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

第536章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第536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玠突然间率兵启动,出两淮入河南,在敌占区穿插自如,奇袭开封城,一把火把蒙古军的造船厂烧成一片废墟。做完了这些他仍然觉得不过瘾,顺势又威逼归德府,等蒙古军终于反应过来,向归德府集结时,他突然转向,猛攻宿州。
  宿州被他攻破了。
  这之后,余玠才全军南归,安然回到南宋境内。这番壮举是南宋几十年以来所未见的,一时间余玠声名远播,广为传诵。
  赵昀亲自接见他,据说仔细看了他很长时间,决定把蜀川交给他。
  余玠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对蜀川的理解,超出了当时所有人,包括孟珙。因为他发现了宏观方面的大差异。在整个东亚,甚至欧洲,蜀川都是极特殊的一块区域。
  它是山地。
  蒙古军横扫世界,不外乎战马、弓箭、投石器这三样武器。它们足以毁灭军队与城市,却没法征服高山与大河。
  高山、大河,正是南宋所拥有的。具体到蜀川,就是高山。此前蒙古军攻破蜀口,肆虐两川,记录显示的全是成都被攻破、开州被攻破、重庆被威胁等,这就是问题所在,都是城池受损,那么山呢?
  和平岁月中,没人愿意放弃平原,去山上居住,导致蜀川的山地还处在原始状态,余玠要把它们利用起来。为此,余玠把治蜀的任务分成了两步走。
  第一,聚统人才。
  蜀川多杰士,只要用心,自古不缺。余玠细心搜寻,得到了王坚、张钰、张实、冉琎、冉璞等人。前三者在日后大放光彩,成为南宋战将群落里的璀璨明星,支撑着汉民族与蒙古军死战到底。后面的冉氏兄弟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没有他们,就没有蜀川。
  冉氏兄弟帮助余玠完成了蜀川中独特的山城防御体系,其中的代表作是处于重庆合州附近的钓鱼城。钓鱼城石壁陡峭,山势耸立,相对高度达三百余米,山下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水环绕,南、北、西三个方位临水,只有东面可以登临。
  山水之利,足以固险;山水之便,可以通达蜀川各地。如此雄关,地处如此要害,正是上天赐予蜀川的天然要塞。
  可是当时却没几个人赞同。传统思维是人类的共性,千古以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杰才能破除之。余玠想在原有的钓鱼寨上扩建钓鱼城,上下一片哗然,觉得新来的长官真是不着调。眼放着现成的城池不加固,跑山顶上去喝冷风?
  余玠力排众议:“城成则蜀赖以安,如果不成,我一个人独自上钓鱼城就是,不用你们跟着。”
  钓鱼城城墙高数丈,用石块垒成,全城开八个城门,分别有外廓、皇城、内城三道防线。南北各构筑一个一字城与嘉陵江相连,以便补给,同时能阻挡敌军城外运动,还可以与外城形成立体攻防。
  钓鱼城的成功带动了周边一系列山城的兴建。成都、篷、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州府共建有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钓鱼城八座山城。
  这些山城因山形而筑,“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积粮,为必守计”,同时金州都统司迁至大获城,以守护蜀口;沔州都统司移至青居城,兴戎都统司移至钓鱼城,共同防御蒙古军沿嘉陵江南下;利戎都统司移至云顶城,阻挡蒙古军进扰川西。
  以上八城与嘉陵江、涪江、渠江合称“三江八柱”。
  三江八柱是蜀川的防御核心,以此为基础,南宋先后在岷江、沱江、长江、通江、南江、巴河等流域建近百座山城。今可考地址的共四十四处,绝大部分是余玠治蜀时所建。这些山城一般选择不是很高的山崖上,但崖势一定要陡峭,这可以大大减弱蒙古骑兵的冲锋力量。同时依江傍水,既能借水利增山势,更能发挥南宋水军的优势,并与外界取得联系。
  山顶一般有几十亩或几百亩的土地,可以种田、伐木、捕猎,还必须要有泉眼。以上足备之后,山城可以自成体系,不必外界给养,就能长期生存。
  余玠还总结了一整套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这些让蜀川形势空前大好,“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士有处而学”。
  做完了这些,余玠再一次觉得蒙古人面目可憎,他决定继续报复。
  余玠选择的时机非常好。他打算反攻蒙古时,正赶上蒙古的衰弱期。
  余玠在公元1243年左右入蜀,修筑山城需要时间,都准备好之后,大约过去了两三年,这期间蒙古的乱事很多。
  首先,公元1241年时蒙古合罕窝阔台死了,据说是饮酒过量。这人的一生在功绩上看很不错,灭掉了世仇金国,对南宋完成了压制,可在大历史的角度上看,他只是个过渡角色。他一生最大的业绩,与其说是拓地灭国,不如说是完善了一些制度。
  比如在全境内设置驿站。
  相反,他的死对整个世界意义重大。分布在半个地球上杀人放火的蒙古人立即停战,从四面八方赶回蒙古老家——号称世界中心的和林。这需要时间,而蒙古内部兵力空虚,尤其是窝阔台一系,他的儿子们参加了长子西征,还在赶回来的途中。
  事实上全蒙古贵族们的长子都在赶回来的路上,这就给叛乱造成了极好的机会。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率领精兵突然杀向了窝阔台的大斡耳朵(蒙古大汗的驻地)。他是第一代的守灶幼子,有着巨大的实力,如果得逞,蒙古大汗立即产生。
