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44章

帝国风云-第144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趣的是,冯承乾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扩大舰队规模,也不是为舰队打造基础设施。
    一九二一年,冯承乾就在〖中〗国海军军官学院里开设了一个飞行班,以海军的名义培训飞行员。
    四年之后,这个飞行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海军航空飞行学院。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军航空飞行学校。
    此举已经表明,冯承乾对未来海战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
    海军航空飞行学院成立三年后,也就是一九二八年,冯承乾终于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动用当年海军经费的百分之四十,与江南造船厂签订了第一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合同,并且着手组建舰载航空兵。
    虽然这艘后来被命名为“大鹏”号的航母并不是世界上第一艘航母,由巡洋舰改造而来的“兰利”号在一九二三年建成,而专门做为航母设计建造的“凤翔”号也在一九二三年服役,但是这是〖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而且因为晚建几年,所以在各个方面都更加接近于现代航母。
    “大鹏”号的满载排水量只有一万八千四百吨,舰长二百零八米、
    飞行甲板长二百一十二米、吃水六点二米,最高航速二十八节,十二节时续航力为六千五百海里。能搭载三十二架飞机,全舰官兵九百八十六名,另有四百二十四名航空人员,配备了四门一百五十毫米舰炮与八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
    在排水量、舰体尺寸与载机能力上“大鹏”号超过了“兰利”号与“凤翔”号。
    更重要的是“大鹏”号是一艘非常典型的航母,即没有像其他航母那样,配备重巡洋舰级的主炮。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改装时“大鹏”号还拆除了四门一百五十毫米舰炮,换上了一百毫米高射炮,并且用四十毫米速射炮取代了八十八毫米高射炮,舰炮全部面向防空作战。
    关键,还是在载机能力、以及舰载航空兵的应用能力上。
    “大鹏”号采用的是单层机库,而且机库高度达到了六点二米,相当于两层甲板,足以容纳当时最先进的舰载战斗机。此外“大鹏”号还是第一艘采用了侧舷升降机的航母,极大的优化了航空作业。
    一九二九年十月“大鹏”号建成,并且在次年三月正式交付给〖中〗国海军。
    由此,〖中〗国海军进入了航母时代,成为金球第四个拥有航母的海军,而〖中〗国也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建造航母能力的国家。
    严格说来“大鹏”号并非完全国产。
    比如“大鹏”号的动力系统金部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装甲钢也是由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提供的,初期安装的两种舰炮则是利用克虏伯公司提供的许可证生产的,此外还有很多零部件均来自国外。
    更重要的是“大鹏”号的舰载战斗机也来自国外。
    不管怎么说“大鹏”号服役,绝对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也由此指明了〖中〗国海军的发展方向。
    要知道,这个时候,除了冯承乾,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航母在未来海战中的地位。
    拿〖日〗本来说,在建造了“凤翔”号之后,虽然利用“华盛顿条约”
    的漏洞,用已经完成的两艘主力舰,即“赤城”号与“加贺”号,改装出了两艘大型航母,但是〖日〗本海军依然把重点放在传统主力舰上,开始秘密设计配备四百六十毫米主炮的超级主力舰,甚至把重巡洋舰都看得比航母重要。
    事实上,当时除了〖中〗国之外,所有海军强国都把重点放在了主力舰上。
    虽然受“华盛顿条约”限制,没有哪个国家开工建造新的主力舰,但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设计新的主力舰,而且准备在条约到期之后,立即开工建造,以免被潜在的对手超越,或者是保持优势。
    显然,冯承乾不会跟风。
    要知道,十多年之后,战列舰等主力舰就将被航母淘汰。
    事实上,〖中〗国也没有能力建造主力舰。
    要知道,标准排水量一万五千吨的“大鹏”号,已经是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极限了,而任何一艘主力舰的排水量都在三万吨以上。如果按照大战后的标准,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甚至超过了四万吨。
    以〖中〗国的造船工业发展速度,恐怕到一九四零年,都不见得能够建造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吨的主力舰。
    造船能力,也给建造航母制造了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鹏”号只是一艘带有试验xìng质的航母,还有很多的不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增加排水量。从提高作战能力的角度出发,也应该增加排水量,因此需要更加强大的造船能力。
    可惜的是,在一九二零年代,〖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也正是如此“大鹏”号是一艘独舰,冯承乾并没有建造第二艘万吨级航母。
    接下来几年,冯承乾也没有想过建造航母。按照他的规划,在〖中〗国的造船厂能够建造三万吨级、至少是两万吨级舰船之前,没有必要建造航母,因为航母的标准排水量至少需要达到两万吨,才能够搭载足够多的舰载飞机、配备足够多的防空武器,也才能在未来的海洋战场上立足。
    太小的航母,根本没有实战价值。
    问题是,造船厂的船台不能空着,那些好不容易在建造“大鹏”号中培养出来的造船工人也需要工作。
    也就是说,海军的订单不能停下来,不然造舰能力就将下降。
