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13章

帝国风云-第113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艘英舰沉没、也没有一艘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因此在战列对战中至少会有一艘德舰遭到两艘英舰炮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冯承乾去支援雷德尔,只会使战线进一步削弱。
    问题是,雷德尔肯定打不过杰利科。
    别忘了,杰利科有两艘战斗力远强于战列巡洋舰的怕速战列舰,仅这两艘快速战列舰就能干掉雷德尔。
    雷德尔被击败,后果将很难设想。
    别的不说,就算公海舰队在战列决战中取胜,迫使大舰队撤退,冯承乾手里也没有足够多的快速主力舰去追击逃跑的英舰。要想让胜利变得更有意义,冯承乾就必须让雷德尔坚持到最后。
    想清楚这一点,冯承乾把舰队决战的指挥权交给了第一战列舰分队指挥官,即“国王”号的舰长,同时命令雷德尔从战列前方绕过来,与脱离了战列,并且加速到二十四节的“拜仁”号会合。
    在冯承乾手里,能够与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匹敌的,只有他的旗舰了。
    这样一来,战场上出现了两对战列。
    三点五十分“拜仁”号与五艘战列巡洋舰会合,冯承乾接过指挥权。十多公里外,杰利科率领的五艘快速主力舰正在逼近。
    五分钟后,冯承乾安排好交战顺序,六艘德舰转为向北航行,并具减速到二十节。
    杰利科没有减速,仍然以二十四节的速度追击德舰,只是他也发现,领头的是“拜仁”号战列舰。
    虽然杰利科早就知道“拜仁”级战列舰以“伊丽莎白女王”级为对手,在设计的时候就很有针对xìng,但是他没有胆怯,因为他手里有两艘快速战列舰,而冯承乾只有一艘快速战列舰。
    四点过,在杰利科靠近到不足十五公里时,冯承乾让舰队把航向转到东北。
    显然,杰利科要想打,就得跟着转向,不然冯承乾肯定会继续左转,并且凭借速度优势穿插到大舰队主力战列前方。
    杰利科没有选择,立即做了相同的转向机动。
    在此期间,杰利科也对交战做了安排。
    四点过七分,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厌战”号跟上来的时候,六艘德舰率先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虽然冯承乾已经做了安排,由“拜仁”号对付“伊丽莎白女王”
    号“奥古斯塔皇后”号与“卡尔亲王”号对付“厌战”号,另外三艘战列巡洋舰各自对付三艘英舰,但是冯承乾的战术安排极为灵活,在杰利科紧跟着转向后,就命令后面五艘德舰,首先集中火力打击最前列的两艘快速战列舰。
    这个战术安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只有不到三分钟,但是六艘德舰各打出了五到七轮齐射,总共投射了近三百枚大口径穿甲弹。根据德舰的作战记录,当时至少直接命丰两艘英舰七次,而且很有可能还有三次命中被算成了近失。
    结果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厌战”号进入战列的时候,已经伤痕累累了。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号的首炮塔被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弹击中,虽然炮塔的正面装甲没有被打穿,但是炮塔内的官兵全部受伤,而且炮长的伤势非常严重,导致该炮塔在五分钟内没有开火。“厌战”号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主要是在第一时间,六艘德舰都瞄准了冲在前面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没有重点打击“厌战”号,但是仍然被击中三次,其中一枚穿甲弹摧毁了尾部舰桥。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
    英舰最大的损失,是“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主桅杆被一枚大口径炮弹打中,而且恰好就炸掉了舰队通信电台的天线。也就是说,在修复天线之前“伊丽莎白女王、,号只能靠旗语指挥战斗。
    这意味着什么?
    旗语只能传达简单信息,因此杰利科能难对交战战术做出大幅度调整。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五艘英舰只能按照杰利科之前做出的部署,依次进入战列交战状态。
    杰利科的部署是:“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厌战”号对付“拜仁”号“狮”号对付“奥古斯塔皇后“号“澳大利亚”号对付“卡尔亲王”号与“威廉皇储”号“新西兰”号则对付“威廉大帝”
    号与“皇太子”号。
    看上去,杰利科的安排没有问题。
    当然,前提是“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厌战”号特别能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干掉起到骨干作用的“拜仁”号。不然的话,压在后面的“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绝对不是四艘德舰的对手,而居中的“狮”号也占不到多少便宜。也就是说,只要“拜仁”号能够多坚持一阵,杰利科就必败无疑。
    显然,杰利科高估了两艘快速战列舰的战斗力。
    相对来说“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情况还要好一点,毕竟该舰参加过挪威海战,官兵已有实战经验。
    “厌战”号的情况就非常糟糕了。
    这艘在两个月前才服役的战列舰,与当初参加挪威海战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非常相似,即大部分官兵都没有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完成全部训练工作,在战场上的表现绝对好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这也正是“拜仁”号的问题。
    虽然帝国海军的训练体制更加完善,但是“拜仁”号也是一艘新舰,绝大部分官兵都没有参加过战斗。
    所幸的是,冯承乾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正是如此,他才在交战安排上,没有让“拜仁”号挑大粱,把对付“厌战”号的重任交给了雷德尔亲自指挥的“奥古斯塔皇后”号,以及在之前的海战中表现十分神勇的“卡尔亲王”号。
