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676章

帝国风云-第676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一枚照明弹升上了夜空
    虽然只是一枚用信号枪发射的照明弹,但是足够照亮整片营地了
    重要的时候,照明弹就朝着营地西面落下
    “快找地方隐蔽”
    不用易建朝吩咐,已经离开营地的特种侦察兵都迅卧倒
    事实上,他们身上的丛林伪装服就是最好的隐蔽只要趴在地上不动,就算被照明弹照亮了,也不一定会被敌人发现
    原因很简单,人眼对静止的事物并不敏感
    可惜的是,阎国勇再次拖了后腿
    在卧倒的时候大概是肋部撞到了地面上,让他痛苦得挣扎了几下,而这足以被塔楼上的哨兵发现了
    营地里传来了喊叫声,以及加密集的脚步声
    所幸的是,照明弹只燃烧了不到半分钟
    “快跑”易建朝没有迟疑,当黑暗再次笼罩下来的时候,他率先爬了起来“老郭去找到李承志他们,采用备用撤离方案”
    郭蔼明点了点头,立即钻进了丛林
    易建朝要找到的不是两名精确射手而是另外一名飞行员,即确认要营救的两名飞行员都已脱险
    八名特种侦察兵带着一名受伤的飞行员开始撤退
    易建朝亲自留下来断后,跟他并肩作战的是两名突击手机枪手与两名兼任副射手的突击手居中,并且负责保护阎国勇,两名侦察员则负责前方开路,准确的说是寻找最有利的撤退方向
    只是,撤退并不容易
    不到两分钟,第二枚照明弹升空
    虽然八名特种侦察兵在第一时间卧倒,阎国勇也没再乱动,但是政府军已经搞清楚了他们的方位
    这次,传来的不仅仅是喊叫声,还有枪声
    所幸的是政府军只是在盲目开火,根本没有照准目标,大部分子弹都落到了几十米开外的地方
    易建朝没有下令还击,现在还不是还击的时候
    可以说,只要政府军打光了照明弹易建朝就有信心带着受伤的阎国勇逃走,根本没有必要与政府军交火
    不是易建朝害怕,而是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关键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救出两名飞行员,而不是带着两名飞行员在丛林里跟危地马拉政府军打游击战
    何况,其中一名飞行员还受了伤
    能够全身而退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易建朝不会冒险跟政府军交战
    第二枚照明弹熄灭之后,特种侦察兵小队继续向雨林前进,没有浪费半点时间
    只是,在这几分钟里,营地里的政府军也行动了起来,而且开出了营地,至少有一个连从左方包抄了过来
    显然,这支政府军有很丰富的丛林战经验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在与中**队交手之前,危地马拉政府军已经在这片丛林里与**游击队激战了十多年也许,政府军的官兵没有多少文化,大部分都是文盲,也不懂得如何使用精密的先进武器,有的甚至不懂得如何保养枪支,但是他们对丛林了如指掌,懂得如何在丛林里战斗
    可以说,在丛林战经验方面,危地马拉政府军内丝毫不比特种侦察兵差
    对易建朝他们来说,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了
    如果不能及时离开政府军的搜捕范围,他们就会被政府军包抄,然后在丛林里跟政府军赛跑
    显然,带着两名飞行员、而且其中一人负伤的情况下,易建朝他们肯定跑不过政府军
    只是,易建朝并没有因此放弃
    如果能够在天亮之前摆脱政府军,他就有把握结束这场战斗,然后带着两名飞行员去会合点,搭上直升机离开这片雨林
    关键就是,他们能不能在天亮之前摆脱政府军
    进入雨林后,易建朝没再让部队停下虽然政府军再次打出了照明弹,但是雨林为特种侦察兵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重要的是,政府军的大部队已经开出营地,如果停下来隐蔽,只会失去逃脱的机会
    后方,枪声越来越密集
    阎国勇根本跑不快,易建朝不得不让两名突击手扛着他
    如果在白天,他们肯定逃不掉
    只是,易建朝也知道,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只要阎国勇无法自行跟上队伍,他们的前进度就不会比政府军快
    也许,到天亮的时候,就会被政府军追上

第四十四章 万不得已
    枪声突然响起,易建朝跟三名突击手以最快的度机动到了队列右侧,机枪手也随即跟了过来
    政府军的行动比易建朝预料的要快得多
    在侧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继续逃跑显然不够现实了,已经到了不得不跟政府军交战的地步
    虽然只有五个人,但是足够打一场小规模伏击战了
    等到第一批政府军官兵全部进入了五名特种侦察兵形成的包围圈,易建朝才开火,紧接着其他人也投入了战斗
    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王小刚手上那挺通用机枪
    在特种侦察兵中文网弹链供弹的tj…54型通用机枪绝对是件大杀器,能够轻而易举的收割八百米之内的生命体
    有趣的是,tj…54与德军的mg…42型通用机枪很有渊源
    早在一九四三年,也就是mg…42正式装备德军后不久,中国就引进了这种大战期间最出色的通用机枪,而且在让军队试用了之后立即发现,mg…42的性能过了当时中**队使用的通用机枪准确的说,在引进mg…42之前,中**队是没有通用机枪的,只有装备到营一级部队的重机枪,与下放到排一级部队的轻机枪,而这其中缺乏装备到连一级部队的通用机枪
    按照大战中的一贯策略,中**方立即下令仿制了mg…42
    当然,这是非常彻底的仿制,除了改成中**队标准的七点八毫米口径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改动
