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80章

帝国风云-第380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因此暂时还不具备出海做战的能力
    除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帝国海军中还有两艘进行过三次现代化改进的“拜仁”级战列舰,即该级战列舰的后两艘,“萨克森”号与“符腾堡”号重要的是,这两艘战舰的改造方案与中国海军的两级同级战舰非常相似,只是不那么重视防空,即增添的高射炮没有那么多,其他的都一样也就是说,在制海作战能力上,分属于中德海军的四艘“拜仁”级战列舰并没有太大差别
    战列巡洋舰方面,主力依然是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此外还有两艘“德意志”级
    有趣的是,在一九三零年前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曾经试图把赠送给中国海军的三艘“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要回去,或者是花钱买回去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发现他们在战后建造的“沙恩霍斯特”级在综合性能上,甚至比不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德夫林格”级主要就是,“沙恩霍斯特”级的综合设计水平,比“德夫林格”级差了一大截,导致在三万八千吨的满载排水量下,只配备了九门二百八十毫米主炮,最高航只有三十二节,最大续航力也只有九千海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冯承乾回国之后,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挖走了很多舰船设计师与船舶工程师,此外几乎所有华裔工程师都跟随冯承乾回国,结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舰船设计能力在战后大幅度降低,而“沙恩霍斯特”级的设计工作正是开始于大战结束之后,并且持续了十多年之久,到一九三五年才正式动工建造
    当然,中国海军没有做这笔买卖
    说白了,在中国海军中,三艘“德夫林格”级的地位比两艘“拜仁”级还要高,是绝对的主力舰
    再说了,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建造主力舰,也没有足够的经费采购的主力舰
    也正是如此,在采购了“沙恩霍斯特”号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才追加订购了“格奈森瑙”号
    不管怎么说,在“俾斯麦”级开工建造前,“沙恩霍斯特”级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能够建造的唯一的主力舰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俾斯麦”级的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很有可能在一九三九年追加订购两艘“沙恩霍斯特”级,确保在主力舰的总体数量上不亚于英国皇家海军
    由此可见,在一九四二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中有四艘快战列舰、两艘战列巡洋舰与两艘在火力上达到了战列巡洋舰水准的大型巡洋舰,主力舰的总量为八艘,且都部署在公海舰队里面
    也正是如此,英国皇家海军才一直要求美国海军在其本土舰队里至少保留两艘快战列舰如果美国海军减少两艘快战列舰,那么本土舰队的规模就将小于公海舰队,也就不可能压制住公海舰队
    单纯从主力舰的数量上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公海舰队并没有太明显的劣势
    问题是,从质量上看,差距就较为明显了
    要知道,在英国皇家海军的九艘主力舰中,有七艘是名副其实的快战列舰虽然“乔治五世”级的火力偏弱,但是实战证明,其十四英寸主炮依然能对“俾斯麦”级构成严重威胁,对付战列巡洋舰与大型巡洋舰是不在话下,而美国海军快战列舰上的十六英寸主炮在各方面都压倒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三百八十毫米舰炮,而双方的快战列舰在防护与航上均旗鼓相当即便英国皇家海军那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因为航较慢,在主力舰队决战中的用途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凶猛的火力、厚实的防护依然十分关键,可以对付德军的所有主力舰
    显然,帝国海军的情形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虽然四艘快战列舰的性能十分出色,哪怕是两艘已服役二十多年的老舰,在经过了三次现代化改进之后,依然能够与最式的快战列舰抗衡这一点,中国海军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证明过了但是数量上的差距,根本无法用战列巡洋舰与大型巡洋舰来弥补“德意志”号战沉,已经证明大型巡洋舰在面对快战列舰的时候,不但没有半点胜算,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
    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并没有为二百八十毫米舰炮开发式穿甲弹
    在使用普通穿甲弹的情况下,除非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五千米以内,不然二百八十毫米舰炮就只是个摆设
    也就是说,在舰队决战中,公海舰队能够派上用场的只有四艘快战列舰
    如此一来,即便英国皇家海军只动用七艘快战列舰,也能够在舰队决战中毫无悬念的击败公海舰队
    当然,这一优势,英国皇家海军最多只能保持到一九四三年初(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九十九章 虚幻的优势
    第二百九十九章虚幻的优势
    战后,有些人认为,英国皇家海军应该把挑战公海舰队的时间选在一九四三年初。在这些人看来,如果英德海军在一九四三年决战,那么英国皇家海军取胜的机会将非常大,也就有可能一举扭转战局,甚至能够避免在一九四三年战败,至少能坚持到一九四四年底,从而获得美国的强力援助。
    这种观点有道理吗?
