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灵魂的归来 >

第51章

灵魂的归来-第51章

小说: 灵魂的归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鱼长六七尺,体发牝牡如人,惟背有短鬣微红,雄者名海和尚,人首鳖身,无甲。雌者为海女,能媚人,舶行遇者必襄解之。谚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比盖鱼而妖者。

所谓海和尚,大约就是和尚鱼,据《三才图会》说:“东洋大海有和尚鱼,状如鳖,其身红赤色,从潮水而至。”

记载这种传说中的人鱼故事,最美丽的是《瓯异记》。据说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时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投水中,勿令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工曰,某在海上未曾见,此何物。查曰,此人鱼也。

相传大屿山从前有以渔为生的水居民族,名曰卢亭,屈大均说他们就是人鱼,见《广东新语》:

有卢亭者,新安大鱼山与南亭竹没老万山多有之。其长如人,有牝牡,毛发焦黄而短,眼睛亦黄,而黧黑,尾长寸许,见人则惊怖入水,往往随波飘至,人以为怪,竞逐之。有得其牝者,与之媱,不能言语,惟笑而已,久之能著衣食五谷,携之大鱼山,仍没入水,盖人鱼之无害于人者。

人鱼的传说,中外都有,丹麦的安徒生有一篇著名的童话,就是以传说中的人鱼为题材的,写得极为美丽。这种海上传说中的生物,据现代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认为可能是从前的航海家见了海中一种海牛误会而起。这种海牛日本人名为“儒艮”,栖在印度洋直至澳洲沿岸,体黑胸白,雌的胸前一对乳房很发达,它们像鲸鱼一样是海中的哺乳动物。雌的能用前鳍抱着幼儿在胸前哺乳,又喜欢抬高半身出水面来游泳,所以远远望来很像是哺乳的妇人。也许就是这种东西被东方的航海家辗转传述,变成美人鱼了

 大树菠萝

前几天游大埔的康乐园,在进门的大路旁发现有菠萝树甚多,一共有十余棵,有几棵结实已经大如扩果,这才知道在香港可以见到的菠萝树,除了植物公园的一棵以外,原来这里竟有这许多(植物公园的菠萝树,长在俗称花园仔近坚道的山边)。

菠萝树即菠萝蜜树,所结的果实即菠萝蜜,俗称大树菠萝,与我们所常见常吃的菠萝全然是两种东西。大树菠萝生在高大的菠萝树上,每一个大如西瓜,外壳青绿色,生满了软刺。菠萝则是凤尾梨,南洋人称为黄梨,虽然也有结实很大的,但总是草本像椰菜番茄一样成排种在田里的。俗称菠萝田。外江人没有见过生在田里的菠萝,以为菠萝一定是生在棕榈一类的树上,这实在是误解的。菠萝叶有刺如锯齿,一丛一丛如仙人掌似的生在地上,菠萝就生在正中心,新摘下来的菠萝顶上,每每残留着一丛乌羽一样的嫩叶,此即“凤尾梨”这名称的由来。

菠萝蜜是佛家的名词,亦称优钵昙。俗传菠萝树不花而实,有时也会开花,但极难见,所以佛经称优钵昙花为难得的盛事。广东的菠萝树,从前以番禺南海神庙前两棵最有名。南海神庙的俗名就称为菠萝庙,庙前的水也名菠萝江。

菠萝蜜的原产地是印度,菠萝庙前这两棵菠萝树,相传是六朝时有外国贡船来到南海,使者携来菠萝子,上岸种植,后来贡船忽然扬帆走了,剩下这个使者,“其人望而悲泣,立化庙左,土人以为神,泥傅肉身祀之,一手加眉际作远瞻状,即达奚司空也”(见《广东新语》)。这座达奚司空泥像,至今仍在,不过已经残破了。至于那两棵古老的菠萝树,因为这许多年不曾去游过菠萝庙,不知现状如何。

