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晚唐 >

第864章

晚唐-第864章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澈>褪蚴椅さ炔孔褰稻黄鹱榻ǖ乃母鲂卤嗑乓黄鸱祷亍Tぜ疲搅珊=岜埃蔷投寄艿酱锾旖颉W缘钕路祷匮嗑┲逼穑谝慌鼐┑氖蚪恳丫挤琅勺さ搅松轿鳌⒈逼健⒑颖薄⑸蕉男惺∈Ю锏谋呔诚呱希戏酪源灰矣腥魏稳嗽僭浇缫徊剑潜厝挥枰郧苛曳椿鳌!辈文痹鹤笫咕聪杌氐溃捌涫狄莱枷驴矗巯抡乔锔呗矸手剩馄咀盼颐鞘稚洗硬澈P路祷氐氖蛘绞浚约暗诙丫酱锎罅氖蛘绞浚耆恍枰渺呿H降军和室韦等部族降军,就有充足的优势兵力,对李克用等发动一次强势的报复之战。”
    李璟并没有接敬翔的话,他俯瞰着紫禁宫城一阵,然后从一员侍从近卫的手里接过来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用嘴唇轻轻的抿了一口。若有所思的端详着这一只天青色的官窑茶杯,似乎在欣赏着这件精美的名贵瓷器。
    敬翔有些摸不准李璟的心思,心中不免有些惶恐。李璟如今的威势越来越强了,有时根本不用开口,光只是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会让他感受到一股很大的压力。这就是一个王者的威压,这虽然是个比他还年青的多的男子,刚过而立之年,但他却手握百万雄兵,统领千万百姓,他的一言一语,有时就能直接觉得数以十万,甚至是百万人的生死。这就是王者的威压,无形但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自从李璟返回燕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时隔近两年凯旋回京的李璟,既没有对留守会议保守策略,导致边地被袭扰,损少极大而追究责任,也没有马上就出兵向李克用等诸镇报复。
    李璟什么也没做,只是每天召集一两个重臣听取报告,连对时事的评论,和他的计划什么的都通通没有透露。李璟唯一下过的明确命令,就是把刚刚凯旋的十万兵马,接替了燕京、天津、大辽、登州、青岛、河间等重要之地的防守,然后让这些地方的兵马换防后,开向了秦藩北方那漫长的边境线上驻防,待命。
    没有人知道秦王在想着什么?
    若是以往的秦王,这次回来后肯定会向各藩镇报复的。
    可秦王没有,他什么也没有表示。
    敬翔认为李璟在考虑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因此,在这个决定没有做出之前,他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动作。而他考虑的这件事情,他认为,极有可能就是决定是否代唐自立。敬翔觉得,也唯有如此重要的事情,才有可能让秦王保持目前的这种状态。因为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如果一旦决定要正式反唐,那秦藩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敬翔也在想这个问题,在这次秦王回京之后,渤海的战事几乎已成定局,胜局已定。部落联军中三股最强大的势力,黑水联盟已经完全臣服,被秦军控制。而室韦联盟,如今也有半数投降了秦军,渤海国到现在更是彻底的被秦军控制了,勉强还维持着一个蕃国名号,不过是秦王还觉得渤海朝廷和王室的名头还有些作用罢了。
    剩下一个契丹和半个室韦联盟,他们已经完全不能阻止秦军的胜利了。
    源源不断的精锐秦军正从关内凯旋,还有大量的部族降军也被带入关内。关外只需要保持一支不多的战兵部队,再增派一些辅兵预备役前去就足够维持书局面了。
    到了如今,秦藩真正的了无后顾之忧了。此时的秦王声望达到顶点,其手下兵马亦是精兵强将,数量庞大。这个时候,李唐朝廷分裂成了两个,成都一个,长安一个,正是人心不定之时。若是李璟此时反唐,时机完全足够了。虽然肯定也还会有些阻碍,有些弊端,但敬翔认为,眼下反唐,时机已经成熟了。但考虑了许久,自己要不要马上表态劝进呢?
