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78章

帝国风云-第178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当时的英国民众根本看不起矮小的〖日〗本人。
    也正是如此,英国选择与法国结盟,即由法国充当同盟集团的核心,使同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联系。
    英国当局这么做,也与其奉行了二十多年的低调政策有关。
    不管怎么说,如果战争爆发,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首先向英国发难,而会首先盯上四处奔走牵线的法国。
    当然,英国加入进来,局势就更加复杂了。
    也正是英法进行外交接触,冯承乾才决定趁此机会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从而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策略产生最有效的影响。要知道,只要英国加入进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的考虑来自海上的威胁,而不仅仅是盯住欧洲大陆上的敌人。在以海军为主的战争中,冯承乾显然更有发言权。
    别忘了,冯承乾是德意志第人帝国海军的缔造者。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中的当权人物,比如希佩尔、雷德尔、
    斯佩,要么是冯承乾曾经的部下,要么深受冯承乾影响。这些人也非常了解冯承乾,更加佩服他,所以能把他的建议听进去。
    此外,帝国陆军中的当权人物,也与冯承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鲁登道夫就是由冯承乾推荐给腓特烈三世的,而霍夫曼则是在冯承乾的帮助下,才获得了成为帝国陆军参谋长的资格。
    可以说,冯承乾此次访德,意义非凡。!。

