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往生记 >

第22章

往生记-第22章

小说: 往生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臭了,可老东西臭而不倒,越发的无耻了,最后在学术界冷处理,不了了之。我可就霉了,这件事一捅出去,所有的教授人人自危,视我为异端,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起难我。”
    “那你不是很危险,这种东西想找漏子还不容易?十有八九通不过了,后来呢?”曹长久觉得可惜。
    “那是自然,我得罪了他们能有好果子吃嘛?后来就落到现在这个下场,不过还好,老子是正式编制,没错误他们挤不走我。现在奖金福利没我的份,想让我走哪有那么容易,老子偏跟他们耗,看谁先死。”虽然嘴上说得狠,可是高雄脸上落寞的神色却是无所遁形。
    “我说句实在话,高材生,你真的想研究红楼梦一辈子?”曹长久觉得有必要开导开导,省得日后又出一个问题人物,“你们这个领域都是论资排辈的,不到个七老八十没法出头。虽说红学也算是一门艺术,养活了一大批老东西。但是你不觉得无聊吗?手捧一本红楼终老一生,挖空心思寻找一些不知所谓的猜想,你不觉得做点别的事情更有意义吗?”
    “我也想啊,可是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我要证明我在这个领域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高雄辩解的有点虚弱,他也在问自己这值得吗?
    “我承认你肯定能做出成绩来,我是做工程的,对你们那套学术研究不太懂,但是科学的精神是通用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这是领袖的名言。我们现假设你有成果了,还不小,世界第一,无人能超过你,古往今来第一人。”
    “但那有能怎样,红学之领袖?逃不过书虫二字,于国于民有何好处,于己又有什么好处?研究这些经典是那些老头子吃饭的专利,你抢他们的饭碗,他们能不和你急嘛?你就放他们一马,不要和他们争了,更不用说红楼这种伪经典了,不过一部小说而已,饭前便后的休闲读物,硬是人为的抬高到了旷古论今的地步就有点疯狂了,更不用说还太监了?”
    “什么太监了?”高雄对长久的新词有点听不懂。
    长久只好解释:“太监下边是什么?”
    “太监下边没有了!”这个高雄一听就懂,充分暴露其淫荡的本质。
    “就是,我曹家怎么出了这么个东西,写书也不写完,貌似正常,却少了一截,不是太监是什么。”
    “就是就是,哈哈。”高雄一说这个,明显情绪高涨。
    曹长久趁热打铁:“你说这么个不值钱的东西有什么好研究的,乘着年轻大好时光,还是做点有前途的工作吧。”
    高雄迟疑了:“可是我一个学中文的,不做这个还能干什么。”
    “笨那,写小说剧本,搞文学评论,做编辑,哪样做好了不能赚钱养家兼名垂青史?你要是抱负大一点,也可以对华夏社会的发展前途做个研究也可以啊,名利双收,岂不快哉。”曹长久鼓动如簧之舌,狠狠撞击着高雄那如死水一般的心灵。
    “小说剧本之类的还凑合,你让我一中文系的搞国事研究也太海了点吧。”高雄对曹长久思路之广大有点吃不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红学怎么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说学中文的就不能参与国策制订了?天下乱久必治,现在正是新领导班子上台,动乱过后的安定年代,国力必然飞速壮大。研究国家的走势,却是最有前途的工作,一来对国家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好处,贡献自己的力量。二己可以认清形势,顺应天下大势,个人可以活的更有质量,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再说,你能忍心华夏在一帮洋专家洋理论的指引下前进吗?若日后人人学英语,中文没落,国家政策为买办把持,华夏大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我辈九泉之下如何有脸面见领袖?”曹长久酒也喝得不少,慷慨激昂之下有点说漏嘴了,连忙观察高雄的反应。
    还好,酒精上脑的高雄正热血激愤的咬牙切齿,似乎没把长久话语的破绽听出来,“决不能这样,打倒帝国主义!”
    “嗯,好了,国家和人民都会记住你的,好好想想你的路该怎么走吧。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你回去,洗洗睡吧!”
    ~~~~~~
    曹长久第二天醒来之后觉得头疼欲裂,懒懒的不想动,在床上躺了一天,才稍微好点。等他到计算所已经是第三天了。
    两天不见,757样机已然检查完毕,开始做各种测试了。
    王所看起来红光满面,兴致很高,高速曹长久,新编译器经过样机试验,编译出来的程序充分发挥了向量机的特点,实测结果比老的快了好几倍,一下子将机器的性能指标提升了几个档次。
    至于为什么长久的编译器两次试验结果相差那么大,这还要从计算机的技术流派说起。
    早期计算机由于计算能力弱,功能很少,基本上没脱离计算器的范畴。先驱们千方百计的改进硬件,增加各种各样的指令加强功能,这样一来,计算机功能日益强大,指令数目也是激增。
    本来这也没什么,指令的增加确实提高了机器的性能,而且也降低了软件编写的难度。直到IBM360计算的诞生,兼容性这个概念才打破了均衡。
    在兼容的压力之下,各大公司设计新一代计算机的时候,不得不保留前代计算机的指令,在此基础上又要增加新指令。
    如此一代代的传下来,计算机的指令集臃肿不堪,复杂无比,形成了一个流派叫做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
    CISC的指令很多,最高可达800多条,源自于人们早期想将硬件软件化的想法。
    当时硬件制造便宜,软件的费用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了软件危机。人们就梦想能制造一种机器,可以无障碍的识别、运行高级语言。
    因此人们就不断的给计算机增加指令,好处是明显的,软件编译变的简单,整个六、七十年代是CISC的天下。
    物极必反,CISC解决了软件危机,却没有想到便成了另一个怪物。
    大量指令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的硬件复杂性,要知道多一个指令就得多上一对控制逻辑。
    硬件开销太大,最终超过了当时科技的极限,硬件成本高不可攀。
    穷则思变,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这条路是不是错了。
    正如兼容概念的提出一样,依然是IBM走在了前面,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则,即20%的指令使用频度超过了80%,而其它80%的指令只有20%的使用率。
    基于这个原理,各家宗师就提出了精简指令集电脑(RISC)的概念





