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西窗烛话 >

第138章

西窗烛话-第138章

小说: 西窗烛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六大顺 9.浔阳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是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的名句,我就曾是九江的匆匆过客。

踏上九江的土地,细细想来,大概就是三次。第一次是和妻儿一道买舟东去,从武汉出发,劈波斩浪来到九江码头,我极力鼓动他们上岸走走,一位客轮在这里要停留一个小时。于是就匆匆走过拥挤的趸船,走过摇摇晃晃的跳板,迈上几级石阶,就踏上了九江的土地。这是靠江边的道路,很繁忙的,笨重的木箱把板车推成小山,满载的货车沉重的碾过破损的路面。除了买过一些吃食,还有两大发现。九江三轮车的货厢在前面,驾驶者在后面骑着,顶着货箱前进,岂不怪哉;另外在九江街头首次听见气喇叭的声音,循声而去,自行车,三轮车上全都是这种用橡胶做成的气喇叭,发出响亮而短促的声响,在人群中灵活的扭来扭去,多年以后,其喇叭才风靡宜昌,可见宜昌之闭塞。

第二次也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和儿子,还有厂里的李军从武汉乘船而来,目的是去登庐山。九江码头乱哄哄,脏兮兮的,我们在努力找寻当天去庐山的班车,却一无所获,只得住下。我们莫名其妙的被人领到离码头不远的一所旅社里,简陋到极点,荷叶般大的梧桐树叶,院子里拉满了晾衣服的绳子,走进房间,肮脏的墙壁,地面很潮湿,一盏昏暗的电灯,两张扔着凉席的床,桌子已经破旧得看不清原来油漆的颜色,一个热水瓶歪歪的靠在床边。

我们乘车在九江市内乱转。要想尽快熟悉这个城市,最好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乘车游览,所谓“走马观花”就是如此吧。九江的中心城区街上还是挺干净的,浓密的树荫,商铺遍布,音乐不断,车辆穿梭。也有些幽静而古香古色的道路。这是一座著名的古城,因为有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那篇不朽的《琵琶行》而引人怀古。

我倒喜欢古典文学《水浒传》里宋江醉酒后在浔阳楼上题的那首《西江月》:“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口气大得很,雄心万丈。不知如今的浔阳楼何在?曾经发现满城的酒楼都自称是浔阳楼,酒幌子倒是迎风飘扬,只是没了当年的趣味。跳上一辆车,坐在车上,隔着车窗,可以望见微波细浪的甘棠湖;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边,可以遥望在夏日的阳光里巍然屹立的锁江楼。

第三次到九江市从庐山下来,上午去登山,傍晚返回,看惯了庐山的青山绿水,九江郊外全是灰蒙蒙的一片厂区,旅游车一直在高大单调的厂房之间穿行,没什么可欣赏的,有些失望。回到九江,我们转到中心城区一条热闹街道上的一栋三层楼的旅馆。在庐山转了整整一天,很累,趿拉着旅馆里的拖鞋,在旅馆对面的一家餐馆吃晚饭,我还喝了一杯酒。然后就回旅馆洗澡,倒床就睡,九江的夜生活刚刚开始,我们就梦见周公了。次日早上,我们就乘火车前往南昌去了。

事实上,九江就是游客游客上下庐山时的歇脚点而已。

六六大顺 10.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这是白居易老先生对庐山的美誉。就我看来,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庐山之所以闻名天下,除了山岭俊秀,风景如画,云涨云落,还有历代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的吹捧讴歌,仿佛恐怕落人之后似的,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坛数十年风云变幻无常,国共两党在这里演绎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从九江乘车到庐山不过36公里,沿着上山公路盘旋而上,蜿蜒曲折,穿岭过涧,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牯岭,还是毛主席说得透彻:“跃上葱茏四百旋”,何等精辟!我们是参加庐山一日游的旅游团,旅游车在牯岭根本就没停,从众多的车辆的缝隙里挤过,径直把我们拉到了花径。

