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4章

帝国风云-第34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承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即速度很重要,却不是唯一,只有性能均衡的战舰才能在海战中获得优势。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虽然日本联合舰队占尽优势,却没能击沉北洋舰队主力舰,反而多艘主力舰遭到重创。要不是北洋舰队素质低下,而且没有合理使用弹药,日本联合舰队被击败也不是不可能。
    在费希尔的坚持下,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快速战舰。
    冯承乾没有跟风,因为他知道,所谓的“快速战舰”很快就会被淘汰,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费金钱。
    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修改后的造舰计划。
    在他规划的帝国第一个五年造舰计划中,已有三艘开工,还有两艘将在一八九六年与一八九七年建造。虽然这两艘战舰的设计工作都已启动,其中代号“F”、即在一八九六年建造的那艘已经完成了设计,只等帝国政府拨款,但是冯承乾仍然决定推到重来,在一八九六年不建造主力舰,把两艘战舰的建造工作安排在一八九七年,而成为一级,即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案。
    德皇没有反对,俾斯麦也没有反对。
    此时的冯承乾,不再无依无靠。远东之行后,冯承乾在帝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但更得德皇期中,连俾斯麦都得礼让三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地区苦心经营数十年都没什么收获,当初连租借一个小小的金门岛都没办到,冯承乾只去了一年多就拿到了山东半岛。
    更重要的是,帝国的资本家更加看好冯承乾。
    通过与大清的军火贸易,以及在山东半岛上的势力扩张,帝国资本家在远东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喝水不忘挖井人,在冯承乾回到柏林后,几乎天天都有人请他赴宴。
    有了实力,说话的声音自然更加响亮。
    别说改变两艘战舰的建造计划,就算冯承乾提出扩大造舰规模,德皇与俾斯麦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冯承乾很理智,没有急着跟英国进行造舰比赛。
    冯承乾的一贯原则是重质不重量。此外,帝国的工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科学技术水平也比不上老牌强国,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积累,因此没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战舰,而是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提高战舰的性能。等到技术成熟、工业实力增强之后,再大批量建造战舰也不迟。
    只是,每级战舰只建造一艘,也着实有点浪费。
    此外,冯承乾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即随着造船实力增长,每年只建造一艘战舰,必然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那些发展起来的造船厂拿不到订单,迟早会倒闭,因此必须适当的扩大造舰规模。
    问题是,大力建造主力舰的话,必然引起英国警惕,导致英德关系恶化。
    想到这些问题,冯承乾开始制订帝国海军的第二个五年造舰计划,除了把主力舰的建造速度提高百分之五十之外,他把重点放在了辅助战舰上,比如巡洋舰、驱逐舰,以及刚刚问世的潜艇。

第四十二章 低调行事
    一八九六年,新年的第一天,冯承乾迎来了开门红。
    当天上午,德皇腓特烈三世以冯承乾为帝国在远东地区开疆托土有功,晋封冯承乾为帝国“远东公爵”,保留“勃兰登世袭伯爵”爵位,年俸提高到二十万帝国马克,领东普鲁士属地。
    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殊荣,哪怕“公爵”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头衔。
    冯承乾并不觉得高兴,因为他知道,德皇给他的荣誉越多,他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就越不可分,而他并不想这样。
    可是,他不能拒绝德皇的奖赏。
    办完这件事,冯承乾找了个理由离开柏林,去了威廉港,把心思都花在了准备在明年开工建造的那两艘主力舰上。
    这次,冯承乾没有好高骛远,决定脚踏实地的搞出两艘像样的战舰。
    与以前一样,在设计之前,得根据建造经费与海军的战术指标,订下战舰的主要性能指标,特别是与建造费用直接挂钩的排水量。然后再在基本性能指标之下,决定战舰的各项基本数据。
    花了两个月,冯承乾才订下了战舰的基本性能指标。
    冯承乾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战舰的标准排水量只有一万六千吨,与一八九五年开工建造的“奥古斯塔皇后”号相当,最高航速为二十节,仅比“奥古斯塔皇后”号略高,在同期主力舰中并不出众。
    进入到细节设计阶段,冯承乾再次与设计师产生了分歧。
    关键就是,排水量订得太低了,而冯承乾又要求在火力、防护与速度上达到均衡,且至少达到同期主力舰的平均水准。在绝大部分设计师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把排水量增加三千吨。
    冯承乾没答应增加排水量,因为这会大幅度提高建造成本。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设计师认为只有在较短的舰体上,才能安装较为厚实的装甲,也才能在三大主要性能上取得均衡。可是这么一来,火力配制就成了问题,无法满足冯承乾提出的要求。
    最后,矛盾集中到了火力配制上。
    冯承乾不是不知道总体设计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两套方案,即四座双联装炮塔与三座三联装炮塔。
    相对而言,设计师较为支持前者。
    问题是,在炮塔布局上,冯承乾依然坚持沿纵轴布置,而设计师认为,要想保持合理的舰体长度,就得采用传统的布局,即把两座炮塔设置在侧舷,只沿纵轴在首尾各部署一座炮塔。
    因为冯承乾坚决反对这么布置炮塔,所以最终选择了第二套方案。
    设计师没办法反对冯承乾,也就只能让步。
