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西窗烛话 >

第22章

西窗烛话-第22章

小说: 西窗烛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作者。只是在把小说的代序、故事简介和主要人物表上传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麻烦,这完全是因为不熟悉相关规则而引起的。9月30日的申请,国庆当天被驳回,理由是不得涉及具体的地名、人物和高层,想想也是,于是,就把宜昌市改为某市,相对应的就把所有的相关城市也改动了,人名倒是没什么改动,就又上传审核,但依然被否决,理由和第一次一模一样,就有些沮丧,有些愤怒了,给管理员留言抱怨:一直都很喜欢《****》,不想改换门庭,但愿“事不过三”。于是很仔细地重新检查了一遍已经上传的文件,的确有些杂乱,就把主要任务表给删去了,把第一次上传的第一节放进回收站里去了,就到网上溜达去了,下午四点回来看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审核已经被通过,而且反应很快,大喜所望,一口气把前五小节都上传了,激动的彻夜未眠,可见欣喜若狂的程度了。

其实最先以小说形式出现在网络上的是《新浪论坛》里的《原创工作室》。我用GMAIL和《百度知道》搜索了一下,最大最好的文学论坛都承认是《新浪论坛》,就去点击注册了。很顺利,只是因为没有经验,在《原创工作室》上传了代序和第一节以后,居然点击了预览,就像个傻子似的在那里呆呆的厮守,最后在情急之下点击了发表,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新帖,心情就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似的绽放;而在《原创工作室》的目录里也看见了《门板挡不住》的名字,虽然显得很陌生,也有些势单力薄的感觉,但那种兴奋的感觉无与伦比。因为《****》还在审核,《新浪论坛》就成为我最先发表作品的地方了。我与《新浪网》有着很深的感情,自从有了电脑,学会了上网,学会了打字,也学会了浏览以后,《新浪网》几乎是我每天必到之处,看新闻、读书、看评论,可以说对这家中国第一门户网站很有感情,而且第一个接纳了我,当然是感谢不尽。

完成了对网站、论坛的小说的上传以后,就想起了博客,开始只是脑筋急转弯,后来愿望越来越强烈,就决定把自己的博客写在宜昌本土的网站上,这就有了《三峡日报》主办的《三峡传媒网》的《三峡博客》,选中了原创,也选中了一杯浓浓的咖啡,效果不错,只是字太小,看起来很费劲,有些暗暗发愁,如果以后上传的章节字数太多,段落过长,那该如何是好?

随着《门板挡不住》的上网,有了些兴奋,也有了些感激之情,更有了些扩大影响、追求知音的想法,又先后在《西陆社区》的《卧虎居》和《91文学》的《都市生活》里安营扎寨。前者是我很喜欢的一家论坛,若干年以前,刚刚学会上网的自己在其中看了无数的小说作品,因为还不会下载,就傻兮兮的趴在电脑前抄录了不少小说的有关章节,前不久整理东西的时候还翻出来看了看,厚厚的一大堆,自己都被当时的狂热和毅力所感动;后者是我三年前自己精挑细选找到的一家文学网站,实不相瞒,除了《****》,《91文学》就是我的最爱。有段时间因为不能上网,在包月的最后几天,我夜以继日的把这家网站所有分类的排名前100位的小说通通下载了一遍,狂热之极可见一斑,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放在这两家网站上发表,也是对这两家网站的支持和感谢。

因为张朝阳而喜欢《搜狐》,因为喜欢《搜狐》而用《搜狗》在网上东张西望,也因为《搜狐》而用《搜狗》在电脑上码字,所以写了点东西,也就想放在《搜狐》上让大家看看。

《门板挡不住》从金色的十月开始起锚远航,按照计划,大约需要六到八个月与各位看官朝夕相处,在这里预先对各位的耐心等候表示敬意。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定会遇上艰难险阻,冰山暗礁,但这艘朝气蓬勃、无所畏惧的巨轮一定会开足马力,乘风破浪,驶向无限美好,灿烂辉煌的彼岸的,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居然已经出发,就应该抖擞精神,高唱凯歌,勇往直前!

写了一些发表《门板挡不住》的经过和想法,也让各位看官知道一个初来乍到的家伙的底细,相信大家一定会和杨婷婷的感觉一样,哑然一笑,骂声:“笨!”不过,所谓笨鸟先飞嘛,希望大家耐着性子坚持看下去,一定会感到愉悦的,如果没有重大变故,每周力争更新三次以上,这样就可以和大家一起走过金秋,走过飞雪,走进二零零八年那个充满期待的大好春天。

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多多捧场,希望喜欢宋词的同志,喜欢宜昌的朋友,喜欢品头论足的先生们,喜欢脉脉含情的女同胞,喜欢快乐生活的大虾们,喜欢《门板挡不住》的所有看官对这部长篇小说多加指正,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大家不妨也留些观后感

2007…10…4

面朝大海 个中滋味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门板挡不住》的写作,一个十分鲜活的构思、一次心血来潮的冲动,然后就是日以继夜的坚持,持之以恒的伏案疾书,还有大刀阔斧的修订,日复一日地在电脑上码字,直到2007年10月30日晚上9点的最后完成,我终于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对这样的宏篇巨作的全部修订,也就完成了这部伴随了我一年多的长篇小说的创作。

