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北齐书 >

第56章

北齐书-第56章

小说: 北齐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著声绩,民吏敬而爱之。

许惇,字季良,高阳新城人也。父护,魏高阳、章武二郡太守。惇清识敏速,

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知,时人号为入铁主簿。稍迁阳平太守。当

时迁都邺,阳平即是畿郡,军国责办,赋敛无准,又勋贵属请,朝夕征求,惇并

御之以道,上下无怨,治为下天第一。特加赏异,图形于阙,诏颁天下。迁魏尹,

出拜齐州刺史,转梁州刺史,治并有声。迁大司农。会侯景背叛,王思政入据颍

城,王师出讨,惇常督漕,军无乏绝。引洧水灌城,惇之策也。迁殿中尚书。惇

美须髯,下垂至带,省中号为长鬛公。显祖尝因酒酣,握惇须髯称美,遂以刀截

之,唯留一握。惇惧,因不复敢长,时人又号为齐须公。世祖践祚,领御史中丞,

为胶州刺史。寻追为司农卿,又迁大理卿,再为度支尚书,历太子少保、少师、

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特进,赐爵万年县子,食下邳郡干。以

年老致仕于家,三年卒。

惇少纯直,晚更浮动。齐朝体式,本州大中正以京官为之。同郡邢邵为中书

监,德望甚高,惇与邵竞中正,遂冯附宋钦道,出邵为刺史,朝议甚鄙薄之。虽

久处朝行,历官清显,与邢邵、魏收、阳休之、崔劼、徐之才之徒比肩同列,诸

人或谈说经史,或吟咏诗赋,更相嘲戏,欣笑满堂,惇不解剧谈,又无学术,或

竟坐杜口,或隐几而睡,深为胜流所轻。

子文纪,武平末度支郎中。文纪弟文经,勤学方雅,身无择行,口无戏言。

武平末,殿中侍御史。隋开皇初,侍御史,兼通直散骑常侍,聘陈使副,主爵侍

郎。卒于相州长史。

惇兄逊,字仲让,有干局,乾明中平原太守,卒赠信州刺史。逊子文高,司

徒掾。

羊烈,字信卿,太山巨平人也。晋太仆卿琇之八世孙,魏梁州刺史祉之弟子。

父灵珍,魏兖州别驾。烈少通敏,自修立,有成人之风。好读书,能言名理,以

玄学知名。魏孝昌中,烈从兄侃为太守,据郡起兵外叛。烈潜知其谋,深惧家祸,

与从兄广平太守敦驰赴洛阳告难。朝廷将加厚赏,烈告人云:“譬如斩手全躯,

所存者大尔,岂有幸从兄之败以为己利乎?”卒无所受。

弱冠,州辟主簿,又兼治中从事。刺史方以吏事为意,以干济见知。释巾太

师咸阳王行参军,迁秘书郎。显祖初,为仪同三司开府仓曹参军事。天保初,授

太子步兵校尉、轻车将军,寻迁并省比部郎中,除司徒属,频历尚书祠部、左右

民郎中,所在咸为称职。九年,除阳平太守,治有能名。是时,频有灾蝗,犬牙

不入阳平境,敕书褒美焉。皇建二年,迁光禄少卿,加龙骧将军、兖州大中正,

又进号平南将军。天统中,除太中大夫,兼光禄少卿。武平初,除骠骑将军、义

州刺史,寻以老疾还乡。周大象中卒。

烈家传素业,闺门修饰,为世所称。一门女不再醮。魏太和中,于兖州造一

尼寺,女寡居无子者并出家为尼,咸存戒行。烈天统中与尚书毕义云争兖州大中

正,义云盛称门阀,云“我累世本州刺史,卿世为我家故吏。”烈答云:“卿自

毕轨被诛以还,寂无人物,近日刺史,皆是疆场之上,彼此而得,何足为言。岂

若我汉之河南尹,晋之太傅,名德学行,百代传美。且男清女贞,足以相冠,自

外多可称也。”盖讥义云之帷薄焉。

祉子深,魏中书令。深子肃,以学尚知名,世宗大将军府东阁祭酒。乾明初,

冀州治中。赵郡王为巡省大使,肃以迟缓不任职解,朝议以肃无罪,寻复之。天

