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402章

帝国风云-第402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就是战列舰主宰海洋的时期,各国海军都在炮战战术上花了很大的力气,并且殊途同归,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战术。这就是,在炮战中,首先要对付的就是敌舰的主炮。
    当然,这种战术有很强烈的时代背景。
    这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舰队的交战距离都不会太远,大多数时候在十公里左右,超过十公里已经算得上是远距离炮战了。此外,舰队决战大多在白天进行,当时的战舰并没有在夜间作战的完善手段。如此一来,依靠精密的光学设备,战舰上的炮手就能够瞄准敌舰的某个部位。
    此外,在基本战术上,齐射并没有成为潮流,大部分时候都是各个炮塔,或者是靠在一起的几座炮塔同时开火。如此一来,也就不可能要求所有主炮都瞄准同一点,而是会有两个或者三个瞄准点。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打击敌舰的主炮最为重要。
    说白了,如果能够摧毁敌舰的所有主炮,就算没有能够击沉敌舰,也能够赢得胜利。
    相反,如果向敌舰的舰桥开火,就算炸掉了舰桥,敌舰也会开火还击,而且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一直坚持使用双联装主炮炮塔,因为这可以在主炮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把主炮分散到更多的炮塔内,即便损失了一座炮塔,主炮火力降低的幅度也不大。如果采用三联装、甚至是四联装炮塔,那么损失一座炮塔,损失的主炮火力就相当可关了。此外,在“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仇”级之前,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上,主炮都布置在三个点上,即舰首、舰尾与中部。此举的主要价值就是,敌舰必须瞄准三个点,如果把主炮集中在首尾,敌舰就只需要瞄准两个点,而同时瞄准三个点的难度显然比瞄准两个点的难度高。更重要的是,敌舰同时向三个点开火,那么每个点遭到的炮击强度就要比同时向两个点开火底得多,因此主炮炮塔被击中的概率就会等幅度降低,等于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能力。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皇家海军才改变了这种设计方式。
    在其n3型战列舰上,就采用了与美舰相似的主炮火力配置方案,即在首尾设置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
    可惜的是,直到英国战败,这种战列舰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此后,英国皇家海军变本加厉,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三联装主炮炮塔,而在“乔治五世”级上,更是破天荒的采用了四联装主炮炮塔。如果不是重心偏高,“乔治五世”级将拥有三座四联装主炮炮塔。
    英国皇家海军的改变,也与潮流有关。
    如果说在“纳尔逊”级上,英国皇家海军只是尝试了三联装主炮炮塔,那么到了“乔治五世”级,这种变化就与技术进步有关了。
    这就是,随着交战距离拉远,要瞄准敌舰上的某个部位,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雷达诞生之后,炮战的主要瞄准手段变成了雷达,而不是光学设备,而雷达只能测出敌舰的方位,因此炮手根本看不到敌舰,或者说拿到的只是统一发放下来的炮击参数。
    这样一来,要瞄准敌舰的某个部位,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更早适应这种变化的不是英国皇家海军,而是中国海军。
    在研制出炮瞄雷达之后,中国海军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制订了新的炮战战术,即瞄准点为敌舰上最显眼的部位。
    显然,这就是敌舰的主舰桥。
    要知道,在雷达屏幕上,最亮的部位就是敌舰的舰桥,因此在确定炮击参数的时候,枪炮军官都会以该处为瞄准基点。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击中敌舰的舰桥,或者说首先击中敌舰的舰桥。
    只是从概率上讲,在才用这种炮击战术的时候,击中敌舰舰桥的概率要比击中其他部位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在中国海军主力舰参与的几次炮战中,都经常击中敌舰舰桥。
    有趣的是,在设置这套战术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参谋人员并没有想过,首先打击敌舰舰桥有什么好处。当时,也许是参谋军官图简单,也没有往深处想,认为能够击中敌舰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战术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这个时期。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艘战舰上,特别是主力舰,重要机构都在舰桥里面,而且大量设备都安装在舰桥上,或者是紧挨着舰桥的主桅杆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不但有可能使敌舰丧失统一指挥,还有希望打掉敌舰上的关键设备,使敌舰的战斗力大幅度削弱,甚至让敌舰上的火炮变成摆设。
    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这一战术就得到了验证。
    当时,两艘战斗力更加强大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就是因为暴露在外的关键设备遭到重创,导致战斗力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准确瞄准对手,才在四艘中国海军的巡洋舰面前败下阵来。
    显然,中国海军吸取了这次海战中的经验。
    可以说,在开打十分钟之内,就让两艘英舰遭受重创,使其主炮火力难以发挥出来就与中国海军的炮战战术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英舰变成了瞎子,就算手里的棍棒再大再硬,在打不中对手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价值。
    问题是,斯科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承认这一点。
    别忘了,斯科特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他必须战斗下去,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打赢这场实力并不均衡的海战。
    结果就是,在战斗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不但没有撤退,还像中世纪时的重装骑士一样,以二十六节的速度冲向中国战舰,试图迅速缩短交战距离,让其持有的“矛枪”发挥威力。
    问题是,中国战舰会给英舰这个机会吗?
