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背影 >

第10章

背影-第10章

小说: 背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雪天来了,靴子又成了我的另一种经验,高高长统的马靴,总使我回忆起小时候那双黄色橡皮长统雨鞋,台风一过,小孩子们都穿了那种有趣的东西在巷子里口止尚水。这甜蜜的回忆,使我天生的对马靴产生了好感。在德国,长靴不是时髦,它是生活的必需品,穿着它踏着厚厚的积雪去学校,在教室休息时,双脚往暖气管上一放,搁着烘干,跟同学们谈天说地,那份舒适,女皇来了也不换。

马靴不用来骑马,沙漠里的夜晚,竟也用得到它,靴子里插一把牛骨柄的小刀,外面长裙一盖,谁也看不出里面的乾坤来。动刀子我是不会,可是在荒野夜行的时候,那份安全感,就很不相同了。

今年夏天我照例从加纳利群岛飞了两千里路去马德里看看朋友们,当年同住的女友全有了小娃娃,拖儿带女的,一派主妇风味,她们脚下的鞋子,却失去了风华,半高跟素面,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三个人一个样的鞋。

那几日大家不停的见面,在有限的时间里,恨不能说尽无限平凡生活的哀乐,说着说着话题绕到打扮上去了,这些女友们看我仍是一双凉鞋,就不甘心了,硬拖了我一家一家鞋店去逛,要我买下一双四周有东西围住的“鞋子”,我试了几次,实在不舒服,她们硬说好看,我无可奈何的买了一双,还是说了一句:“在我们那群岛上,度假的气氛浓,每个人都悠悠闲闲的,这种鞋,跟当地气氛是不称的。”

鞋子买了,我穿了一次,就给丢在旅馆里了,平日仍是几根带子绑在脚上,大街小巷的去乱逛。

回家来了,荷西惊见我竟多了一双高跟鞋,大笑了起来,硬是叫我穿了陪他出去。这种东西,我给取了个名字,叫做“百步鞋”,走一步还可以,走十步已经不耐烦了,走百步必然大发脾气,只有将它们脱下来光脚走下去来得自在,我喜欢我的心灵和我的肉体都与世无争,鞋子决定我心情的宁静和舒泰,这是勉强不来的事。

我常常看见我的女友们在照片中穿着高跟鞋,我想,这是我与她们在社会上的身分不同而造成的差别,在这个社会上,尤其是办公室里的妇女,她们的衣着和打扮,不只是为着一己的舒适,也包括了对工作环境和他人的恭敬,也许有一天,这种观念会慢慢改变过来,舒适自然的打扮,其实才是对个人生命最大的认知和尊敬,那时候,踩一双平底凉鞋去参加鸡尾酒会大概也不会被人视为失礼了。

秋天来了,昨日清晨微微的下了一场怡人的小雨,我出门买菜时,已经脱线的凉鞋踩进一个小水塘里,鞋底泡了水,每走一步,它们便“吱呀!”的响一声,我觉着好玩,快走了几步,它们又接连着响了好几声,我再想试试,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上狂跑起来,脚下的鞋,竟然不断的唱起歌来——吱呀!吱呀!吱呀!好有节拍的。我想。无论中不中奖券,脚下的凉鞋又得再买一双了。

后记:兰小春给我来信,说起夏日和她的小孩豆豆不喜穿鞋子,每给他上鞋,他可爱的小脚趾总是向里面拼命缩,努力争取赤足的自由,结论是——豆豆十分的乡土!

我真庆幸这世界上还有我的同好,祝小豆豆享受赤足天使的滋味一直到老。



亲不亲,故乡人

——永远的夏娃

你看到的可不是我

去年冬天我的日本朋友莫里在此地滨海大道旁摆小摊子卖东西。我常常跑去看他,一同坐着晒太阳。

有一日我对莫里说:“你知道吗,我在撒哈拉沙漠住着的时候,为了偷看当地人洗澡的风俗,差点没给捉去打死。后来有人怀疑到是我,我当然死也不承认,硬赖给你们日本人,嘿嘿,聪不聪明?”