统初,迁南兖州长史。武平中,入文林馆撰书,寻出为武德郡守。

烈弟修,有才干,大宁中卒于尚书左丞。子玄正,武平末将作丞。隋开皇中

民部侍郎。卒于陇西郡赞治。

源彪,字文宗,西平乐都人也。父子恭,魏中书监、司空,文献公。文宗学

涉机警,少有名誉。魏孝庄永安中,以父功赐爵临颍县伯,除员外散骑常侍。天

平四年,凉州大中正。遭父忧去职。武定初,服阕,吏部召领司徒记室,加平东

将军。世宗摄选,沙汰台郎,以文宗为尚书祠部郎中,仍领记室。转太子洗马。

天保元年,除太子中舍人。乾明初,出为范阳郡守。皇建二年,拜泾州刺史。文

宗以恩信待物,甚得边境之和,为邻人所钦服,前政被抄掠者,多得放还。天统

初,入为吏部郎中,迁御史中丞,典选如故。寻除散骑常侍,仍摄吏部,加骠骑

大将军。属秦州刺史宋嵩卒,朝廷以州在边垂,以文宗往莅泾州,颇著声绩,除

秦州刺史,乘传之府,特给后部鼓吹。文宗为治如在泾州时。李孝贞聘陈,陈主

谓孝贞曰:“齐朝还遣源泾州来瓜步,真可谓和通矣。”寻加仪同三司。武平二

年,征领国子祭酒。三年,迁秘书监。

陈将吴明彻寇淮南,历阳、瓜步相寻失守。赵彦深于起居省密访文宗曰:

“吴贼侏张,遂至于此,仆妨贤既久,忧惧交深,今者之势,计将安出?弟往在

泾州,甚悉江淮间情事,今将何以御之?”对曰:“荷国厚恩,无由报效,有所

闻见,敢不尽言。但朝廷精兵必不肯多付诸将,数千已下,复不得与吴楚争锋,

命将出军,反为彼饵。尉破胡人品,王之所知。进既不得,退又未可,败绩之事,

匪朝伊夕。王出而能入,朝野倾心,脱一日参差,悔无所及。以今日之计,不可

再三。国家待遇淮南,失之同于蒿箭。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

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领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且琳之于昙顼,

不肯北面事之明矣,窃谓计之上者。若不推赤心于琳,别遣馀人掣肘,复成速祸,

弥不可为。”彦深叹曰:“弟此良图,足为制胜千里,但口舌争来十日,已不见

从。时事至此,安可尽言!”因相顾流涕。

武平七年,周武平齐,与阳休之、袁聿修等十八人同敕入京,授仪同大将军、

司成下大夫。隋开皇初,授莒州刺史,至州,遇疾去官。开皇六年卒,年六十六。

文宗以贵游子弟升朝列,才识敏赡,以干局见知。然好游诣贵要之门,故时论以

为善于附会。

子师,少好学,明辨有识悟,尤以吏事知名。河清初,司空参军事,历侍御

史、太常丞、尚书左外兵郎中。隋开皇中,尚书比部、考功侍郎。大业初,卒于

大理少卿。

文宗弟文举,亦有才干,历尚书比部、二千石郎中、定州长史,带中山郡守。

卒于太尉长史。

文宗从父兄楷,字那延,有器干,善草隶书。历尚书左民部郎中、治书侍御

史、长乐中山郡守、京畿长史、黄门郎、假仪同三司。

齐灭,朝贵知名入周京者:度支尚书元修伯,魏文成皇帝之后,清素寡欲,

明识理体。少历显职,尚书郎、治书侍御史、司徒左长史、数郡太守、光州刺史,

所在皆著声绩。及为度支,属政荒国蹙,储藏虚竭,赋役繁兴。修伯忧国如家,

恤民之劳,兼济时事,询谋宰相,朝夕孜孜,与录尚书唐邕回换取舍,颇有裨益。

周朝授仪同大将军、载师大夫。其事行史阙,故不列于传。齐末又有并省尚书陇

西辛悫、散骑常侍长乐潘子义并以才干知名。入仕周、隋,位历通显云。

论曰:李稚廉等以材能器干,所在咸著声名。封述聚积财贿,敝于鄙吝,季

良以学浅为累,文宗以附会见称。然则羊、李二贤足为具美,士人君子,可不慎

与!

