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九龙夺嫡 >

第385章

九龙夺嫡-第385章

小说: 九龙夺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尸体纵横交错;整支大军已是彻底乱成了一团。
    “举白旗;投降!”
    望着眼前这等兵败如山倒的惨状;德川吉宗实在是不忍再看;闭上了眼;无力地挥了下手;痛苦地下了投降之令。
    “停火!”
    德川吉宗这么一下令;倭军官兵们当即便摇起了白旗;不仅如此;更有不少倭军士兵索性跪倒在地;拼命地晃动着白手绢;一见及此;老十三倒也没再多造杀戮;这便一扬手;沉声吩咐了一句道。
    “一行;你去跟人谈谈;看他们都有啥条件。”
    老十三这么一声令下;自有传令兵挥舞着信号旗;将命令传达到了各处;不旋踵;激烈的枪炮声便渐渐消停了下来;然则惊魂未定的倭军官兵们却还是不敢稍动上一下;大多都已是跪倒在了地上;这等情形一出;德川吉宗的心里已是拔凉一片;满脸苦涩地环视了下四周;视线最终落在了德川一行的身上;嘴角蠕动了几下;有气无力地吩咐了一句道。
    “大将军;我”
    德川一行可是被清军打怕了的;这一听德川吉宗将谈判的任务交给自己;身子猛然便是一震;面如土色地便打算出言请辞。
    “去吧;不管是啥条件;先谈谈再议好了。”
    德川吉宗压根儿就没给德川一行推脱的机会;不耐地摇了摇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令。
    “啊;哈伊!”
    德川一行嘴巴张了张;到了底儿还是没勇气反抗德川吉宗的命令;也就只能事无奈地摇着白手绢;领着两名随从;向清军阵地行了去。
    “别开火;别开火;本人奉大将军之名前来谈判!”
    越是走近清军阵地;德川一行便越是紧张;整个身子已是哆嗦得不成样子;呼喝的声音也走了调;又尖又细;就有若是太监在嚷嚷一般无二。
    德川一行其实压根儿就不知道清军指挥部之所在;投降都找错了地方;不过么;自有精通倭文的通译将其嚷嚷的话语禀明了老十三。
    “去;将那厮带了来!”
    尽管眼下的倭军已是瓮中之鳖;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然也是好事;至少能省些弹药;正因为此;对方要投降;老十三倒也无甚异议;这便面如沉水地挥手吩咐了一句道。
    “喳!”
    老十三既是如此吩咐了;自有边上侍候着的一名亲卫高声应了诺;疾步跑下了山去;将跑错了地儿的德川一行领到了指挥部。
    “某乃幕府老中德川一行;奉我家大将军之命;欲与贵军统帅当面沟通;还请”
    身为幕府的高级官员;德川一行打仗虽是不行;可眼力还是不错的;这才一走上山;立马便辨认出了端坐在马扎上的老十三之统帅身份;壮着胆子便打算道明来意。
    “告诉他;我方只接受无条件投降;不降则死!”
    老十三压根儿就不想跟德川一行多罗唣;既不等其将话说完;也不等通译作出翻译;已是一扬手;毫不客气地给出了指令。
    “这位大将军;您”
    一听完通译转达过来的话语;德川一行脸上强憋出来的笑容不由地便是一僵;嘴角抽搐不已地还欲再解说上一番。
    “让他滚回去;不降则死!”