    冯承乾并非无理取闹,确定了炮塔的布置方式之后,在火炮口径上做出妥协,即答应采用四十五倍径的三百毫米主炮,而不是即将研制成功的四十倍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只是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将来换装成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主炮炮塔的可能性,因此得在炮座上留下余度。
    显然,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要求。
    一八九六年十月,最终设计订了下来,新主力舰采用三座三联装炮塔,采用前二后一的布置方式,配备四十五倍径三百毫米主炮。战舰的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六千五百吨,比最初规定的多出了五百吨,主要用来增强炮座的承受力,以便在今后换装口径更大的主炮。战舰的主装甲带厚度为三百毫米,炮塔正面为三百二十毫米,司令塔为三百六十毫米,此外还有八十毫米的水平装甲。
    可以说,这是一艘性能十分均衡的战舰。
    可惜的是,因为蒸汽轮机没有研制成功,所以这种后来被命名为“德意志”级的主力舰仍然算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战列舰,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前战列舰,与后来出现的那些新式战舰有较大的差距。
    只是,“德意志”号,以及姊妹舰“普鲁士”号的基础非常扎实。
    十多年后,这两艘战舰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排水量增加到二万二千吨,换上了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与蒸汽轮机,还把燃煤锅炉换成了燃油锅炉,主机功率提高到八万马力,战舰的最高航速超过二十七节。虽然没有增强装甲防护,但是做为主力舰,“德意志”级的防护能力仍然强于后来的战列巡洋舰。
    事实上,冯承乾主导设计的战舰,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后期进行全面改装之后,即便无法跟性能强大的新式战列舰相提并论,也足以压制战列巡洋舰,从而避免在十年之后建造战列巡洋舰。
    这种前瞻性,为帝国海军节约了大笔费用。
    要知道,每一艘主力舰的造价都不会低到哪里去。如果一艘战舰只用十年、或者二十年就因为性能落后,且无法改进而退役,那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以帝国海军的造舰速度,如果主力舰的服役周期只有十年、哪怕达到二十年,也永远不可能超越实力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加快造舰速度的话,又会引起英国的猜疑,导致英德关系迅速恶化,在帝国还未发展壮大之前就不得不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只有延长战舰的使用期限,才能在英国不知觉的情况下,缓缓提高帝国海军实力,并且在最终的战斗中爆发出来,成功击败英国海军。
    十多年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成为全球第二海军强国,冯承乾功不可没。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承乾精心制订的战略规划,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没有挑战英国的本钱。
    在战略上,低调不是坏事。
    这种低调,也体现在了次级战舰,即巡洋舰这类辅助战舰上。
    在经费有了保证之后,冯承乾着手梳理帝国海军的辅助战舰,决定在一八九七年动工建造一级轻巡洋舰。
    与主力舰一样,冯承乾的前瞻性在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之前,虽然巡洋舰的用途最为广泛,但是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设计的时候更是以省钱为本。冯承乾改变了这种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提出,帝国建造的巡洋舰不但需要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还要保证在二十年之后经过现代化改装依然是有力的作战平台,因此在设计上必须具有超前性。
    最突出的,莫过于在巡洋舰上首先采用了炮塔。
    要知道,在此之前,巡洋舰上的火炮都是暴露在外的,准确的说是安放在炮座上,最多在四周安装防弹片钢板,没有哪个国家在巡洋舰上安装厚实的炮塔,因为没有人觉得有必要安装炮塔。
    在这种后来被命名为“柏林”级的巡洋舰上,安置了三座三联装一百五十毫米主炮。
    虽然在火炮数量上,“柏林”级并不突出,同时代的巡洋舰上,有些拥有十二门、甚至是十六门主炮,但是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柏林”级的火力密度都高于同时代的巡洋舰,甚至是某些巡洋舰的两倍。
    只是,冯承乾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超前的设计极大的提高了建造成本。
    最终,“柏林”级分两批建造了四艘,就因为造价过于高昂而不得不终止,冯承乾也不得不让造船厂设计一种较为廉价的巡洋舰。
    不可否认的是,“柏林”级巡洋舰的出现,让帝国海军的作战队列更加完整。
    仅仅建造四艘,确实非常低调。
    这一年,冯承乾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规划主力舰与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而是派人去美国把一个叫霍兰的工程师请了过来。
    冯承乾深知潜艇在未来海战中的地位,却非常可惜的错过了时机。
    在他去远东的时候,霍兰就来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向帝国海军推销潜艇,结果却被拒之门外。在欧洲连番碰壁之后,霍兰展转去了美国,并且说服美国政府,拨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潜艇。
    冯承乾派人去请他的时候,霍兰设计的潜艇已经在美国开工建造。
    为了让霍兰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冯承乾不但给他开出了很高的薪水,还答应由他主导帝国的潜艇设计工作。
    当年,冯承乾就拿出五十万帝国马克作为设计与建造潜艇的经费。
    与建造主力舰、巡洋舰一样,冯承乾也表现得极为低调,因为他知道,英国皇家海军很快就会重视这种新兴的海战礼器,并且花大力气建造潜艇。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英国皇家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潜艇舰队,而当时帝国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