    四点二十六分,“河北”号率先转向。
    因为海峡内过于狭窄,所以两艘中国战舰没有采用编队转向,而是单独转向,即“河南”号在“河北”号后面自行转向。
    如此一来,在完成转向之后,就是“河南”号在前面了。
    关键的是,在进行转向的时候,赵壮飞给“河南”号发了一道命令,即转向角度不是一百八十度,而是二百一十度。
    也就是说,在完成转向之后,两艘战舰等于把屁股朝向英舰。
    准确的说,是航线向左偏了三十度。
    这个角度,正好可以让舰首的主炮向英舰开火,同时由能够与英舰拉开距离,让英舰无法及时迫近。
    显然,赵壮飞并没打算与英舰肉搏。
    能在远距离炮战中干掉英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死战到底
    战斗持续到四点四十五分的时候,斯科特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机会。
    当时,“河南”号与“河北”号已经完成了第二次转向,“河北”号再次成为领舰,而交战距离则缩短到了一万八千米左右。
    在这个距离上,“乔治五世”级的防护就等于摆设了。
    根据中国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乔治五世”级的水平装甲在这个距离上,根本挡不住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要知道,当时中国海军已经装备了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即钨合金穿甲弹。
    虽然在最初的时候,中国海军首先生产了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用来提高大型巡洋舰的作战能力,从而弥补主力舰不足造成的问题,实战已经证明,二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在任何距离上的威力都超过了十四英寸穿甲弹,其远程威力比三百八十毫米重弹也相差不大,只是近距离穿甲能力稍逊一点。
    显然,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更加惊人。
    一九四二年底,中国海军在接收了第一批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之后,就提供给了第二舰队。
    原因很简单,其他舰队都用不着这种大威力炮弹。
    别忘了,在西南太平洋上,第五舰队已经找不到对手,美军第三舰队剩下的那些中小型战舰根本用不着用新式炮弹去对付。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第三舰队的对手也没有战斗力强大的战列舰。
    事实上,在整个太平洋上,美军就没有战列舰。
    当时,美军的四艘快速战列舰全都在大西洋上活动,而在一九四三年初建成的两艘战列舰也将在大西洋舰队服役。至于更加强大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短期之内也不可能被派往太平洋。主要就是,“依阿华”级战列舰比前两级快速战列舰都要庞大。而美国海军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当时还没有完成基本培训。以美军的情况,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初,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才有可能被派往太平洋战场。如此一来,在一九四三年。中国海军的战列舰在太平洋上基本上没有对手。
    也就是说,只有第二舰队的对手拥有同级别的主力舰。
    一九四二年底。第二舰队返回新加坡休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需要对两艘战列舰进行必要的改造,以便配备新式穿甲弹。
    与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不同。战列舰在使用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之前。需要对舰炮的炮膛进行修改,主要是适应配套的发射药,不然就无法把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威力全部发挥出来。改造工程并不大,只是必须在港口内进行,因此第二舰队必须返回新加坡。
    在配备了钨合金穿甲弹之后,中国海军五艘主力舰的火力达到了巅峰。
    在整个大战期间。就没有一种战舰能够在通常交战距离上挡住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直接攻击!
    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在一万八千米到二万四千米区间内的穿甲能力高达二百七十毫米。而当时所有战列舰的水平装甲厚度都在此之下,甚至差了很大一截。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左右的时候,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的穿甲威力超过了五百四十毫米,而大战期间侧舷防护最好的战列舰,其装甲厚度也在四百毫米左右,根本没有达到五百毫米。
    可以说,在一万八千米左右,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对“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水平装甲贯穿率几乎为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只要被击中,就肯定会被击穿,也就肯定会造成严重损伤。
    与以往的穿甲弹相比,新式钨合金穿甲弹还有一项改进。
    这就是,采用了一种更加可靠的引信。
    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就发现,战列舰的主炮在对付中小型战舰、乃至是重巡洋舰的时候都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即穿甲弹在引爆之前,就已经贯穿了敌舰的舰体,并没有在敌舰舰体内爆炸。
    问题是,传统的时间延迟引信根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延时定得长,那么在对付中小型战舰时就存在威力过剩的问题,如果延时定得短,在对付主力舰的时候又会存在还没有穿透装甲就爆炸的情况。虽然中国海军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在作战的时候,根据目标xìng质来设定延迟时间。看上去,这种办法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炮弹存放在战舰上的时候,引信是单独存放的,只有在使用之前才把引信装上去,因此可以在装填引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