记忆很清晰,那天山上下着毛毛细雨,秀丽的峰峦都笼罩在一层奇异的浓雾之中。景点的高音喇叭里有一个女声在唱:“雨在飞……”那才叫恰如其分,十分熨贴。每人发一件薄薄的塑料雨衣,导游就领着我们兴冲冲的冲进了花径。好在小雨只是持续了不大一会儿工夫,等我们从桃李芬芳的花径里出来,又见淡淡的阳光了。

随着导游进入锦绣谷,这是一段一面靠山,一面脚下是万丈悬崖的观景处。天桥生的险峻,儿子怕得要命,就是不愿上去,劝了好久才勉强坐在上面照了一张相,但胆子也随之大了起来,还敢扶着悬岩边的松树俯视脚下的崇山峻岭。事实上,不到庐山就不能领会庐山的秀美,只有身临锦绣谷,极目远眺,层峦叠嶂,云雾飘渺,才能真正领会到天人合一的非凡意境。

多年以后翻看一本记录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庐山之争的纪实文学,书中写道,毛泽东去游仙人洞的时候,刘少奇夫妇已经游玩了,王光美依然陪着年迈的毛泽东谈笑风生,刘少奇也谦逊的站在一旁,这也许就是毛泽东日后将国家主席一职交给刘少奇的缘由之一吧。沿着一道石拱门进去,就是赫赫有名的仙人洞,洞大而且深,里面挤满了人,有些光线不好,注意望去,可以看见由洞顶有一口泉眼正在滴落,所有的游客都在用手捧接,然后小心翼翼的品尝。儿子接了一点让我尝尝,吹嘘为甘霖,味道也就平平而已。

洞前真的有一棵苍劲的松树从石缝里顽强的探出枝干来,青翠欲滴,在云起云落,峰隐峰现之间成为庐山最佳观景处,无外乎江青会以这里为背景,拍下那张著名的照片,也就无外乎毛主席会写下那首著名的七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看过朱元璋的御碑亭,一帮人跟着导游沿着环山道路走,其中在一段小路上走过捷径,再回到公路上的时候,我们就离电站大坝不远了。那是一个世外桃源,一边是从电站直泻而下的山水发出雷鸣,一边是刀削般的悬岩高耸入云,环山公路就从中穿过。路旁有一间不大的餐厅,那是我们中餐的地方。饭可以随便吃,八个人一桌,一些时令小菜,所谓庐山特产的石耳炒石鸡的味道也就很一般,自费的啤酒贵得惊人,不过喝上一点,倚在窗前看山间野花,倒也挺有情趣。

向东又开始上行,近日虽说有雨,却不大,由五股瀑布组成的乌龙潭和黄龙潭瀑布的气势就不算很大,有一段简直就是在岩石上静静流淌的涓涓细流,但有一段也有些气势磅礴,水流从高处直接坠落到下面的深潭里,响声如雷。虽然知道当年李白去的是三叠泉,见此壮景,也和儿子一起背诵太白先生的那首妇孺皆知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走不远,就是鼎鼎有名的三宝树。一棵银杏,苍劲挺拔,两株柳松,高耸云天。导游说它们已有1500年的历史,也就是名气大些罢了。走出树林,一湖碧水映入眼帘,在满目青翠的绿意之中,突然出现这么硕大,平静,清澈的湖泊,着实叫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庐山最大的人工湖,视野很好,可以望见庐林湖的对岸有一个玻璃建筑,后来才知道这是江西省委为最高统帅修建的行宫,就是在那里,他与林彪彻底翻脸。

我们沿小路爬山,石板路与汽车道经常相遇,茂密的树林中不时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别墅。有些是幽静的小院,木门紧闭,有些是被藤蔓和青苔包裹着的两层小洋楼。我们从“美庐”前经过,停下脚步细细地端详,有点洋气,外表普通,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住过。蒋介石在这里见过国共合作时的周恩来,毛泽东还悄悄见过已离婚多年的贺子珍。仔细想想,这两位在中国历史舞台叱诧风云数十年的英雄人物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

