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405章

帝国风云-第405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三十章 战略冒险
    战后,对于中**队登陆澳洲的作战行动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关键就是选择的登陆地点。
    在很多人看来,选择在布里斯班附近登陆是最为理想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还有一些对中**队较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从霍尼亚拉到布里斯班的航线,要比到澳洲东部其他港口的航线短,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物资的运送负担,提高海运效率。又比如,布里斯班到新喀里多尼亚的直线距离大约为一千五百公里,正好在远程战斗机与中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因此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岸基航空兵能够为登陆作战提供有力支援,而澳洲东部其他适合登陆的地点离新喀里多尼亚都超过了一千五百公里。再比如,布里斯班里澳洲人口最为密集的东南地区较远,周边没有多少人口稠密的城市,因此更便于中**队在上岸后运动与集结。此外,美军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舰队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因此夺取布里斯班有助于瓦解美军的战斗力。
    可以说,这么多理由堆在一起,中**队几乎没有理由不在布里斯班附近登陆。
    问题是,中**队没有选择布里斯班,而是选择了难度更大的悉尼,即直接登陆澳洲的核心地区。
    在批评者看来,这是很冒险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是登陆作战行动不大顺利的主因。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如果登陆地点在布里斯班,那么中**队在悉尼遇到的麻烦都不会存在。至少没有那么严重。
    当然,更多的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登陆悉尼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冒险。
    事实上,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在策划登陆作战行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悉尼,而是布里斯班。
    根据鲁志刚回忆,直到一九四三年二月中旬,他才决定登陆悉尼。
    当时,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美军一直在加强布里斯班的防御部署。因此布里斯班地区的美澳联军兵力密度非常大,仅美军就有近三十万,此外还有二十万澳军的正规部队与大约三十万民兵,如果把动员起来的地方武装力量算上,该地区的守备兵力超过了一百万,而其防御面积仅仅只有数万平方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内有数十名敌人!
    要知道。在大陆战场上。兵力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数人而已,即便在德俄战场上,兵力密度也没有达到每平方公里十人。在德军攻打莫斯科的时候,俄军的兵力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十七人,而且算上了所有能够作战的人员。
    如此高的兵力密度,显然会对登陆部队构成严重威胁。
    别忘了,陆战队在上岸之后到夺取港口之前是最为脆弱的。也最容易被击败,而关键就是守军有没有足够多的兵力。
    在一九四二年,美英联军在欧洲发动的几次小规模登陆作战行动,都是因为德军及时集中了足够多的反击兵力,并且及时发起反击,才彻底失败。
    如果中**队直接攻打布里斯班,就很有可能遭到美澳联军的顽强抵抗。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不能及时拿下布里斯班。登陆作战行动就很有可能遭受惨败,登陆部队必然会伤亡惨重。
    第二个原因。与交通有关。
    虽然布里斯班位于澳洲东部地区,而且是澳洲东海岸地区仅次于悉尼的第二大港。但是当时从布里斯班到悉尼只有一条公路,而且通往内陆的也只有一条公路。更重要的是,在布里斯班西面就是大分水岭,即澳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山脉。也就是说,美澳联军即便丢掉了布里斯班,也可以通过扼守这两条公路,阻止中**队tǐng进,并且在大分水岭建立一道足够坚固的防线。
    显然,从布里斯班打到悉尼,中**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美澳联军在制订防御计划的时候就提到,如果守不住布里斯班,主力部队将撤退到大分水岭一线,重点守卫布里斯班南面的城镇,阻止中**队向南tǐng进。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进军线路。
    不管怎么说,从布里斯班到悉尼的公路在海岸线附近,因此美澳联军的防御阵地几乎都在中国海军的舰炮打击范围之内,地面部队在进攻的时候能够得到强有力的支援,而美澳联军根本不可能威胁到中国舰队。
    关键是,这两条公路有多大的输送能力?
    说得直接一些,在船只把物资运送到布里斯班港之后,还得通过公路送到前线作战部队手里,而通往悉尼的公路的日运送量肯定不到一万吨,如果遭到美澳联军破坏,运送量还会大幅度降低。
    如此一来,最多只能支持两个陆军师作战。
    显然,两个师的兵力别说打下悉尼,能不能到达悉尼郊外都是个问题。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夺取沿途的小型港口,也就得耗费大量时间,而且美澳联军肯定会通过守卫这些港口来拖延中**队的前进速度。当然,小型港口的吞吐能力也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持大规模进攻行动。
    当时,鲁志刚认为,如果进军悉尼的行动不够顺利,就得发动第二次登陆作战行动,从而大幅度增强陆战队的作战负担。最要命的是,这肯定会提高后勤保障难度,而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第三个原因,则与麦克阿瑟“出逃”有关。
    可以说,正是麦克阿瑟“逃走”,才让鲁志刚下定决心。
    原因非常简单,麦克阿瑟在给美澳联军下达了死守命令之后,自己却搭乘潜艇逃往夏威夷群岛,美澳联军的士气与斗志肯定会遭受重创。此外,在此之前,美军已经打算从澳洲撤兵,甚至向澳洲派遣了用于撤兵的运输船只。显然,留在澳洲的美军官兵早就没有死战到底的勇气了。
    虽然这样一来,攻打布里斯班、甚至是从布里斯班进军悉尼的难度都会降低,但是与其在地面上推进数百公里,为什么不直接攻打悉尼呢?