南海神庙的菠萝树,相传为岭南所有菠萝树之祖。今日各地所植的菠萝树,都是直接间接从这两棵树分出来的。

菠萝树很高大,叶子有光泽,像是冬青或橘树的叶子。树干有一特点,自根以上周围生着小枝叶。菠萝蜜并非结在树顶上的枝干上,而是结在树身上的那些小枝叶上。有时两三枝结在一起,小时长圆形如小忙果,成熟后可以大如斗,周身有隆起的软刺,古人说它如佛头上的螺髻。子囊像石榴一样的合百数十粒为一球。味道香甜浓郁,肉可以吃,每一粒的子核像栗子一样,也可以吃

 苦恶鸟的传说

苦恶鸟的别名很多,古人称它为“姑恶”,又名苦鸟。北方人称为苦哇鸟,又称苦娃子。它是秧鸡的一种,广东人称为水鸡。

苦恶鸟是水鸟,动物学家称它们为“中国种的白胸水鸡”,是中国民间传说最多的野鸟之一。它的土名叫来叫去总离不了“苦”字,就与这些民间传说有关。

苦恶鸟是出产在南方的鸟,从我国的福州以南,直至缅甸、印度和南洋都有,因此香港也是它们的栖息地之一。它们有时在夏天会从炎热的南方飞到长江一带去避暑。这时正是它们不停“苦苦”地叫着的季节。这也就是沿江各省发生关于苦恶鸟各种传说的由来。

苦恶鸟的传说虽多,但平常总不大容易见到。这是因为它们不喜欢高飞,又不栖息在树上,而是藏身在河边或低洼地方的草丛中。虽然喜欢不停的苦叫着,但是一听到有声响,就寂然贴伏在草丛里不动,所以很难有机会见到它们,只有偶然在稻田或低地上觅食,无意被人撞见了,它就一溜烟窜入草丛中,这时才有机会可以看见,但有许多人,又不会知道这就是有名的苦恶鸟。

苦恶鸟的形状像一只瘦瘦的母鸡,脚长尾短,全身约十一二英寸长,头尖嘴长,嘴端绿色,嘴角有一段红色,背上是灰色,胸上白色。我国向来说苦恶鸟是一种黑色的鸦状水鸟,大约就是匆促一瞥之间所获得的不正确的印象。香港新界一带水田和小河的岸边有很多苦恶鸟,时时要出来觅食,我们如果到郊外去旅行,只要略为留意,很有机会可以见得到。苦恶鸟喜欢夜里叫,声音单调迟缓,“苦哇——苦哇”,时常整夜叫个不停。

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许多传说,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另一类传说则与这恰恰相反,说是不孝妇所化。相传有盲目老家姑,儿子出外,媳妇厌恶她,又欺她年老目盲,以蚯蚓拌饭给她吃,骗说是鳅鱼,后来给儿子回来看见了,赶走媳妇,她就化为苦恶鸟,要苦叫整夜,才可以在河边得到一条蚯蚓来充饥。

这些传说都很凄恻,反映了中国旧礼教和封建家庭的生活阴暗,再加上它的叫声确是“苦哇苦哇”的很难听,所以在黄梅天气一听到这种水鸟的叫声,实在真能使人愀然不乐

 幼细的铁线蛇

乡下人在春天翻土锨地,时常会从土中发现一种小蛇,身如蚯蚓,但是行动比蚯蚓灵活得多。这就是本地人所说的铁线蛇,又名盲蛇。

铁线蛇很小,至多仅有三四寸长,身体像蚯蚓那么粗,但是尾巴特别尖细,这是它的掘地工具。铁线蛇像蚯蚓一样栖息在地下泥土中的,它的尖尾巴就是一具效果十分优异的掘土机。

栖息在土中的小动物,因为少见日光,不需要目力,因此虽然有视觉,也等于是盲目的,如田鼠等都是,铁线蛇之所以又名盲蛇,就因为它的细小眼睛,给头上特别发达的鳞甲遮住,几乎不能视物,所以称为盲蛇。

铁线蛇的身体特别光滑。普通的蛇类,从头至尾用手摸下去,光润柔软,可是从下向上摸来,因有鳞甲关系,便成了披逆鳞了。但是铁线蛇无论顺摸逆摸,都光滑异常,这就是它们被称为铁线蛇的原因。

