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西窗烛话 >

第152章

西窗烛话-第152章

小说: 西窗烛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株洲是一座工业大市,因为电力机车,因为钢铁冶炼,也因为摩托车而拥有几十万产业大军,但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株洲的铁路枢纽地位,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都在此处交汇,据说是中国少有的几个特级车站,有着很有派头的火车站,也有宽敞的站前广场,还有南来北往的旅客。

不记得株洲到过多少次,和哪些人物来过,但我儿子肯定来过,因为他很喜欢株洲火车站前的一个书摊,那里有些画得很夸张的日本漫画册,一口气买了好几本,直到今天,好像家里的某个角落还藏着劫后余生的几本。我们就乘着公交车游览市容,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到处都是规模宏大的工厂,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前尽是姑娘,而株洲肉类冷冻加工厂进进出出的尽是小子。

我们走进奔龙公园,那是一个有着大片草坪,稀疏树木,起伏的山坡的公园,简直就是以后在一段时间里风靡全国的高尔夫球场的翻版。湖面很大,平静的湖面上有小船在滑动,波纹慢慢的波及到岸畔,有些飘落的柳叶在波纹上起伏,也有些千规一律的亭台楼阁,只有那两条用青藤扎制而成的奔龙形象,因为大,因为高所以不平凡。

儿子还是最喜欢要我带他到新华路上的公路桥上去看桥下那么多的铁轨,浩浩荡荡一大片,几十条铁道线密密麻麻,全从这座桥下奔向株洲火车站,想想也是的,三条铁道线在此交汇,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列车从此经过,重载的货车,干净的客车,喷着黑烟的蒸汽机车,神气十足的内燃机车,铮亮的铁轨,闪烁的信号灯,尖锐的汽笛,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声音,这都是儿子的最爱。

那位络腮胡子的司机虽然遭到了那位女子的呵斥,却依然坚持沿途载客,随上随下,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乘客们不干了,开始有人叫骂起来,司机开始还想反抗,却招来全体乘客的一片骂声,司机知道激发群怒也不是好事,在停车再次塞进一个人以后,庄严承诺:“从现在起,只带长途。”

经过株洲就是醴陵市。这里是湖南的瓷都,有段时间,宜昌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醴陵的瓷盘瓷碗,可谓影响之大。但据说,主席在湖南吃饭的时候,曾为湖南醴陵瓷盘上的红梅烧制的低劣水平微微皱了皱眉,察言观色的工作人员报告了汪东兴,这才有了以后轰动世界的“主席用瓷”。班车经过的地方没看到繁华之处,只是家家户户的墙上都贴有五颜六色的墙面砖,远远望过去,却也色彩斑斓。

在醴陵呼呼啦啦下了一大帮短途乘客,班车就宽敞了不少,到筱县时又有不少下车的,班车上就只剩十几个人了。司机却反而心情好了许多,在城关镇拐了几道弯,停在了一个十字街头,叫大家下车吃饭,自己一下子跑得不见了人影。街上在翻修道路,沥青被铲除了,只有黄土路基,风一吹过,一路黄尘,有时还能形成旋风,我们就在一路黄尘之中狼吞虎咽的吃着湖南米粉。

茶陵是山区县,属于罗霄山脉,公路就在山谷之间穿行,还有一条醴茶铁路(也叫湘东铁路)形影相随,这样的穷山僻壤为何还修条铁路,难道单单就为了茶陵的煤炭,我看不像,挺神秘的。这里已经很贫瘠了,可以看见被雨水溅得灰黑的木板房,石灰脱落得差不多了的土墙房,还有绳上晒着的破棉被,房外瘦弱的小孩。山大了,树也大了,石头也多了,人却稀少多了。