    这种被军队称之为“收割机”的通用机枪,伴随中**队经历了大战余下的岁月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十多家兵工厂生产了五十多万挺“收割机”,其总产量过了德军的mg…42,成为大战期间产量最多的通用机枪因为大量援助给盟国“收割机”也是大战期间与mg…42并列装备国家最多的通用机枪有趣的是,大战结束之后,部分“收割机”援助给了友好国家,而这些国家中,有不少是以德军的制式口径,即配备的是七点九二毫米枪弹,因此对“收割机”进行了改造使其又变回到了mg…42的状态,甚至有百分之六十的零件能跟mg…42通用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在接收的二万五千挺“收割机”之后,土军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造,使其能够使用由德军在大战期间提供的mg…42的零件,最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通用机枪
    事实上,大战后各国研制的通用机枪,都能见到mg…42的影子
    关键就是,mg…42的设计太成功了即便放在二十年后也不算落后,其很多设计都堪称经典
    当然,mg…42总有落后的一天
    相对而言,mg…42的最大问题就是换枪管比较麻烦,在持续射击之后,很容易因为枪管过热而不得不停火实战中,为了解决枪管过热的问题,很多副射手都会刻意多带上一个水壶,以便在需要的时候用水给枪管降温在一些激烈的战斗中,机枪手甚至会直接往枪管上撒尿
    要命的是受基本设计、特别是自动原理限制,这个缺点很难通过改进加以解决
    事实上,所有仿制mg…42的通用机枪,都存在这个问题
    战后,成为**兵种的陆战队首先提出研制一种全的通用机枪,以解决“收割机”上存在的问题
    这也可以理解,陆战队对单兵火力的要求比陆军高得多
    重要的是,陆战队往往是背水作战需要很高的火力持续性,绝对不希望最重要的连级直射火力在战斗中中断
    最初的时候,陆军对此没有太大的兴趣
    不管怎么说“收割机”的性能还算不错,而且装备数量巨大加上陆军在战后的经费极为紧张,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研制的通用机枪相对而言,陆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步兵提供自动步枪
    直到一九五三年,式通用机枪的研制工作差不多结束的时候,陆军才加入进来
    问题是,陆军与陆战队对通用机枪的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陆军重视通用机枪的有效射程,而且打算用通用机枪取代同口径的重机枪,因此要求通用机枪在三脚架状态、也就是当成重机枪使用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枪口动能,在一千米处的弹道性能也得足够好,这就需要采用专门的机枪弹,而且得对枪管等主要部件进行加固,以确保在使用重装药枪弹的时候有足够高的可靠性
    相反,陆战队重视通用机枪的便携性,对射程没有太高的要求,主要使用双脚架、也就是以轻机枪状态投入战斗重要的是,陆战队重视火力持续性,并不刻意要求在一千米处有足够好的弹道性能,能压制住八百米内的目标就行了如此一来,陆战队就只要求采用普通的步枪弹,而且要尽可能的减轻机枪的整体重量,在配备双脚架的时候,带两百发弹链的全重不得过十二公斤
    两种不同的要求,最终使陆军与陆战队分道扬镳
    所幸的是,针对陆战队需求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满足陆战队需求的式通用机枪在一九五三年底就完成了定型验收接下来,由厂家提供的一百二十挺样枪接受了长达十个月的测试
    显然,陆战队对这种式通用机枪非常满意
    在通过了军方测试之后,国防部就正式下达了订单,为陆战队订购了五千挺,并且按照的命名规范,将其正式命名为tj…54式通用机枪,而首先装备tj…54的,就是陆战队的特种侦察兵部队
    与“收割机”相比,tj…54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具备快换枪管的能力
    在一名熟练的机枪手手上,只需要一只石棉手套与一个专用的扳手,在十五秒之内就能为tj…54换枪管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部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过于追求轻量化,对各个部件的重量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采用的是普通枪管,即便设计有专门的散热巢,也没有能够解决枪管在连续射击后过热的问题当环境温度在三十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只需要打掉一条弹链上的两百发子弹,就能让枪管烫得根本无法拿持如果持续射击四百发子弹,就有可能导致炸膛如果持续射击六百发子弹,枪管就会报废
    要知道,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持续射击数百发子弹是很正常的事情
    针对这个问题,陆战队特种侦察兵部队提出了换装重型枪管的建议,并且改进枪管散热巢的设计
    这个建议,立即就得到了采纳,而且首批重枪管就交付给了特种侦察兵部队
    虽然使用重型枪管,让tj…54的重量几乎增加了一公斤,即便不算弹药,重量也过了十二公斤,但是对特种侦察兵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重要的是,重型枪管能把通用机枪的火力持续性发挥得加彻底
    在实战中,特种侦察兵的机枪中文网子弹,然后立即换上一根的弹链在印度尼西亚的民族**战争中,一名特种侦察兵的机枪手创造了在十分钟内不换枪管打光八百发子弹的记录此外,特种侦察兵的机枪手还发现,如果准时换枪管,而且对换下来的枪管进行正确的降温处理,只需要轮换着使用两根枪管,tj…54就能以每分钟发射六十发枪弹的度持续开火数个小时
    显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性能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机枪手只会带一根备用枪管,因此只有两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