许多蛇都是卵生的,仅有少数蛇类是胎生的,小小的铁线蛇便是胎生蛇之一。所以农人掘上,往往一锄掘下去,能掘出整巢的铁线蛇。

铁线蛇是无毒蛇,而且因为大小,又盲,根本不会攻击人,可是本地人很怕铁线蛇,认为如果不小心给铁线蛇缠住了手指,这根手指一定要断,否则它是不肯松开的。我们对于蛇类本来有许多不可靠的古怪传说,从铁线蛇能缠断人的手指,正是这种传说之一。

铁线蛇因为头小无目,粗看起来不易分辨头尾,从前曾被人误认为两头蛇。《续明道杂志》云:

黄州有小蛇,首尾相类,固谓两头蛇。余视之,其尾端盖类首而非也。土人言此蛇老蚯蚓所化,无甚大者。其大不过如大蚓,行不类蛇,宛转甚钝。叉谓之山蚓。

根据这描写看来,它们可以断定毫无问题就是铁线蛇

 芋乸芋仔

中国人对于芋的尊重,远在薯仔番薯之上。虽然同是大众的杂粮,但是芋却列入山家清供,与笋蕨菰蒲一样,成为斋食的妙品。中国旧小说里就时常有深山古寺,老僧拥絮煨芋,向热中名利的来客谈禅的场面。这是真的,将干爽的小芋头埋在热炭灰中煨熟,剥了皮来吃,甘香清淡,这种滋味实在不是热中名利之徒所能领略的。在香港八月十五要用红芽芋仔拜月,人们喜欢先期买了芋仔在太阳下晒干,拜过了月宫就连皮煮了,剥皮点砂糖吃,滋味也不输于煨芋。

香港街市上出售的芋头种类很多。北方人所常吃的芋,颇近于本地的红芽芋仔,通称芋芳。据说这就是古时所称青芋。但香港除了红芽芋仔以外,还有白芽芋仔,此外还有槟榔芋和荔浦芋。后两种每个都很大,有时一棵有几斤重。槟榔芋切开来有槟榔花纹,所以称为槟榔芋,吃起来最粉最香。

广东的芋很有名,方书上说有十四种之多,春种夏收者为早芋,夏种秋收者为晚芋,它们与早稻晚稻并登,乃谷米之佐,所以俗称“大米”。据屈大均说,广芋之美者,首黄芋,次白芋,次红芽芋,皆小,惟南芋大。南芋色紫生沙,甚可食。而白者优良,又有银芋,苗茎莹白,与叶皆可生食。

芋的叶子很大,盛夏时看来恍如荷叶,不仅银芋的茎叶可食,就是荔浦芋的粗梗,剥去了外皮,里面的梗心也可以腌酸或是炒来吃。香港山边另有一种野芋,地下的根茎不发达,可是叶子很美丽,有些上面还有细碎的红点。因此有人拿来作盆栽。就是普通的芋头,也有人拿来栽在大瓦盆里放在墙头上的。

本地人称大芋头为芋乸,这个名称虽与上海人的芋艿发音相近,其实意义却不同。芋乸乃是指大的芋母。上海人所说的芋艿,“艿”字是“奶”之讹,这是本地人所说的芋仔。芋仔是附在芋乸上的。

广东人过年,将槟榔芋切成细丝,用油炸成一饼一饼的称为芋虾。平时则多数将芋乸当菜吃,如扣肉、煮鱼,多以芋乸作配,很少当点心吃。上海人则喜欢用糖煮芋艿,像广东人的番薯糖水那样,称为糖芋艿

 薯仔和番薯

薯仔和番薯最大的区别,乃是前者一定要煮熟才可以吃,后者却可以生吃。两者都是从外国传入的,并非中国原生的植物,可是在中国久己滋生繁殖得非常普遍,已经渐渐化为中国本土的东西了。像葡萄、胡桃、胡瓜、胡萝卜一样,只是在名字上还残留着外来的痕迹而已。

香港近年经常有大批从内地运来的薯仔。这是我国西北边疆的土产,不远千里横断了大陆,运来供应香港民食的。薯仔本是南美洲的土产,十六世纪时始由荷兰的航海家带到欧洲,然后逐渐传播到全世界。香港人至今仍呼薯仔为荷兰薯,就说明了它的最初来源。北方人呼薯仔为土豆儿,它们在东北和蒙古一带接壤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