    正文 二十九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20 本章字数:2852

    鱼冒泡:罪过,昨天喝了一天的酒!
    RISC宗师奉行简单就是美,,所有一干功能相似、特性重复的指令一概不要,而且所有长短不一的指令全部删除,指令定长,按使用率高低划分CPU处理优先级。
    如果说RISC但指令是正规军,精悍而有效率,那么CISC的指令就只能算是山寨了。
    Cisc的指令不分重要与否,一概取相同的CPU使用权限,也就是说cpu无论什么时候接受到请求,都得听下来处理,大大降低了效率。
    等长的RISC指令大大降低了硬件的复杂度,而且可以实现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流水线。
    普通的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时候,就像工厂只有一个工人,来一个任务做一个任务,直到这件事完成,否则就得等待,浪费大量的cpu时间。
    流水线技术则是将一件事情分为至少两个以上的步骤,RISC一般则分为4到5个,如取指令、执行、输出等等,流水线是现代RISC核心的一个重要设计,它极大地提高了性能。
    对于一条具体的指令执行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取指令,指令译码,取操作数,运算(ALU),写结果。其中前三步一般由指令控制器完成,后两步则由运算器完成。
    按照传统的方式,所有指令顺序执行,那么先是指令控制器工作,完成第一条指令的前三步,然后运算器工作,完成后两步,在指令控制器工作,完成第二条指令的前三步,在是运算器,完成第二条指令的后两部很明显,当指令控制器工作时运算器基本上在休息,而当运算器在工作时指令控制器却在休息,造成了相当大的资源浪费。
    解决方法很容易想到,当指令控制器完成了第一条指令的前三步后,直接开始第二条指令的操作,运算单元也是。这样就形成了流水线系统,这是一条2级流水线。
    这样cpu永远处于繁忙的状态,这就是流水线的原理,虽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没有减少,但是输出结果的时间减少了很多,理论速度是不用流水线的2倍。
    只要流水线不断,cpu就可以不停的输出结果。
    计算所制造的757样机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设计的,它排除了通常的两级微码控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硬件中直接执行一组精选的简单指令和优化的编译程序.这种特殊的编译程序通过对程序详细执行步骤进行重新安排,以便更有救地利用CPU资源来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因为它放弃了对复杂指令系统执行微码的方式,这就有利于用硬连线控制系统来执行为数不多的简单指令。
    虽然依然没有使用精简指令,但是流水的思想已经体现,貌似已经有了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曹长久一直试图影响王所,让他接受Risc的思想,可惜王所总是用许多现实的问题难倒长久,让他哑口无言。
    明明事先想好的先进的思想、充分地理由,却每每被王所轻易的驳倒,长久别提多郁闷了,索性不再参加757的硬件设计工作,只作编译器,落得个清闲,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说CISC技术的复杂性在于硬件,在于处理单元控制器部分的设计与实现。RISC技术的复杂性就在于软件,在于编译程序的编写与优化。
    曹长久的编译程序就有效的弥补了757样机的缺点,将笨拙的程序组成了流水线能够识别的指令流,使得757样机从普通千万次每秒的计算速度稳定在了两千五百万次每秒。而且限于机器的速度极限,无法再提高,只能寄希望于757完全体了。
    由此曹长久有了一个较长的无任务时间,大概也就是三个月这样子,长久完成了自己梦想中的cpu大部分的逻辑设计工作。
    而且由于样机的试制成功,长久以它为平台,写了一个模拟器,模拟自己设计的cpu实际运行状态,以此进行排错、改进。
    结果是令人开心的,等到整个cpu的逻辑结构通过排错、纠正之后,已经可以达到每秒千万次的理论运行速度了。
    当然,只是理论上而已,如果制成芯片成品,无法达到这种状态。况且长久设计的只是一个8位实验型cpu,在华夏现有的芯片制造工艺下,成品能达到每秒百万次就了不得了,要知道英特尔最新的16位cpu8086也不过才达到80万次每秒。
    至于为什么曹长久对自己的cpu这么有信心是有原因的,制造工艺达不到要求只能是在系统架构上做文章了。
    很不巧,曹长久所知道的系统架构可是很成熟的,在梦中的年代,长久做的最多的就是ARM处理器。
    提起英特尔、AMD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接触的很多,桌面市场的霸主嘛。但是要知道X86系列在世界上整个处理器的市场上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