    这一部署,实际上明确了一个重点:“拜仁”号的首要任务不是去击败“伊丽莎白女王”号,而是尽可能的坚持下去,帮助舰队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吸引英舰的火力,从而让雷德尔有足够的时间去赢得胜利。
    显然,冯承乾并不指望初上战场的“拜仁”号,以及那一千多名字兵创造奇迹。
    这个部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战列决战阶段“拜仁”号的炮击命中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双方十一艘主力舰中最低的一艘。根据“拜仁”号的作战记录,在打出的近四百枚主炮炮弹中,仅有两枚直接命中敌舰,命中率仅为百分之零点五。
    只是,导致“拜仁”号命中率低的,并不完全是官兵素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拜仁”号承受了两艘英舰的炮火,因此进行机动规避比打中敌舰更加重要。
    当然“拜仁”号也成功降低了两艘英舰主炮的命中率。
    在整个交战过程中“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厌战”号各向“拜仁”号打出了三百八十六枚与二百七十四枚十五英寸炮弹,各命中四枚与三枚,命中率都只有百分之一,不比“拜仁”号好多少。
    如此一来,两艘起到骨干作用的英舰在“拜仁”号上浪费了极为宝贵的火力。
    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意味着在别的地方,英国舰队肯定占不到便宜。
    “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厌战”号集中火力打击“拜仁”号时“奥古斯塔皇后”号与“卡尔亲王”号,特别是“卡尔亲王”号几乎在毫无影响的情况下,向“厌战”号倾洒了百分之百的火力。
    对大舰队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厌战”号是这五艘英舰中,舰员素质最差的一艘。虽然有着厚实的装甲,也不见得能够承受住德舰的凶猛火力。
    结果,最先崩溃的不是三艘战列巡洋舰,而是“厌战”号。
    五点不到“厌战”号的四座炮塔被摧毁了三座,仅存的B炮塔,也就是舰桥前方的炮塔也因为提单通道受损,暂时失去了开火能力。
    更要命的是“厌战”号的舰体至少挨了十四枚穿甲弹。虽然只有几枚贯穿了侧舷装甲,但是造成的损伤极为严重。有趣的是,这些损伤多数由于损管不及时,导致损伤加重。
    打到这个时候,就算杰利科信心十足“厌战”号也坚持不住了。
    对杰利科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要知道,如果“厌战”号退出战斗,那么杰利科精心组织的战列就崩溃了。
    问题是“厌战”号肯定坚持不住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穷途末路
    七点半,雷德尔返回主战列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
    最后关头,只有六艘英国战列舰借助夜sè的遮挡,在释放烟幕之后撤离战场,而且只有五艘,即“铁公爵”号、“加拿大”号、“大胆”号、“阿贾克斯”号与“征服者”号回到了朴茨茅斯港”“雷鸣”
    号在返航途中因损伤极为严重,被迫在次日凌晨四点左右,在离朴茨茅斯不到一千公里的地点自沉。
    事实上“雷鸣”号完全能够回到朴茨茅斯。
    当时“雷鸣”号的舰长,以及负责掩护与协助的“切斯特”号轻巡洋舰的舰长把一艘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大西洋,然后前往英国的快速货轮当成了德舰,认为公海舰队在后面穷追不舍。更重要的是”“雷鸣”号的受损情况比另外五艘战列舰严重得多,最高航速只能达到十四节,比另外五艘战列舰慢了两节。在与那艘快速货轮遭遇的时候“雷鸣”号已被拉下了十多海里,已经与其他英舰失去联系。为了避免战舰落入敌人手中“雷鸣”号的舰长最终决定凿沉战舰。
    显然“雷鸣”号的舰长太高估公海舰队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公海舰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在雷德尔赶到的时候,还没有一艘战舰战沉,但是因为打得更加勇猛,所以已有五艘战列舰即将沉没。最终,这五艘战列舰,即“拿sāo”号、“莱茵兰”号、“bō森”号、“图格林根”号与“奥腾堡”号均没能返回威廉港,其中“拿sāo”号、“莱茵兰”号与“奥腾堡”号在次日凌晨放弃了抢修,在离交战海域大约一百八十公里处沉没“bō森”号与“图格林根”号则在返航途中被一艘英国潜艇击沉。
    此外,掩护这两艘战舰的“格劳登茨”号轻巡洋舰也被英国潜艇击沉。
    除此之外,剩下的十艘战列舰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也就是说,在主战列决战结束的时候,公海舰队不但丧失了追击能力也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
    当然,雷德尔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更重娶的是,就算雷德尔手里的三艘战列巡洋舰还能打,而且有较高的航速,可是他回来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而且英舰在十五分钟之前就已撤退。也就是说,雷德尔并不熟悉战场情况。
    为了掩护受损战舰撤离交战海域雷德尔放弃了追责英舰的念头。
    很快,冯承乾也发来电报让他掩护主力舰撤往安全海域。
    也就是说,雷德尔急匆匆的赶回来的时候,战斗就结束了。
    毫无疑问这是海军进入蒸汽时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也是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这类主力舰之间最为惨烈的海上决战。同样的,这也是两百多年来,英国皇家海军遭遇的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五月十四日上午在大部分战舰的损伤情况得到控制后,冯承乾下达了新的命令。
    包括“拜仁”号在内的,九艘受损情况最为严重的主力舰在从友舰那获得燃油后,由二十艘轻巡洋舰与破交舰掩护返回威廉港,因为燃油不足,所以另外九艘主力舰必须前往亚速尔群岛进行补给。为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