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草莽英雄 >

第107章

草莽英雄-第107章

小说: 草莽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主意确实很好。罗龙文欣然接纳,但有一层顾虑,“这里的‘花庵’很多,是不是一视同仁普遍分润?”他半开玩笑地说:“六根不净的比丘尼,念的经管不管用,恐怕大成疑问。”

“当然是疑问。这件事要嘛不做,要做就要规规矩矩,象个样子,不能有一点点失体统。照我看,无需多请教,挑个两三座清规出名的庵做佛事就可以了。”

“是,是!”罗龙文提笔写了一张领到三千两银子奖金的收据,盖上图章,交到赵忠手里:“一客不烦二主,我重重拜托,请你偏劳。”

赵忠欠了罗龙文好些人情,而且这个主意又是他出的,再说此举亦可讨好于主人,所以毫不迟疑地接受,而且决定尽心尽力地要把这件佛事办得毫无瑕疵。

在回家的途中就想好了,办这样的事,朱友仁最在行。因此一下了马,就关照司奔走的杂役,立即去找朱友仁来。

为了吴四的事,赵忠对朱友仁颇有歉意;加以此时又想他格外出力,所以词色之间,颇为客气,“老朱,”他说,“我有件事要请你帮忙。”

朱友仁受宠若惊地答说:“总管太客气了!有话请尽管吩咐!”

“事情是罗师爷的,不过我答应他了。这件事也是赵大人的事,只要你办好了,赵大人一定也会说你好。”

“是,是!全靠总管提拔吧!”

于是赵忠说明经过,接着问道:“你看,嘉兴哪几座庵是真正守清规的?”

“不多!不多!等我细想一想。”

朱友仁举了五座庵,第一座就是法云庵。又仔细说了这五座庵的规模大小:法云庵高高在上,第二座华严庵比起来只得法云庵一半大,其余的就更不足道了。

“那就这样,法云庵送一千两;其余每处五百,你看如何?”

“这样分配最好!”朱友仁说,“法云庵的心云老师太,我是见不着的,要托一位老太太去说。”

“好!都随你的便。”

这位老太太姓陆,是陆炳的婶母;女子而有男人气概,喜欢管地方上的闲事。她倒无意倚仗侄子的势力;但官府总以为她是锦衣卫大堂的长亲,须得卖帐。久而久之,造成她一种特殊的地位,提起“陆太婆”三字,不由自主浮铺敬畏之心。“陆太婆”倒也还明白是非,不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不过排难解纷之时,武断在所不免,所以也有人听见“陆太婆”的名字而大摇其头的。

“这‘陆太婆’有样嗜好,喜欢戏文。江南的戏文,称为‘南唱’,一共四种腔调,最盛行的是‘海盐腔’;朱友仁是海盐人,耳濡目染,唱得极好,虽非专业的‘海盐子弟’,而有时客中,常能博得满堂采声。陆太婆就很赏识他;曾经表示愿意支助他‘团’一个班子,只是朱友仁志不在此,没有成功。”

他在想,法云庵的护法是陆炳,以此渊源,心云老师太必与陆太婆熟识,也一定要看陆炳的面子,卖她三分帐。所以托她去向心云有所关说,事必有成。

“总管,这件事我一定可以办得很漂亮。不过,有个人,要请总管先给她一个面子。”接着,朱友仁细叙了陆太婆的来历。

“可以,可以!既是锦衣卫陆大人的长辈,赵大人也应该有一番礼貌!”赵忠想了一会,取了一张赵文华的名贴给他,教了他一套话,又叫他备办四色仪礼,马上到平湖去看陆太婆。

※※※

“我是赵大人叫我来的。”朱友仁说,“赵大人早就听说你老人家了;他说,锦衣卫陆大人跟他的交情,同弟兄一样,既是陆大人的长辈,就是他的长辈。不过,钦命在身,行动受限制;再说又是堂客,不便来拜。听说我常在府上走动,所以特地派我来给你老人家请安。”

陆太婆象一般外场人物那样,最好面子;听得这番话,大为高兴,“真难为他!‘请安’二字不敢当。”她说:“我倒也常在想,赵大人是世交,应该请他吃顿饭,也算地主之谊。不过我女流之辈,惊官动府,怕有人说闲话。现在赵大人看得起我,友仁你看,我怎么样尽点道理?”

