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西窗烛话 >

第229章

西窗烛话-第229章

小说: 西窗烛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一次是在下午4点37分,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看文件长达30分钟,到了下午5点以后,毛泽东的血压开始下降,经过了六七个小时的全力抢救,心电仪只有微弱反应,没有明显的心跳,也不能说出话来了。入夜,政治局成员分批到这里对毛泽东进行了告别,而在那个时候,毛泽东甚至还没有完全丧失神志,通报来人姓名的时候还能心里有数,居然还能握着叶剑英的手想要说些什么。

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终于走了,9月11日,他的遗体被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供全国人民吊唁、瞻仰,9月18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空前的追悼会,9月20日,毛泽东的遗体被秘密转移到一所医院的地下室进行保存。10月6日深夜,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突然到访,鞠躬、默哀,对浸泡在药水里的毛泽东汇报了粉碎“四人帮”的决定和实施,然后就是1977年的8月22日,在这间地下室呆了快一年的毛泽东的遗体被转移到新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里进行安放,至此,一代伟人就结束了他这一生的最后旅行和奔波。(2009/11/5)

灯下漫笔 总理、宰相、师爷

准确的说,不能把周恩来称作毛泽东的师爷,因为师爷不是官,而他却是共和国的总理,准确的说,不能将周恩来称作毛泽东的大管家,因为管家不是官,他却是中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无论如何,他就是毛泽东身后的影子,这个位置一般是属于师爷、管家、宰相的。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白色恐怖下,还是在风展红旗如画的火红年代,周恩来都是毛泽东的左右手,都是毛泽东的最重要的谋士、都是毛泽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的主导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不倒翁,人们常常会说到那个被毛泽东说成“很面”的李先念,其实不然,中国共产党中间最神奇的不倒翁就是周恩来。从一开始的陈独秀,到后来的王明、李立三、瞿秋白都曾经对他委以重任,尤其是在斯大林、共产国际的心里,周恩来一直是一颗重要的棋子,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党的领导机关担当起领导职务,就是在中央苏区臭名昭著的“三人团”里,他也是其中之一,有资料表明,毛泽东之所以能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挽救红军、挽救党,正是在担架上做通了周恩来和王稼祥的思想工作,才最后孤立了李德,能够得以使红军和党转危为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所属宝佑桥周庆的十八代孙,周家时代书香门第,仅仅清朝就出了两个进士、五位举人,但最突出的还是出师爷,周恩来1964年就曾经说过:“师爷很厉害的,给县官出主意。县官有两个师爷,一个管收税,多数是沧州人,一个管判案,多数是绍兴人,都可以剥削人。”加上他从小就被过继给伯父,生母和养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相继离世,使得他很小就开始当家、照料家务、外出应酬,所以,在周恩来的身上既有家族谦逊有礼、勤恳谨慎、精明干练和成人之美的胸怀,更有从小练就的办事和协调能力,而南开中学当年的同学录对他的评价十分中肯:“君性温和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有人说过:“周恩来投身革命以后,从来没有谋求最高领导地位的愿望,尽管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机会。他一贯能够使自己的政治本能和专业知识为新的领导所器重,成为领袖的一个有价值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助手。”的确如此,从陈独秀一直到毛泽东全都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在前三的位置,而主要的职务都是与管家、师爷、总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恩来生前常常对人很谦虚的说:“毛主席是搞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战术,当助手是否当得好,还没有把握。”这也是实在话。毛泽东做的都是大局方针,周恩来做的就是实际工作,在一些问题上会与毛泽东的意图和思想发生冲突、犯一些现在看来很低级、很幼稚的错误也就是难免的了。例如在对待美国兵乓球队访华的问题上,周恩来主张留下地址、不予批准,而毛泽东却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兵乓外交;再如,当年中国被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周恩来认为没有准备、行程匆匆,建议下一届再派代表参加,而毛泽东却指示马上成行,这才有了著名的乔冠华在联大会议上的开怀大笑;还有美国提出给中国提供“核保护伞”,周恩来满口答应,毛泽东则断然拒绝,这些事实都使得外国政要和中国问题专家在敬佩周恩来接人待物上的彬彬有礼的同时,也看见了一些很细微的地方,也就是基辛格所说的那样:“他谨慎地站在那个伟人的背影后面。”

毛泽东曾经说过自己身上有“虎气”和“猴气”,日本学者认为在周恩来的身上具有鹰和鸽的极为不同的双重性格可谓是入木三分,1916年,周恩来所写的那首诗:“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吟侬拙,激流让尔先。”很形象的说明了他的作为鸽那一面的性格,而那首著名的诗:“”则很精辟的表达了周恩来刚毅如同鹰一般的的另一面。因此,毛泽东的刚中带柔、雄才大略与周恩来的柔中带韧、事无巨细的工作作风形成了极大的互补互济,他们的这样的性格基础也就形成了这一对在中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君臣之间的对立统一和配合默契。

纵观明清以来的历朝历代的宰相、首席大臣,当然还包括民国政府的总理,没有一人的伟绩能与周恩来与之相比,更没有一个人能像周恩来这样几十年不倒,没有人能像周恩来这样鞠躬尽瘁,也没有一个人能像周恩来这样善始善终,当然也没有一个人能像周恩来这样将毛泽东的师爷、共产党的管家、共和国的总理演绎得如此精彩、表现得如此潇洒、运用得如此行云流水,所以,他和毛泽东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009…10…25)

