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隋书 >

第14章

隋书-第14章

小说: 隋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阶而升,宜先春帝。请改从青帝始。”又以为:“明堂笾豆等器,皆以雕饰。寻

郊祀贵质,改用陶匏,宗庙贵文,诚宜雕俎。明堂之礼,既方郊为文,则不容陶

匏,比庙为质,又不应雕俎。斟酌二途,须存厥衷,请改用纯漆。”异又以“旧

仪,明堂祀五帝,先酌郁鬯,灌地求神,及初献清酒,次酃,终醁。礼毕,太祝

取俎上黍肉,当御前以授。请依郊仪,止一献清酒。且五帝天神,不可求之于地,

二郊之祭,并无黍肉之礼。并请停灌及授俎法。”又以为:“旧明堂皆用太牢。

案《记》云:‘郊用特牲’;又云‘天地之牛,角茧栗’。五帝既曰天神,理无

三牲之祭。而《毛诗·我将》篇,云祀文王于明堂,有‘维羊维牛’之说。良由

周监二代,其义贵文,明堂方郊,未为极质,故特用三牲,止为一代之制。今斟

酌百王,义存通典,蔬果之荐,虽符周礼,而牲牢之用,宜遵夏殷。请自今明堂

止用特牛,既合质文之中,又见贵诚之义。”帝并从之。先是,帝欲有改作,乃

下制旨,而与群臣切磋其义。制曰:“明堂准《大戴礼》:‘九室八牖,三十六

户。以茅盖屋,上圆下方。’郑玄据《援神契》,亦云‘上圆下方’,又云‘八

窗四达’。明堂之义,本是祭五帝神,九室之数,未见其理。若五堂而言,虽当

五帝之数,向南则背叶光纪,向北则背赤熛怒,东向西向,又亦如此,于事殊未

可安。且明堂之祭五帝,则是总义,在郊之祭五帝,则是别义。宗祀所配,复应

有室,若专配一室,则是义非配五,若皆配五,则便成五位。以理而言,明堂本

无有室。”朱异以为:“《月令》‘天子居明堂左个、右个’。听朔之礼,既在

明堂,今若无室,则于义成阙。”制曰:“若如郑玄之义,听朔必在明堂,于此

则人神混淆,庄敬之道有废。《春秋》云:‘介居二大国之间。’此言明堂左右

个者,谓所祀五帝堂之南,又有小室,亦号明堂,分为三处听朔。既三处,则有

左右之义。在营域之内,明堂之外,则有个名,故曰明堂左右个也。以此而言,

听朔之处,自在五帝堂之外,人神有别,差无相干。”其议是非莫定,初尚未改。

十二年,太常丞虞爵复引《周礼》明堂九尺之筵,以为高下修广之数,堂崇一

筵,故阶高九尺。汉家制度,犹遵此礼,故张衡云“度堂以筵”者也。郑玄以庙

寝三制既同,俱应以九尺为度。制曰:“可。”于是毁宋太极殿,以其材构明堂

十二间,基准太庙。以中央六间安六座,悉南向。东来第一青帝,第二赤帝,第

三黄帝,第四白帝,第五黑帝。配帝总配享五帝,在阼阶东上,西向。大殿后为

小殿五间,以为五佐室焉。

陈制,明堂殿屋十二间。中央六间,依齐制,安六座。四方帝各依其方,黄

帝居坤维,而配飨坐依梁法。武帝时,以德帝配。文帝时,以武帝配。废帝已后,

以文帝配。牲以太牢,粢盛六饭,钅幵羹果蔬备荐焉。后齐采《周官·考工记》

为五室,周采汉《三辅黄图》为九室,各存其制,而竟不立。

高祖平陈,收罗杞梓,郊丘宗社,典礼粗备,唯明堂未立。开皇十三年,诏