莫里听我这么说,坏坏的抿嘴笑着,放下正在做的一条项链,向我伸出手来。

我虽不知他是什么居心,还是跳起来跟他重重的对握了一下,又问:“你干嘛?”

“呵呵!”

“什么意思?”我紧张了。

“这个……每当我在国外做了什么不太体面的事情时,偶尔也会变成中国人哩!”

我听了莫里这句话吃了一惊,出口骂了他一句:“丑恶的日本人。”又往他坐着的木箱踢了一脚。

这时荷西也下工走了过来,我还在逼问莫里:“到底变了几次?说!”

莫里苦笑着向荷西求救,指指我,做出不能忍受的表情。荷西慢吞吞的说:“中国人日本人有什么好赖的,要是换了我在做什么不太好的事情,我一定跟旁观的人说——嘘,注意!你看到的可不是我,你看到的是那个住在我左边公寓的那个叫做菲力的讨厌鬼。”

这一回轮到莫里和我笑得东倒西歪。

总不能老做日本人

政府明令开放观光的新闻传来时,我正安安静静的在给《皇冠》写一篇叫做《小路》的文章,一打开报纸,发现这条大新闻,只差没喜得昏了过去,那一个星期里我给父母亲涂去了近五封邮简,语无伦次。又给兰小春去了两次信叫她快存钱好背了小豆豆出来旅行,又写给很多朋友明信片,总而言之一句话——快来欧洲看看吧,人生几何!

因为父母来信首肯明年参加旅行团来欧,将在西班牙离团留下来跟荷西及我相聚一月,这个承诺又使我过度兴奋而严重失眠,整天不停的对荷西唠叨:“要是爸爸妈妈来了你表现不佳,当心我事后跟你拚命!”

这种心情维持了好多天,那篇正在写的《小路》也给丢掉了,觉得它实在无关紧要。

这一阵中文报上提的总是出国旅游这件事,看到许多篇有关国人出国之后种种怪异行为的报导,我细细的看,慢慢的在脑子里印证,觉得报上写的事情句句属实,这勾起了我本身的新愁旧恨,再看某大报一位导游先生口述的《洋相大观》,使我惊出汗来,以为是自己在梦中说的,怎么跟那人讲的一色一样呢?

想到明年开始有那么多的同胞要顶着中国人的名字在世界各地参观游览,我在喜过之后反倒心乱如麻起来,镇日思潮起伏,极度的忧念和爱国情操混成一条浊流在我的心里冲激着,人却变得沉默不堪。每当与荷西对看时,我总是故作轻松的笑笑,一开口话题又绕着我过去对出国同胞的所闻所见讲个不完。

荷西见我如此忧心忡忡,很不以为然的说:“人,是独立的,一个中国人不代表整体的中国人,你这么担心同胞在外的言行,就是变相的侮辱他们。”

“可是我是有根据的,我看过太多次像报上《洋相大观》里说的事情,天平一样公正的心,难道自己的同胞还会冤枉他们吗?”

“少数几个不算的。”荷西又说。

“整团的中国人,整团,听清楚了!”我叫了起来。

我在西班牙看过的国人考察团共有三次,单独来的朋友反而多,水准也好极了,可是让我永生难忘的同胞就是那些“团”,相处一次就够结结实实,荷西不在场,才会说出相反的话来,

“总不能老说自己是日本人吧!”我叹了口气。

“你怎么可以这么说自己的同胞?”荷西暴跳起来。

其实我是过分重视国家的荣辱才会有如此的忧念,在外旅行的团体不太可能跟当地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别人对我们的印象也是浮面的。吃饭,行路,谈话,甚而脸上的表情,都可能是别人衡量我们的标准。我过去所见到的许许多多有辱国体的同胞行为如果不写出来觉得违青了自己的良知,这篇文字可能绝不讨好,连荷西这个看不懂中文的人都不高兴我写,我的同胞们看了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不是聋子