我们被抛在茶陵城关镇尘土飞扬的大街上。行人稀少,路边的菜摊上空无一人,小餐馆蒸笼的馒头上落满了恶心的绿头苍蝇,却没人理会,一个烫着卷发的胖女人正与一个红衣女子站在一个水果摊前带劲的谈论着什么。我们跟着一条瘦得皮包骨头的大黄狗走进茶陵汽车站空荡荡的售票厅,想买第二天返程的车票,就站在那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没有想到的地方,我有了一个新的决定。

我告诉了准备买票的同伴:“我们到江西永新。”

六六大顺 35.从猛洞河到王村

鄂西的全称是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湘西的全称则是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人家还多一个苗族,可见人家的少数民族还多些。

这个地方对我而言是一片神秘的地方,一代大师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写的凤凰,而凤凰就是他的故乡。想想电视上看见的那些载歌载舞的男女青年,想想那些白晃晃的银质饰品以及宽大复杂的衣裙就叫人向往。我曾经特意从慈利县火车站乘上一班慢车去怀化,就是想近距离的观察湘西的苗家人。火车走的是焦柳线,虽然沿途上上下下的乘客很多,却没有碰到一个穿苗族服装的,

我有些失望,正和同行人咕噜这件事,对面座位上的妇女就笑了起来,咧开大嘴,主动承认她就是苗族。不记得她是从哪里上车的,就坐在我们对面,搂着一个总想跑开的孩子,眼角已有了浅浅的皱纹,肤色黝黑。我叫住了在车厢走道里叫卖的乘务员,给她买了一小袋瓜子,那妇女警惕的望了我一眼,见我没有非分之想,就笑着接受了,先还有些故作姿态的文雅,后来就和那个不安分的孩子一起抢着瓜子。我问她为什么不穿她们苗族的服装,她用塞满瓜仁的嘴回答:“除了开大会和有大事,平时谁也不穿,穿着麻烦。”她开始大声斥责她的孩子,因为那个瘦弱的男孩把瓜子壳连同唾沫全都吐到她的衣服上了,她一下子变得很凶,脸色更黑了,不知她说的是不是苗语。

焦柳线大多处都是单线,列车经常钻进长长的隧道里,声音被压缩的放大了若干倍,车轮声大得惊人,车厢里的灯一直亮着,就是钻出了隧道也依然亮着灯,因为不远处又会有另一个更大的隧道在等着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列车曾经在一个隧道里停过车,那是一个巨大的隧洞,又高又大又长,有月台,有信号灯,有三股道岔,伸出头向车尾望去,后面几节车厢居然就停在一座铁路桥上。

沿途高山耸立,铁道就只有打洞穿过,紧接着又是悬崖峭壁,铁道也只有架设大桥了,这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好的注解。湘西是很贫困的,除了有山清水秀的风景,就只有食不饱腹的山民了,看不到大片的田地,也看不到像样的建筑,连人也不大见到。吉首到了,那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房屋的汇总,有些窄小的街道,我没有下车,只是隔着车窗望了一眼这座湘西的首府。若干年后,在查阅资料时,无意之中居然发现这里就是古代流放的首选,它叫夜郎。

有年春天,我和司机林儿,公司经营办的建年一起从宜昌经来凤进入湘西。我们开的一辆东风140货车,从团结桥进入湖南省,这边的路面是铺了柏油的,与来凤的石渣路相比,自然平稳多了,很快就是龙山县城的民安镇,作为湖北佬不得不嫉妒的发现这个县城比来凤强多了,道路干净,房屋整洁,虽然很简陋,却也繁华多了,两个省在边城的较量为什么总是外省高人一头,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在民安镇上吃过饭,继续赶路,车过永龙桥,就进入了永顺。这里的山势似乎是逐步在降低,虽说有上坡,也只是短短的一截路,汽车也只是催催油就过去了,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下坡,我们已经加过几次刹车水了,轮毂一直在冒着水蒸汽,路面也一路点点滴滴的水印,慢慢的,我发现我们的车开始沿着山脚行驶,路边也有条不宽的水流在伴随着我们,我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丘陵地带。