    老十三态度强硬得很;丝毫通融的余地全无;也不想听德川一行的罗唣;眉头一扬;已是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自有边上侍候着的亲卫们一拥而上;不容分说地便将德川一行赶下了山去。
    “大将军;情况便是如此;您看”
    德川一行被赶下了山之后;也不敢再回头跟清军理论;只能是垂头丧气地转回到了德川吉宗的身前;絮絮叨叨地将与老十三交涉的情形述说了一番。“唉;都降了罢。”德川吉宗原本也没指望德川一行能谈出个甚名堂来;左右不过只是侥幸心理在作祟罢了;此际见德川一行一无所获而归;心中最后的一丝侥幸也已是就此烟消云散了去;但见其痛苦地闭上了眼;有气无力地下了最后的决断。

第四百九十六章得胜归
    “陆地;陆地!”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七日;晴;初夏的日头已是有些艳了;尽管方才是巳时三刻而已;阳光照在身上已是有些燥得慌;好在海面上的风并不小;多少算是能降低些热度;可也不多;稍稍一动;便是满身的大汗;就宛若洗了桑拿一般;在这等天气下;纵使是精力旺盛的士兵们也不得不老实了下来;除了操帆的水手之外;大多数的士兵们全都躲在了船舱里;聊天的聊天;睡觉的睡觉;好一派的休闲气氛;直到一名高大主桅杆上的嘹望哨发出了一声惊喜的嘶吼;整个舰队瞬间便沸腾了起来;无数的士兵蜂拥地冲出了船舱;远眺着大陆的方向;欢呼雀跃着;喧嚣声直上九霄云外。
    终于回来了!
    “镇远号”高大的舰桥上;望着渐渐露出了轮廓的大陆;弘晴同样激动不已;纵使城府深如海;到了此际;弘晴的眼角也不禁为之湿润了起来;心中更是百味杂陈;一时间竟有些难以自持;没旁的;概因此番东征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战事打得惨烈不说;后头的条约签订乃至平乱;都令弘晴费尽了心力;个中之辛苦自是不消说了的。
    用“辛苦”这一词来形容此番东征;或许并不恰当;该用的是“艰苦卓绝”——真正的大战持续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五的海战开始算起;直到十一月二十三日于岚山全歼德川吉宗的大军;满打满算也不过就是半个月多一点的时间罢了;可连番的大战下来;出征的一万两千名陆军最后仅剩下了九千九百余人;整整两千三百余将士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至于水师么;损失虽略小;可也有五百余的伤亡;全军上下付出了近三千人的代价;这才算是彻底击溃了倭国的主要抵抗力量。
    将士们的重大牺牲换来的则是巨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经艰难的谈判与武力平乱;《京都条约》终于诞生了;倭国承认大清为宗主国;其天皇称号取消;改为倭王;具体封号须得由大清皇帝册封;此外还须得岁岁朝贡;开放所有港口;诸藩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大清商船之正当贸易;并割让大阪为清军海军基地;另;赔偿大清战争损失八千万两银子;分五年还清;并同意大清在京都驻军三千;取消德川幕府的统治;倭国各藩皆尊倭王号令;如有不从;即为谋逆;诸藩并讨之!
    胜利不消说是辉煌无比的;这不单体现在军事上;也不止体现政治与经济利益上;更多的则是奠定了大清走向世界的基石——以一万余兵力彻底全歼倭国十几万大军自然是场辉煌的胜利;证明了的不止是清军的骁勇战力;更证明了火器部队才是国防力量发展的主流;至于大清舰队的建设则更是有了清晰的目标;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将来的争霸太平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才是弘晴最看重之处;有了这么个基础;于弘晴来说;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值了。
    望川都能跑死马;更遑论大海行船;自打巳时三刻发现了海面上正归来的清军舰队;奉旨前来迎接的三爷早早地便率礼部诸官以及山东地方大员们赶到了胶澳码头上;这一等就足足等了近一个半时辰;直到末时二刻;方才等到了清军舰队的进港。
    “奏乐!”
    尽管身体是等得有些疲了;可三爷的精神却是大好;一待老十三所在的旗舰“镇武号”缓缓地驶入港湾;三爷立马运足了中气;高呼了一嗓子;刹那间;早已待命多时的鼓乐班子便就此卖力地演奏了起来;鼓乐喧天中;数万百姓齐齐欢呼;将整个欢迎仪式瞬间推上了**。
    “小弟见过三哥!”
