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西窗烛话 >

第207章

西窗烛话-第207章

小说: 西窗烛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色列的犹太人的性格有一个精辟的总结。很形象、很真实、很客观、也很冷静:为了一个人,他们可以进攻一座城;为了两个人,他们可以进攻一个地区;为了三个人,他们甚至可以进攻一个国家。

这样客观的评论和总结才叫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想想那么多次的中东战争,全是在毫无防备之下遭到的突然袭击,如果犹太民族不是全国动员、全民参战、殊死抵抗、精诚团结,这个弹丸小国恐怕早就被那些穿长袍的阿拉伯人的铁蹄踩得稀烂,被那些彪悍的阿拉伯人打得灰飞烟灭了。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如果不自强不息,总是仰人鼻息,倒霉的重视自己,被打败的永远是自己。

回忆我国的历史,正是由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件,占领东北三省采取怀柔政策,从而使得来自一个岛国的一群穷凶极恶的矮小的倭寇气焰更加嚣张,最终竟敢发动全面对华战争,以致有着五千年传存文明的泱泱大国就差点成了大东亚共荣圈的一个棋子;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突然决定取消空中支援,自己家里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困难关头,却毅然决然的派出志愿军赴朝参战,那首《志愿军战歌》唱的多好:“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以至于克拉克发出哀叹,他是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美军司令。

那就是一个强大而又勇敢的新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示的朝气蓬勃的形象,那就是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向全世界展现的不屈不饶的形象,那就是在任何强大的对手面前毫不畏惧,敢于亮剑,那就是遵循所有战争的不二法则:狭路相逢勇者胜!以后发生的中印边境保卫战、抗美援越以及中苏边界保卫战不都是用雄辩的事实来证明中华民族的不可欺辱,不都是在宣告新中国已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吗?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不都是在用我们的一个个胜利宣告敌人的一次次失败吗?

可惜在以后的若干年里,由于领导层的更迭,由于立党立国思想的转变,也由于最基本的立场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我国一直对外采取韬晦政策。说得好听点,就是戒急用忍,说的不好听,就是鸵鸟战术。大使馆被炸,忍了;侦察机将我机撞毁,忍了;军舰强行登船检查,也忍了,一次又一次对人家做出的高姿态,甚至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当英日疯狂减持美国政府债券的时候,我国还在义无反顾的进行不断增持,无怪乎布什的救市计划一出来,就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有2500亿美元是中国政府帮着买单。买单倒无所谓,但是要值得。可是人家军方的人员透露说,美国已经完成了对中国的完整包围,他们可以在十五分钟内打击中国的任何目标;中国不过就是想造两艘类似于英国早期的航空母舰,就引起一片惊呼,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这样做太有必要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海军的短板所在,差距之大。

以巴开战以来,各路就开始了积极的斡旋和调停,联合国也就此发出了呼吁和通过了决议,有消息称,我国也将派出特使前往中东,想想看,人家萨科奇和赖斯都无功而返,派个特使不过就是摆个姿态而已。以色列进攻依旧,还在散发传单,要求加沙城里的居民给予合作,以免伤及无辜,哈马斯又从黎巴嫩向以色列发射迫击炮弹,战争依然在继续。其实联合国现在不过就是一个大的世界论坛,让各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而已。人家美国进攻伊拉克就干脆利落的绕过了联合国,最后留下一大堆乱摊子让联合国帮他们收拾,好不潇洒,好不自由自在。以色列也见到了榜样,态度强硬,声称不取得预想的结果决不收兵。

就又想起关于派军舰到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武装护航的事情经过。外交部发言人先是坚决否认,后又义正词严的声称我国从不参加这样的武装护航行动,好在领导层很快就发现这样做的极端错误,在毛泽东115周年的时候,派出了自己的两艘军舰。在军舰抵达亚丁湾的时候,电视主持人欣喜的向全国人民宣布,至此,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有了军舰在亚丁湾进行护航。可是我就是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知道了一个事实,人家早就去了,早就在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原来我们的行动是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最后,既然不当风头,也不能老是只当鸡尾吧?

以巴战争告诉了我们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得主动出击;要想让对手怕你,自身就得有一副铁打的脊梁、毫不畏惧的肩膀和坦荡的胸怀。一个国家也就是一个人,只有敢于理直气壮的维护自己和人民的利益,只有在敌人的威胁和引诱下不动摇,不畏惧、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向着对手大喝一声:“小子,放马过来!”才能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

想起了孟夫子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很合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009…1…12)

灯下漫笔 感谢——写在《天道酬勤》之后

严格的算来,《天道酬勤》并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集,最开始的应该是自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那些《朝花夕拾》、《灯下漫笔》和《乘风集》,还有一些用工作笔记和薄薄的笔记本写成的一些豆腐干似的短文,至今还保留着,藏在书柜里偶尔翻翻,还是有些感慨,其中的有些作品,譬如短篇小说《在捍卫真理的时候》、电影文学剧本《金钗玉莲》和长诗《春游》都是那段时候的旧作,这次发表,稍稍改动了一下,认为还算是得意之作。而2000年以后的作品,大多都是从自己的日记中摘录出来的,就有些随意,也有些懒散,也有些颓废,不过就是一些心情偶得罢了。一直到2006年开始在电脑上学习打字和写作才开始变得系统起来。第二年,决定在QQ上写日记,决定在《新浪博客》上开辟自己的个人空间,才真正的认真起来,不过那就是《西窗烛话》里的故事了,就是另一个起点,另一种写作、另一本文集了。