第五十三章 倒计时
    第五十三章倒计时
    关于冯承乾在一九三九年底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有很多传闻。比如有的人认为冯承乾的访德行动,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直接促成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四零年首先点燃了欧洲战火。还有人认为,冯承乾在访德期间,替德意志第二帝国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争计划,使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攻打法国、再进攻俄国的战略规划的总设计师,决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整体战争方案。
    当然,这些传闻,大多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所做出的推论。
    众所周知,早在冯承乾访德之前,甚至在威廉二世访华之前,德军总参谋部就按照鲁登道夫的授意,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争计划,其中就明确提到,德军将首先攻打法国,争取在数个月内击败法国,然后挥师进军红俄。显然,德军的战争计划与冯承乾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可以说与冯承乾无关。
    严格说来,德军的战争计划,实际上就是“施利芬计划”的翻版。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进攻打得并不顺利,特别是在西线,并没能按计划在六个月内击败法国,但是错不在“施利芬计划”,而是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如果不是他大范围修改“施利芬计划”,德军即便没能在六个月内击败法国,也未必会在西线与英法联军苦战三年。
    可以说,“施利芬计划”依然是可靠的战略进攻方案。
    只是,与二十多年前不同,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德军对“施利芬计划”做了更大范围的修改。
    所幸的是,主导者是鲁登道夫,而且在他手下,有一大帮才干出众的将领。
    可以说,在冯承乾访德之前,德军的作战计划就非常成熟了。
    至于说冯承乾访德促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了战争,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冯承乾访德之前,威廉二世就在访华的时候明确提到,战争将在一九四零年或者一九四一年爆发,提出让中国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是说,在冯承乾访德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已经在战争问题上做出了决定。
    事实上,当时最不希望战争爆发的就是冯承乾。
    别忘了,中国还不够强大,甚至没有足够的把握迅速击败日本,而且中国海军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完成。到一九三九年底,中国海军只有三艘“秦始皇”级舰队航母,日本已经拥有两艘新建的“苍龙”级在内的四艘舰队航母,美国则拥有五艘舰队航母,中国海军的劣势极为明显。
    如果可以,冯承乾更希望在一九四二年、最好是一九四三年开打。
    原因很简单,到一九四一年,中国海军将获得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级舰队航母,“南京”级防空巡洋舰也将大批量服役,规划中的远洋潜艇将达到五十四艘,其他各型战舰也会陆续服役。
    也就是说,要到一九四二年,中国才有望在海军实力上追上日本。到时候,日本也将建成两艘“瑞鹤”级,使舰队航母总量达到八艘,而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服役。
    对中国海军来说,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是最佳开战时机。
    冯承乾访德,主要就是与德军进行战前协调。
    说白了,冯承乾是在尽最大努力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并非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服务。
    一九四零年二月初,冯承乾结束了对德访问,率团回到国内。
    这个时候,欧洲大陆上已经战云密布。
    按照德皇的要求,鲁登道夫已经把德军总兵力扩充到了一百五十万,而且近三百万预备队将在两个月内组建完毕。在靠近法国的边境地区,德军已经集结了百万大军,调集了四千多辆坦克、三千多架作战飞机与两万多门火炮,储备的作战物资足够德军消耗三个月,德军总参谋部也开始制订细节的战术计划。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一个极佳的开战理由:法国陆军总兵力突破了五十万。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欠缺一个开战的必要条件:稳住东边的红俄。
    鲁登道夫的作战计划明确提到,德军必须在开战初期避免两线作战,即必须尽最大努力使红俄呆在战场外。虽然鲁登道夫也制订了备用计划,即在德军攻打法国的时候,红俄发动进攻,就得放弃东普鲁士,把战线后撤两百到三百公里,以空间换时间,在柏林东面的奥得河组建战略防线,争取用二十到四十个师挡住红俄大军,而在此期间,德军依然得集中兵力攻打法国,争取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击败法国。但是鲁登道夫等人非常清楚,如果红俄在第一时间参战,再好的作战计划都派不上用场。要知道,红俄不受柏林和约限制,其军队规模在三百万以上。如果这三百万俄军全部涌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德军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于东线,也就不可能按计划击败法国。
    可以说,阻止红俄参战是迅速击败法国的关键因素。
    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采取了两条策略。一是拉拢中国,让红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欧洲战场上。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国与红俄,尽力在两国间制造矛盾与不信任,从而让红俄有所顾虑。
    前者,已经办到了。
    冯承乾还没回到中国,吴铁生(在离开总统府后,他依然是中国陆军司令)就命令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七十万陆军展开动员,并且决定在三月份举行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预计投入百万兵力,动用二千二百辆坦克与一千五百架作战飞机。此举,必然能够让红俄瞻前顾后,而不敢贸然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要知道,这一百万中国大军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来,几个月内就能扫dàng红俄的远东地区。
    后者,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做最后的努力。
    三月,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赫尔岑多夫秘密访问莫斯科,与红俄外长进行了长达数天的秘密谈判。
    赫尔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时候,带着一件意义重大的利益:德俄友好条约。
    当然,只是一份草案。
    这份意义重大的条约中明确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布尔什维克俄国为友好国家,双方均不得在任何情况下相对方发动进攻。
    虽然没有人指望通过这份条约来阻止红俄的百万大军,但是红俄肯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友好条约,足以让帝国高层相信,红俄不会在短期内攻打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可以放手对付法国了。
    当时,红俄签署这份条约的原因非常复杂。
    一是红俄不大相信法国的军事实力,即认为法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因此跟随法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肯定占不到多大的便宜。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初,法国陆军总兵力还不到一百万呢,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总兵力已经在向四百五十万靠齐了,真打起来,法国确实占不到便宜。
    二是红俄还没有与日本签署军事同盟条约,或者说谈判还没有结束,因此对法国拉拢日本的做法较为反感,认为日本加入同盟集团之后,会降低自身的地位,从而使国家利益受到影响。当时,红俄与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岛群岛上,即红俄希望日本能够归还这些在日俄战争期间占领的岛屿,而日本则希望红俄承认这些岛屿为日本所有,以此替红俄分担来自中国的军事压力。
    三是英国向法国靠拢,让红俄当局非常不安。主要原因不是英国不够强大,而是在红俄当局看来,随着英国加入,就不再是一场欧陆战争了,而是一场世界大战,而红俄不大可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大国,甚至会因为英国、美国等强国加入,而使红俄在欧洲的利益受到影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红俄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虽然当时红俄拥有欧洲、乃至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陆军,正规军的总兵力就超过了三百万,装备了近万辆坦克、数万门火炮,还拥有数千架作战飞机,但是红俄的军事力量并不像数据这么庞大。原因很简单,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红俄当权者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清洗,超过三分之二的高级将领、百分之六十的高级军官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流放,红俄军队几乎分崩离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结束,红俄军队才开始进行人事重建。显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红俄军队的内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官兵士气极为低落。
    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红俄当局认为暂时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友好条约,对红俄更加有利。
    说白了,红俄当局也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攻打法国,从而消耗帝国的战争潜力,而红俄则可以在德法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利,用最小的代价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欧洲大陆。
    有趣的是,法国当局也有类似的想法RQ!。

第五十四章 最后的和平
    最初的时候,法国与红俄结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管是战胜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是战败的法国与英国,都把布尔什维克运动当成洪水猛兽。这也可以理解,布尔什维克份子把资本家、贵族、帝王都当成了阶级敌人,而且提倡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大战结束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爆发了布尔什维克运动,连远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也不例外。除于政权安全考虑,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欢迎布尔什维克份子。
    如此一来,阻挡“红sè潮流”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共同话题。
    也正是如此,大战结束后不久,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带头发动了干俄战争,而几年前还跟德军在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的英法等国,也表现得非常积极,连美国与日本、这两个远离欧洲的国家也出兵出力。
    干俄战争失败后,国联开始封锁与制裁红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