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往生记 >

第1章

往生记-第1章

小说: 往生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生记》
作者:我我鱼

    '往生记 / 我我鱼 著 '
     ;:/
 
    书籍介绍:
          我的故事就是从这么一个奇怪的梦开始的。
  纯硬派文字,种马后宫的没有。
  一个尽量真实,合理可信的YY强国文。


 章节内容开始…

    作品相关 1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6 本章字数:65

    暴雪居然星际2,大大的伤了俺的心灵。所以我决定换个人生,舍而就17,呵呵。
    现在努力存稿中。





    作品相关 人物原型,进来敬个礼!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6 本章字数:3181

    王正,通信与计算机专家,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电子工业部第
    十五研究所的筹建者。革命战争时期,在为我军培
    养通信技术人才,制作通信与广播设备,以及为我解放区采购通信器材等方面成绩显著。建国后,在组织领导并参与第一代到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王正,男,原名王志毅,1912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童年时,其父从商破产,家境每况愈下。1918年起在家乡接受学堂教育。1929年经亲朋介绍考入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锻炼和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于1933年7月毕业。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市电话局、济南女子职业学校、育英中学、北平社会局、工务局、庐山管理局、日伪青民船公司等处任见习员、技佐、技士和教员等工作,变动频繁,只求维持生计。1935年11月因病回家休养,失业之苦相继而来。1943年初在山东诸城中学任教时与八路军滨海军区第8支队接上关系,被派往国民党山东保安暂编第二师张步云部队,张给王正以参谋主任的名义与八路军进行谈判,从当年3月开始,他遂利用这个机缘,从青岛、济南等敌战区为我八路军购买通信器材等军需物品并设法运入解放区。1944年4月,在为我八路军运送大批电池时,被张步云发觉而遭逮捕。经我地下党营救逃出,并于当月奔赴八路军鲁中四军分区,正式参加革命队伍,从此开始了在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内从事通信方面的技术工作,包括任山东八路军通信学校教员、教育长,山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1946年11月转到华东军大任八大队教务主任兼为学生教授通信技术课。1948年9月调任华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山东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4年4月到1948年底,王正为我军在通信技术方面作出了如下重要贡献:①制作或主持研制成功128式无线电发射机,超短波多路通信机和单边带多路发报机等通信设备;②培养训练了我军急需的通信技术人才;③研制了供华东解放区广播电台用的短波广播机,建立了华东解放区的发射台,以及在济南解放后为山东省设计安装了第一部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王正奉命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处长,电信研究室主任,华北区电信局器材处副处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副处长等职。
    抗美援朝初期,王正随总参通信兵部有关领导赴朝鲜战场,视察我国生产的电器产品质量情况和在实践中的适应性,发现了许多问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回国后,他参与了一系列旨在提高通信装备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大产量的谋划与组织部署工作。
    1956年—195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所副所长,在通信方面有所建树。
    1956年7月,国家决定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王正受命以副团长身份率中国计算技术考察团赴苏联,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分别对莫斯科、列宁格勒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与教育进行了考察,并重点对M-20计算机进行了学习。回国后,于1956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组织研制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创始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是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41项“计算技术的建立”任务而于1956年6月本着科研、工业、部队先合后分原则建立的。筹备期间,研究所组建了3个研究室,王正兼任其中的元件研究室主任。他参与组织并主持103型、104型我国最早的电子管计算机的仿制。这两台计算机分别于1958年8月和1959年9月宣告诞生。
    在此期间的1958年初,王正被任命为新建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副所长和总工程师,参与建所的组织领导工作。上级赋予该所的任务是为当时正在开展的重大国防工程提供专用计算机。他在十五所历时五年的任职期间内,对于规划该所的科研方向、研究室的设置、科技队伍的培养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专用计算机的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型号系列等也有许多建树。
    1963年3月,王正又被调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一上任就参与组织领导了109乙型和109丙型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任109丙机技术核心组组长,在方案论证、实验设计、生产工艺和组装调试各阶段发挥了全局技术总指挥的重要决策作用。109丙机在我国使用长达15年,为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原子弹试制发挥了重大关键作用。7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013型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70年代后期,在他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勇担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的会战总指挥重任,和往常一样,深入研究室和生产车间,同科技人员、工人一起讨论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在757计算机的研制即将成功之时,也就是他病逝的前一天——1980年12月31日还在向副总指挥了解和询问757的进展情况。他虽然未能在生前分享757机在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但他在病中使757机的研制走向成功的重大贡献,以及他在早期为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并使之发展成为我国的骨干研究机构,以及使我国的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顺利获得成功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曾经和他共事以及在他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人们的心中。他被视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王正热心群众性学术活动。他是中国电子学会的首届理事、常务理事。是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学术团体的发起人和组织领导者,历任一、二、三、四届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正的一生是辗转曲折的,从朦胧到走向革命,找到了知识分子的光荣归宿。他胸怀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大局,对待工作积极负责,任劳任怨,服从调动;对待生活豁达乐观;对待同志坦诚热情;深得众望。
    简历
    1912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18—1929年青岛市台西镇学堂、青岛市礼贤学院青大预科读书。
    1929—1933年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系读书。
    1933年1月—1935年11月青岛市电话局,济南女子职业学院,育英中学,北京社会局、工务局任见习员、技佐、技士和教员。
    1935年11月—1941年失业,养病。
    1941年1月—1944年4月山东九联中、诸城中学任教员,教务主任。
    1944年4月—1946年11月鲁中四军分区入伍,任技术教员、工程师。
    1946年11月—1950年8月华东军大八大队教务主任,教员,华东军区通信局工程师兼山东省人民政府技术顾问,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处长,电信研究室主任。
    1950年8月—1955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技术处副处长。
    1956年—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
    1956年12月—1957年12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1958年1月1963年3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所长
    1962年6月—1982年1月选为一、二、三、四届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年3月—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1月1日病逝。





