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84章

帝国风云-第384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⑶以赽ō罗的海上展开作战巡逻。这十二艘潜艇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三年中期,也就是德军在攻占了列宁格勒之后,才被迫离开bō罗的海。最终,只有三艘潜艇回到英国本土。在这一年里,英国皇家海军用损失七艘潜艇的代价在bō罗的海上击沉了近四十艘德军运输船,物资损失量高达三十多万吨,大幅度削弱了德瑞间的海运。
    当然,在其他战场上,英国潜艇也有所建树。
    比如在太平洋战场上,英国潜艇就一直以马来亚与新加坡为基地,袭击南洋上的中国船只。直到新加坡被中**队攻占,还有几艘英国潜艇在南洋上活动。随后,这些英国潜艇转移到了印度洋上,部分则去了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到一九四三年底,最后一艘英国潜艇才离开了澳大利亚。
    根据中国海军公布的相关资料,到一九四三年底,美英潜艇在南洋与东北印度洋上总共击沉了七十多艘商船,总载重吨在四十万吨左右。因为当时美国海军的潜艇主要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活动,所以在南洋与东北印度洋上活动的主要就是英国潜艇,这些战果大多得算到英国潜艇头上。
    相对而言,英国潜艇的主要战场是北海与地中海。
    虽然德意联军攻占了直布罗陀要塞、并且占领了苏伊士运河西岸后,英国舰艇就失去了进入地中海的通道。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把地中海舰队撤出来的时候,把所有的潜艇都留在了地中海战场上。此后,这些潜艇就以英军控制的东地中海港口为基地,长期在地中海里活动。直到英国战败,还有三艘潜艇在地中海上执行作战任务。最终,这三艘潜艇的艇长都在收到消息后,凿沉了潜艇,然后向德意联军投降。
    可以说,潜艇部队是英军坚持得最久的一支部队。
    虽然在整个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部队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那么有名,甚至比起中国与美国的潜艇部队来说,名声都差了很多,当时却不能因此否认英国潜艇在大战期间起到的巨大作用。
    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部队也是破交作战的高手。
    这就是,在北海战场上,英国潜艇几乎切断了德军的所有航线,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运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根据帝国海军的记录,在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损失了大约一千四百艘货轮与军用船只,其中一千一百艘是在北海上被击沉的,这其中又有大约百分之六十是被英国潜艇击沉的。算上在其他战场上取得的战果,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部队所击沉的船只,占到了英**队在大战期间击沉船只总量的七成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千二百艘船只送到了海底。此外在太平洋与印度洋战场上,还至少葬送了中国的数百艘货轮与军用船只。
    可以说,这个战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不是靠海运立国的,因此在大战期间也不是很重视海运,更没有大规模建造货轮,所保有的货轮总量本来就非常有限。大战期间,英国潜艇击沉的货轮,占到了中德货轮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四。如果按照比例计算,英国潜艇的战果超过了其他所有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整个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击沉的商船,仅占美英商船总量的百分之十五,而中国潜艇在太平洋上击沉的商船,仅占美国商船总量的百分之十,即便把后来在大西洋上取得的战果算进去,也仅有百分之十三。
    当然,潜艇的贡献不仅仅是破交。
    对英国皇家海军来说,潜艇还是监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北海东部海域,在侦察机与巡逻机的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隐蔽xìng更好的潜艇就成为了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侦察平台。
    对此,坎宁安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
    事实上,当时能够到挪威近海巡逻,并且持续监视的也就只有潜艇了。
    为此,在本土舰队离开斯卡帕湾之前,坎宁安就派出了足够多的潜艇,在北海东部海域部署了三条潜艇警戒线,而且每一条警戒线上的潜艇都在十艘以上,两艘潜艇的最大间隔距离不超过二十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太平洋战场上,中美海军的潜艇警戒线都没有这么密集,大部分时候两艘相邻潜艇的间隔距离在一百公里以上。
    当时,公海舰队撞上的正是坎宁安部署的第一道潜艇警戒线。!。

第三百零四章 大意轻敌
    第三百零四章大意轻敌
    行踪暴露后,斯佩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公海舰队依然沿原航线向北航行。
    最初的时候,坎宁安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在他看来,无论斯佩的胆量有多大,肯定会做出一些调整。直到一月四日清晨,公海舰队撞上了坎宁安部署的第二道潜艇警戒线、再次被英国潜艇发现之后,坎宁安才发现公海舰队没有调整航向,仍然在向北航行,而且航速并没减慢。
    这下,坎宁安遇到麻烦了。
    在一月三日上午,收到第一封潜艇的侦察报告后,坎宁安认为斯佩会调整航线,因此调整了本土舰队的航线。也就是说,本土舰队并不是朝着公海舰队原航线前方驶去,而是朝着公海舰队的西面驶去。道理也非常简单,公海舰队的东面就是挪威,因此公海舰队调整航线之后,肯定会偏向西面。
    只是,这算不上大麻烦。
