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灵魂的归来 >

第60章

灵魂的归来-第60章

小说: 灵魂的归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盒,本地人通称全盒,上海人称为果盘,北方人则称为桌盒,这才是新年盛糖果敬客最富丽大方的器具。本地市上还有一种福建漆的果盒,朱红漆五彩描金,有的里面还配上磁质的格碟,实在名贵大方,只可惜价钱高了一点,不是一般人都可以买的。但我仍止不住要幻想,将形式鲜明的各式蜜饯糖果,盛在这样朱红描金的果盘里,在有客人来的时候拿出来款待来拜年的亲友,将是一种怎样富丽大方而又同周遭的“恭喜恭喜”的气氛非常调和的景象

 年宵花市

六种争开向药栏,冬来花事不曾残;

天南春色无来去,长与东皇共岁寒。

这是屈翁山的冬日对花绝句。所谓六种,是指梅花、菊花、月季、高丽菊、雁来红和水仙。广东因为气候与北方不同,这冬天,不仅菊花与梅花同开,就是桃花也会提早开放。前天才过立春,可是小园的夭桃,已经开得落英缤纷了。这种情形,我们如果到湾仔海边的年宵花市上去看一下,就更可以明白,所谓“花历天南最不同,吹嘘不必定春风”,是一点也不错的。

年宵花市上最当令的是吊钟水仙和桃花。买了桃花的大都不再买吊钟,但水仙是必买一两棵的。桃花最值钱的是大株而形如覆伞的双瓣桃花,水仙是经过人工制作的蟹爪水仙。一株模样整齐的高大“桃花王”,花贩会贴上红纸标价千元以上。可是在这年头儿,连最讲究的南北行和银号都在“悭皮”,对于这样贵的桃花,恐怕很少人会有闲情来“问价”了。

除了吊钟、桃花、水仙之外,花市上陈列最多的是万寿菊和桔树了。这两种花树都是要连盆成对买的。万寿菊价钱不贵,而且经摆。桔树虽然有趣,小小的一盆,满缀着丹黄色的桔,这是本地人认是最吉利的,可是价钱又贵又不容易买。因为许多桔都是假插上去的,甚至有些冬青树枝上也装上一颗颗的桔,当作桔树来骗人。盆栽的还有玫瑰、月季和海棠,后者多数同仙人掌、罗汉松陈列在一起,已经属于盆景的范围了。剑兰当然也很多,在年三十晚上,荷兰种的大红剑兰索价可真吓人。光顾这类洋花的都是小家庭居多,因为他们的房里是不适宜插吊钟、桃花之类的大枝花的。

岭南虽然以梅花著名,可是在香港的年宵花市上不易见到梅花,这是因为香港的梅花少,而且早已开过了。

香港花贩不识芍药,因此他们将那一盆一盆的大丽花呼为芍药,这是与将外国人插在襟头的“康乃馨”呼为丁香一样,是最煞风景的事。这也难怪,因为岭南没有牡丹和芍药,因此,花贩们就根本不识这种“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名花为何物了

 除夕杂碎

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啥懒?

据说这是从前年三十晚,广州的孩子们提着灯笼上街去“卖懒”时所喊的词句。

每逢到了所谓年三十晚,像我们这样的人,一年四季执着笔,要懒也没有机会可懒。在这年三十晚,若是有人“卖懒”,真想买他一天来享受一下。

孩子们除夕卖懒的风俗,不仅广州有,就是江浙也有。苏州人名“卖懒”为“卖痴”,所唱的词句是:“卖懒卖痴,人痴我不痴”。可是屈大均却说广州人年终以火照路,名曰卖冷,未知是另一种风俗,还是他将“懒”和“冷”记错了。