命议之。礼部尚书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等定议,事在弘传。后检校将作大匠事

宇文恺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样,重檐复庙,五房四达,丈尺规矩,皆有准凭,

以献。高祖异之,命有司于郭内安业里为规兆。方欲崇建,又命详定,诸儒争论,

莫之能决。弘等又条经史正文重奏。时非议既多,久而不定,又议罢之。及大业

中,恺又造《明堂议》及样奏之。炀帝下其议,但令于霍山采木,而建都兴役,

其制遂寝。终隋代,祀五方上帝,止于明堂,恒以季秋在雩坛上而祀。其用币各

于其方。人帝各在天帝之左。太祖武元皇帝在太昊南,西向。五官在庭,亦各依

其方。牲用犊十二。皇帝、太尉、司农行三献礼于青帝及太祖。自余有司助奠。

祀五官于堂下,行一献礼。有燎。其省牲进熟,如南郊仪。

 卷七 志第二

◎礼仪二

《春秋》“龙见而雩”,梁制不为恒祀。四月后旱,则祈雨,行七事:一,

理冤狱及失职者;二,振鳏寡孤独者;三,省繇轻赋;四,举进贤良;五,黜退

贪邪;六,命会男女,恤怨旷;七,撤膳羞,弛乐悬而不作。天子又降法服。七

日,乃祈社稷;七日,乃祈山林川泽常兴云雨者;七日,乃祈群庙之主于太庙;

七日,乃祈古来百辟卿士有益于人者;七日,乃大雩,祈上帝,遍祈所有事者。

大雩礼,立圆坛于南郊之左,高及轮广四丈,周十二丈,四陛。牲用黄牯牛一。

祈五天帝及五人帝于其上,各依其方,以太祖配,位于青帝之南,五官配食于下。

七日乃去乐。又遍祈社稷山林川泽,就故地处大雩。国南除地为墠,舞童六十

四人。祈百辟卿士于雩坛之左,除地为墠,舞童六十四人,皆袨服,为八列,

各执羽翳。每列歌《云汉》诗一章而毕。旱而祈澍,则报以太牢,皆有司行事。

唯雩则不报。若郡国县旱请雨,则五事同时并行:一,理冤狱失职;二,存鳏寡

孤独;三,省徭役;四,进贤良;五,退贪邪。守令皆洁斋三日,乃祈社稷。七

日不雨,更斋祈如初。三变仍不雨,复斋祈其界内山林川泽常兴云雨者。祈而澍,

亦各有报。陈氏亦因梁制,祈而澍则报以少牢。武帝时,以德皇帝配,文帝时,

以武帝配。废帝即位,以文帝配青帝。牲用黄牯牛,而以清酒四升洗其首。其坛

墠配飨歌舞,皆如梁礼。天子不亲奉,则太宰、太常、光禄行三献礼。其法皆

采齐建武二年事也。梁、陈制,诸祠官皆给除秽气药,先斋一日报之,以取清洁。

天监九年,有事雩坛。武帝以为雨既类阴,而求之正阳,其谬已甚。东方既非盛

阳,而为生养之始,则雩坛应在东方,祈晴亦宜此地。于是遂移于东郊。十年,

帝又以雩祭燔柴,以火祈水,于理为乖。仪曹郎朱异议曰:“案周宣《云汉》之

诗,毛注有瘗埋之文,不见有燔柴之说。若以五帝必柴,今明堂又无其事。于是

停用柴,从坎瘗典。十一年,帝曰:“四望之祀,顷来遂绝。宜更议复。”朱异

议:“郑众云:‘四望谓日月星海。’郑玄云:‘谓五岳四镇四渎。’寻二郑之

说,互有不同。窃以望是不即之名,凡厥遥祭,皆有斯目。岂容局于星汉,拘于

海渎?请命司天,有关水旱之义,爰有四海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一皆备祭。”