    鼓乐声中;“镇武号”庞大的船身终于是打横靠上了码头;跳板一放下;老十三便已率领着在进港前分别乘小船赶到了旗舰上的远征军诸将们缓步行上了岸;这一见到正迎候上来的三爷;老十三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忙不迭地紧走数步;抢到了近前;很是恭谨地行礼问了安。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皇阿玛得闻十三弟大胜之消息;龙颜大悦;已下诏大赦天下;并令为兄前来迎接十三弟并有功之诸将;回京后;皇阿玛定会有重赏;为兄就先恭贺十三弟了。”
    面对着老十三的行礼;三爷显得分外的客气;一个大步抢上前去;双手一扶老十三的胳膊;满脸堆笑地便寒暄了起来。
    “三哥谬赞了;此皆有赖皇阿玛之洪恩浩荡;三军将士用命;小弟实不敢居功也。”
    老十三显然不怎么想跟三爷多套近乎;没旁的;他虽是与弘晴有过协议;不再帮着老四;可也没打算投向三爷;倒不是对三爷有甚成见;仅仅只是不愿再卷入夺嫡之争中去罢了;正因为此;面对着热情洋溢的三爷;老十三并未表现出有甚激动的神情;回答的话语也不过就是例行公事的套话罢了。
    “呵呵;那是;那是;十三弟远征归来;想必是累了;为兄已着人整好了驿站;且就一并去休息一下可好?”
    三爷乃是精明人;只一听老十三这等公式化的应答之言;立马便明了了个中之意味;笑容虽是不变;可眼神里却有着丝阴霾一闪而过;当然了;以三爷的城府之深;却是不可能在这等场合有甚失仪之表现的;依旧是热情无比地招呼着。
    “有劳三哥了。”
    老十三神情淡然地谢了一声;便即站到了一旁;为跟在其后的弘晴等人让出了位置。
    “孩儿叩见父王!”
    弘晴最擅长的就是观颜察色;这等能耐绝对是天下少有的顶尖之辈;自是能看得出三爷隐藏在笑容里的淡淡之忧虑;很显然;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三爷的日子怕是不怎么好过;而这;早就在弘晴的预料之中;当然了;弘晴也就只是猜到了三爷会遇到麻烦;至于这麻烦究竟是甚么;弘晴可就不太清楚了;可不管怎么说;这等场合下;却是不能随意乱言的;弘晴也就只能是恭谨地抢上前去;规规矩矩地大礼参拜不迭。
    “嗯;好;回来就好啊;免了;免了罢。”
    望着近一年不见的长子;三爷心情顿时大好;脸上的笑容自也就分外的和煦;不过么;倒也没说甚夸奖之言;仅仅只是笑呵呵地便叫了起。
    “谢父王隆恩。”
    此非叙话之场所;弘晴自是不会多罗唣;从容地谢了一声;便即站到了一旁;给孙明绪等诸多将领们让出了空位。
    “末将等叩见王爷!”
    远征军众将中;除了提前一个月率第一分舰队赶回朝中报捷的何麟之外;其余游击以上的陆海军将领全都列在了弘晴身后;这一见弘晴让开了位置;自是无人敢怠慢了去;由孙明绪打头;纷纷抢上了前去;各自大礼参拜不已。
    “好好好;诸位皆我大清有功之臣;陛下闻知尔等浴血厮杀;一战而定东瀛乱局;心甚悦之;委小王前来;迎候诸位凯旋荣归;今;兵、吏二部已就战功一事在议;不日将有恩赏;荫妻封子就在当下;小王先为之贺了。”
    面对着一众将领们的请安;三爷的脸上已是笑开了花;没旁的;三爷一直想要将手军中;可惜一直没啥太好的机会;而今;这一拨将领中;海军就不必说了;那全都是弘晴的人;至于陆军么;也有一半是弘晴的心腹之辈;尽管眼下官位都不甚高;可胜在都年轻;稍稍再历练上几年;便足堪大用了的;有了这么股军中势力的存在;三爷自忖已是全面压倒了八爷这个主要的竞争对手;哪有不为之欢欣鼓舞的理儿。
    “末将等谢王爷吉言!”
    打仗为了啥;不就是图个军功封赏么?而今;尽管军功评议尚未定论;可有了三爷这么个保证;诸将们自是都不免为之激动不已;谢恩之声自也就响亮得很。
    “诸位且都请起罢;小王已着人在驿站备好了酒水;为诸位将军接风洗尘;且就都一并去罢;今儿个小王豁出去了;定当与诸位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