卖懒和“出卖重伤风,一见就成功”一样,能令听者掩耳疾走。但在除夕却另有一种卖声为人所欢迎的,那便是小贩卖“发财大蚬”了。我不知本地人在过年要买蚬,而且以蚬为发财象征的原因所在。也许是由于乡下人认为蚬是丰年的产品,蚬多则年丰,螺多则年凶,所以要在岁尾年头买蚬取吉兆吧。

蚬有多种,有白蚬、黑蚬,生在沙里的色黄,名黄沙大蚬,过年所卖的就是这一种。蚬容易传染肠热症,在平时本是很少人随街大声叫卖的。但一到年三十晚和大年初一,小贩却在木盆里摔着红纸高叫“发财大蚬”,也很少有人来干涉了。

除夕晚上的那一餐饭,本地人名为“团年”,上海人则称为“吃年夜饭”,其实是年终请客的变相,往往事先邀了许多朋友亲戚来参加,而且不一定要在除夕。从送灶以后,随时都可以“吃年夜饭”,这真如鲁迅先生所说,实在“洋场气十足”。

过年当然有喜有愁,但无论怎样困难的情形,若是能挨过除夕晚上,则明天早上任何人见了,都要“恭喜恭喜”,一切都可以暂时放下不提。因为按照本地的过年规矩,虽然年三十晚可以提了灯笼来收账,但一过午夜,吃了团年饭以后,见了面只“恭喜恭喜”,其他一切暂时免开尊口了

 叶灵凤年谱简编

曹培红

一九○四年

4月9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叶韫璞。幼年(约十一二岁)时在江西九江上小学,少年到江苏昆山上高小。读《新青年》、《香艳丛话》等。又到镇江念中学(一所教会中学)。

一九二四年

随三叔到上海,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画。寄宿在哈同路民厚南里的叔父家里,开始学习写作,并向创造社投稿。

11月30日,作短篇《内疚》。

一九二五年

加入创造社,参与出版社的工作和《洪水》半月刊的编辑工作,并搬到南市阜民里的一个亭子间居住。

3月4日夜,作《女娲氏之遗孽》。

4月30日夜,作《姊嫁之夜》,发表于1926年1月1日出版的《洪水》半月刊第一卷第八号上。

6月16日,作短篇《拿撒勒人》。

7月25日,作短篇《昙华庵的春风》。

一九二六年

与蒋光慈在上海南市阜民里的周全平家里第一次谋面。

8月7日,与柯仲平等四人遭到淞沪警察厅拘捕并被关进监狱,后被营救出狱。《狱中五日记》即述此事。

9月,作短篇《浪淘沙》。

10月,与潘汉年合编《幻洲》半月刊。

10月29日夜作《菊子夫人》。

深秋,作短篇《口红》。

一九二七年

继续在创造社工作,负责《创作月刊》和上海泰东书局的出版物的封面设计、插图、装帧。

9月,散文集《白叶杂记》出版,短篇小说集《女娲氏之遗孽》由光华书局出版,《菊子夫人》由光华书局出版(12月)。

在《幻洲》连载《禁地》,未完。

2月,于俭德会五楼作短篇《Isabella》。

8月28日,于听车楼作短篇《奠仪》。

11月14日夜,于听车楼作短篇《浴》。

11月16日夜,于听车楼作短篇《肺病初期患者》。

一九二八年

1月,《天竹》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封面画为钱君甸作。

1月,《现代小说》月刊在上海创刊,与潘汉年同任主编。

2月22日,作《妻的恩惠》,作小说《明天》。2月24日夜,于听车楼作小说《爱的讲座》。

3月2日,作《鸠绿媚》。

4月5日,作小说《爱的战士》、《罪状》。

5月,《戈壁》半月刊在上海创刊,任主编。

8月7日,作短篇《摩伽的试探》。

10月,译作《蒙地加罗》(〔波兰〕显克微支)由光华书局出版,短篇小说集《鸠绿媚》由光华书局出版,译作《新俄短篇小说集》由光华书局出版。

11月2日,作短篇《国仇》。译作《白利与露西》由现代书局出版。

一九二九年

3月24日,作短篇《落雁》。长篇小说《穷愁的自传》初载于《现代小说》第三卷第二期。

5月,小说集《处女的梦》由现代书局出版。

一九三○年

作短篇《神迹》。

译作《世界短篇杰作选》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译作《木乃伊恋史》(戈活著)由现代书局出版,原题昙华译。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叶灵凤加入。