永顺县城的灵溪镇的那一片黑压压的瓦房顶向我们移了过来,时间还早,又决定在这里过夜,就驾着车在县城里兜风。县城比龙山大多了,但感觉仍是破破烂烂的,电线密如蛛网,小店前的遮阳篷大得连车都快开不过去了,有些修车铺就在门前修车,大卸八块,满地都是汽车零配件,油污染黑了道边的地面。川湘公路由此经过,街上人来人往,女孩子多,年轻人多,路旁的一家烟摊老板证实了我们的揣测,这里有州民族师范学校,还有州纺织厂和灯泡厂。

烟摊的老板向我们推荐猛洞河风景区,一则不远,二则无事,我们就开着车去了。猛洞河是条小河,两岸的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山谷里的河水平静如同华丽的绸缎,越往里走越显宁静,山上绿意葱郁,藤蔓摇晃,赢得峡谷里的一弯河水也变得翠绿色了。我们发现一处温泉,两位同伴欢呼雀跃,扒去衣服就跳进水里,直呼舒服,惬意得很。我就沿着河边继续向前走去,“不二门”明显是佛教用语,用在景点的名称上倒也蛮贴切,蛮别致的。介绍中称:“两岸绝壁,古木参天,河中鸳鸯戏水,岸壁群猴追逐。”景致是有些幽静,只是不知鸳鸯和群猴何在。

第二天继续赶路,一路平安无事,只是在车驶过杨堤时,眼前掠过一幅“欢迎参观游览”的广告牌,忙叫林儿停车,下车一问,旅游点叫王村,完全没有听说过,就有些兴趣索然了。走进路旁的小吃店,一人要一碗湖南米粉,高个子老板在问我们:“是去王村吗?”我有些不解的反问:“王村有什么好看的?”老板像看见外星人似的看着我:“王村就是芙蓉镇。”见我们依然不解,便又提醒了一句:“刘晓庆拍的电影《芙蓉镇》就是王村。”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可是重大发现,我们谢过老板的指点,匆匆爬上车,林儿发动了车,转动着方向盘,汽车就在川湘公路上转向,将车头对准了到王村去的小道上。

从杨堤到王村是四十六公里,路面很窄,偶尔对面有车驶来,我们就得紧张的将车停在路边,谦逊的让其他的车先行,这里不是山区,还有个上下坡之分,这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罢了。刚下过雨,坑洼的路上有不少小水坑,司机先还小心谨慎的努力避开,或者踩着刹车慢慢趟过,后来见一切平安,就胆大起来,加大油门直接冲过水坑,水坑溅起一片水花,还有泥土。突然我的身体莫名其妙的向下一沉,又猛地被抛向天空,再重重地被砸了下来,我们碰到一个又大又深的水坑了。

王村是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庄,以前只是一条只能跑拖拉机的土路,这条路的扩建还得感谢著名导演谢晋在这里拍摄了电影《芙蓉镇》以后引起的巨大轰动,而以前的交通我想主要还是靠村边的那条小河。所以王村是封闭的;同样,王村由于偏僻,也由于封闭才幸运得躲过了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的破坏,也就躲过了近年来越刮越凶的大兴土木的拆除,也就基本上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湘西浓郁的地方特色。

我们在用电影《芙蓉镇》寻找王村的建筑,戏台还在,长方形的土台,四根木柱,顶着一片稀稀落落的瓦片,周围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草;祠堂的白粉壁上的标语早就不见了,只是那两边高高的防火墙依然耸立;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那条石板路,,游人如织,我们站在一家织土布的纺机旁观摩了好久,那可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就跑到一家茶坊喝茶。主人将我们领到吊脚楼一张靠江边的桌前,自豪的声称他的店是王村最好的茶坊,这张桌子是王村最好的观景点。

于是我们就探头出去望,从竹制的挡雨板下往外望,河水的确很美,弯弯曲曲而来,潇潇洒洒而去,水流轻柔,河水的颜色有些深,看来河水也有些深,只是有些渔船在深水中撒网,一会儿工夫,再拉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