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61章

帝国风云-第261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也与美军的编制有关。
    防空区域面积与战斗机的巡逻半径的二次方成正比,战斗机的巡逻半径扩大一倍,防空区域面积就要扩大四倍,因此在保持防空战斗机部署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提高三倍。即便只考虑外围拦截,即防空战斗机只对来袭机群进行截击,那么防空线的长度也要增加一倍。在敌情不明,特别是不清楚敌舰队所在方位的情况下,就得把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一倍。
    美军的航母大队只有两艘航母,总共也就只有四十八架战斗机。
    即便不考虑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一次也最多只能出动二十四架战斗机,并且让所有战斗机分两个批次轮换升空巡逻。如果二十四架战斗机都以四机编队活动,每个编队也就只能警戒在六十度的扇形区域内活动。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飞行员最多能看到二十公里外的敌机,如果天气不够良好,可视范围还将降低。由此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在只出动二十四架防空战斗机的情况下,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半径不会超过四十公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为五十公里。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的数量,直接决定了防空区域的半径。
    中国海军的三航母战斗群里,至少有七十二架战斗机,最多能达到一百四十四架,因此一次能出动三十六架以上的战斗机执行防空巡逻任务。在同样采用四机编队的情况下,能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五十公里以上。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防空战术,则能近一步把防空半径扩大到一百公里。
    当时,最简单的战术,就是让防空战斗机与防空战舰相互配合。
    在西南太平洋舰队里,总共有两支航母战斗群,每支辖三艘舰队航母,配备有六艘大型巡洋舰或者防空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在作战用途上,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主要为舰队航母提供近距离防空掩护,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指挥防空作战,配备了功率较大的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驱逐舰的用途之有一个,即反潜。轻巡洋舰在舰队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即在防空作战中可以协助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在反潜作战中则能支援驱逐舰。更重要的是,轻巡洋舰上也配备了对空搜索雷达,因此具备较强的对空警戒与搜索能力。
    在战斗状态下,轻巡洋舰一般位于舰队外围。
    也就是说,轻巡洋舰担当了防空警戒舰的角色,是舰队对空探测的主要力量。
    如此一来,轻巡洋舰就能与防空战斗机配合,减轻防空战斗机的巡逻压力,并且可以针对性的加强某个方向上的防空警戒力度。
    在轻巡洋舰的配合下,三十架左右的防空战斗机就能把防空半径延长到一百公里以上。
    到大战后期,随着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的性能得到提升,在不增加防空战斗机的情况下能把防空警戒范围提高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问题是,一九四一年时,美军根本就没有类似的防空战术。
    因为要首先安排侦察机出发,所以防空战斗机升空的时间较晚。更重要的是,担任防空警戒任务的战舰并没有启动雷达。
    当时,美军战舰上的了望员看到的,确实是一架中国舰队的侦察机。
    只是,这架侦察机在云层上方,在飞过云层间隙的时候,被战舰上的了望员看到,随即就发生了后面的事情。
    因为观察时间极为短暂,而且刚升空的战斗机正在爬升,所以了望员无法确定那架出现在云层上方的飞机是不是中国舰队的侦察机。
    当然,这也与侦察机飞行员采取的行动有关。
    在发现美军舰队的同时,侦察机飞行员也看到了正在爬升的战斗机,而且立即认为已经被美军发现了,那是前来拦截的防空战斗机。结果就是,侦察机一头钻进了云层里面,并且立即开始俯冲。
    当时,中国海军的舰载侦察机依然是“雪雕”。
    虽然新式俯冲轰炸机已经开始量产,而且装备了海军航空兵,但是受产量限制,航母上依然搭载了一个“雪雕”中队,只是规模缩小到了二十架,且主要用来执行侦察任务,并不是主力战机。
    对日作战证明,“雪雕”要想摆脱敌人的防空战斗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俯冲加速。
    此时,美军舰队上空的云层高度非常低,只有八百米到一千二百米。也就是说,侦察机俯冲之后,飞行高度很快就降了下来。结果就是,当美军战舰上的雷达启动时,侦察机的飞行高度已经不足五十米了。
    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海军早就发现,雷达探测不到低空飞行的战机,一是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而是海面产生的干扰杂拨能掩盖住战机反射的电磁信号。正是如此,中国海军才没有迷信雷达,反而更加重视防空战斗机与防空战舰。
    事实上,在装备雷达之后,美国海军也发现,雷达探测低空目标的能力很差。
    问题是,美军还没有上过战场,也就没有对应的解决办法,甚至没有多少人认识到雷达的低空探测盲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当时,正是雷达没有探测到中国海军的侦察机,美军才放松了警惕。
    有趣的是,升空的防空战斗机也没有发现那架侦察机。大概是,防空战斗机在升空之后都在爬升,而且很快就到了云层上方,所以战斗机飞行员没有能够看到已经俯冲到云层下方的侦察机。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加让人难以相信了。