跨过一道水渠,就是闻名遐迩的人民剧院,建筑依然雄伟,岁月的冲刷模糊了墙壁的颜色,已经很陈旧了。走进大厅,简陋的条椅,空旷的主席台,还有那醒目的红旗,都在提醒游客们,这里曾经掀起过两次政治风暴,一次是彭德怀,好人说实话,却落得如此下场;一次是林彪,现在看来,那事实上是枪杆子与笔杆子的一次摊牌,和平年代,军人切切不要想掌控政权。

旅游车就停在庐山大厦前等我们。虽然我们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庐山的中心牯岭镇,让大家也看看庐山的风土人情,旅游产品,商店酒楼。游客很多的,李军拉着儿子转商店去了,我一个人在一片叫卖声的街上走了走,没发现什么新奇的,绞尽脑汁的回想苏东坡的那首诗,车开的时候,我终于想全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不也是这样吗?

六六大顺 11.西江月 井冈山

《西江月》是词牌名称,“井冈山”是毛主席诗词的题目。

站在长沙长途客运站买到茶岭的汽车票时,想得很简单,只是想去湘赣边境看看。经过一天的长途颠簸,傍晚时分站到茶陵那破旧的汽车站时,无意之间发现这里有开往江西永新的班车。眼前不由一亮,井冈山不久在永新附近吗?也就当机立断了,于是就有了第二天的井冈山之行。

班车越过界化陇就进入了江西,一路走走停停,摇摇晃晃得过了几个小时才到达永新。那是一个肮脏,破旧不堪的小县城,匆匆吃过一碗米粉,就登上发往茨坪的班车,而茨坪就是井冈山的中心地带。出城不久,客车就离开了柏油大道,转到乡间土路上,路面很差,颠簸得很,车尾扬起巨大的黄尘,很快的,车厢里也有了尘土,回头一望,不由暗暗叫苦,由于客车后窗玻璃破损,大股的黄尘从破窗户不断涌入,车厢全都笼罩在黄尘的包围之中。那时我遇到的最恐怖的黄尘污染,也是唯一的一次。

这里是湘赣边境,罗霄山脉,丘陵地,贫瘠的黄土地,大多是土墙房,干打垒的土墙居然能建成两层楼的学校,墙面斑驳,操场上孩子们在黄土里玩耍;田野里空荡荡的,可怜的一块菜田细心的用荆棘扎成篱笆,一些陈旧的木屋前坐着一些妇女,用好奇的眼光望着我们到来,又毫无表情的打量着我们的离去。

拉着一路黄尘,客车沿着山谷前进,山上倒是郁郁葱葱,可路上竟是坑洼,客车跳跃着,东倒西歪的行驶着。上下乘客大多是当地的村民,彼此熟识,在呛人的黄尘中说着我们体能不懂的江西话。谢天谢地,终于又回到了柏油路,灰尘少了许多,客车开始爬山。Z字形的急转弯,发动机怒吼着,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回响,路边是密不透风的松林和直指蓝天的翠竹。慢慢的客车停下了,司机在如释重负的叫喊着什么,我们就知道茨坪,也就是井冈山到了。

乘车上山的乘客连我们在内不超过十人,这也就难怪我们坐的这趟班车是隔日班。刷得雪白的车站里空荡荡的,出去不远的邮电所同样是空荡荡的,我们就近找了一家林业招待所,也是空荡荡的。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多了,仅仅只是秋天,早上起床,窗外一片白霜,晚上早早就钻进厚厚的棉被里,还感觉寒气袭人。

当年三湾改编以后,毛委员将这支被击败的农民武装带上了井冈山,说是“山大王”一点也不为过,最初上山的情景简直就是《水浒》的翻版。后来,就有了著名的朱毛会师,就有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沿着花岗石的台阶走上革命纪念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