    如果美澳联军的士气已经崩溃,那么攻打悉尼的难度就不会大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通过攻占悉尼,有可能迅速结束西南太平洋战争,即迫使美澳联军在彻底战败之前投降。
    后来,对此次登陆作战行动持赞赏观点的学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认为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战略冒险。
    一九四三年三月五日,天气不够理想,登陆场附近的浪高超过了五米。
    接下来两天,天气状况有所好转,但是没有达到登陆所需的最底条件。
    直到三月八日,天气状况才满足了登陆作战需求。
    当天上午,登陆作战行动开始。
    在战术上,这绝对是一次漂亮的奇袭。
    早在三月一日,鲁志刚就命令满载着作战物资的船队在布里斯班外海待命,并且安排第51舰队为其提供直接掩护。此外,舰载航空兵、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岸基航空兵、以及空军~~~的远程航空兵从二月二十日开始轰炸布里斯班,到三月八日的时候,总投弹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吨。从三月三日开始,第52舰队也加入了战斗,连续三天炮击布里斯班,直到三月五日夜间才撤走。
    在此期间,中**队根本没有轰炸过悉尼。
    直到三月六日清晨,第52舰队才首次炮击了悉尼,而轰炸悉尼的行动则从三月六日上午开始。
    这个时候,美澳联军已经察觉到,中**队很有可能登陆悉尼。
    问题是,在接下来的两天内,美澳联军根本不可能把部署在布里斯班附近的部队调往悉尼,甚至不可能在悉尼完成防御部署。
    要知道,布里斯班并没有挨着悉尼,两地有几百公里远呢。
    当时,美澳联军能够动用的,只有悉尼的守备部队。问题是,在中国海空军的全面轰炸与炮击下,悉尼守军根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调动,甚至无法安全离开防御阵地,也就不可能完成防御部署。
    到了三月九日清晨,登陆悉尼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
    登陆前两个小时,炮击与轰炸强度达到顶点。
    根据中**队的作战记录,在这两个小时内,第五舰队的战舰投掷了近十万枚炮弹,航空兵则投下了近五千枚炸弹。
    在中**队选择的登陆场内,平均投弹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后来,德军在强攻莫斯科之前的炮火准备中,平均投弹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三十吨。
    猛烈的火力打击,替陆战队扫清了登陆的第一道障碍,但是并没有替陆战队解决掉登陆会遇到的所有问题。
    三月九日的战斗进行得比较顺利,在三处登陆场中,只有被称为“龙脊”的二号登陆场爆发了jī烈战斗,首次冲滩行动没有取得成功,直到当天中午十二点左右,在第二批登陆部队上岸后,才拿下了美澳联军死守的海滩阵地。另外两处登陆点的战斗都很轻松,陆战队在上午就已经控制了海滩。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只是中**队踏上澳洲大陆的第一步。(未完待续RQ!。

第三百三十一章 支援乏力
    最初两天,美澳联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
    直到三月十一日,美军才发起了第一次有威胁的反击,而中国陆战队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这个时候,登陆悉尼的问题暴lù了出来。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登陆地点离中**队的后方基地太远了。
    当时,除了舰队之外,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支援的只有远程航空兵,而且主要是空军的四发重型轰炸机。
    前面提到过,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中国空军就没有部署多少重型轰炸机。
    虽然在年初的时候,鲁志刚就通过海军司令部,明确提出,空军应该增强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力度,关键就是增加重型轰炸机的数量,但是空军也提出了一个让鲁志刚无法达到的条件,即解决部署重型轰炸机的后勤保障问题。
    事实上,空军没有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部署太多的重型轰炸机,关键就是后勤保障。
    要知道,到一九四三年初的时候,中国空军已经不缺重型轰炸机了。根据中**方的相关资料,到一九四三年,各大飞机制造厂总共交付了近八千架重型轰炸机,其中仅西飞交付的就有四千六百余架。除掉援助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三千多架、以及在战斗中损失的六百多架,当时中国空军总共拥有大约四千架重型轰炸机。虽然这个数量比美英联军少得多,但是中国空军的重型轰炸机主要用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在大陆战场上支援陆军,二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支援海军。
    显然,中国空军并没有承担太重的战略轰炸任务。
    说白了,在日本投降之后,中国空军根本没有需要进行战略轰炸的目标。美国本土离得太远,红俄又在陆军与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内。至于澳大利亚,因为缺乏前进基地也难以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
    当时。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空军战略航空兵的战斗力,中德还在进行相关谈判。
    主要就是,向欧洲派遣轰炸机部队,参与对英轰炸行动,减轻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作战负担。
    只是,谈判进展并不是很顺利。
    不是中国当局的开价过高,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有所顾虑。
    要知道,在向欧洲派遣远征军的问题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