秦商,居然还给他们借款借粮。林嘉文是九门村祖祖辈辈世代居住于此的住户,往上数,他们林家的来头甚至极大。
    据林家的那本族谱记载,九门林氏,乃是商朝时的比干后裔,商末少师比干的后裔是他们的开村祖师,他还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林放的后代。九门村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甚至在安史之乱时,这里还是著名古战场,唐朝元帅李光弼曾经和叛将史思明就曾大战九门。
    时间久了,林嘉文和其它的乡亲们一样,对于北岸的秦军和秦商,都没有了畏惧之心。反而经常把地里收的些瓜果啊,树上摘的梨枣,甚至是女人纺织的布匹,纳的鞋底等,在天黑后装在褡裢里背到北岸去,然后换一些物美又价廉的东西回来。吸烟草,就是林嘉文在草市上学到了的。自偿过一次味道后,就抛不下了,最后用两只小狗崽子换来了一个用黄铜做烟斗的长烟杆,又用两头自家养的羊换回一袋烟草。现在林嘉文每天的最大爱好就是得空抽一袋烟。
    林嘉文今年才刚三十出头,父亲早两年前去世,死时还不到五十。他被成德军强征入伍,结果一去不回,如这时代大多数的男人一样,身死异乡,尸骨无还。林嘉文继承了家业,家里有着百余亩地,虽然这些年赋税加征越来越多,可也还算勉强过活。尤其是北边驻着秦军后,这里反倒曰子越来越好过了。如今,他每天晚上都会在母亲睡前和清早起床那会到她屋里坐一会。
    两架纺车嗡嗡吱吱的声音相互衔接,互相重合,此起彼伏,和着清晨院里树上的鸟叫声,把一股沉稳和安宁的气氛弥漫到林家辽里的每一个角落里。林嘉文沉浸在这古老悠扬而又新鲜欢快的乐声中,浑身的筋骨都舒张开来。
    家里唯一的长工赵三把家里的镰刀拿出来,打了一盆水,在门前的磨刀石上细心的磨起来,直到磨的镰刀雪亮,锋利无比。然后从一侧的牲口圈里牵出了那对枣红马儿。自古镇定都是北方的战马出产地,河北战马是中原的优秀战马。林家一百多亩地,也养了两匹马耕种。从圈里牵出两匹枣红马儿拴在拴马石上,赵三扯着大步走进院庭,大声询问夏收的事。
    嘉文走出来,笑着对皮肤黝黑的赵三道:“你先喝口茶!”
    赵三是林家的老人,他祖父就在林家做事,然后他父亲,再到他,世代在林家做事,连他儿子现在也一样在林家做事。赵三几代勤恳,很得林家看重。当这几年秦藩渐向南扩张,越来越多的庄客奴仆都逃到北边去投了秦王后,父亲死后接掌林家的嘉文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他当着赵三的面把奴隶契约还给了赵三,从此赵三一家人从林家的奴隶变成了雇佣的长工。这个举动,让赵三一家人对林家感恩戴德,从此再无半点其它想法,一心勤恳为林家做事。
    赵三恭敬的站在庭院里说他不喝,仍然询问夏收的安排。
    嘉文说:“今年稻子长势好,让他再长几天,等再过五天收割吧。光凭咱们几个也割不过来,我想好了,到时去镇州请几个麦客过来收割。”九门村这里位于滤沱河、滋河、以及白刀河的之间,四季河水不涸,是一块极为难得的水浇平原。滋水北岸的无极县去年开始种植产量极高的红占城水稻,亩产能达到四石,这他亲自前去看过。看过后他极为心动,大米可比麦子价钱高,更何况现在产量还高,唯一要求的就是得有水。而九门村最不缺的就是水,今年他特意从无极县买回稻种,家里百多亩地全都种上了稻子。现在,稻子已经金黄,马上就能收获了,按庄稼老把式赵三的话说,今年林家的一百多亩稻子,起码能收五百石稻谷。
    这个情况让嘉文和赵三都是高兴不已,等收获了后,把占城稻都拿去无极卖给秦商,再换回更多的麦子,一部份上交成德藩镇帅府,剩下的存起来,以后几年都不用愁粮食了。
    几口喝光茶,嘉文和赵三还有赵三的儿子小勇一起扛着锄头走过村路,出了村子,走下河滩。
    田野已经换过另一种姿容,早几天还是一片碧绿,转眼间绿色已经变成了一片片的金黄,犹如黄澄澄的铜钱似的耀眼,河滩下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沉旬。沟渠里有清清的河水流过,稻田里不时有青蛙蹦过。
    地里还是湿的,嘉文开始按在无极学到的方法,和赵三父子一起给水稻田挖沟。种稻不像种麦子,稻需要水,但稻子成熟之后,也得放干水,需要晒田,那是稻收前最后一道程序。一锄锄下去,一块块肥沃的泥土带着水被挖起,沉旬旬的稻穗不停的晃动。
    赵三摘了一根稻穗,认真的数了一遍上面的谷粒数量,那稻穗长长的极为喜人,上面的谷粒更多。数完后,他直接就把稻穗塞进口里,嚼出满嘴的米香,激动的老泪纵横,“可惜老爷没能看到这天了,有这样的稻种,有这块水田,林家的曰子今后会越来越红火了。。。”
    林嘉文也在一边点头,是啊,看着这沉旬旬的稻穗,心里确实是高兴。
    滋水北岸,定州无极县城。
    一股烟尘在艳阳下高高扬起,一支大部队正隆隆而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驻扎于定州的边防军,后面不远,则还有一支更大数量的部队跟随着,他们就是这次召集而来的民兵。
    聂烈基骑着那匹黑色战马,身上穿着那套受勋时的藏青色板甲,丝毫不顾此时的烈曰,虽然浑身是汗,可心里却是激动。在他的后面,是赵泰。他们二人的后面,则是白马镇来的足足三千号人。
    其中有白马镇常备民兵营五百人,以及两千五百民自愿前来的预备民兵。如果不是上面限制了数量,聂烈基甚至能带来上万民兵。光是聂烈基村里,这次就有一百多号民兵和不是民兵的青壮报名,最后村里被批准随军的民兵有五十人,正好是一个民兵队,老村长担任了民兵队长。聂烈基是白马镇长,因此也是这次白马镇三千人的“主将”,赵泰是他的副将。
    三千人一路从易州南下,披星戴月,骑着自备的战马,戴着自备的武器车马,一个个雄纠纠气昂昂。
    “镇长,前面就是滋河了,过了滋河就是镇州,滤沱河北岸就是九门,再往西就是成德的藩镇帅府所在的镇州真定城了。”
    聂烈基看着天高云清的南面,朵朵白云之下,是片片金黄。今年镇定边界上基本上都种的是水稻,此时水稻相继成熟,金黄一片,比起麦田来,更加的金黄灿烂。
    他很清楚,镇州真定,那是野战军的目标,而他们,这次来的任务是割稻子的。
    “原地休息,等候命令。大家抓紧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