两年半以前我回国去探望父母,家人带我去饮早茶,走进那一幢挤得水泄不通的大餐厅,一阵乱哄哄的吵闹喧哗扑面而来,几乎将人袭倒。邻桌又坐了一群谈生意谈得拍桌对骂几乎大打出手的客人,在那样令人神经衰弱的噪音里我们全家默默的吃了一顿,彼此没法交谈一句。出来时在街上我生起气来了,脸色僵僵的,父亲长叹一声对我说:“不要气,如果这种事也要气,身体还可能健康吗?”

“这是消极的说法。”我大不以为然的说。

“咦,你要怎么样?在公共场所说话太大声的人难道抓去坐牢吗?”大弟说了。

“不安静不给他上菜。”我说。

全家笑得一塌糊涂,我的小侄女突然说:“我们在幼稚园就是这样,谁吵就不给点心吃。”

这些事回想起来心里还是遗憾,进过幼稚园的人怎么都不上餐馆呢?

在国外,我一共跟三个旅行团体有过接触(那时候叫考察团),有的是间接的友人跟团来,有次是给拉去做零碎翻译,还有一次是国内工商界组团来,当时我尚在给一家商业杂志写稿,总编嘱我去旅馆看看写一篇访问。

旅馆的大厅本来是一个公共场所,偶尔大声说话并不犯法,可是同胞们一团总是二十多个人,大家目中无人的“喊话”,声量惊人,四星高级旅馆宁静的气氛因为同胞的入侵完全破坏,一些原先在看书或阅报的其他旅客在忍无可忍之下大半向我们轻藐又愤怒的瞪了一眼无可奈何的离去。

有一回我实在是窘迫不下去了,非常小心的微笑着向几位中年同胞说:“我们小声一点说话好吧?”这句话说出来我脸就先红了,觉得对人太不礼貌,可是听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反应,他们的声量压过了我太多,虽然我的性情并不太温柔,可是总不能出手打人叫他们闭嘴吧!

大声谈话不是人格上的污点,绝对不是,可是在公共场所我们会变成不受欢迎的一群,所到之处人人侧目皱眉,这总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吧!

为什么不有备而来

俗语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行本是增长见闻最直接的吸收方法。现在的世界跟古代不同,有关各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资料多不胜数。我个人的旅行方法是先看书,看地图,大略了解了要去的国家是怎么个情形,然后再亲身去印证一番,我发觉用这种方法去行路比毫无概念的进入一个陌生国度乱闯的收获要多得多。

碰见过很多游遍欧洲再来到西班牙的同胞,交谈之下,他们所游所看的各国印象都很混淆,说不出什么有见地的感想,更有些人连地理位置都弄不清楚,这当然是因为奔波太烈,过分走马看花必然的结果。可是如果在家中稍稍念念书本再来,那么游览时间的不够消化是可以因为事先的充实预备而补足的。

亲耳听过国内带团来的先生将西班牙最著名的古城多雷托叫做“乡下”,在旅馆宣布:“明天要去乡下旅行,参加的人请缴十五块美金。”

“乡下”是什么地方,离马德里有多少公里来回,有些什么古迹文化和背景,带队的人自己都说不清楚。

去了“乡下”回来的同胞在看过了大画家格里哥的故居名画,古城无以伦比美丽的建筑、彩陶、嵌金手工艺种种令人感动不已的景象之后,居然没有什么感想和反应。这情形令我讶异非常,我觉得这是导游的失职,他带领了他的羊群去了一片青草地,却不跟这群羊解释——这草丰美,应该多吃,可是羊也极可能回答牧羊人:我们要吃百货公司,不要吃草。

这只是我看见少数同胞对文化的无感,并不代表我所认识的其他知识份子,这是一定要声明的。很可惜知识和财富往往并不能两得,有家产的暴发户并不一定有家教,而出得起庞大旅费跟团来旅游的往往是这批人占大多数。请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