    劝进也是个很需要眼力的事情,劝的太早了,不但会打乱眼下秦藩内部的团结稳定,甚至还可能会被秦王看低。但如果劝进的时机正合适,且是最早提出劝进的人,这份功劳也是极大的。
    他觉得这个时机已经成熟了,秦王取唐自立的时机成熟了,他劝进的时机也成熟了。
    站在旁边的侍从都非普通的宫女和太监,虽然紫禁城中也有太监,像张承业,就极得李璟信任,不但如今担任着紫禁宫的内侍司的内侍总管,实际上就是李璟的宫廷总管,甚至还能参预机密。但李璟对太监的防范也是很严密的,宫中的太监不但数量比唐室大大减少,而且太监们既不能掌军,也不能干预机密,有严格的限定。李璟一般议事之时,连一边侍候的都不用宫女和太监,而是用内勤局和特勤局还有侍从司等精选出来的人员。
    这些人都十分的机灵聪明,他们随时关注着李璟,只要有任何指示,就会马上执行。此时,他们知道李璟和敬翔要谈机密之事,但见李璟没有任何指示,也就没有自动回避。李璟的眼睛刚刚离开茶杯,一名侍从立即上前,捧着漆金盘把茶杯接过来,然后小心的退后离开,其余的侍人也都跟在后面,五秒钟内全都蹑着脚步退了出去。
    此时,阁上只剩下了李璟和敬翔两人了。
    敬翔站起身来,语气郑重的向李璟道:“殿下,东北局势已定,臣以为,此时正是反唐自立之时,臣请殿下建极登基称帝,建立新朝!”
    李璟扫了敬翔一眼,他知道这种想法并不只有敬翔一个人有。事实上,就连李璟自己,最近也一直在考虑着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李唐朝廷分裂成两个,并且长安朝廷还突然十八镇发兵的情况下。
    称帝是必然的,早晚李璟会称帝的。
    现在摆在李璟面前唯一的问题只是现在称帝还是暂缓称帝。
    现在称帝有现在称帝的好处,起码,亮明旗号,能够更加的激昂士气,从此不再受李唐的约束和羁绊。但现在称帝也还有一些弊端,如今的李唐虽然苟延残喘,但毕竟百足之虫,一时半会死而不僵。李唐的威信虽无,但各藩镇还都举着这面旗帜,以党同伐异。天下的百姓也一时还对李唐有着一份感情,尤其是那些士族门阀们,新朝廷对他们来说,也意味着他们在旧朝廷的那些权力可能失去。
    意味着,旧有的秩序被打破。
    新旧朝交替,那些如今的士族地主阶级是最忧心的那群人,他们宁愿就这样维持着,也不愿意骤然改变,因为改变代表着未知。
    秦藩这些年扩张的很快,这个势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势力,而是一个利益联盟。眼下大家利益一致,目标一致,自然是能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李璟要自立称帝,这样大的改变,其它的势力,那些盟友们,是否还愿意和李璟同舟共济?
    而且还有一点,如果他称帝,也就意味着与李唐的彻底决裂,这甚至有可能会让原本分裂的成都朝廷和长安朝廷,甚至是其它的一些藩镇也都团结起来,一起把他当做首要目标。
    是不是值得冒这个险,还是说,继续披着李唐的外衣,再等待些时曰,等到李唐这座大厦最终倾倒之时,等到那颗果子自然熟透,瓜熟蒂落之际,再轻松的采摘呢?
    不管是哪一个决定,都极为重要,关系到秦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走向。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李璟轻声念诵着这九个字,激动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
    果实就摆在面前,触手可及。但这枚果实还没有真正成熟,过早的采摘,只会得到不甜的果实,甚至是酸的涩的果实。自己是否需要急于这一时?