赞曰:惟兹数贤,干事贞固。生被雌黄,殁存缣素。封及源、许,终为身蠹。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李铉刁柔冯伟张买奴刘轨思鲍季详邢峙刘昼马敬德张

景仁权会张思伯张雕孙灵晖石曜

班固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行教化者也。圣人所

以明天道,正人伦,是以古先哲王率由斯道。高祖生于边朔,长于戎马之间,因

魏氏丧乱之馀,属尔朱残酷之举,文章咸荡,礼乐同奔,弦歌之音且绝,俎豆之

容将尽。及仗义建旗,扫清区县,以正君臣,以齐上下。至乎一人播越,九鼎潜

移,文武神器,顾眄斯在,犹且援立宗支,重安社稷,岂非跼名教之地,渐仁义

之风与?属疆埸多虞,戎车岁驾,虽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虑。

魏天平中,范阳卢景裕同从兄礼于本郡起逆,高祖免其罪,置之宾馆,以经教授

太原公以下。及景裕卒,又以赵郡李同轨继之。二贤并大蒙恩遇,待以殊礼。同

轨之亡,复征中山张雕、渤海李铉、刁柔、中山石曜等递为诸子师友。及天保、

大宁、武平之朝,亦引进名儒,授皇太子诸王经术。

然爰自始基,暨于季世,唯济南之在储宫,性识聪敏,颇自砥砺,以成其美。

自馀多骄恣傲狠,动违礼度,日就月将,无闻焉尔。镂冰雕朽,迄用无成,盖有

由也。夫帝子王孙,禀性淫逸,况义方之情不笃,邪僻之路竞开,自非得自生知,

体包上智,而内有声色之娱,外多犬马之好,安能入便笃行,出则友贤者也。徒

有师傅之资,终无琢磨之实。下之从化,如风靡草,是以世胄之门,罕闻强学。

若使贵游之辈,饰以明经,可谓稽山竹箭,加之以括羽,俯拾青紫,断可知焉。

而齐氏司存,或失其守,师保疑丞,皆赏勋旧,国学博士,徒有虚名,唯国子一

学,生徒数十人耳,欲求官正国治,其可得乎?胄子以通经仕者唯博陵崔子发、

广平宋游卿而已,自外莫见其人。幸朝章宽简,政网疏阔,游手浮惰,十室而九。

故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伏膺无怠,善诱不倦。

入闾里之内,乞食为资;憩桑梓之阴,动逾千数。燕、赵之俗,此众尤甚。齐制:

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学生俱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

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治,皆由

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学之徒通经者,推择充

举。射策十条,通八以上,听九品出身,其尤异者亦蒙抽擢。

凡是经学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河北讲郑康成所注《周易》。

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传权会,权会传郭茂。权会早入京都,郭茂恒

在门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河南及青、齐之间,儒生多讲王

辅嗣所注《周易》,师训盖寡。齐时儒士,罕传《尚书》之业,徐遵明兼通之。

遵明受业于屯留王总,传授浮阳李周仁及渤海张文敬及李铉、权会,并郑康成所

注,非古文也。下里诸生,略不见孔氏注解。武平末,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

始得费彪《义疏》,乃留意焉。其《诗》、《礼》、《春秋》尤为当时所尚,诸

生多兼通之。《三礼》并出遵明之门。徐传业于李铉、沮俊、田元凤、冯伟、纪

显敬、吕黄龙、夏怀敬。李铉又传授刁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