长篇小说《红的天使》由现代书局出版,短篇《我的生活》由光华书局出版。

一九三一年

自传体小说《穷愁的自传》由光华书局出版。

4月28日,左联因他“完全放弃了联盟的工作等情况”,发出开除叶灵凤的通告。

6月1日,《灵凤小说集》。译作《九月的玫瑰》由现代书局出版。

一九三二年

短篇小说《紫丁香》发表于《现代》第二卷第一期(1932年11月1日出版)。

12月5日,于虹口公寓作《第七号女性》。

12月31日,作《时代姑娘》,连载于《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一九三三年

4月1日,散文集《灵风小品集》由现代书局出版。

7月,短篇小说《流行性感冒》载于《现代》1933年第三卷第五期。

12月24日夜,作小说《丽丽斯》。

一九三四年

1月,作短篇《忧郁解剖学》,载于《现代》1934年第四卷第四期。

10月,与穆时英合编《文艺画报》,合任主编。在10月10日出版的《文艺画报》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山茶花》,在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创作小说《长门怨》。

冬,作《未完的忏悔录》,连载于《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一九三五年

叶灵凤加入邵洵美主持的时代图书公司任编辑,并大力支持新兴木刻运动。

秋,应《小晨报》之约,作《永久的女性》。

一九三六年

《叶灵凤创作选》由上海仿古书店出版。

一九三七年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出版了机关报《救亡日报》,叶灵风在该报任编辑,编新闻版。

11月21日,上海沦陷,叶灵凤随报社南迁广州。短篇小说《第十二号病床》发表于《中国文艺》创刊号上。

一九三九年

广州沦陷,叶灵凤恰回香港看望家人,遂居港。在港多年,主要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在《新晚报》上辟《霜红室随笔》专栏,还编过《立报·言林》、《国民日报》副刊、《百人周刊》和《新东西》、《大同》等杂志。

一九四○年

译作《红翼东飞》(巴夫连柯著,原译拍夫朗河,PavlenkoP。〔苏联〕),由重庆时代书局出版。

中华文协香港分会成立,被选为理事。

一九四二年

8月,在《新东西》月刊上发表《吞族随笔》,“吞旃”明志,以苏武自况。

11月,某天由一位日本朋友的协助,与戴望舒前往浅水湾(当时还是禁区)拜谒萧红墓。

在《华侨日报》副刊《侨乐村》上发表《煤山悲剧三百年纪念——民族盛衰历史教训之再接受》,以含蓄的笔调提出团结抗战的主张。

一九四六年

《读书随笔》由上海杂志出版公司出版。

一九五一年

任《星岛周报》十二名编辑委员之一。

常为《星岛周报》提供珍贵囹片,作文时稿子多署名“叶林丰”,图片说明则只一个“丰”字。

一九五二年

1月3日,发表文章《我的文章防线》。内有:“翻开日记簿,检讨一下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也读了不少的书,买了不少的书,写了不少的文章,但可以称得上成就的,觉得仍只有一件,那就是自己的文章防线还不曾突破。”用“文章防线”反对商业化的写作。

一九五七年

回上海,去四马路和北四川路底忆旧。

7月22日,与陈君葆一同为萧红迁墓。

一九六三年

3月1日,《快报》创刊,叶灵风为刘以鬯编的副刊撰写《炎荒艳乘》,署名“秋生”。

10月,《文艺随笔》由香港南苑书屋印行。

一九七○年

11月,《晚晴杂记》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

一九七五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