灯下漫笔 太监与性

太监这个行当源于猴年马月无从考证、纵论纷纷,最著名的太监莫过于那个写出了《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不过此人虽然受过宫刑,可是没有入过宫、也没有当过太监,出狱以后就云游天下,博览群书,给后人留下了那本空前绝后的历史,值得敬重;明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叫郑和的太监,也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到处游山玩水,不过人家还能漂洋过海,到别的国家宣扬我国的强大和威望,也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在太监里面,最著名、最能干、最为显赫的就是晚清的李莲英了。他不像安德海那样横行霸道、荒淫无耻,一出宫还没有走出山东境界就被人给杀了,李莲英虽然是奉旨出宫,可是人家却连官轿也不坐,跟在七王爷身边鞍前马后、屁颠屁颠的,给慈禧太后梳头的大太监每天晚上还给七王爷洗脚,自然好评如潮,这也是一等一的人物,太监里的杰出代表。

当然也会有那些“玉茎重生”的太监,在皇宫大内里面,那就是个宝。据说都是因为进宫的时候手术做得不彻底,长大以后偷偷吃了壮阳药又恢复了那种功能。最著名的莫过于明末的权阉魏忠贤,史载此人恢复得很不错,居然和熹宗的乳娘客氏私通,享受倒凤颠鸾之乐,还会和别的太监争风吃醋;当然还有清朝的安德海与慈禧太后,两人大白天就敢在宫中**,据说被不少人撞见过,那些皇亲国戚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安德海一出宫就命丧黄泉。魏忠贤的运气好一点,因为熹宗也与那个乳娘有一腿,史载那个客氏就是那个被她用自己的乳汁抚养大的小皇帝的第一个女人,而且还颇有些手段,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是绝大多数太监却没有那种幸运了,也就是有那个欲望却没有那个能力。清人笔记《浪迹丛谈》曰:“阉人近女,每喜手抚口啮,紧张移时,至汗出即止,盖**至此以发泄盖尽,亦变态也。”清人查慎行的《人海行》里也说,明崇祯皇帝在一次突击搜查中,从周皇后和田贵妃的宫中搜出了不少太监用来和女人交合的狎具,民间盛传隆裕太后与最宠爱的大太监小德张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需求的。后来到了民国,小德张也到了天津,他家里有一个姨太太跑到巡捕房去哭诉,说是在他家里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后来,小德张花了大把的银子把那个姨太太领了回去,但这个阉官与隆裕太后之间的一些秘密也被他人所知。

看来,臭汉、脏唐、宋不清;元迷糊、明邋遢、清鼻涕是有目共睹的。有空的时候写一本有关太监的历史小说,就写那些“玉茎重生”和那些有欲望无能力的太监,一定很有市场的。(2009…11…)

灯下漫笔 签约之后

上个月,**文学的编辑从北京给我打电话商谈签约的事,有些被人家的诚意打动。因为当时正在与逐浪小说、翠微居、世纪文学和烟雨红尘的一些编辑在QQ上聊得火热,加上不久之前的****、新浪原创、红袖添香和看书网的那些编辑都是采用留言或者是在QQ上交谈的形式进行沟通,就显得**文学更有诚意,更有善意了。我很有礼貌地问过人家他与兼职编辑有什么区别,回答说:他是拿工资,那些人是拿提成的,就把我给说动了。经过了QQ上的几次咨询,经过了断断续续的几次电话交谈,一时心血来潮,就把《红杏枝头》(重排版)、《天官牌坊》、《十全十美》(也就是原来的《直插云帆》)、《峡州三部曲》、《红肥绿瘦》和《西窗烛话》统统与**签了约。当然会有别的网站的编辑大呼失望,说还从来没有这样慷慨的,饭要一口口的吃,还有摸着石头过河,说我如此一来岂不是和韦小宝一样狂赌一把了吗?

《红杏枝头》第一版临近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在**文学上突破百万点击大关的,原本是想见好就收,就此搁笔的,谁也没料想,在上一个月,《红杏枝头》因为一日三更,也因为是免费作品,点击率在**文学上突然爆发,一月就有五十万,而《红杏枝头》(重排版)在其他的一些网站上也是风起云涌、盛况空前,就有不少的编辑找上门来谈签约的事。正在应接不暇之际,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文学,从理智上说,这是一次冒险,**文学在经过了前几年的异军突起之后,就少有表现,在一些文学搜索上也很少见到这家网站的名字;从感性上看,在**文学上点击率不错,上月曾经进入都市频道的前三名,也曾经名列免费作品的榜首,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加上自己很喜欢**文学的定时发布系统,也很喜欢下载的一些书,也就不犹豫了。好不好看是读者们说了算,正确与否只有自己才会明白。

《红杏枝头》的重排和修改前后经过了两个阶段。主要的起因还是一位**的读者看了我的这部作品以后的留言,先是好好的把我吹嘘得云里雾里去了,再就是说自己看得头都要大了,建议重排。虽然只是一个建议,却能代表很大一部分读者的心声,我在其他的一些网站也听见过类似的呼声,就是考虑了很久,最后受不了诱惑,也受不了自己内心的冲动,就开始了重排版的整理。刚开始也就是简单地将章节重新进行了组合,效果还不错,从点击率就可以看出来。只是自己总觉得不太满意。就在开始写《谁是谁的谁》的时候,突然找到了弊病所在。

那是一个3G网站的编辑对我说的一番话:纸质读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