    因为没有编入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所以本土舰队的最高航速能达到二十七节,而公海舰队的最高航速也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坎宁安的战前判断极为准确,因此本土舰队占据着十分有利的位置。如此一来,就算出现了一点意外,坎宁安也有足够的时间让本土舰队到达准确地点。
    当天上午,本土舰队就转向到了东南。
    此时,两支舰队的距离已经不到六百公里了。也就是说,如果斯佩依然不对公海舰队的航线做出调整,那么在一月六日凌晨,双方就将在设得兰群岛东北大约三百公里处遭遇,而这里离公海舰队的老巢有一千多公里。
    可以说,这是一处对坎宁安极为有利的战场。
    关键就是,即便斯佩发现不敌本土舰队,也需要花上好几天才能返回威廉港,而坎宁安将获得足够多的追击时间。可以说,公海舰队在与本土舰队突然遭遇、且遭受重创之后,逃回威廉港的可能性极为渺茫。最终,公海舰队很有可能去挪威的卑尔根,躲到由群山庇护的港湾里面。显然,这是坎宁安愿意接受的结果。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控制了挪威,还在挪威修建了大量野战机场,但是挪威只有首都奥斯陆有维修舰船的能力,在卑尔根只有一座规模很小的渔港,根本无法为大型战舰提供维修服务,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无法通过空运的方式向卑尔根运送维修设备,甚至无法通过陆运来运送这些极为笨重的设备。也就是说,公海舰队逃到卑尔根,等于自行解除了作战能力,将再也无法对英国皇家海军构成威胁,也就不可能对英国本土构成威胁。
    这个时候,斯佩遇到了避开公海舰队的最后一次机会。
    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斯佩收到了帝国海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一艘正在赶往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的潜艇在设得兰群岛东北方向上发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并且断定其中有数艘主力舰。
    显然,那正是坎宁安率领的本土舰队。
    可惜的是,斯佩错过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这封电报引起了斯佩的重视,那么他至少应该调整航线,避免过早与本土舰队遭遇。原因很简单,斯佩的任务不是去与本土舰队决战,而是去拦截那三支准备前往红俄的船队。
    问题是,这封电报没有引起斯佩的重视,或者说斯佩并不清楚他的目的。
    根据公海舰队作战参谋回忆,在收到电报后,斯佩认为潜艇发现有误,即本土舰队应该在大西洋中部海域,不应该出现在设得兰群岛东北。斯佩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本土舰队肯定会去掩护那三支船队,因此不会留在北海附近,更不可能出现在北海通往北大西洋的必经之路上。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牵强的理由,或者说是自欺欺人。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本土舰队的任务是掩护运输船队,那么关键就是找到公海舰队,并且设法对其进行拦截。如此一来,本土舰队就没有理由前往大西洋中部海域,而是应该守在公海舰队进入北大西洋的必经之路上。虽然从北海进入北大西洋有数条航线,但是最主要的航线都得从设得兰群岛附近通过,因此本土舰队在设得兰群岛附近巡逻待机,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然,真正的原因,就是斯佩渴望与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决战。
    也就是说,斯佩已经把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抛到九霄云外了。
    公海舰队没有转向,仍然在向北航行。只是到了傍晚的时候,斯佩派出了几艘轻巡洋舰前出执行侦察任务。白天的时候,侦察任务主要由水上飞机承担,只有在天气状况极为恶劣的时候,才需要用到侦察战舰。到了夜间,因为水上飞机无法出动,所以前出的侦察警戒任务都得由轻巡洋舰承担。
    这个时候,斯佩又犯了一个错误。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斯佩没有调整公海舰队的航线,所以双方遭遇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斯佩认真安排侦察工作,依然有机会及时发现本土舰队,也就有机会在战斗中掌握主动权。
    要知道,公海舰队的最高航行速度不但不比本土舰队慢,还要稍微快一点。
    一支舰队的最高航速,不是由最块的战舰决定,而是由最慢的战舰决定。在本土舰队中速度最慢的是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最高航速只有二十七点五节,而在接近满载时的最高航速不到二十七节。公海舰队中,速度最慢的是两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其最高航速能达到二十八节。
    也就是说,如果公海舰队能够及时发现对手,而斯佩又能够理智一些,那么就肯定有机会逃回威廉港。
    问题是,斯佩压根就没有想过逃跑。
    要命的是,在斯佩看来,就算本土舰队在设得兰群岛东北,也不会主动南下,而会守在那里,等着公海舰队过去。如此一来,双方遭遇的时间就不是六日凌晨,而是下午,因此在夜间遭遇的可能性非常低,也就没有必要派遣太多的侦察舰,而是应该让官兵得到休息,为六日下午的舰队决战做好准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斯佩的这个判断也没有错。
    原因很简单,斯佩做出这个判断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主要就是,他并不知道那三支船队的目的地并非红俄,而是英国,即这是一次由美英共同策划的作战行动,出动三支规模巨大的船队、而且运送大量地面部队,就是为了把公海舰队吸引出来。如此一来,本土舰队就没有必要去掩护那三支船队,而且那三支船队也没有急着横渡大西洋。如果按照斯佩获取的情报,那么本土舰队就没有理由留在设得兰群岛,而是应该前往大西洋中部海域。即便本土舰队的主要任务是盯住已经出海的公海舰队,也没有必要进入北海与之决战。
    可惜的是,事实并不像斯佩了解的那么简单。
    当时,斯佩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