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

第3章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第3章

小说: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俩。在很多新修的旧修的真的假的“羲皇故都”、“人祖庙”里,每天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如织,你可以挤进去拜访“伏羲、女娲”这对神雕侠侣,向他们求婚求子。
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很多地方,人们在“人祖庙”求子,是怎么求的呢?陕西潼关附近有一座人祖庙,每年搞两次庙会,那些不育的妇女,如果问题是出在丈夫身上,就夹着床单,怀里抱着布娃娃,进庙拜会女娲,半夜就宿于庙旁林中。附近的一些村里后生,上山找她们睡觉。次日清晨,这些不育妇女高高兴兴,低着头,带着求来的喜种,回家了。
据说孔子爸爸就是不育,是孔子妈妈上山祷告求神,才生下孔子的。不知道是怎么祈祷的。
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也有这个功能,还表演“艳舞”,跳舞之人互相蹭身子,动作使人联想到伏羲女娲的交尾像。 
传说中的“远古三皇”,是女娲、伏羲、神农。
女娲捏泥造人,暗示那时陶器开始出现,她因此应该是生活在距今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如果真有她这么一个人的话。伏羲,启动了远古畜牧业,他活动的时间应该是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神农则相应最晚,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他才当上了“三皇”之第三,从事农业启蒙的工作。
当时的人口已经颇为繁庶(比宇航员数目多得很了),但吃的还都是行虫走兽,缺少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口腔溃疡严重,很多人得了夜盲症和脚气病。于是“神农氏”这位优秀青年,到处收集谷物野种和蔬菜种子以及治疗溃疡的仙丹妙药,最终找到了“粟”。
神农氏的出生地,大约是在陕西省西部的宝鸡地区,他妈妈是一个叫“女登”的女孩,这一天没什么事,就出门溜达,鬼使神差地走到了南边的渭河(东西流淌,注入黄河)。她想办法过了渭河(也许是施展凌波微步,也许是抱着一大捆葫芦),然后越走越远,直走到了秦岭的余脉上去踏青。
当时女生经常在外面溜达不足为奇,因为她们要从事一种工作叫“采集”。采集的人,需要拎着根棒子(一头削尖),到处乱走,就像拣垃圾的那样。
这根削尖的木棍,虽然简单,但用处很多。当你遇上野菜,比如蕨菜和野葱,就用这根尖木棍把菜挖出来。木耳香菇以及古代白薯(芋类块茎)也要用它挖。树枝上也有财宝,李子、山丁、野樱桃、桃子,举起棍子就可以打下来。
掏鸟蛋以及野鸡野鸭的蛋,也是一件乐事,你可以拿着棍子在河边草丛里翻,鸟被惊跑了,你也许一下子出现几十只光灿灿的鸟蛋。蚂蚁的蛋也是高蛋白,不管是树上的蚂蚁巢还是土垒里的,都可以用棍子把它们掘出来。
当你遇上马蜂窝的时候,就掷出棍子砸它,把马蜂窝从石崖上砸下来,带回家去。这是对不厉害的马蜂。遇上厉害的马蜂,你就在棍子上面栓上火把,举着烧死窝里的马蜂,再敲它下来——这事最好找一个胆儿大的女生来做。蜂蜜是非常好的煮肉调料,是古代的婴儿奶粉。对于树洞里的马蜂窝,就用烟熏,熏死它们以后,拿木棍把它挑出来。这个棍子简直就像丐帮的打狗棍一样宝贝。
很多野菜当时吃是有毒的,把菜们带回家,要晒干才能吃。对于植物的块根,用杵臼捣成粉末,积累好几十斤,这是古代的麦乳精,饿得时候,充水泡着吃。