    当然,冯承乾也没有想过停止建造战舰,因为航母只是飞机的搭载平台,单独存在的航母几乎没有生存能力。要让航母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就得以航母为核心,组成舰队,也就需要其他战舰。
    不能建造航母,总能建造保护航母的战舰吧。!。

第十一章 最高效益
    ,犬鹏号开建之后,冯承乾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德意志第二帝国赠送的六艘大型战舰送回去,委托威廉港造船厂、基尔海军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与布洛姆一福斯造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
    当然,改造方案由冯承乾提供。
    严格说来,这六艘战舰,即“拜仁”号与“巴登”号战列舰“德夫林格”号、“吕佐”号与“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以及“柏林”号快速巡洋舰的舰龄都不到十五年,短的才十二年,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全面改造。更重要的是,在“华盛顿条约”框架内,这六艘战舰的xìng能都不算差。
    只是,这六艘战舰,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冯承乾的要求。
    别的不说,除了“柏林”号,另外五艘战舰的最高航速都太低,根本不可能在几年之后为航母护航。
    要知道,冯承乾规划中的大型航母,最高航速在三十三节以上。
    正常情况下,护航战舰的航速应该比航母高两节,而最低要求也只能比航母低两节。
    显然,两艘“拜仁”级的速度太慢了,而三艘“德夫林格”级如果为满足护航增强了防空火力,航速肯定达不到三十一节。
    结果就是,现代化改造的核心就是更换动力系统。
    当然,六艘战舰的改造方式并不完全一样。
    两艘“拜仁”级除了更换动力系统,使最高航速达到三十二节之外,还拆除了所有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巴登”号增添了旗舰所必须的指挥设备,此外还对主装甲带做了调整该为“重点防护”即拆掉次要部位的装甲、加强关键部位的装甲。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强了水线以下部位的装甲厚度,把主装甲带的保护范围延伸到舰底。防护方面,最大的改进是增强水平防护水平装甲分为两层,即在保留原有水平装甲的基础上,增添一层厚度为七十六毫米的装甲甲板。
    显然,这些改进,都是针对未来的海战。
    因为经费有限,所以在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返回〖中〗国的时候,两艘“拜仁”级都没有安装副炮。直到一九三零年两艘战舰回国的第二年,才在江南造船厂安装了副炮而且是一百毫米副炮。两年之后,两艘战舰再次进入江南造船厂,安装了八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十六门二十毫米高射炮。到此两艘战舰上,各有十二门一百毫米、三十二门四十毫米与十六门二十毫米高射炮。
    要知道,这才是一九三二年。
    如果以防空火力为准,当时没有一艘战列舰在两艘“拜仁”级之上,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安装这么多高射炮。
    显然高射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艘“拜仁”级没有来得及进行现代化改造,但是通过临时改装,增添了十六座双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数十门二十毫米高射炮,把高射炮的总量提高到了近两百门。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拜仁”号还进行了第三次防空火力强化改装用双联装七十毫米高射炮取代了八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成为第一种拥有四梯次防空火力的战舰。
    相对而言,三艘“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改造工作更加全面。
    与“拜仁”级一样,这三艘战列巡洋舰也更换了动力系统但是并没有因此使航速得到大幅度提高。原因很简单,这三艘战列巡洋舰全部加强了装甲防护主装甲带的厚度与防护区域与“拜仁”级一样,也安装了第二层水平装甲。也就是说,在完成改造之后,三艘战列巡洋舰实际上已经不是战列巡洋舰了,而是标准的战列舰,关键部位的防护强度丝毫不比战列舰差。
    “德夫林格”级能够转变为快速战列舰,与其初始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别忘了,这种战列巡洋舰的蓝本就是“拜仁”级战列舰,或者说是通过放大舰体增加动力系统,使航速达到了战列巡洋舰的级别。
    完成改装之后,三艘“德夫林格”级的排水量依然在“拜仁”级之上。
    虽然在主炮火力上,三艘“德夫林格”级没有优势,但是这三艘战舰有更大的舰体,也就有更大的甲板面积。结果就是,三艘“德夫林格”级在回到国内安装防空火炮的时候,各配备了十六座双联装一百毫米高射炮,十二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二十四门二十毫米高射炮,防空火力超过了“拜仁”级。
    有趣的是,当时冯承乾仍然把这三艘战舰归为战列巡洋舰。
    这么做,多半是为了麻痹对手,特别是〖日〗本海军。当然,此举也收到了效果,即〖日〗本海军很快就对四艘“金刚,
    级战列巡洋舰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而且在航沫、防护等方央以,德夫林格”级为假想敌。完成改造之后“金刚”级升级为快速战列舰。
    可惜的是“金刚”级是在“虎”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算改造后的满载排水量接近四万吨,在各项主要xìng能上依然不如“德夫林格”级。
    后来,三艘“德夫林格、,级也像“拜仁”级一样,分两次加强了防空火力。
    改造工作最为简单的是“柏林”号。
    受排水量限制“柏林、,号除了增强水平装甲、在舰体两侧设置了防鱼雷隔舱之外,并没在防护上做太大的手脚。这么做,也与〖中〗国海军的经费有关,即在完成了五艘主力舰的改造之后,没有多少钱用来改造“柏林”号了。此外“柏林”号的干舷本来就比较低,增强装甲防护就得增大排水量,也就会进一步降低干舷高度。对于防空战舰来说,过低的干舷高度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