帝从之。又扬州主簿顾协又云:“《礼》‘仲夏大雩’,《春秋》‘龙见而雩’,

则雩常祭也,水旱且又祷之,谓宜式备斯典。”太常博士亦从协议。祠部郎明岩

卿以为:“祈报之祀,已备郊禋,沿革有时,不必同揆。”帝从其议,依旧不改。

大同五年,又筑雩坛于藉田兆内。有祈珝,则斋官寄藉田省云。

后齐以孟夏龙见而雩,祭太微五精帝于夏郊之东。为圆坛,广四十五尺,高

九尺,四面各一陛。为三壝外营,相去深浅,并燎坛,一如南郊。于其上祈谷实,

以显宗文宣帝配。青帝在甲寅之地,赤帝在丙巳之地,黄帝在己未之地,白帝在

庚申之地,黑帝在壬亥之地。面皆内向,藉以藁秸。配帝在青帝之南,小退,藉

以莞席,牲以骍。其仪同南郊。又祈祷者有九焉:一曰雩,二曰南郊,三曰尧庙,

四曰孔、颜庙,五曰社稷,六曰五岳,七曰四渎,八曰滏口,九曰豹祠。水旱疠

疫,皆有事焉。无牲,皆以酒脯枣栗之馔。若建午、建未、建申之月不雨,则使

三公祈五帝于雩坛。礼用玉币,有燎,不设金石之乐,选伎工端洁善讴咏者,使

歌《云汉》诗于坛南。自余同正雩。南郊则使三公祈五天帝于郊坛,有燎,座位

如雩。五人帝各在天帝之左。其仪如郊礼。尧庙,则遣使祈于平阳。孔、颜庙,

则遣使祈于国学,如尧庙。社稷如正祭。五岳,遣使祈于岳所。四渎如祈五岳,

滏口如祈尧庙,豹祠如祈滏口。

隋雩坛,国南十三里启夏门外道左。高一丈,周百二十尺。孟夏之月,龙星

见,则雩五方上帝,配以五人帝于上,以太祖武元帝配飨,五官从配于下。牲用

犊十,各依方色。京师孟夏后旱,则祈雨,理冤狱失职,存鳏寡孤独,振困乏,

掩骼埋胔,省徭役,进贤良,举直言,退佞谄,黜贪残,命有司会男女,恤怨旷。

七日,乃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又七日,乃祈社稷及古来百辟卿士有

益于人者;又七日,乃祈宗庙及古帝王有神祠者;又七日,乃修雩,祈神州;又

七日,仍不雨,复从岳渎已下祈如初典。秋分已后不雩,但祷而已。皆用酒脯。

初请后二旬不雨者,即徙市禁屠。皇帝御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或露坐听政。

百官断伞扇。令人家造土龙。雨澍,则命有司报。州郡尉祈雨,则理冤狱,存鳏

寡孤独,掩骼埋胔,洁斋祈于社。七日,乃祈界内山川能兴雨者,徙市断屠如京

师。祈而澍,亦各有报。霖雨则珝京城诸门,三珝不止,则祈山川岳镇海渎社稷。

又不止,则祈宗庙神州。报以太牢。州郡县苦雨,亦各珝其城门,不止则祈界内

山川。及祈报,用羊豕。

《礼》,天子每以四立之日及季夏,乘玉辂,建大旂,服大裘,各于其方之

近郊为兆,迎其帝而祭之。所谓燔柴于泰坛,扫地而祭者也。春迎灵威仰者,三

春之始,万物禀之而生,莫不仰其灵德,服而畏之也。夏迎赤熛怒者,火色熛怒,

其灵炎至明盛也。秋迎白招拒者,招集,拒大也,言秋时集成万物,其功大也。

冬迎叶光纪者,叶拾,光华,纪法也,言冬时收拾光华之色,伏而藏之,皆有法

也。中迎含枢纽者,含容也,枢机有开阖之义,纽者结也。言土德之帝,能含容

万物,开阖有时,纽结有法也。然此五帝之号,皆以其德而名焉。梁、陈、后齐、

后周及隋,制度相循,皆以其时之日,各于其郊迎,而以太皞之属五人帝配祭。

并以五官、三辰、七宿于其方从祀焉。

梁制,迎气以始祖配,牲用特牛一,其仪同南郊。天监七年,尚书左丞司马

筠等议:“以昆虫未蛰,不以火田,鸠化为鹰,罻罗方设。仲春之月,祀不用牲,

止珪璧皮币。斯又事神之道,可以不杀明矣。况今祀天,岂容尚此?请夏初迎气,

祭不用牲。”帝从之。八年,明山宾议曰:“《周官》祀昊天以大裘,祀五帝亦

如之。顷代郊祀之服,皆用衮冕,是以前奏迎气、祀五帝,亦服衮冕。愚谓迎气、

祀五帝亦宜用大裘,礼俱一献。”帝从之。陈迎气之法,皆因梁制。

后齐五郊迎气,为坛各于四郊,又为黄坛于未地。所祀天帝及配帝五官之神

同梁。其玉帛牲各以其方色。其仪与南郊同。帝及后各以夕牲日之旦,太尉陈币,

告请其庙,以就配焉。其从祀之官,位皆南陛之东,西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