最早的写作应该是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在学院街小学,那是这座城市最历史悠久的一所名校,班主任是一个历史上不知有什么污点,表情严肃却教学十分严谨、对学生管教严格的老师,在一次作文比赛里,我曾经写过一篇给越南小朋友的一封信,记得其中用了一些排比句,还有一些抒情的词句,得到了老师的积极评价,作文本上红色的批语写了满满一页,还被选为当年的优秀作文集。老师嘱咐我将这篇作文寄给越南驻华大使馆,结果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可惜老师还以为我的薄薄的两页信纸会与当时风靡全国的越南的那本《南方来信》相媲美。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生活道路上发生了重大变故,如果不是命运之神给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使我有很多的时间读到了许多书,也使我从那些浩如星河的书本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我是绝不会走上写作之路的;如果不是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了许多的见识、许多的感悟、许多的学习、许多的冲动,我是没有信心和能力写出像峡州三部曲那样的宏篇巨作的,了不起就是像《天道酬勤》、《西窗烛话》这样的豆腐干的作品,或者像《屐痕点点》那样的回忆录,可是转回一想,就是这三部个人文集也已经可以让我问心无愧了,还是那首歌唱的好:“我要飞的更高,飞的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的更高,飞的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声呼啸!”

这部作品以前曾经分别在不少的网站里发表过。譬如用《阳光灿烂》的书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用《悠然我思》发表的诗词,用《灯下漫笔》发表的游记,用《舞文弄墨》发表的散文,用《家人、朋友及其他》发表的回忆录。之后又曾经摇身一变,变成了《信手拈来》,可是热闹了不久就被迫中止了,还是因为年代、内容和分类有些矛盾,最后才决定全部停止,全部演绎成宜昌石头的个人三部文集。

《天道酬勤》是2008年以前的部分汇总,《屐痕点点》是三部回忆录,《西窗烛话》则是2008年以后的所有作品,就开始分开上传了。在选择网站时,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旧情不忘,就把《天道酬勤》放在《翠微居》上,把《屐痕点点》放在《起点》上,把《西窗烛话》放在《**文学》上。从三家网站的对比来看,《翠微居》反应最差,这倒完全出乎自己的意外,真的可惜了这部有477页,51万字的《天道酬勤》的合集,只能怪自己看走了眼。《起点》不温不火,反应一般,读者也一般,《屐痕点点》也就是勉强过得去,不过第一部分《三十而立》现在没有时间誊正,只好等以后再来收拾旧河山了。倒是《西窗烛话》在《**文学》一直名列社科类作品的前三甲,还曾经长期占据头把交椅,就有些喜出望外了。

不管怎么说,《天道酬勤》已经整理完成,也胜利上传完成,也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也是自己对过去的一次告别。感谢电脑,让我能三易其稿;感谢网络,使我能将我的作品永久保存;感谢生活,让我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感谢读者,能够关注和鼓励我继续努力!(2009…1…26)

灯下漫笔 团年

中午出门的时候,除了一群孩子在楼下滑着滑板、放着鞭炮以外,没什么人在下面闲逛,也唯有人在说闲话,打牌的人也不见了踪影。那家生意不错的菜馆关门了,大人都在自己的家里忙年,有些人家是中午团年,门前、窗前、台阶前到处都是红红的鞭炮爆裂的碎片,33路社区迷巴上没几个人,女司机把车开得飞快,小区沿街的所有商店,除了北山便利店和一些卖鞭炮的以外都关门闭户了。在西陵二路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听两个年轻女孩关于红绿灯的议论很有些忍俊不止,她们认为行人过街的红绿灯是交警按照自己的喜好设定的,“根本不合理。”她们撅着小嘴横冲直撞,我也就顺势而为,也闯了一次红灯。

这座城市安静了许多,就有些不习惯。少了那些蜂拥的车流,少了那些川流不息的人群,少了那些占道经营的小商贩,少了那些沿街叫卖的农村菜贩,少了那些喝酒闹事的家伙,也少了那些勤劳的环卫工人,更少了那些任劳任怨的打工仔,也少了那些偷盗者。据说城里一下子少了四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如此的空旷,如此的清净,想想深圳那座移民城市,岂不是成了一座空城?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儿童公园,如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到处都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围着那些兴奋的孩子们转,以前就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如今当然更是变本加厉了,不过在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谁都知道,但谁也不理不睬。

在走进市政府大院的时候,照例会被那些担任警卫的小战士叫住询问一番,就得老老实实的回答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是这道门的常客,一直在这里来来往往,还有出入证,加上住在这个大院的人认识我的不少,还有不少是老相识,只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站在门口的士兵年年在变,甚至半年就又换了新的面孔,当然认不得我。一张张还不到二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