“话到了就可以了。你老人家不必再费心。”朱友仁起身呵一呵腰,“太平,来看看赵大人的四样礼。”

四样礼并不贵重,缎匹、鞋帽、拐杖之类,都是小辈孝敬长辈常备之物。因为如此,陆太婆更觉得赵文华有意思,连连说道:“真正不敢当!一定要退回给他。”

—023—·高阳历史小说系列·“那,”朱友仁摇摇头,作个告饶的姿态,“你老人家不要出难题目我做。如果你老人家不收,退了回去,赵大人不会想到是你老人家谦虚,一定说我不会办事。”

“这话倒也实在,我只好老实受了。”陆太婆接着又说:“听说你在赵大人那里很得意,做了官没有?”

“保上去了!这趟军功案子很大,保的人多,准不准还不晓得。”

“一定准的。皇帝很看重赵大人,没有不准你的道理。恭喜,恭喜,你要做官了。”

“这个官,”朱友仁有些抑郁,“还不知道做得成、做不成?”

这又是何缘故?陆太婆的经验阅历,非一般足迹难得出大门的老太太可比,心知朱友仁话外有话,便很沉着地说:“怎么会做不成?你慢慢说个道理我听!”

朱友仁想了一下问道:“太平,巡抚衙门的罗师爷,想来总知道?”

“是不是会做墨的那个‘徽骆驼’?”

浙西称徽州人叫做‘徽骆驼’,朱友仁只知道罗龙文是徽州人,却不知道他会制墨,只好道出名字:“罗师爷叫罗龙文——”

“对了!就是他。”陆太婆问说:“罗师爷怎么样?”

于是朱友仁细叙缘由,提到赵忠交付的任务,他愁眉苦脸地说:“太平知道的,法云庵清规最严,我连庵门都进不去,哪里还谈得到见心云老师太?不见当家,毫无用处。这桩差使办不成功,让赵大人知道了,你老人家倒想,他还会给我官做?”

“原来如此!”陆太婆慢吞吞地说,“我也听说,赵大人有时气量很狭,容不下人,说不定会对你不高兴。”

“一定不高兴!”朱友仁趁机恳求,“太平,你老人家要提拔提拔我。”

“提拔二字不敢当,只有赵大人能提拔你。”陆太婆沉吟了好一会说:“心云老师太,我跟她倒也说得上话。不过,这件事恐怕跟你说的情形不大一样。”

“怎么不一样?”朱友仁愕然,“太平,请你吩咐下来,说明白些。”

“说起来象是罗师爷讨好赵大人,倘或赵大人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或者虽然知道,可不怎么看重这件事,倒象我们不相干的人在瞎巴结。这样子,就太无味了!”

“不会的!赵大人最孝顺,这样的大事,他哪有不看重的道理。”朱友仁忽然明白了:陆太婆是要在心云老师太面前显显面子,便即问道:“太平,你说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家知道,赵大人很看重这件事?”

“那很容易!”赵大人如果真的看重这件事,自然要到法云庵去拈香,当面给心云老师太道过谢。那一来,满城文武也会去道喜,补祝赵老太太的生日,庵门前摆满大官儿的‘导子’,岂不是大家都知道了。”

原来陆太婆要借此耍耍手面,这是朱友仁所料想不到的。但细细想去,这一来赵文华当然很高兴,赵忠与罗龙文亦有面子,而自己的才干,也就在这一场热闹之中,大大地露了一露。皆大欢喜之事,何乐不为!

想停当了,朱友仁很兴奋地答道:“好!太平,我们一言为定。”

“你先不要高兴,满饭好吃,满话难说,你不如回去先跟赵总管商量妥当了,再来跟我接头。”

“是!”朱友仁听她这么说,就索性不客气地钉一句;“太婆,我有句话,你不要动气;我那面说好了,万一心云老师太——”

“你不必说下去了!”陆太婆打断了他的话,“一切有我!”

