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晚唐 >

第484章

晚唐-第484章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任他地,那样一来,李璟就将陷入遵旨或者抗旨的两难之中。
    “朝廷的五千禁军到了,我打算交给你。”宋威又说了一句。
    李璟知道这五千禁军,这五千禁军也是上次被田令孜大清洗时清除出来的。田令孜将他们派出京城,名号是应宋威之请,调三千步兵两千甲骑加强宋威军力。不过这五千人一路上走的并不快,因为朝廷供给的粮草总是断断续续,结果其它各镇补充的禁军都到镇了,唯独这支禁军却一直在路上。李璟宋州攻王仙芝之战,六镇曹州攻黄巢之战,乃至宋威沂州攻黄巢之战,他们都没赶上。
    等王仙芝身死,王敬武投降,黄巢逃窜不知所踪后,朝廷下令各镇返回本镇。这时这支禁军才刚走到宋州,他们本来也想要返回长安,结果奏折送入长安后,田令孜却下令让他们继续前往青州,归于淄青镇辖下。
    眼下,这支五千人的禁军刚刚赶到青州,正驻于城外。
    田令孜的打算是将这支禁军交给李系,毕竟他虽然要用王敬武对制衡李璟,但却也不会忘记王敬武之前还是一个叛贼。这也正是他调王敬武的对头薛崇和李系入淄青镇的原因,田令孜最终的目标还是让李系来接任淄青镇,而不是王敬武。
    不过,这五千禁军是拔给淄青宋威的,而现在李璟是淄青留后,田令孜也不能直接把军队交给李系,因此最后的命令只是归于淄青镇。
    “这五千人的统率是曾元裕,官任左散骑常侍,出身武将世家,有谋略,好胆识,骑射功夫极佳,乃是一员上将。只可惜,因一向与宦官们关系不睦。因此最后被调到了门下省中,职掌规谏过失,侍从顾问,虽然尊贵,但无实权。这次田令孜,直接把他调来担任这支禁军统领,也是有败谪他出京之意。”康承诲对于禁军将领倒是很清楚,详细为李璟解说这支禁军主将的身份。
    李璟点点头,实际上他早已经知道这支禁军的成份和主将的身份了。
    散骑常侍,为皇帝侍从。
    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本隶门下,南北朝属集书省。梁曾另设散骑省,旋省。隋属门下省。
    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旋省去,去复置为职事官。高宗显庆二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一个尊贵之官而非要职。
    当李璟知道各军还镇,唯独这支禁军却被要求继续前往淄青镇后,他就已经开始派骁骑司打探他们的详细资料了。三千步兵两千甲骑,这五千神禁军并非那种冒名从军的那些,虽然训练可能有此不足,但兵额却是充足的,而且没什么纨绔子弟,要不然,也不会发配到淄青镇来了。
    至于曾元裕,一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李璟就不由的惊讶了下。历史上,曾元裕好像是在草贼从沂州西进往洛阳的时候,朝廷调派各路兵马,曾元裕出镇洛阳。随后成为了宋威的招讨副使,之后宋威病,讨贼之事几乎都是由曾元裕主持。
    曾元裕先后数次大败黄巢,并于乾符五年,在申州大败王仙芝的部队,击杀万余,以此功取代宋威出任招讨使。接任招讨使不久后,既在黄梅大败王仙芝,并斩王仙芝首级。此战后,接替宋威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