    作品相关 答心浩兄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6 本章字数:846

    自从1840年被列强打败以后,中国人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似乎连汉字也不如西洋的字母了。不过汉字在机械化、电子化上,确实也首次碰到了麻烦。
    活字印刷传入西方,字母文字如虎添翼,所需铅字最多只需五六十种,汉字至少n千。如此打字机发明后更是连写都机械化了。
    照当时看来汉字着实落后,连鲁迅都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毛泽东也说“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道路”。口号激进了一点,不过表达出了伟人心中没有出路的郁闷,很难想象一个逆天的人居然放弃自己的路,可见其难。
    微机初入中国,汉字显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什么输入法、存储问题,而是显示不出来,因为显示器的分辩率太低了,显示不了图形汉字,窝火吧。
    不过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一个个的问题被攻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汉字环境。
    心浩兄所提却有道理,早在70年代汉字计算机的研究就被提上日程,74年正式立项,重要成果就是王选大圣的激光照排,确实是领先世界,深为我佩服。
    王大圣第一套系统华光I由主机、照排控制器、照排机和汉字终端组成。主机就是大名鼎鼎的DJS130(就是那个4小时崩溃一次的古董机),它的内存是64KB的磁芯存储器(很落后吧),外存是磁带和磁鼓,鼓的容量为500KB,1978年才换成容量为5MB的保加利亚磁盘(我们称保盘)。
    至于将系统底层全部改为汉字环境,有人做过这种事情,理论上可行,但最大的障碍就是字库,王大圣的照排系统字库压缩再压缩,最后用上了专用芯片做解压才勉强缩小到10MB,BIOS中的ASCII数据用汉字替代就有点大了。有人做过,最后不了了之。
    至于编程语言汉字化,目前只有解释器。但是据说在语言的机器理解上,汉语优于英语,汉字成为世界性文字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我们坚信汉字是世界最优秀的,5000年的补丁不是白打的。





    作品相关 中国早期计算机发展
     更新时间:2008…12…13 3:23:07 本章字数:21025

    数字电子计算机
    1。电子管计算机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有线电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对电子管计算机进行研制。1959年12月,研制出上海地区第一台103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参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