    自己应当再等等,李璟最终在心里有了决定。
    晚一点称帝又如何,皇位又跑不掉。想想曹艹,一生都未称帝,可这也不能改变他是汉末最强势力的现实。如袁术,迫不急待的称帝,却让他的兄长和他关系极好的孙策兄弟都与他反目。此时不急于一时,秦藩的内部能更加稳固。
    况且,虽然渤海的战事锁定胜局,但还没有完全结束,刚从渤海返回的军队也还没有经过休整。
    相比于急急的去称帝,如何彻底夺得东北胜利,并消化掉渤海和东北其它部族这份胜利的果实,才是最重要的。
    果子有好几个,但不急着一次全摘掉,一次摘一个,只选最成熟的摘,等吃完一个再摘一个,才是最好的。
    “我们如今虽然有这个笑傲群雄的实力。”李璟突然转折道,“但是我们并不急着要去争这个表面上的名义,攘外、安内,二者不可兼得。东北的这颗果实,经过我们数年的浇灌,如今终于成熟,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还是消化东北的胜利果实,至于李唐,就暂时让他继续苟延残喘吧。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就成为天下所有人的靶子。”
    “可是,殿下尽早建立新朝,也是团结凝聚藩内将士百姓人心士气啊。况且,长安朝廷如此对付我们,我们怎么能不反击?”
    “我们当然要对他们的挑衅予以反击,但我们只需要对付那些挑衅我们的藩镇,去报复李克用等,至于什么山南、荆南、三川、关陇等的藩镇,如果他们没有主动惹我们,我们也没必要急不可待的要与他们为敌啊。一次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策略。”李璟对着敬翔微微一笑,“参院,好饭从来不怕晚,别急,再等等,到时饭更美味!”
    看着李璟那副自信的表情,敬翔躬身一礼退回,他知道,李璟那番话是真实的,并非是虚假推让的理由。他心中叹了口气,知道这次自己再次看走眼了。秦王,并非是那种急着想要称帝的人。(未完待续。)


第958章 新天子即位
    关外的十月东北,已经开始下雪。
    大安的秦军大营却紧然有序,根本不像大战告捷的样子,透过辕门望去,在层层军帐、片片枪矛之间是一顶庞大的赤色军帐,帐蓬上虽已有不少积雪,但帐外甲士却肃然林立毫不懈怠,帐前高竖着秦军黑色飞鹰大旗,这便是第十三军团少将军团长郭崇韬的中军大帐。
    此时此刻,大帐里虽然诸将列座,可却是一片沉默,唯有几个炭火盆噼里啪啦的作响。十三军团军团长郭崇韬,字正臣,他身披着一套藏青色全身甲,外罩着赤色战袍,肩上系着一件白银色丝绸披风,怀抱着那顶狼头式尖嘴锅盔,宽额大脸上虽然有几道皱纹,且一脸的大胡子,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三十多岁,可实际上,他从没有对人说明过的是,他今年其实才刚二十,比他自称的三十岁小了足足十岁。真实的年纪,甚至比秦王李璟座下的那些门徒都要年轻,不过边地生长的他,确实有几分粗糙,使得看起来说三十岁也毫无破绽。
    此次出兵,第十三军团完全是一支新建军团,从秦军各军团中抽调的塞外蕃骑们所组建而成,十个军五万骑兵,全是秦军的精锐,他们既有秦军的训练有素,纪律景然,同时又有着蕃人们天生的马背本领,骑射技能。在秦军之前,许多蕃骑就都是各部族的精锐战士,后来又被挑选入秦军之中,经历了数年的磨练打造,如今再次重新编组为全蕃骑的十三军团,可以说,在塞外的战场上,他们如鱼得水。
    郭崇韬以少将军衔,担任第十三军团军团长,总领十个军五万蕃骑,部下正好十大部族军。从接到任职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得到秦王亲自的接见,并告知了他组建十三军团的原因,以及选他为军团长的决定。第十三军团将负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