    从历史上的记载看,这人确实是有本事的,而且历史上,曾元裕最终咸鱼翻身,不是因为他的本领,而是因为他最终投入了宰相郑畋的门下,变相的成了大太监西门思恭的人,得西门思恭和郑畋的支持,才得以取代了宋威。
    不过现在,连西门思恭都被扫地出京,刚刚才凭大败草贼之功回到长安,自顾不暇。
    这五千人李璟要定了,五千装备精良的兵马,特别是其中还有两千甲骑。虽然这个甲骑只是披甲轻骑兵,但毕竟是久经训练的禁军。更何况,还有曾元裕这样的牛人,李璟怎么肯放过。
    “谢谢义父、老师还有康帅!”这支兵马,其实康承诲和崔芸卿也能想办法分走。现在留给李璟,这份情很重。
    薛崇和李系还没能到任,宋威即将离开,王敬武这位淄青节度副使兼青州刺史,和他的部将及两万五千兵马,还都被缴械关在大营之中。
    刚刚李璟的镇''已经接替了宋威和张万荣、康承诲、崔芸卿的亲卫,继续对王敬武等人看守。
    “其实,王敬武的两万五千人,你不一定要全还给他的。”最后送别之时,宋威扭头对头李璟轻笑着说了一句,然后远去。(未完待续。)


第559章 先锋神捷
    萧瑟深秋,洗个通体舒泰的热汤浴,褪去一身的风尘仆仆,换上了礼服绢甲,刮过脸庞,修过胡须,曾元裕其实是个刚四十出头,充满成熟魅力的儒雅男子。
    对着两名侍女小心翼翼抬来的一面长三尺、宽一二的紫檀木框金丝镶边嵌有宝石的玻璃大镜,看着被镜子照的纤豪毕现的自己,虽然皮肤糙了些,脸也黑了点,人更精瘦了些,但精神还不错。
    看着镜中的自己,曾元裕微微有些失神。
    遥想当年自己也是走马飞鹰的世家公子,风月场上更是有诸多的姑娘为他争风吃醋。骑马射箭,飞鹰走狗,围猎击球,斗鸡赌鹅,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潇洒,转眼间,已经人到中年。虽有个好家世,可最后也只能止步于一个尊贵却无权的左散骑常侍,每曰除了穿上铠甲,跟在年青的皇帝后面陪着打球斗鹅,似乎已经没有了其它。
    当初也曾纸上谈兵,指点江山,可到头来,却只能做一个皇帝的侍骑。
    这次被田令孜扫地出京,其实他心里隐隐十分高兴,甚至燃起了多年来熄灭的斗志。终于有了五千精兵在手,他想要一扫草贼,建功立业。
    可从长安走到宋州,这一路他走了好几个月。五千人马几度断粮,不得不向地方官府借粮,等他们到达宋州,黄花菜也凉了,年青的齐国公,镇''大帅李璟又一次绽放光彩,先后两战,灭贼十余万。连太监西门思恭和杨复恭,也率着六镇兵马大破黄巢十六万大军,杀的贼寇落花流水。就是一直被人认为廉颇已老的宋威,也是不鸣则已,一呜惊人,一战就将草贼和王逆彻底的击败。
    唯独自己,千里迢迢赶来,结果却是连一个草贼都没看到,战事就结束了。
    心中的激情之火又一次熄灭,本想着只能再回长安,给皇帝做侍骑,谁能料到,田令孜居然还让他继续前往淄青,并且派来密使让自己听从败军之将李系的命令。
    曾元裕与李系算是旧相识,在长安城中,当年,曾元裕与张自勉、李系三兄弟还有高骈、周宝、宋威等都是旧识。不过宋威、高骈等人比他们年长十余岁,而他与张自勉、李系、李涿、李钧等人却是差不多年纪,十分交好。那时年少轻狂,纸上谈兵,指点江山,他与李系二人最强,每每争上几天几夜都没有结果。
    李系三兄弟早出任各镇为一方镇帅,唯独自己却只是个皇帝的侍骑。
    再转眼,李钧战死代北,李系兵兖州,李涿如今是河阳节度使,加使相衔,而他,却要给李系那个连草贼都打不过的家伙指挥。
    两名侍女上前温柔的为他梳着发髻,曾元裕突然从遐思中回过神来。
    他又看了看这面玻璃镜,比起铜镜来确实珍贵许多。听说,不久前登州无数大户巨商云集,参加了李璟的一场拍卖会,结果一面比这个高一些的镜子,拍出了百万贯钱。这面玻璃镜,价格自然不菲。不说百万,十万二十万至少是有的。