    根据中国海军的战报,当时驾驶那架“雪雕”的是朴常青上尉,一个朝鲜族飞行员,而他在俯冲之后,发现没有敌机跟上来,并没有立即撤退,而是绕着美军舰队飞了一圈,并且向西北方向撤退。在离开了美军战斗机的巡逻区域之后,也就是离美军舰队一百公里后,才发出了侦察报告。
    这也正是美军随后截获的那个无线电信号。
    虽然信号极为微弱,但是足以被电台接收到。
    这个时候,美军舰队错过了第二个机会,而弗莱彻做的,仅仅是增加了十二架防空战斗机。
    显然,对于即将到来的打击而言,二十四架战斗机根本于是无补。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弗莱彻做出了准确判断,就应该立即让舰队转向南下,并且派出所有战斗机。
    可惜的是,他没有这么做。
    其实,这个时候,西南太平洋舰队也遇到了麻烦。
    虽然在收到侦察机的报告之后,李向龙在第一时间下达了攻击命令,但是攻击机群并没有立即出发。
    原因很简单,谁也没有想到能够这么快就找到美军舰队。
    !@#

第一百五十章 争分夺秒
    第一百五十章争分夺秒
    二十四日夜间,李向龙与顾祝同在全面分析了战场情况,特别是二十四日下午的那次遭遇之后,两人都认为,美军第一航母大队已经进入珊瑚海,而且肯定会前往南部海域,甚至会进入塔斯曼海。
    为此,李向龙与顾祝同都认为,舰队应该向南机动,争取在二十五日找到目标。
    当然,前提是第一航母大队没有进入塔斯曼海,而是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动,不然就算主动向南运动,也追不上。
    也正是如此,两人都觉得,在二十五日上午开打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算第一航母大队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动,侦察机在上午有了收获,战斗也会拖到下午开始。
    结果就是,两人都没有想过提前让攻击机群做好出发准备。
    在侦察机出动之后,李向龙首先派遣防空战斗机升空。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此时西南太平洋舰队已经在珊瑚海中部海域,离美澳洲大陆不到一千公里,而美军的三发远程海上巡逻机的最大飞行半径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也就是说,西南太平洋舰队已经进入了美军巡逻机的搜寻范围。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会遭到攻击,因为美军部署在澳洲的远程轰炸机仅有十多架,其他的全是航程不够远的战术飞机,但是暴露行踪就意味着暴露作战企图,而且还得考虑已经进入珊瑚海的美军舰队。
    显然,李向龙与顾祝同都没有想到,第一航母大队会转向北上。
    当时,两人都吓了一跳,因为侦察机报告的坐标,离西南太平洋舰队只有不到三百五十公里。
    在航母的战斗中,这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了。
    侦察机发回报告的时候,最后一架战斗机才升空不到十五分钟。更要命的是,为了准备下午的战斗,李向龙没有加强航空部门的负担,航空勤务人员依然按照正常规律作息,很多人都在休息呢。
    结果就是,需要足足一个小时,攻击机群才能做好出发准备。
    为了加快时间,顾祝同亲自负责指挥航空作业,并且动员了一切能够动员的人力,加快为战机补充燃油、挂载弹药的速度。
    此时,已经是七点四十分了。
    在全体官兵全力以赴的情况下,攻击准备工作在八点二十五分完成。
    李向龙首先派出的仍然是战斗机,只不过是几架配备了远程电台的长机,而且这些战斗机的主要任务不是为攻击机群护航,也不是去驱逐美军舰队的防空战斗机,而是去搜寻美军舰队。
    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等到攻击机群到达,又得过去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之内,美军舰队可以航行数十海里。一般情况下,攻击机群的搜寻范围不会超过五十海里。虽然此次攻击行动的出击距离比较近,参与攻击的轰炸机有足够的燃油去搜寻美军舰队,但是为了提高攻击效率,就得提前派出几架战机去寻找美军舰队,而且最好是速度较快的战斗机。
    八点半,执行搜寻任务的十二架战斗机率先升空。
    此时,中国海军已经全面换装了舰载战斗机,即由成飞研制的“海鹰”式战斗机,“猛禽”则退居二线。
    有趣的是,当时从中国海军中退下来的“猛禽”,有很大一部分在空军中继续服役,并且参与了大陆战争。后来,还有一部分“猛禽”被转交给了缺乏战斗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并且服役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战后,绝大部分“猛禽”都已战损,剩下的也因为性能落后而遭到淘汰。最终,只有两架“猛禽”保存了下来,一架在中国海军航空博物馆里,另外一架则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博物馆里。
    可以说,“海鹰”绝对是一九四一年最优秀的舰载战斗机。
    从性能上讲,要到f…4u“海盗”与f…6f“地狱猫”正式服役,美国海军航空兵才获得了能与“海鹰”抗衡的舰载战斗机,而“海鹰”经过多次改进,其后期型号并不比“海盗”与“地狱猫”差多少。
    事实上,“海鹰”是中国海军在这场大战期间服役时间最长的一种舰载战斗机。
    除了错过了对日作战之外,“海鹰”几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每一场战斗,特别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期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打得最惨烈的两年间,一直是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
    与“猛禽”相比,“海鹰”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敏捷。
    在保持了海军舰载战斗机特有的高速与俯冲性能之外,“海鹰”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战斗机,而不是像“猛禽”那种,仅适合执行截击任务,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性能。
    事实上,在大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