  关键时刻,窝阔台系的长子贵由及时赶到,斡赤斤悻悻退兵。大会如期举行,盛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宏大的,汉地、中亚、西亚地区都有蒙古贵族到会,连罗马教廷都派来了著名的教士加宾尼等高层。“广阔的原野变得狭窄,大斡耳朵内无容身之地,更没有地方可以下马。”
  如此盛大,折腾了好几个月,除了给窝阔台定下了庙号“太宗”之外,什么事也没办成。因为选举大会选择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当大汗,可长子中的长子拔都不同意。
  术赤系一贯被排挤,连带着拔都在同代兄弟间也没地位。贵由在西征中公开叫板,说他是“带弓箭的妇人,胸前教柴打他”。拔都当时忍住了,把情况说给三叔听。三叔大怒,痛责贵由:“这下等的,听谁的言语,敢将哥哥毁詈?舍了你,如弃一鸟卵。如今教去边远处做探马赤,攻取坚城,受辛苦者。”
  有这样的旧怨,拔都当然不希望贵由上位。
  选举大会终于落幕,贵由不仅当上了大汗,还让全体蒙古人立誓,从此以后,蒙古大汗只在他的家族里产生。这相当于断了其他所有蒙古人的升天之路,破坏了蒙古人最古老神圣的习俗。贵由不管这些,他再接再厉,在二叔察合台死后,把手伸向了中亚。
  察合台原本把察合台汗国的汗位留给了长孙哈剌旭烈,贵由说:“儿子还在世上,孙子怎么能当继承人。”把汗位硬生生地夺走,给了与他交厚的察合台的儿子也速蒙哥。这种事,除了他的爷爷成吉思汗之外,他爸爸、他叔叔谁都没有做过,它会引起蒙古的内乱。
  贵由很干脆地死了,只当了一年多的大汗。
  这一次选举大会没有再召开,窝阔台的老婆乃马真和贵由的老婆斡兀立海迷失决定自己做当家人。这两个女人倒行逆施,很多蒙古人被活活气死,其中包括蒙古的开国宰相耶律楚材。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公元1251年。
  这之间,南宋方面发生了很多事,除了余玠的报复之外,太多的人和事都改变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蒙古人内乱,影响了前线的战局。
  余玠先是防守,公元1246年,蒙古军四路攻蜀,受阻于运山城(今四川蓬安县东地附近山地)下,蒙古四川都元帅汪德臣部惨败,汪德臣的弟弟汪直臣被击毙。两年之后,蒙古军企图从藏地南下,迂回攻宋,余玠派俞兴西征,大败蒙古军于大渡河畔。
  随后余玠主动进攻,收复了蒙古军在四川最重要的据点兴元(今陕西汉中),将战线推进至接近原蜀川外围的防区。
  局面大好,突然就倒。余玠的好运终止于首相郑清之的病逝。郑清之欣赏他,信任他,他可以在蜀川大展拳脚。郑清之死了,一条锁链从临安横越千里套到了他的脖子上。
  新上任的首相谢方叔早就看他不顺眼,天天在赵昀的面前碎碎念,说余玠专制一方,有不臣之心。时间长了,加上之前蜀川吴曦的叛变,哪怕没有证据,赵昀也对余玠起了疑心。
  赵昀召余玠到临安自辩。余玠惊怒交加,在动身之前病倒,最终忧愤而死。也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服毒自尽。
  余玠死了,“蜀人莫不悲之”,临安却无动于衷。接任的余晦快马加鞭来上任,大力清除余玠亲信,以达到首都对四川的管制。州西路安抚使王惟忠,被诬以通敌罪杀害。不久,宋廷又追削余玠官秩,使这位忠臣的死后也被算账。
  然则,余玠首创的山城守蜀之法无可动摇,尤其是钓鱼城,它被扩建了,变得更加完善,尤其是城内的水井达到了九十二口,绝对不会有水源问题。
  这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南宋的生存带来巨大的依托。与之相比,孟珙的成绩仍然要更高一筹。蒙古军奉行的先蜀川后江南的战略,以及余玠在蜀川的成功,让京湖地区的压力骤然减弱,孟珙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
  孟珙收复了襄阳、郢州、荆门军、光化军等重镇,使原岳家军防区的前沿阵地复原。时机大好,孟珙希望临安能支持他,派重兵驻扎襄阳,巩固赵宋的根本重地。可惜,赵昀在临安城里考虑了一下,还是蜀川、两淮更重要吧,毕竟京湖已胜利,那边在防守。
  于是不派兵。
  孟珙无奈,只能再一次专注于防守。公元1240年左右,河南境内的蒙古军调动频繁,在边境线耕种屯粮,积木造船,目标直指荆襄。
  孟珙有吴玠的遗风,防守时更注重突如其来的攻击。他悄悄派兵进入河南,数道并进,有的去毁掉蒙古军的粮库,有的去烧蒙古军的造船厂。几路人马同时发动,每一路都大获成功。
  烧完了敌人的物资,孟珙叹息了一声,觉得前途暗淡。
  赵宋一向以财力雄厚示人,与辽战、与金战,都在物资与人数上填补实际战力的差距。可是近三百年过去,一切都变了。蒙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种族,南宋偏安半壁江山,什么事都得精打细算,才能勉强支撑。限于时局,孟珙决定屯田。
  京湖驻军在长江沿岸耕种大面积的军田,不仅粮食自给,每年还能补给临安。
  时光在这种稳定中流逝,孟珙走到了公元1246年。这一年里他很不开心,他计划了很久,也实施了很久的一件事终于有了回报,一些在宋、蒙之间摇摆不定的汉族武装,终于选择了南宋。这对没钱更没人的南宋来说是及时雨、强心剂。
  可是皇帝陛下赵昀不喜欢。他觉得这是自找麻烦,像从前的李全一样,今天归宋,明天附蒙,于国何益?
  孟珙在巨大的失望中病倒。重病中的他深深地叹息:“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九月三日,理宗时代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