    曾元裕倒不缺钱,曾氏也是大族。但是李璟除了送来这面镜子,还送来数套玻璃制品,每样都价格不菲。
    他知道李璟的意思,李璟想要这支禁军。虽然李璟有着战无不胜的名头,但李璟的军队扩张的极快,两年的时间里,已经从一都团结兵,扩张到了现在的十万镇''。这支镇''虽然还未偿过败绩,但全靠的是李璟的谋略指挥。镇''需要更多有丰富经验的老兵,特别是如他手下的这支禁军。
    李璟不但给了他价值数十万的玻璃制器,他麾下的五千兵马,也都得到了每人五千钱的赏赐,另外每人还得到了两套崭新的军服。红色的缺胯袍、背子,旋袄,白色中单,内裤,还有鞋袜。除了布靴外,普通士兵每人还得到一双短帮皮靴,军官们甚至有一双长筒军靴。
    五千一路上吃尽苦头的禁军,在登州城下热水洗浴,换上崭新的军袍,口袋里装着李璟发下的赏钱,大口吃着镇''送来的酒肉。
    整个军营,到处都在谈论着李大帅的慷慨,所有人都在感叹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虽然离开了繁华的长安,但能投到如此慷慨的大帅麾下,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曾元裕知道,李璟只用了简单的一招,就把五千兵马的军心收买了。
    虽然曾元裕心里不免骂了句土豪,可心里对于李璟还是很有好感的。李璟是一个真有本事之人,有能力的人总是瞧不起没有能力的,曾元裕的心里就瞧不起李系,虽然以往每次论战,他都能与自己不相上下,甚至还常常占在上风。但李系只能纸上谈兵,李钧、李涿虽然当初谈不过他们,可两人打起仗来不含糊。李钧虽死,那是因为他碰上的李克用也是一个极厉害的将领。
    英雄相惺,李璟有本事,让他佩服,而且李璟也同样是一个不喜欢宦官的人,他知道李璟与田令孜一直不对付,这让他更增好感。
    既然都回不去了,也许与李璟一起干是个不错的选择,起码,这是个慷慨的大帅。这年头,无数藩镇兵变,每年都有两三个藩镇兵变,为的是什么,不就是闹粮饷闹赏钱么?
    而镇''的粮饷赏赐之高,几乎都超过了禁军,这是天下公认的事实。李璟的高粮饷的同时,却并不是靠对百姓的压榨所得。正相反,他早听说过无数的传言,登州和辽东,现在几乎成了他从宋州一路到青州来的路上,无数次从许多百姓口中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了。
    李璟带着诸多酒肉正在慰劳远道而来的禁军,大营一片欢声笑语。
    大帐中,五千神策军诸将和李璟带来的三千轻骑的军官们共聚一帐,欢笑宴饮。这些禁军军官,多数都是在禁军中受到排斥,郁郁不得志的人。除了曾元裕等少数几个高级将领是世家出身外,其它的多是些没什么地位的禁军中低层军官家庭出身。从离开长安起,一路上见惯了各种世态炎凉,如今一到青州,马上受到李璟如此厚待,众人都有股受宠若惊的感觉。
    李璟目光望向收拾的干净整洁,充满儒雅气息的曾元裕,起身举杯,大笑道:“早闻得曾将军少年便极负才名,兵书将略,无所不通。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无人能敌。听闻少年时有一次与名将''论战,也难不倒曾将军。如今得曾将军前来,某相信,正是一展所长之时。”
    曾元裕淡淡一笑:“大帅过奖,那时不过年少轻狂,纸上谈兵而已,哪懂得真正的兵法战策。李系谈兵当年犹在我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