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和七个女人的故事,一个轻松愉快、令人喷饭的爱情故事,一个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现实故事。可能会有些情节令人感到似曾相识,有些语言叫人读来亲切,有些人物与我们朝夕相处、摩肩接踵,那就要感谢读者,那就是这部小说的宗旨和夙愿。

拒绝玄幻灵异,摒弃仙侠魔怪,写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年轻男女的爱恨情仇,而王大为这个硬朗而帅气的小伙子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间所经历的林林总总,就是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也许就是那句宜昌土话里所说的:“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第一稿写的很快,差不多三个月就杀青了,大概写了一百二十九小节,写得很简单,只是越到后面就越感到吃力和有些不满意了,有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突然冒了出来,而且由于交代不清而到处打补丁,想推倒重来的想法在博大艺苑的时候就油然而生了,于是边写边改,也就拉开了第二稿的序幕,很辛苦的,单单为了情节的安排和目录就重写了不少于十次,最后增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刘心怡。刚开始的时候是想让李玉如、孙晓倩和钱凤柔三足鼎立,一个现代、一个古典、再加上一个大名鼎鼎的明星,后来又把李嫣然拉了进去,英雄救美,多好,也得以身相许吧;杨婷婷在他父亲的坟前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后面就是顺水推舟了;孙晓倩似乎一直写得很单薄,有些情节也很不如意,索性把她放在最后,几乎是完全重写;韩巧巧就是为了衬托粉色佳人才安排的;刘心怡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神仙妹妹,而且自认为写的不错,有些情节还有些沾沾自喜,是不是有些夜郎自大了?不过在女人的最终数字上,我还是不可挽救的落入了俗套之中。

还得不厌其烦的再声明一次,《门板挡不住》的所有的情节都是虚构的,所有的人物也是虚构的,一切都不过是小说的载体,其用意只是单纯为了享受写作的快乐和自我欣赏、公布于众的乐趣。因为是宜昌人,所以对于这座沿着长江而展开的狭长的山区城市有着很深的感情,再就是武汉了,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对武昌的熟悉程度甚至远远胜于对宜昌周边的印象。小说里提到的那些城市十之八九我很久以前都去过,有的不知去过多少次,当然从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我的取向,武汉是最市民化的城市,杭州则是名扬海内外的人间天堂。当我和小说中的主人一起,用笔墨和那么多的城市接触的时候,随着他们一道徜徉在那些熟悉的大街小巷,那些过去了的、已经淡忘了的往事就鲜活的重新呈现在我的脑海了。

在写作开始的同时,《门板挡不住》的修改就已经展开了。先是添油加醋,尽可能地把事情说透,交代清楚,章节和段落就开始膨胀了,直到自己意识到这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愚蠢可笑的,面面俱到也就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就在调整情节、安排故事节奏上下功夫了,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重写,大段大段的删除,毫不夸张地说,全部小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篇幅经过了润色和改写,最后才成为这二百二十一小节的规模,删掉的总有几十个小节,很可惜,却因为内容雷同而不得不放弃了。

如果没有电脑,我是绝对无法完成洋洋八十六万字、如此巨大的长篇小说,也根本没有办法三易其稿,在《门板挡不住》的写作中,重要的就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修改和删改。刚开始用公文纸,写了好几百页,也写完了一瓶英雄蓝墨水;再用各种的练习本、工作笔记和帐薄记下了所有的修改,也写完了一瓶英雄红墨水,才算是完成了修改;最困难的就是往电脑上码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上去,还得检查错别字,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熟悉了微软输入法、谷歌输入法还有搜狗输入法。

虽然打字对我而言很困难,但我马上就发现了电脑写作的好处,可以让你无数次地进行增添、删除、插入和粘贴,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有时候老是不能进入状态,写出来的有些东西苍白无力的弊病是个很有用的工具,我就可以一边又一遍的推敲和斟酌。好笑的是,因为我在原告上画了密如蛛网的引线,又重写了无数的小段落,有时候自己都被弄糊涂了,索性都搬到电脑上再进行调整,如果没有电脑,我就只有待以自毙。我很喜欢这样的便利,这也是第三稿非常顺利的原因。

在《门板挡不住》中间,我先后引用了大概一百八十多首宋词。中国文学宝库最为被人叹为观止的无疑就是唐诗宋词了,而由于我首先抓到手里的就是胡云翼的《宋词选》,也就一贯而为之了,其实我很喜欢宋词的,为了喜欢,把一些地方只需要引用一句即可之处统统全文引用,就是让大家茶余饭后和我一起品词。事实上,宋词是歌曲,而那些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歌至今还在传唱着,无论是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还是十七八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叫人心驰神往,而在《门板挡不住》里面,最想用情节和内容表达的则是宋祁的“东城渐觉风光好”和朱敦儒的“我是清都山水郎”,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风流!

在《门板挡不住》中间,在4月30日到5月1日这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若干天以前的事只不过是一个注解和说明而已,这样的闪去闪回的写作手法在国外很流行,我喜欢的阿瑟黑利就是这样写作《航空港》的,在结构构思上,我首先想起的不是曹禺的《雷雨》,而是那个如今没有什么人还记得,但当时却红遍全国的宗福先的那部《于无声处》。

在《门板挡不住》中间,我一直试图用很巧妙的方式来说明茶壶与茶杯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学说是不能说出口的,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恶习,知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言,明明所有人都知道的情人、二奶、一夫多妻、***、**换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家都视若罔闻。每每有达官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