“是,是!我是多说了的。”朱友仁兴冲冲地告辞而去。“慢慢!慢慢!”陆太婆搁住他说,“我跟你一起到嘉兴去。”

“这表示了很负责的态度,朱友仁更为欣慰,陪陆太婆坐着她家自造的画舫,直航嘉兴,一路殷勤陪侍,哄得陆太婆笑口常开,更愿替他帮忙。

“友仁,”将到嘉兴时,她说,“你索性跟我一起到法云庵,听我的回话好不好?”

这原是再好不过的事,但朱友仁别有顾虑——王翠翘落发的那天,他曾上庵骚扰,怕那里的比丘尼认出他的真面目,彼此尴尬。所以踌躇着难以回答。

“怎么?你有啥为难的地方?”

既然已看奇他的心事,只好实说,不过有关王翠翘的一切,自然不必明言。他只怨荒唐,说法是喝醉了酒,心里糊涂,曾到法云庵门前闹过一场,自觉无颜上门。同时要求陆太平,不必向心云提其他的名字。

“你也是!”陆太婆谅解了,“那,那就各走各路,明天上午到我女婿家来听信。”

※※※

听完朱友仁平湖之行的经过,赵忠怔怔地发愣,然后望着窗外,只见双眼乱眨,好半天都不开口。

这个态度很奇怪,朱友仁百思不能索解,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总管,陆太婆的话,你老不便跟上头去说?”“不是!”赵忠答说,“这时候也没有办法跟你细谈,请明天一早,务必来一趟。”

朱友仁狐疑满腹地答应着,作别而去。赵忠便亲自去访罗龙文——由朱友仁的话,触动了他的一个念头,而这个念头要化为事实,非得罗龙文出力不可。

说了朱友仁去访陆太婆的经过,赵忠紧接着说:“我在想,我们那位主儿,总算很帮胡总督的忙,而且临走之前,样样从简,替地方上省了许多事。大家也应该表示一点意思。现在倒有个很好的题目,索性在法云庵替老太太补祝一祝寿辰。你看,如何?”

“好啊!怎么不好!原来大家就要公饯,一举两得,热闹热闹,让华公高高兴兴班师,将来也好多照应照应浙江。”

“就是这话嘛!不过,这件事要个人出面。”

罗龙文略想一想答说:“还不止一个人出面!请总督、巡抚、文武大员一同发起公祝。这件事这样,我跟你两个合办,如今第一件事归我,我马上跟胡总督去说,请徐文长好好做一起公平,立刻发了出去。至于在法云庵铺设寿堂,那就归你了。”

“好!就这样。不过,要定个日子,不宜晚,可也不能太早,不然筹备不及。”

“今天九月初二,我看定在重阳,如何?”

“日子稍为紧促一点。不过,重阳这个日子太好,大家赶一赶吧!”

“当然要赶。”罗龙文说,“一切费用,打它一万银子归发其人公摊。不够再想办法,老大,请你放手办事!我们把它弄漂亮一点。”

计议停当,分头办事。罗龙文去见胡宗宪,细说究竟,自然没有不同意的。当时便写信给浙江巡抚阮鹗,联名发起,分函文武官员,到齐拜寿。同时又请徐文长做了一起四六文章的寿序,用朱红洒金笺工楷缮正,精工装裱,由胡宗宪带着罗龙文,亲自送到赵文华那里。

赵文华早已从赵忠那里得知其事,口中谦虚,心里却着实高兴;所以一见胡、罗两人来送寿序,非常客气,满面笑容地不断称谢。

等将裱好的寿序悬挂起来,少不得细细欣赏一番。寿序一共裱了十六幅,而正文只占四幅——这是罗龙文的主意,由胡宗宪、阮鹗领衔,将文武大小官员的名字,通通列在上面,好让赵文华看了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