    仅看双方的舰队规模,确实有一些道理。关键不是英国皇家海军,而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海军。
    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国皇家海军最多只能获得“前卫”号,而实际情况更糟糕。主要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把“前卫”级当成主力,而是只将其当做一种过渡性质的战舰,真正的主力是接下来的“狮”级战列舰。前面提到过,“狮”级在各方面都超过了美国的“南达科他”级,直追“依阿华”级,算得上是大战期间设计出的最强大的快速战列舰之一,“前卫”级则在各项性能上都不如“北卡罗来纳”级,只勉强达到了大战爆发前的标准,与大战期间设计建造的快速战列舰有一段差距。结果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只打算建造一艘“前卫”级,也就没有为这艘战列舰单独开发双联装十六英寸主炮炮塔,而是决定沿用“伊丽莎白女王”级上的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开始重视火力,没有使用“乔治五世”级上的十四英寸主炮,但是与同时期的快速战列舰相比,“前卫”级的主炮火力最多只算得上平庸。如果考虑到火炮的制作工艺、炮弹的性能等等,“前卫”级的主炮火力甚至不如“俾斯麦”级。要命的是,即便如此,“前卫”级的主炮炮塔也不可能按时交付,从而导致“前卫”级的工期大幅度延长。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想在一九四三年初获得“前卫”号,但是实际交付时间却是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
    也就是说,“前卫”号根本赶不上一九四三年初的海战。
    这下,问题严重了。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建造“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麻烦,而且最大的麻烦也是在主炮上。当时,帝国海军认为配备“俾斯麦”级的三百八十毫米舰炮的性能已经达到极限,即便继续改进,性能提高幅度也相当有限,因此很有必要在新式战列舰上安装口径更大的主炮。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投入巨资,开发出了四百毫米主炮,准备将其用在“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上。按理说,这种性能与美英最新式的十六英寸舰炮等同的巨炮应该跟“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同步发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到一九四三年初,这种舰炮也只完成了测试工作。结果就是,在首先建成的“腓特烈三世”号上,配备的依然是四座双联装三百八十毫米炮塔。只是,帝国海军在这么做的时候留了一手,即对双联装三百八十毫米炮塔做了结构优化,使其直接适应新式炮塔的炮座,而没有对炮座做修改。也就是说,在新式炮塔制造出来之后,可以直接更换,不需要对战舰做太大的改动,更换所需时间也就几天而已。
    更重要的是,“腓特烈三世”号与“威廉一世”号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初服役。
    可见,如果凭借自身实力,到了一九四三年初,英国皇家海军别说扩大优势,还将彻底丧失优势。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将拥有六艘快速战列舰、两艘战列巡洋舰与两艘大型巡洋舰,主力舰的数量将超过本土舰队。
    只是,英国皇家海军靠的并非自身实力。
    事实上,如果没有美国海军提供的支援,英国皇家海军早就丧失优势了。
    到一九四三年初,美国海军的实力,准确的说是主力舰的数量将有一次较大的扩充,战斗力将大幅度增强。
    这就是,“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都将正式服役,“依阿华”级的首舰也将建成。
    有趣的是,当时“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即“马萨诸塞”号与“亚拉巴马”号已经正视服役了,而且前者还在十一月的时候去过加勒比海,但是没有开往太平洋,在十二月初就回到了切萨皮克湾。问题是,美军却一直没有把这两艘战舰编入战斗序列,因此这两艘战舰处于“未服役”状态。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显然不想把这两艘战舰派往英国。
    当然,到一九四三年初,情况也许会有所变化。到时候,在公海舰队新获两艘快速战列舰,而皇家海军的“前卫”号又迟迟不能服役的情况下,就算美国海军不大乐意,也会把这两艘战舰派往英国。
    这样一来,到一九四三年初,英国本土舰队就将拥有九艘快速战列舰。
    当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到一九四三年初,大战期间设计得最为完美、性能最为均衡的快速战列舰,即在战后被很多人认为是“超级战列巡洋舰”的“依阿华”级就将陆续服役,其首舰“依阿华”号肯定能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建成。
    可以说,“依阿华”才是各国海军理想中的快速战列舰。
    在火力上,“依阿华”级比“南达科他”级并无显著变化,但是用身管更长的mk7型十六英寸舰炮取代了四十五倍径的mk6型,而且主炮的最大仰角有所提高,最远射程超过了四十公里,在使用重弹时的穿甲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使用轻弹时的穿甲能力也提高了接近百分之十。
    防护上,“依阿华”级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水平防护,其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超过了两百毫米,超过了所有的战列舰。根据美军测试,“依阿华”级的水平装甲足以抵挡住从八百米高度上投下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侧舷防护上,“依阿华”级的装甲厚度不但不比“南达科他”级厚,还稍微薄了一点,关键部位的总厚度不到三百百三十毫米,但是其采用的外倾设计更加出色,其实际防弹效果相当于垂直安装的四百四十毫米厚的装甲板,且较大的隔舱还提供了额外防护。水下防护上,“依阿华”级也极为重视,不但主装甲带一直延伸到了舰底,而且还有专门的防鱼雷隔舱,其设计标准是能够应付二百五十公斤重的战雷头直接攻击。
    速度,更是“依阿华”级的绝对强项。甚至可以说,正是对速度的追求,美国海军才造出了这艘“怪物”级的战舰,而且也正是如此,在战后才有很多人认为,“依阿华”级根本不是战列舰,而是“超级战列巡洋舰”。
    在试航的时候,“依阿华”号跑出了三十三点七五节的最高速度!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