这一天,神农氏的妈妈“女登”,就这样拎着一根棍子很酷地山里面走,眼睛扫视着可吃的东西。女登走得有点儿累了。“春天高低不平,禽鸟南北飞翔,人的一生啊,多像一只草率的鱼,在茫茫海面上,像一只啤酒瓶,做着费解的,小范围旅行。”女登正在作着古代的诗,突然,一道红光射向她来,女登猛一抬头,看见一只神龙腾于雾中,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的眼波lock在一起。刹那间,女登心灵悸动,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她拭一拭眼睛,定睛再望,已是霍然雾解,天空河水,光闪闪的,龙先生已经坐宇宙飞船飞去了。女登觉得今天真是见了鬼了。
女登跌跌撞撞地逃回家。郊外的这次浪漫之遇是那么短暂,它比春天伸出的最小的脚趾还短,可是谁成想十个月后,春天的一双茁壮大脚,还是追上了她,送上一个“牛首人身”的小孩,作为礼物,在她怀里呱呱诞生了。这就是长着“牛首”的神农氏先生——继承了他爸爸handsome的龙首,身子却是人身——于是成了牛魔王的样子。
“人神英雄”伏羲,是伏羲妈妈踩了神的大脚印而怀孕的,神农氏也是这种无父感应生殖的路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折射出远古时代的女子都没有丈夫的事实,也就是说,当时尚无婚姻家庭的概念,人们不知结婚是何物,女性又是社会的主导,但是又不结婚,不结婚也得有性生活啊,于是常常发生一夜情,对象也不固定,经常换,于是生下的孩子就不知道该管谁叫爹了。孩子长大成了名人以后,孩子的后代未来在追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追溯到他这里,就没法追溯上去了,就不知道他的爹是谁了。所以就敷衍出个雷神的大脚印或者神龙之类的故事,说祖先是雷神、神龙的儿子。还让祖先特意长个类似龙头的“牛首”。 
“牛首”的神农氏长大以后,看上去并不像牛魔王那样粗暴,其实他是极具仁慈、极具爱心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拎了一根棍子,在西部的黄土地上考察野生植物,是个十足内向的家伙。他胆子很大,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就是他,逮什么就往嘴里塞什么,最终死于食物中毒,但别人给他吃了茶叶进行抢救,又活了过来。
神农氏遍尝百草的果实,察悉酸甜苦辣的滋味,留心可以种植培育的品种。但不幸的是,那些味道好的,往往是能毒死人的,以至于我们的神农氏一天之中创下中毒七十次的记录。好在他研发出来一根“赭鞭”(念者鞭),用鞭子逐一抽打,草们经过鞭挞,无论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各种性质都会呈露出来。
有人说他的这个鞭子,其实是结绳记事用的,植物按照特性分类,都编结在鞭子上,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可移动的书。这个鞭子就是植物学的大百科全书。植物们都按照“门纲目科属种”,编在他的书上啦。
神农氏寻找各种能吃的东西,饥渴的样子跟后来的西部地区闹饥荒时候剥树皮的人一般无二。终于他的真诚感动了上苍,天上下起了“粟子雨”,霹雳啪啦落谷子。神农氏一尝,这味道好好啊!赶紧把这些好玩艺捡回去种植,就结出了小米。
事实上,除去传说的成份,我们知道小米是从狗尾巴草培养出来的。当时人们采集植物种籽,拿回家煮着吃,一些意外的原因使种籽丢落地上,次日的一场清雨过后,种籽冒出了嫩芽,启发了人们种植的梦想。
神农氏播种下去的是狗尾巴草,不断地驯化、进化,终于变成了可爱的粟(金黄的小米),为中国北方人确定了长达五千年的食谱。
神农氏因为启蒙农业有功,成为远古三皇之第三! 
