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隋书 >

第108章

隋书-第108章

小说: 隋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澧阳(平陈,置县,大业初置郡。有药山。有油水。)石门(旧置天门郡。

平陈,郡废。)孱陵(旧曰作唐,置南平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安乡

(旧置义阳郡。平陈,郡废。有皇山。)崇义(后周置衡州。开皇中置县,名焉。

十八年改州曰崇州,大业初州废。有澧水。)慈利(开皇中置,曰零陵,十八年

改名焉。有始零山。)

巴陵郡(梁置巴州。平陈,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统县五,户六千

九百三十四。

巴陵(旧置巴陵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郡。)华容(旧曰安南,梁置

南安湘郡,寻废。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沅江(梁置,曰药山,仍为郡。平陈,

郡废,县改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湘阴(梁置岳阳郡及罗州,陈废州。平

陈,废郡及湘阴入岳阳县,置玉州。寻改岳阳为湘阴,废玉山县入焉。十二年废

玉州。)罗(开皇九年废吴昌、湘滨二县入。有氵贸水、汩水。)

长沙郡(旧置湘州,平陈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一万四

千二百七十五。

长沙(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有铜山、锡山。)衡

山(旧置衡阳郡。平陈,郡废,并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益阳(平陈,

并新康县入焉。有浮梁山。)邵阳(旧置邵陵郡。平陈,郡废,并扶夷、都梁二

县入焉。)

衡山郡(平陈,置衡州。)统县四,户五千六十八。

衡阳(旧置湘东郡。平陈,郡废,并省临烝、新城、重安三县入焉。有衡山、

武水、连水。)洡阴(旧曰洡阳。平陈,改名焉。有肥水、酃水。)湘潭

(平陈,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入焉。有武阳山。有历水。)新宁(有

宜溪水、舂江。)

桂阳郡(平陈,置郴州。)统县三,户四千六百六十六。

郴(旧置桂阳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有万岁山。有溱水。)临武

(有华阴山。)卢阳(陈置卢阳郡。平陈,郡废。有渌水。)

零陵郡(平陈初,置永州总管府,寻废府。)统县五,户六千八百四十五。

零陵(旧曰泉陵,置零陵郡。平陈,郡废,又废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

大业初复置郡。)湘源(平陈,废洮阳、灌阳、零陵三县置县。有黄华山。有观

水、湘水、洮水。)永阳(旧曰营阳,梁置永阳郡。平陈,郡废,并营浦、谢沐

二县入焉。)营道(平陈,并冷道、舂陵二县入。有九疑山、营山。)冯乘(有

冯水。)

熙平郡(平陈,置连州。)统县九,户一万二百六十五。

桂阳(梁置阳山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熙平郡。有贞女山、方山。有卢

水、洭水。)阳山(有斟水。)连山(梁置,曰广德,隋改曰广泽,仁寿元年

改名焉。有黄连山。)宣乐(梁置,曰梁乐,并置梁乐郡,平陈,郡废,十八年

改为宣乐。)游安熙平(旧置齐乐郡,平陈,郡废。)武化(梁置。)桂岭

(旧曰兴安,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开建(梁置南静郡,平陈,郡废。)

《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上当天文,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

首,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其风俗物产,颇同扬州。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

性然也。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舂陵、汉东、安陆、永

安、义阳、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

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诸蛮本其所出,承盘

瓠之后,故服章多以班布为饰。其相呼以蛮,则为深忌。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

襄阳,皆为重镇,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九江襟带所在,

江夏、竟陵、安陆,各置名州,为藩镇重寄,人物乃与诸郡不同。大抵荆州率敬

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

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

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

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

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

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梁简文之临雍部,发教

禁之,由是颇息,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

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到山中,以十三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

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当

葬之夕,女婿或三数十人,集会于宗长之宅,著芒心接篱,名曰茅绥。各执竹竿,

长一丈许,上三四尺许,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

典。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为风俗。隐

讳其事,谓之刺北斗。既葬设祭,则亲疏咸哭,哭毕,家人既至,但欢饮而归,

无复祭哭也。其左人则又不同,无衰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

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到终卒,大抵亦犹

今之挽歌。歌数十阕,乃衣衾棺敛,送往山林,别为庐舍,安置棺柩。亦有于村

侧瘗之,待二三十丧,总葬石窟。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

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裤;其女子青布衫、班

布裙,通无鞋屩。婚嫁用铁钴莽为聘财。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

熙平皆同焉。其丧葬之节,颇同于诸左云。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

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

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

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

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

《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

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

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

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

于是与焉。

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

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

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

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

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

宰。此则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

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

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

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

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侯

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

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

之类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

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

《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

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

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驳,以至于秦。秦政奋豺狼之心,刬先代

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

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

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绵蕝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后张

苍治律历,陆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

业行于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

二,《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余互有

踳驳,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

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

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轩皇,

逮于孝武,作《史记》一百三十篇。详其礼制,盖史官之旧也。至于孝成,秘藏

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

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

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

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

《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

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

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

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

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

乱,扫地皆尽。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

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

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