我不知道神农氏是不是个好熬夜的人,但我知道他很用功。睡觉前,他坐在自己的坑屋里,要借着太阳的夕影,做一些homework。
他要研发一种新农具——耒耜。
耒(念磊),是—种尖木棒,就是白天他拎的那个东西。棒尖用石刀削成,有时还用火烧其尖端,以增加它的硬度,还可以套上野兽的一根犄角,使用得更长久些。但是这东西掘地非常费劲,因为只有一个施力点。用双叉的木棒掘地可以更快些。于是出现了双齿耒。
耜(念四),则是一个石头片,没有柄,用它掘地必须躬着腰甚至蹲着身子。
神农氏认识到,如果把石耜装在木耒的头上,使用起来就不必蹲身了。于是他把耒和耜束缚在—起,叫做“耒耜”。这东西就是现代铁锨的鼻祖,未来大禹治水也是用这物件——双齿耒耜。
发明了“耒耜”这种复合工具,标志着人类的智力达到了新的水平。
太阳已经转移到美洲那边去了,月亮升上来了。神农氏呼吸着清冷的遥远的空气,望着皎洁的月光,暗绿的森林。在这样的不眠之夜,他瘪着肚子,抚摸着手中的农具,思索着明日的生产。 
秋天,风渐渐的紧了。西风乍起,草干木枯,正是放火的好时机了。神农氏带着男女老少一起出来,他用嘶哑结巴的声音,指挥大伙躲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家就看神农氏顺风放火了。(神农氏善于放火,所以他又叫烈山氏,乃至后被称为炎帝。)
神农氏打开陶瓶,倒出火种,蹲下将干草引燃。火就像一个贪吃的汉子,没多一会儿,就把枯木荆棘吃了个精光,风卷残云一般。然后,大家抡动石刀石斧,砍掉残余的焦木,露出一大片赤裸的土地。厚厚的草木灰和焦木片,则成了天然的肥料。到了冬天,积雪又为这片土地备足了水分。
等到春天,神农氏再次出动,带着自己发明的“耒耜”,在地上剜出小坑。大伙七手八脚,把狗尾巴草的种子塞到大地的口袋里去。这就像是给土地行贿。女子继男子之后,跪在地上,拿小木棒打碎硬土块,把小坑掩盖好。这就完成了刀耕火种的全过程。这就算是刀耕火种了。
到了秋天,神农氏跑回他的田野,手持石镰,向大地母亲讨回公道。田野里滚动着金黄的谷穗,等着神农氏的人们来割脑袋。这些脑袋,就是让人活命的“粟”。由于没有施化肥,不含任何农药,所以吃了没病。
“粟”吃之前需要脱壳。这个活一般让妇女干。妇女们拿出石磨盘、石磨棒,这是当时引人注目的工具,样子像现代酷崽玩的滑板。石磨盘大致为鞋底“8”字形或椭圆形,长度在半米左右,带有三、四个矮足,表面磨得很平滑细致,把粟子放上去,拿磨棒(古代擀面杖)使劲地擀就是了,直到把粟子壳全部擀掉,露出金灿灿的小米,妇女们垂下的头发也都沾湿了汗水。这是古代妇女最有趣的减肥运用,经过这种消遣,妇女和小米都变得光鲜可爱。如今出土的磨盘上还留着她们的汗水呢吧,中部部分往往磨得都凹了下去。
神农氏种出的粟,现在还能找到一些:渭河南岸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了我国北方最早的粮食化石——七千年前的一罐子小米粒和一罐子白菜籽,这正是神农氏战斗过的地带,由此鄙人也就把神农氏活动的时间定义为距今七千年前。
此外,河北省的武安县也发现了七千年前专门的粮食窖,至今堆积着两三米深的腐朽古谷物,达十万余斤之多,以及两架白花花的猪骨头,这都是七千年前的米和猪啊。 
七千年前的一个早晨,闲暇无事的先民们爬出坑屋晒太阳,太阳圆滚滚的,像一个二流子,冒着火焰。旁边,人工的狗尾巴草在安静地生长,绿意星星点点。这刚刚是上午九点半,离这一天的消灭还有缓悠悠的好一段时间。?
据无政府主义者“庄子”先生报告,在神农之世,人们“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是庄子向往的太平盛世,没有任何精神焦虑和社会矛盾。刚好和现在人的感觉相反,古代很多哲人如庄子孔子,认为历史是不断退化的,人类最好的境界,就是在神农那个时代,后来就越发毁灭,没有乐趣和可取了,所以这些哲人言必称尧舜禹,取法先王之法,向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